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禪意的語錄匯總86句
只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脫。困擾我們的往往不是生活,而是欲念。如果能夠以一顆平靜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就能享受一種超然的人生。擁有了平靜之心,也就擁有了一種豁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禪意的語錄86句,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只看物缺,物皆廢物;只看人缺,人皆廢人。只看人缺,人皆蠢才;只看人優(yōu),人皆天才。少看人缺,多看人優(yōu),善于使用,則人人都是可用之人,都是人才——善使物皆能使,善用人皆能用;善使物皆是寶,善用人皆是才。
2、修行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
3、活著需要一點耐心,活得久,那才能站在山頭,欣賞自己走過的崎嶇山路。人的困境可能會持續(xù)很久,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找些事做,然后等待轉機。若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自然,就會越來越覺得充實。
4、誰都會有欲望,但超過自己承受范圍的欲望,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學會滿足,就是掌握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修煉一顆平常心,痛苦就會越來越淡,幸福就會越來越濃。寧靜如水。心靈的寧靜是用心靈的厚度滋養(yǎng)出來的。無論悲喜,昨天的故事就適合放在昨天的夢里。
5、或許,轉身是為了忘卻,可,轉過身,卻發(fā)覺,有一種撕心裂肺叫做思念。
6、無法釋懷的,放逐時間,無非就是一段經歷一次感慨;不能割舍的,賦予時間,無非就是一個記憶一聲嘆息;難以解釋的,融入時間,其實就是一種結局一抹微笑。時間,是距離是寬恕,讓一些東西更清晰,讓一些感情更明白,讓一切都趨于平靜……
7、轉變一個念頭,容易使人柳暗花明;轉變一個角度,則給思維留一點空間;轉變一下思維,就可使人絕處逢生;轉變一下心態(tài),就可使人以心轉境。我們的命運,就在自己手中!
8、人生要恒持當下這一刻,不要空談、妄想。
9、別說別人可憐,自我更可憐,自我的修行又如何?自我又懂得人生多少?
10、當下的心念——好的,應精進;不好的,應去除。
11、我們很少人有勇氣獨樹一幟,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擁護什么主張。假如周圍環(huán)境與我們個性格格不入,我們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會感到失落和迷惑,會不喜歡我們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現(xiàn)在外的癥狀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
12、敵人對敵人,仇怨對仇怨,一方被傷害,報復必更殘!都磁d自說·第四彌凱耶品·牧牛人經》
13、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擾,實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間有這么多不如意的環(huán)境要面對,不如先自我凈化,把內心的世界清凈,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觀自性,就能自我凈化心地,則無處不感到清凈!
14、只有內心清凈,才能得到幸福,遇到逆境,才能放得下,且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15、《佛陀的格言》上面說:"高尚的人施舍東西時,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圖 或目的。這種不求果報的施舍所產生的功德是很難測量的。"
16、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為究竟。它可以抗拒虛無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干擾,從而使人的心靈獲得安頓。
17、佛學上有句話叫"心無所住",即一個人的心執(zhí)著于什么,就會被什 么困擾。看重名利的人,他的心就往往只停留在名利上,進而被名利困 擾、勞累,人生也就變得索然無味。淡泊名利,方能還自己的心靈自由。
18、佛法就是奉獻無所求,輕安自在是學佛最高境界。
19、自心即實相,實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
20、憑信仰渡過水流,憑勤勉渡過海洋,憑勇力克服痛苦,憑智慧獲得純潔。
21、一休萬休,人生才能真正解脫重負。
22、聽不如行,說不如做。
23、佛說:"禍福已至,一切隨緣。"當面對災難時,要用主動、平靜的心態(tài)對待,因為這種態(tài)度本身就有逢兇化吉的作用。當收獲喜悅時,要保持淡然的心態(tài),因為歡呼收割之前,必須流汗播種。
24、賭書潑茶,倚樓聽雨,日子清簡如水。禪的時光,總是寂靜無聲。窗外風云交替,車水馬龍,內心安然平與,潔凈無物。如此清淡,不是疏離塵世,而是讓自己在塵世中修煉得更加質樸。
25、若受持戒者,可得名為人,一切破戒者,則如狗不異。
26、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所有偉大事業(yè)都是在統(tǒng)一的心靈下完成的。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心靈統(tǒng)一,那就不可能發(fā)揮出生命的潛在力量;不能發(fā)揮潛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沒自己。
27、的確,很多的"小善"能使人受益匪淺,相反,許多的"小惡"卻使 人失去很多。有些人之所以會成為無惡不作的強盜,或許只是因為兒時的 一絲貪念、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正是這樣的"小惡"的累積導致了一個 個悲劇的發(fā)生。
28、學佛是為了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諦,長養(yǎng)慈悲與了達智慧的真理。學佛不是注重表相的東西,更不是沉迷在修學佛法的表面形式上。作為一個佛弟子,做人的修養(yǎng)、品格要一天比一天提升,自己內心的煩惱、妄想要一天比一天減少,斷除煩惱與增上功德,這才是修行的目的。
29、佛如良醫(y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者。對于患者而言,良醫(yī)、妙藥、看護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論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從醫(yī)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寶是缺一不可的。
30、時間用過以后有成果,即"夠用";用很多時間卻無所得,即"不夠用"。
31、以種種方便調御眾生,決其諍訟,撫其孤弱,恤其煢獨,遂其勝行。皆令永斷十不善業(yè),正修十善。"四十華嚴"卷十一
32、知足長樂,不知足常怨 才華橫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了世俗的滿足; 另一方面,因所求沒有止境,又永遠不容易尋得內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 了自苦的根源。
33、糊涂,是一種達觀的生活態(tài)度。
34、慧人以漸,安徐精進,洗除心垢,如工煉金。
35、大孝之心,即是大愛之心。
36、生活總愛和我們開玩笑,正所謂"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我們苦苦尋覓時,常常難窺其徑,但就在我們悲傷、失望,準備放棄時,它們往往就會接踵而來。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全力以赴,抓住機緣,超越自己。
37、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后悔是一個人做了錯事之后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后悔過度,就會變成一種心理負擔。對生活計較太多,就會深陷后悔的陰影之中。
38、一旦我們用積極的態(tài)度將陰性場轉為陽性場,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缺點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優(yōu)點。
39、"種因得因,種果得果,循環(huán)相生。"人不能產生報復的情 感,一旦產生報復的情感,我們的人生也將走到盡頭。佛讓我們以慈悲待 人,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一定要放下,才 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40、不傳說,斗彼此;導愚冥,護正法;勸進人,使求佛。終無能,別離者。
41、菩薩起欲界欲,不觀對治、疾除滅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勤欲滅,欲心猶起,是名不犯。如欲,余蓋亦爾。
42、菩薩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渡煩惱河,以是思惟,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
43、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最痛苦的是病痛,所以拔苦從拔除痛苦開始。
44、學者雖然知識淵博,別人的微小長處也要汲取,能長期堅持這種精神,很快就會成為"一切智"。
45、我們不要想得到什么,而是時刻要想著丟掉什么——丟掉無明、煩惱、貪嗔癡。我們無所求,最后會得到一切——得到我們本有的清凈光明、自在安樂。
46、懂得放下,才是大智慧。
47、我們總是自己給自己裹負了太多的拖累,只有卸掉它們,才可以讓今后 的生活輕松起來。所謂"自結玄關自活埋,自吾閉也自吾開;一拳打破玄關 竅,放出從前者漢來"。要找回"真我",放出"從前者漢",只能靠自己。
48、在佛教傳說中,佛陀一出生即能行走,每走一步,腳下便涌現(xiàn)出朵朵金蓮。蓮花在佛教中有其特殊的意義,"佛祖慈悲懷,蓮花朵朵開"。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朵圣潔的蓮花,也都有品性潔凈的內心。把握住這份心,就有機會獲得幸福的關照,從而脫離世間的痛苦,得到永恒的快樂。
49、猶如大石山,四風不能動,色聲香味觸,及法之好惡,六人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峨s阿含經》卷九,第240經
50、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如是說。
51、切記,憤怒是毒藥,寬容是良藥。
52、固然,見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的越多越好,這是人們共 同的心理。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fā)財,這也是正常的現(xiàn)象。但是君子 愛財,取之有道,又不能貪心不足。人過于貪婪會喪失道德,又會被他人 利用,所以,忍貪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53、鏡子,一般是拿來照面用的,不管胖瘦美丑,在鏡子里都能如實顯現(xiàn)出自己的容顏。但是在佛門里,還有一種"照心"的鏡子,心靈里的各種煩惱、善惡、好壞,在"照心"的鏡子之前都能顯露無遺。其實,不管是照面或照心的鏡子,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善用鏡子來觀照自他,甚至觀照社會人生,成為自我學習、自我警惕的一面人生的鏡子。
54、平靜來自內心,勿向外求;ㄩ_有聲,風過無痕。坐亦禪,行亦禪,緣起即滅,緣生已空。不要刻意的去追逐,一切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開心輕松,過好一生。
55、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何以故?為心空故。修頓悟者,亦復如是。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
56、人問:"何為友?"禪師示:"友分四種:一如花,艷時盈懷,萎時丟棄。二如秤,與物重則頭低,與物輕則頭仰。三如山,可借之登高望遠,送翠成蔭。四如地,一粒種百粒收,默默承擔。"人低頭見影,有悟:待友如何,便遇何友,友如鏡。
57、風雨人生路,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所有的事情都來的很自然。人生的春夏秋冬,生命的起承轉合,就像花開花謝,就像日出日落,一路走來,一路走過,酸甜苦辣都是歌。生活的滋味,甘苦互依,咸澀共存;人生的道路,阡陌交錯,五味雜呈。
58、一切世間欲,非一人不厭,所有有危害,云何自喪己?一切諸眾流,悉皆歸于海,不以為滿足,所受不厭爾。—《佛說生經》
59、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自得安樂不樂獨受!秲(yōu)婆塞戒經》卷二,發(fā)愿品
60、為了出名而送人錢物,是不凈布施。
61、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拜佛絕非迷信。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62、我們有了正確的目標和方法,只要堅持到底就能成就。其他的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別在乎,只要不失去目標,不失去即身成佛的`方法就行。好或壞,快樂或痛苦,都無所謂,這些都不是恒常的。
63、為什么提倡說生命平等不只是人類的平等,而是眾生平等?就是說,只要生命是有靈魂的,那么他對快樂的需求度實際都一樣的,對痛苦的拒絕度也都一樣,從這一點說眾生平等。
64、生活中有很多可以修行的機緣,就看我們是不是能好好運用,把握住每個機會。
65、我們不能活得狹隘自私,而是應當利用佛法來開發(fā)自己的生命,令生命有光有彩、有意義、有價值。
66、要想完全而客觀地去了解人生,不可不計及生活中的樂趣、痛苦憂傷,以及從兩者得解脫的三個不同方面。只有這樣,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67、佛教也從來不曾因為弘法或勸人信佛而流過一滴血。
68、佛說梵行是與這種見解無關的。不論一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如何,世間實有生、老、壞、死、憂、戚、哀、痛、苦惱。
69、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70、有一天,有個和有些人關系很好的人來到了達蘭薩拉。這里有很多人知道他要來,就呈先幫他貼標簽,抹黑他的形象。結果就是,到了見面的時候,氣氛很不自在。
71、人家如果傷害你們,沒有必要去忍受,要起來反抗,但是不要去恨犯下這個行為的人,不要氣他,不要想說要報仇。這樣你的反應就不會是一種報復行為,一種冤冤相報。這樣,才是真正的有耐性。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要先放下你的怒氣。
72、看得破,忍不過,心火難滅因有禾。君子難遭君子成,小人自有小人磨。吃虧積福,欠債難躲,嗔什么?
73、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74、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75、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76、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yǎng)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注:所以你們要殷勤地孝順奉養(yǎng)父母,這樣做同供佛所獲的福報沒有兩樣。
77、凡夫就是追求神奇怪誕,所以才會心亂。因為心亂,才會求助。實在說,修心很簡單——要斷貪。
78、守護感官不令刺激進入心靈,也不做引起內心激動、不安的錯誤行為。鞏固自己的心有如衛(wèi)士守護城門一樣,這就是戒——行為與心靈的守護。
79、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
80、待人處事誠正信實,問心無愧,就可以皆大歡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貪、嗔、癡,以布施治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癡。
81、算什么命,能算出來嗎?
82、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事業(yè)就有多大。一個人的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咱們一起把內心中的局限修正過來,達到無量,無限,圓滿無礙的境界。
83、母親是為兒女辛苦一輩子的人,是默默付出從不問回報的人,是病了累了也不愿麻煩兒女的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世上最悲傷的莫過于此。勸誡天下所有兒女,從現(xiàn)在起,多陪陪父母,推掉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因為朋友失去可以再交,而父母只有唯一。
84、也許你給我的感動,只不過是情緒上的波動。
85、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簾。
86、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經典禪意的語錄匯總86句】相關文章:
經典禪意的語錄匯總85句03-18
經典禪意的語錄55句03-09
經典禪意的語錄摘錄56句03-12
2022年經典禪意的語錄大匯總76條03-09
2022年經典禪意的語錄68條03-13
經典經典勵志的語錄匯總100句03-06
經典經典的生活語錄匯總55條03-19
經典的語錄匯總85條03-07
經典經典的qq語錄大匯總90句03-10
經典經典微語錄匯總89條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