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政政策論文:淺談人民幣國際化
貨幣是國家經濟主權的體現(xiàn),因此相當多國家發(fā)行本國貨幣并要求在本國境內的經濟交易使用本幣支付,外國貨幣必須兌換成本國貨幣在本國才具有購買力。例外的是,實行美元化或歐元化等的國家,本國不再發(fā)行貨幣,允許美元或歐元在該國境內使用。另外,也有一些中小國家,允許在本國境內使用外國貨幣。當人民幣發(fā)揮諸如美元、歐元的作用,被其它國家廣泛接受并用于跨國交易的支付結算以及官方儲備時,人民幣才成為國際貨幣。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現(xiàn)鈔、非現(xiàn)鈔形式以及人民幣標價的金融產品在境外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表現(xiàn)為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即人民幣從境內持有使用到被非居民持有使用的過程,因此,不同時期的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存在差異。通常,將人民幣國際化分為三個層次,即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國際投資和國際借貸中使用人民幣以及人民幣納入其它國家官方儲備范圍。當人民幣完成這三個層次的國際化后,人民幣即成為國際貨幣。根據貨幣國際化的理論和實踐分析,貨幣國際化一般是從本國貨幣用于國際貿易結算開始,并以此為契機推動國際借貸和國際投資等跨境交易使用本國貨幣,貨幣國際化的高級階段是被其它國家普遍用于官方儲備,這幾個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本文對有關現(xiàn)階段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提出如下觀點:
一、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以人民幣自由兌換為前提
1.貨幣國際化與貨幣可兌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是適用范圍和狀態(tài)不同。貨幣可兌換是指在外匯市場上,可以自由地將本國貨幣兌換成其它國家貨幣,或者反向操作。根據國際間經濟交易的限制劃分,貨幣可兌換可分為經常項目可兌換與資本項目可兌換。貨幣國際化是指該國貨幣可在國際市場上流通,在外國之間或者本國與外國之間相互購買和支付,即本國可用本幣向第二國支付,第二國可用此貨幣向第三國購買商品,第三國可用該貨幣向第四國投資:本國貨幣為非居民廣泛接受。目前世界上許多種貨幣都實現(xiàn)了可兌換,但只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少數(shù)幾種貨幣實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國際化。
二是實現(xiàn)的過程不同。貨幣可兌換取決于貨幣發(fā)行國政府決策,屬于政策供給決定的,政府可決定該國貨幣隨時可兌換,而國際化則取決于貨幣之間的競爭,并非政府政策就可以決定,為需求導向。
理論上兩者并不互為前提,但是持有一種不可兌換的貨幣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增加持有者的潛在成本。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高級階段必然要求該國貨幣可兌換,但未完全可兌換并不妨礙該國貨幣的部分國際化,這兩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貨幣可兌換為貨幣國際化提供了便利條件,而貨幣國際化是可兌換的肯定和發(fā)展。
2.人民幣可兌換不以人民幣國際化為充分條件。
如前所述,人民幣可兌換取決于政府的政策和判斷,即根據人民幣可兌換后帶來的風險和收益決定是否實現(xiàn)可兌換,而人民幣國際化雖然也需要政府推動,但能夠國際化還是取決于國際貨幣之間的競爭,因此,人民幣可兌換并不以人民幣國際化為前提,當然,人民幣國際化后必然對可兌換提出更高要求,促進中國資本項目的開放,如國際化后必然要求我國的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
3.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取決于人民幣可兌換的程度。目前履行國際貨幣職能的均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在貨幣之間激烈競爭的形勢下,貨幣不可兌換意味著持有這種貨幣面臨許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從而增加持有這種貨幣的成本,進而削弱非居民持有人民幣的愿望。如果人民幣更廣泛地實現(xiàn)自由兌換,居民可以用人民幣進行跨境投資、跨境借貸,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幣可以投資境內金融市場,這將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目前還不具備完全開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條件,但是,在人民幣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借貸等方面發(fā)揮一定程度的計價結算功能。當然,人民幣廣泛用于儲備貨幣及國際經濟交易的結算還是要求人民幣自由兌換。
4.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可兌換的關系。人民幣的國際化和資本項目的開放是密切相關的。如果資本項目沒有徹底開放,人民幣不能完全可自由兌換,也就不可能完全國際化。應該看到,貨幣國際化比資本項目自由化包括更多內容,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例如,香港早已實現(xiàn)了資本項目自由化,港幣可以自由兌換,但卻不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貨幣,甚至不能說是真正國際化的貨幣。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買到美元,但并不能在世界各地買到港元,如在中東地區(qū)根本買不到港元。而且,實現(xiàn)了資本項目自由化的國家并不一定希望實現(xiàn)本國貨幣的國際化。例如,新加坡很早已實現(xiàn)了新元的完全可兌換,但在相當長時間內新加坡對新元的國際化采取的是不鼓勵政策。
二、人民幣用于邊貿結算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分析
人民幣用于邊貿結算的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的人民幣邊貿結算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定安排,與主流國際貿易結算相去甚遠。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現(xiàn)行的邊貿結算大多以人民幣現(xiàn)鈔方式進行,而沒有采用采取銀行匯款及信用證、托收方式等非現(xiàn)金方式。二是采用了兩國央行代表雙邊政府簽約方式以及商業(yè)銀行對開賬戶方式來確定人民幣的結算地位,類似與新中國成立初期與部分東歐國家間開展的記賬貿易模式,而未納入銀行主流結算渠道。因此,人民幣用于邊貿結算雖然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但其本身與人民幣國際化還存在很大距離。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步驟
用于貨物貿易的國際結算與國際借貸、國際投資可以同步進行,無須界限分明,錯失良機這是因為:一是貨物貿易的國際結算是建立在我國龐大的進出口貿易基礎之上的,是有著實體經濟發(fā)展這一厚實的物質基礎的,也是應運實體經濟需要而提供的一項金融服務。二是用于貨物貿易的國際結算屬于經常賬戶交易范疇。我國于19%年就實現(xiàn)了人民幣經常賬戶的可兌換,因此人民幣用于貨物貿易國際結算在法理上是沒有障礙的。只是在現(xiàn)行法律上仍受制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中的相關規(guī)定。三是貨物貿易的國際結算是當今主流國際貨幣最基本也是最基礎的功能,是一項基礎性金融服務。貨幣的國際化應該從此功能開始。
四、發(fā)揮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作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0世紀50年代出現(xiàn)的離岸金融市場是為規(guī)避貨幣發(fā)行國的管制發(fā)展起來的,當時的離岸金融中心都是建立在貨幣發(fā)行國以外的地方并由他國來發(fā)起建立。建立離岸金融中心的目的,是吸引國際金融機構前往交易其它國家的貨幣,以在確保本國貨幣不受外部沖擊的影響下發(fā)展國際金融業(yè)務。進入20世紀80年代,為應對境外離岸中心的競爭,在本國由非居民參與的本外幣離岸交易也逐漸出現(xiàn),如日本、美國和新加坡等國家。人民幣是中國的本幣,在中國外匯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場日益開放的情況下,由中國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并無太大意義,因為,就目前發(fā)展情況看,金融機構對于居民和非居民的本外幣賬戶均可以在符合監(jiān)管要求(如短債指標、會計系統(tǒng)上區(qū)分賬戶等)的情況下開立,設立離岸賬戶的條件已不復存在。此外,國際上己瞄住我國的金融資源,CME推出了人民幣衍生品交易,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針對我國A股市場的A50股指期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人民幣NDF交易規(guī)模越來越大,己成為影響中國人民幣匯率遠期定價的主要因素。在境外人民幣市場日益壯大之際,在考慮在國內設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現(xiàn)實意義不大且未必有吸引力,現(xiàn)實的考慮是允許非居民直接參與中國金融市場投資。
五、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關系
如前面分析的,國際貨幣都是可自由兌換的,否則持有這種貨幣的高成本導致其不可能被廣泛接受,而自由兌換的貨幣一般采取的都是浮動匯率制,因為自由兌換意味著供求不固定,那么價格也就不能固定,否則失去價格調節(jié)機制會出現(xiàn)供求不平衡的情況,這種貨幣面臨投機沖擊將無法保證自由兌換了。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非居民可以開放式的贖回外幣,內在要求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因為,跨境人民幣的流動及其相伴的匯兌活動,勢必對人民幣匯率產生更大的影響,這需要進一步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降低投機資金對人民幣匯率的沖擊。
六、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現(xiàn)實可能性
本文研究的是人民幣為何和如何成為國際貨幣,但是未來的國際貨幣是主權貨幣,還是一種與主權無關的貨幣,是一個理論上存在爭議的問題。創(chuàng)造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wěn)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但是,這一目標的現(xiàn)實可操作性值得商榷。
1.本次金融危機的爆發(fā)與蔓延使我們再次面對一個古老而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什么樣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穩(wěn)定、促進世界經濟發(fā)展。歷史上的銀本位、金本位、金匯兌本位、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都是解決該問題的不同制度安排,這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機表明,這一問題不僅遠未解決,由于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論上講,國際儲備貨幣的幣值首先應有一個穩(wěn)定的基準和明確的發(fā)行規(guī)則以保證供給的有序;其次,其供給總量還可及時、靈活地根據需求的變化進行增減調節(jié);第三,這種調節(jié)必須是超脫于任何一國的經濟狀況和利益。當前以主權信用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是歷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機再次警示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推動國際儲備貨幣向著幣值穩(wěn)定、供應有序、總量可調的方向完善,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wěn)定。
2.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并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反映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tǒng)性風險。對于儲備貨幣發(fā)行國而言,國內貨幣政策目標與各國對儲備貨幣的要求經常產生矛盾。貨幣當局既不能忽視本國貨幣的國際職能而單純考慮國內目標,又無法同時兼顧國內外的不同目標。既可能因抑制本國通脹的需要而無法充分滿足全球經濟不斷增長的需求,也可能因過分刺激國內需求而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理論上特里芬難題仍然存在,即儲備貨幣發(fā)行國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wěn)定。
當一國貨幣成為全世界初級產品定價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后,該國對經濟失衡的匯率調整是無效的,因為多數(shù)國家貨幣都以該國貨幣為參照。經濟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儲備貨幣,又為發(fā)行這種貨幣的制度缺陷所害。從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解體后金融危機屢屢發(fā)生且愈演愈烈來看,全世界為現(xiàn)行貨幣體系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從中的收益。不僅儲備貨幣的使用國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發(fā)行國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價。危機未必是儲備貨幣發(fā)行當局的故意,但卻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3.超主權儲備貨幣的主張雖然由來以久,但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上世紀四十年代凱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種有代表性的商品作為定值基礎建立國際貨幣單位“Bancor”的設想,遺憾的是未能實施,而其后以懷特方案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崩潰顯示凱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遠見。早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組織就于1969年創(chuàng)設了特別提款權(下稱SDR),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遺憾的是由于分配機制和使用范圍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超主權儲備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jié)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一個全球性機構管理的國際儲備貨幣將使全球流動性的創(chuàng)造和調控成為可能,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做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jié)效果會大大增強。這些能極大地降低未來危機發(fā)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
4.從短期來看,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國情不同,國家之間在財政貨幣政策上的統(tǒng)一非常困難,而且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具有決定權,為了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不可能放棄美元的國際貨幣體系地位,因此,超主權貨幣在相當長時期內不具備現(xiàn)實可操作性。超主權貨幣的最大障礙是貨幣本身缺乏價值基礎保障,一旦國際政策發(fā)生不協(xié)調,這種貨幣并沒有國家主權的保障,購買力將難以實現(xiàn)。而諸如美元、歐元或日元等主權貨幣,盡管其價值存在不穩(wěn)定因素,但仍可以在貨幣發(fā)行國實現(xiàn)購買力,缺乏價值保障可能是超主權貨幣發(fā)展的最大障礙。換言之,如果超主權貨幣得不到主權國家政府的法律保障和國際政策安排保障,它得不到廣泛認同和接受,因而不會有產生的現(xiàn)實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黃澤民:“分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國際融資》,2009年第5期。
[2]黃澤民等:《貨幣銀行學》,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
[3]趙海寬:《人民幣可能發(fā)展成為世界貨幣之一》《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4]姜波克、張青龍:“貨幣國際化:條件與影響的研究綜述”,《新金融》,2005年第8期。
[5]《亞太十國支付結算體系》: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
[6]《論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社會科學,2009。
上文就是給您帶來的財政政策論文:淺談人民幣國際化,希望可以更好的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