飲食文化的“拿來主義”
真正的民族飲食文化應該是成熟的、自信的,面對外來飲食文化的“入侵”一味祭起“五谷雜糧”的保護傘,是一種怯懦和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真正可取的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日前北京市發(fā)布健康白皮書,其中談及兒童肥胖率增多的問題。一些專家和評論人士據(jù)此認為,這種當代中國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和外來飲食文化的“入侵”有關。在他們看來,高熱量食品取代中國傳統(tǒng)的五谷雜糧,導致國人健康狀況惡化,因此對這種外來飲食文化“入侵”應予警惕。
毋庸諱言,中國傳統(tǒng)飲食結構中有許多合理之處,如講究色、香、味的搭配,注重飲食結構均衡,并強調良好飲食習慣重要性等,并為全球飲食文化寶庫貢獻了眾多特色鮮明的美食和食材,對此理應加以繼承和發(fā)揚;同樣毋庸諱言,外來飲食文化中存在不少不科學、不合理的因素,高熱量食品攝入過多僅是其中之一,一些飲食習慣或不合理、不衛(wèi)生,或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及國人口味,一味照搬照抄當然是不可取的。
但也應看到,外來飲食文化中不僅有糟粕,也有精華及合理之處。
盡管中國很早就在飲食中講究搭配,強調“君臣佐使”的合理性,但真正將營養(yǎng)學當作一門科學來研究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卻首先是歐美國家,如今一些主張“抵制外來飲食文化入侵”的國內專家言之鑿鑿的理論依據(jù),其實連框架、名詞術語和體系都是“舶來品”,如果將這一切外來飲食文化中的合理元素一并摒棄,所謂“健康飲食”就成了“吃糠咽菜”的瞎折騰。
即便為許多人所摒棄的西方膳食結構甚至“快餐垃圾”,也并非絕對一無是處,這種高轉化、高熱量、高營養(yǎng)的飲食結構一方面的確帶來諸如營養(yǎng)攝入過多、影響體型和健康等問題,另一方面也應看到,正是這種食物結構讓歐美人在身體、心理健康方面領先其它人種達幾個世紀,并至今保持相當優(yōu)勢。歐美已進入發(fā)達社會數(shù)百年,這種膳食結構的副作用集中凸顯,因此在飲食文化推介中更強調“做減法”,而中國這種地域差別懸殊、許多地方擺脫溫飽不久的社會則要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在大都市多談“富營養(yǎng)危害”,強調“多吃粗糧”是正確的,但在溫飽或貧困地區(qū)說這些無異于癡人說夢——人家天天吃的不就是粗糧么?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史本身就是一段拿來主義的歷史:北方飲食中不可或缺的小麥,系史前從西亞、中亞傳入;葡萄、胡蘿卜、芝麻、西瓜等蔬菜水果,則是西漢及以后循絲綢之路傳來;今天的大眾菜辣椒、番薯、土豆、番茄是美洲大陸的土產(chǎn),而菜市場司空見慣的羅非魚、紅遍大江南北的小龍蝦,則分別來自非洲和北美……如果沒有“拿來主義”,今天的川菜將只能用山茱萸調和辣味,早點將沒有燒餅,餐桌上將沒有饅頭和土豆,許多“畢業(yè)族”一生中第一道親手做的菜——西紅柿炒雞蛋恐怕也得改改,這樣的“傳統(tǒng)”,顯然并非真正的中國飲食文化精髓。
真正的民族飲食文化應該是成熟的、自信的,面對外來飲食文化的“入侵”一味祭起“五谷雜糧”的保護傘,是一種怯懦和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真正可取的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因時因地制宜地不斷更新、完善,形成符合國人、符合時代健康飲食需要的民族飲食文化,“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惟如此的“拿來主義”才能真正滿足國人的飲食、健康和文化消費需求。
【飲食文化的“拿來主義”】相關文章:
拿來主義教學設計01-31
拿來主義的教學設計02-07
安徽飲食文化02-25
魯菜的飲食文化02-25
上海飲食文化02-07
河北飲食文化02-07
中國的飲食文化06-29
清朝飲食文化07-05
客家飲食文化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