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人“過社”吃社飯
農(nóng)歷二月初二傳為土地菩薩生日,稱“土地節(jié)”。在恩施州興吃“社飯”習俗,籍以給土地菩薩祝壽,以祈年景順利,五谷豐登,家運祥和。吃社飯,主要是每年春季的社日(即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民間習慣稱為“攔社”。土家族十分看重“攔社”,早在“社日”前,各家婦女即遍采剛出土綻開嫩芽的春蒿,經(jīng)洗凈焙干后,與野蒜、地米菜、臘豆干、臘肉丁等摻合糯米蒸制而成,其味鮮美、芳香撲鼻,老幼皆喜吃社飯。非但自家人吃,更還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家家戶戶樂此不疲,固有民諺語說: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別家的。充分顯示出土家族人的純樸親和的民風。
在風景秀美的清江畫廊,在綿延起伏的鄂西林海,在"土家女兒會"的故鄉(xiāng)恩施市,歷經(jīng)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至今還保持和還傳承著一個古老神秘又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習俗--攔社,又叫恩施社節(jié).
吃社飯作為恩施社節(ji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深深的印入到了恩施人民的生活中,如今在恩施市的大多數(shù)地區(qū),過社、吃社飯已成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風俗。
恩施市吃社飯的習俗由來已久,據(jù)清道光版《施南府志·風俗》中記載:“初春祭社祈年,合村醵飲! 由此看出,在清朝時期,恩施就已經(jīng)有了吃社飯的習俗,且在當時十分盛行。
恩施社飯的文化根源
恩施人吃社飯一般是會選擇在春社日時進行,這是因為春乃四季之首,是萬物生長、農(nóng)作物播種的季節(jié),古人們認為在春季萬物皆是有靈的,如果這時虔誠的祈求神靈是會是實現(xiàn)的,于是他們便選擇在春季大肆的祭祀土地之神,希望土地神能夠保佑自己的土地在秋季收獲時能夠豐收,而社飯在當時被作為一種祭祀的食物與社酒、社肉都具備了同樣的功能。第二個原因便是社飯“自身”的原因,由于社飯中加有蒿,而蒿又是春天最早破土發(fā)芽又能食用的植物,在人們的觀念中這種植物是土地神的恩賜,于是便把蒿枝制作成食物供奉給土地神。
恩施社飯做法:
臘肉切粒,爆炒。因為是臘肉,所以在炒的'時候不用放鹽。 加入社菜翻炒,透油即可。 糯米.粘米洗好,備用。(兩種米的比例是1;1)。胡蔥切小段,放入洗好的米里。 所有材料一起攪拌均勻,放入高壓鍋里,加入適量的水即可。(如果是用材火燒飯的話,先把水燒開,加入粘米待水再次燒開后加糯米,水炸干后。加入所有材料攪拌均勻,小火燜10分鐘即可。)
恩施社飯來歷
在恩施流傳這樣一句俗語:“大人望種田,小孩望過年,年后望過社!
社飯自古有之,是中國漢、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吃社飯,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進行,民間習慣稱為“過社”、“攔社”等。戊日屬土,所以這天是祭祀土地菩薩的日子,人們以祈年景順利,五谷豐登,家運祥和。
社飯制作講究,每一步都需掌握到位。
首先去地里采摘鮮嫩的香蒿和野蔥回家,將香蒿切碎裝入布袋,在清水中捶打漂洗,除盡苦水,焙干成末,然后與臘肉丁、豆干丁、蒜苗一起拌入開水浸泡過的糯米中,攪拌均勻后上甑蒸熟,之后便成了色香味俱全的社飯。
我們在吃社飯時,品嘗的不僅是它的美味,更多的是一份濃濃的鄉(xiāng)情,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傳承。
【恩施人“過社”吃社飯】相關(guān)文章:
土家社飯怎么做01-11
人社局長供職發(fā)言02-25
2016人社部工資調(diào)整方案02-05
人社部2017年退休延遲12-30
人社部公開延遲退休方案12-31
2017人社部延遲退休方案12-31
信用社社主任競聘演講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