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行者無疆》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行者無疆》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行者無疆》有感1
《行者無疆》我已經讀過三遍,每讀一次,它都會帶給我不同的新意,這本記載著歐洲史詩的游記,如同一幅面卷平展在我的眼前;又如一曲樂章輕奏于我耳邊……
這本書,記敘了歐洲獨具特色的各個國家和城市,濕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散著慵懶的咖啡香味,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代的咖啡館,從百年歷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在無數年代之間,從荒蕪到繁榮,從毀滅到重現,這一切都是如今歐洲不停歌誦的哀歌與樂章。
龐貝的毀滅,來源于一次火山的噴發(fā),滾燙的火山灰瞬間淹沒了繁榮的小鎮(zhèn)。多年以后的`發(fā)掘,龐貝已經是一座化石城,整個灰白的小城里,一切仿佛都在等待著主人的回歸。面包房里的鍋碗勺盆都還整整齊齊地掛放著,道路上的車轍水溝,私宅里的密室暗道都表明了曾經生的氣息。人類也有無法戰(zhàn)勝大自然的時候,龐貝無論曾經多么輝煌,也在火山巖灰的怒火之下,毀于一旦。
冰島,一個幾乎被遺忘的島國,被一片皚皚白雪所覆蓋,由于海盜的侵犯以及挪威人的移民,這個潔凈的小島,處于長期與世隔絕之中,人們甚至認為,有無它的存在并不會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有絲毫影響。
羅馬,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古老建筑的城市,它的存在就是一種偉大。街道兩旁象牙白的斑斑駁駁透露著它驚人的輩份,久遠的歷史讓它如同一位步伐蹣跚、彎腰駝背的老人。如果說世界上的古老成就了這個世界的完美,那么這一切的完美也成就了我們生活的多彩。敗亡者必定敗亡悄悄退出,勝利者必將成為最終的審判者。
《行者無疆》都是歐洲真實的寫照,一個個小國肩負著贊頌、辱罵、忍受和蛻變,“其實,世間多數的出色者都因眾人的分享、爭搶、排泄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書里每篇文章里都會有一處或幾處令人捉摩不透的地方,讓人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發(fā)現。因為它,我喜歡上了旅行,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是一種最珍貴的記憶收藏。
讀《行者無疆》有感2
第一次看見《行者無疆》是在高中時代,那是在同學的書堆中。黑色的封面,右上是四個行書的“行者無疆”四個字,一眼看上去張揚而大氣。我匆匆瞥了一眼,終于沒有開口相借。我想那時候急躁而膚淺的我,也許還沒有資格去品位這樣一本嚴肅的經典吧。但當不久前,偶然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我竟又鬼使神差地買了下來。品讀之后,產生了一些想法: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里出發(fā)。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而土很大一部分又取決于水,便有了水是生命之源一說。歷史總是從江河畔,海岸開始,亞平寧半島便是其中的代表。這一方人又包括了但丁,米開朗琪羅,伽利略等等偉人,他們用畢生的精力,對亞平寧半島乃至世界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讓歷史從大海中走出,由不完整走向精致。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里隱藏。
中歐的神秘,都體現在深林與古堡中,而瑞士的希隆古堡便可概括中歐的內在。希隆古堡遁形于日內瓦湖邊,卻與日內瓦湖的柔美與年輕形成鮮明的`對比。巖石鑄就的古堡,給人以堅不可摧之感,而各種不同建筑風格的融合,更讓人體會古堡所經歷的歷史與滄桑。古堡的地下原為監(jiān)獄,曾有很多重要的犯人被囚禁于此。英國詩人拜倫有一篇詩歌叫做《希隆的囚徒》,寫的就是一位被關押在此的日內瓦民族英雄波尼伐,他為了自由與信仰,即便身陷囹圄也絕不屈服。這不
正代表了希隆古堡堅毅不屈的精神嗎?波尼伐的精神長存于此,正如希隆永遠站立在那兒。
熱鬧、精致、張揚,歷史常常在這里轉折。
回顧歐洲歷史,有多少大國的起落。英、法、德、荷蘭,鼎盛時期的這些國家,無不展現出一種睥睨天下的意味,傲視群雄的他們打出了“無敵艦隊”、“日不落帝國”等不可一世的名號,但最終也都沒落于無盡的自大與奢靡。作者在荷蘭遇見了國際法院的副院長,史久鏞大法官。令人詫異的是,這樣的一位“大官”,卻保持了他淡泊而坦然的品質。智者的選擇會伴隨他一生。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國”,卻為何不能保持這樣的品格呢?
寂寞、蒼涼、執(zhí)著,歷史常常在這里凝凍。
經歷過繁華與沒落,才能沉淀一些厚重。繁華過后的蒼涼,卻很難再能將之捂熱。昔日輝煌的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說成是世界霸主亦不為過。就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逃不過分崩離析,支離破碎的命運。看著它如今的寂寞了再回想昔日的繁華,不由得會生起一點辛酸。再如龐貝古城,確實是雄偉磅礴的建筑,人民生活得也安寧而幸福,然而毀滅,卻只在一瞬間就能降臨。古城永遠地掩埋在了火山灰之下,一切都被封鎖了起來。今天再看到時,似乎還能聽聞它不甘的嘶吼。
《行者無疆》全書,用一種輕柔、緩慢的語調,描繪了余秋雨之所見所感。平淡而樸實的文字中透出了人生真諦,淡雅而大氣。讀過一遍,不禁陷入深思,回味無窮。
讀《行者無疆》有感3
世界的界限不止于可觸及的邊境,多姿多彩的其它世界只為心靈而開放!}記
在書中瀏覽,恰似毫無羈絆的旅行,仿佛去了書中另外的一個世界——那個只存在于腦海中的曼妙世界。
看著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不知不覺突然有股身心飄逸的感覺,歐式風格的長頂建筑屹立在眼前,我竟置身于狹窄的小巷中,看著來來往往的人,還有記憶中作者描繪出的一排排的桌子椅子,我驚嘆于這種奇妙的感覺。
窄巷兩旁的歐式古建筑,由陳舊的磚與古樸的漆構建而成,低的只有兩層樓。最高的也只有三層。最特別的,莫屬墻上掛著的陳舊的路燈了,從二樓窗戶伸出手來便可以點燃,這時的最后一抹夕陽卻已然燃燒了翩翩的花兒,綻放如火,盛開似焰。
心境恍惚,我立于書頁指間,望著腦海中的景色,再次沉醉。
仍是那條小巷,卻空無一人,抬起頭,月色已高掛。路燈閃爍著昏暗的光芒,黯淡中流露著寂靜。路旁有一扇質樸暗紅色門,剛要輕叩,卻又被這門的'色彩所吸引。時淺時濃的紅鋪滿每一處,因為經受歲月的洗禮,油漆已失去了當年的耀眼,滄桑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再有輕叩之念,卻又緩緩放下了懸著的手,門里的人們是不是已經進入夢鄉(xiāng)了呢?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我轉過身,白天擺出的幾張桌椅已經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與地上,盛放的幾株花兒也仿佛陷入夢境,低低地垂著蕊兒?帐幨幍男∠飫e有一番韻味。
一次奇妙的游歷,書中美輪美奐的世界我竟遨游一番,風景都觸手可及,歐洲的景象真讓我大開眼界,我。期待下一次遠行,不如閉上雙眼,回想書中情形,一場足不出戶的游歷,大千世界盡收眼底。
讀《行者無疆》有感4
初讀余秋雨,還是在中學時代,曾經因為文化苦旅一書想踏遍這片風光旖旎山清水秀的土地,去與天淵地別的文明歷史邂逅,時至今日,已下江南數余次,仍不能對蘇杭之文化時見一斑,更逾論從黃沙漫漫到吳越春秋了。然雖不能行萬里路,卻可讀萬卷書,尤其喜歡《行者無疆》這類旅行手札類的書,仿佛身臨其境,又惋惜身不能至。
很喜歡書名《行者無疆》,很有力量。說她是游記手札,有些妄自菲薄,如果對歐洲歷史尤其是文藝復興沒有一定了解,讀起來會有些晦澀。她以一座座城池為切入點,引出相關歷史,進而探究其文化,甚至挖掘出封塵的文明。從浪漫多情的南歐至嚴謹整齊的中歐,再到城堡皇室的西歐,最后抵達千里冰封的北歐,行走的'力量支撐著他們一步步探索被時間掩蓋住了的文明。如果說只是把這些座古老城池的歷史與文明用文字方式呈現出來,即使余的文字造詣再深,也終究輸在了深度上。而《行者無疆》的翹楚之處在于,她以歐洲文明為坐標對比了中華文化的缺失,行走在西方的石砌小巷又能看到東方的云波詭譎。
身體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所以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結合到一起才會相得益彰,學海無涯,而行者亦無疆。
讀《行者無疆》有感5
今天終于把余秋雨老師的《行者無疆》看完了,前后大概花了半個月時間,整本書是余秋雨老師游歷歐洲的所見所思,底蘊豐厚的大師寫出來的游記融入了很多歐洲的文化歷史,看完之后不禁感嘆原來人的腦儲量還可以這樣開發(fā),余秋雨老師猶如百科全書一樣解釋著那一座座古堡、一座座城市、一個個熠熠發(fā)光的名字,對比余老師的游歷,我們平日里的出游走馬觀花都配不上,只能算是曾經足跡到了而已。
合上這本書,剛好好友發(fā)來微信,問我再做什么,我說正在做歐洲夢,想再去歐洲,尤其是北歐,那童話般的夢幻一直深藏在我心底,我小時候并沒有讀過多少童話,一千零一夜只是聽到的書名,小時候知道的童話只是語文課本中的那賣火柴的小女孩,也許是小時候童話的缺失,現在竟然對那童話般的世界及童話的家鄉(xiāng)充滿著好奇與憧憬。
剛好對前兩年的歐洲之旅回憶還差英國尚未記錄,今天帶著這份尚未走出書本的心情給歐洲之行畫上一個頓號,希望以后有機會再繼續(xù)感受觸摸那片世界的文明與典雅,滄桑與苦痛。我們在英國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劍橋,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讓世人認識到了劍橋的美。
一提起劍橋,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劍橋大學這座蜚聲世界的頂尖名校,事實上劍橋是一座很古老的大學城,位于倫敦北部 50 分鐘車程的地方。自 13 世紀末創(chuàng)辦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以來,劍橋一直作為一座大學城存在至今。導游告訴我們,在劍橋一不小心碰倒的人可能就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這里才真是人才濟濟。知名學府、頂尖人才、古老小鎮(zhèn),優(yōu)雅安靜且有著濃郁的學術氛圍,真有不想走的感覺。
我們在劍橋住在寄宿家庭,我們幾個分到的是一個華裔家庭,十年前從成都移民到劍橋,男主人出差在外,女兒外出實踐活動,家里只有女主人陳姐和她七八歲的兒子。女主人陳姐優(yōu)雅嫻靜,給我們講她們的移民故事和在英國的生活,接觸很多移民家庭,發(fā)現出國之后她們表現出了更強烈的愛國之情,特別關注國內的發(fā)展也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母語教育,陳姐告訴我們?yōu)榻o孩子加強國內生活體驗,每年暑假她們都會回國帶上兩個月,帶著孩子學學中文,再帶著孩子游歷一下國內的大好河山,陳姐聞聽我是一名數學老師,竟然還動心思想讓我給孩子補習補習國內的數學教材,舉手之勞我當然沒問題,只是小家伙玩游戲有點投入,終沒留出時間。
陳姐帶我們去超市小店購物,感受當地人生活習慣。進了商超,我們還是很受觸動的`,諾大的商場衣服一般都是幾十英鎊,一百多兩百多的應該就是不錯的了,當然是對工薪階層而言(不考慮土豪標準),對比國內商場女裝單件衣服也都在千元以上。我們去了一趟超市,陳姐花了不到四十鎊,買了滿滿一推車,我們都忍不住感慨,這些在國內估計差不多要三四百元錢吧。我們看著價簽,蔬菜水果牛奶等日常用品很多都是一元以下,電視機等大件商品也不過幾百元。當然如果把英鎊換算成人民幣,好多物品并不比國內便宜。只是都是每月幾千元的工資,生活用品占工資比例明顯不同,工資的購買力差異巨大,這也許就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區(qū)別吧,購買力不同導致生活壓力指數差異明顯。但陳姐告訴我們,她們移民的十年,也是中國發(fā)展最快的十年,這十年她們也錯過了很多的機會,言語間盡是遺憾。
我們參觀了那些平日里聽起來就激動不已的學院,走到傳說中砸住牛頓的那棵蘋果樹,又參觀了議會廳,感受英國政府的辦事風格。劍橋最使人留連卻步的是那滿城的綠色。青蔥的草地幾乎鋪滿了這座小城除了街道以外的一切空地。那一棟棟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頂和一所所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就在這一片綠色之中。
康河邊上,垂柳成蔭,叢林擁翠,襯托著劍河的一泓碧水,整個劍橋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綠意蔥蘢,令人心醉。來到劍橋一定要泛舟康河的,康河里的那些年輕帥氣的船夫竟然好多都是劍橋的學生,真是讓我們非常意外,船夫知道我們來自中國,劃行至一段時船夫大喊:手機膜、手機膜、手機膜,過了一會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徐志摩,我們走到了那膾炙人口的----輕輕的我走了……這首詩的誕生地。
大本鐘、倫敦眼、白金漢宮、泰晤士河等這些聞名與世的景點,只是停留在眼睛涉略過而已,并沒有感受到太多文化和內涵,我們只能說我們曾經到過,因為自己這方面的儲備就很欠缺。在一個很大的莊園里我們體驗了英式下午茶,同樣由于知識儲備不夠,只是感受到了那一份外在的愜意與優(yōu)雅。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可我怎么發(fā)現不讀萬卷書,萬里路上只是膚淺的感官體驗,內涵式的體驗還是需要內涵的積淀才能擁有。越走越發(fā)現自己的單薄無知!行者無疆,行者永遠在路上!
讀《行者無疆》有感6
歷時6個月,余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但卻又不僅限于只是記錄;是旅行但又不僅是一次他鄉(xiāng)山水的風光領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學習與探索、風土人情的揣摩與領會,每一次歷史的背后都引發(fā)我們的無限驚嘆和思索。
首先覺得大師就是大師,寫法非凡:每節(jié)開篇多以精煉的詞藻和深遠的意境開始,又收于凝重的歷史和感慨。“廢墟,大海,海浪,歷史常常從這里出發(fā);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里隱蔽;熱鬧,精致,張揚,歷史常常在這里轉折;蒼涼,寂寞,執(zhí)著,歷史常常在這里凝煉!
更讓人驚嘆的是,無論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上蒼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著實讓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 西歐的巴黎和我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師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里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
全書之厚重和紛繁豈是我等閱者倉惶之中可以理解得到的,僅讓我們借以余秋雨大師的評價:“歐洲文明確實優(yōu)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tǒng)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边@令我們這些足不出戶的凡者打開了一扇西方歷史文明的窗口,使我們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行者注定是孤獨的、是凄涼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戰(zhàn)勝的。歷經無數的游行,每次彷徨于陌生的都市,見證一次次的生死浩劫、歷史滄桑巨變,心靈在一次次震驚和痛苦中游離,但這倘若無法摧毀一個戰(zhàn)士的心志,必將使得他更為強大。我一直都對行者這個詞十分敬仰,或許源自于水滸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義的好感,亦十分向往成為一個可以暫稱為“行者”的旅游過客,雖不得真諦,但還可在路上行走幾番。人一生至少有兩件事是還需必須做做的,一件是旅游,一件是讀書,前者可以使你身體在路上,后者則可以使心靈游歷于世界歷時6個月,余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缎姓邿o疆》此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4卷,每一卷分別用這些詞作了精彩的概括:“廢墟,大海,海浪,歷史常常從這里出發(fā);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里隱蔽;熱鬧,精致,張揚,歷史常常在這里轉折;蒼涼,寂寞,執(zhí)著,歷史常常在這里凝煉!睔W洲的文明雖然至今深沉于中部,燦爛于西部,卻以既不深沉也不燦爛的南部和北部為命脈。
讓我驚嘆的是,無論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滄桑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著實讓人向往的地方。但是,經歷一百多次被海水淹沒的城市,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之中呢?
西歐的巴黎和我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師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里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
即便是于歐洲文明有著太多的歷史恩怨的中華文明,也不會一味執(zhí)著于各個文明之間的沖突來謀求自我復興,它漸漸明白,自我復興的主要障礙是近處和遠處蒙昧與野蠻,因此更需要與其他文明互相探索、互相學習、互相提醒,然后并肩來對付散落處處的憧憧黑影。
《行者無疆》真的是一本好書,在這里,我不便多述書中的細節(jié)內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賞讀、細細體味、好好享受。
讀《行者無疆》有感7
荒涼的大漠上傳來了陣陣的駝鈴聲,而希臘的愛琴海早已開始擁抱太陽,品嘗過甘甜的尼羅河水,仰望過高大肅穆的法老的神像,沉迷于這個黃金的國度,但心中向往的,是那片蔚藍的海洋……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窺互探,互猜互損中,有人則把生命釋放于大地長天、遠山滄海之間。這便是流浪者,這就是余秋雨先生。遠赴歐洲,他的足跡遍布每一寸土地。在這兒,他領略到了生命的絕跡,荒蕪中的一朵荼靡——龐貝古城,開的絢麗,開的美艷,亦開得絕望;見證了那堪稱偉大的城市,帕特農神廟靜靜地佇立一方,嫩綠的橄欖煥發(fā)著生機,這所不需要燈光點綴的古城,在這墨黑的夜中,安靜得偉大;然后,就是佛羅倫薩了,那個傳奇的家族,那個自由的年代,令人深思……
漫步入佛羅倫薩的大街,處處都是那個神秘的標志,那是屬于一個家族的榮耀,屬于一個城市的榮耀,更是屬于一個國家的榮耀。這就是美第奇家族,佛羅倫薩的掌權家族,文藝復興的推動者,世界著名博物館只是他們的私人展廳。這個家族,輝煌卻又平凡。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們家族的兩個掌權者——羅倫左和科西莫多,一個英雄和一個智者。智者的智慧在于藏拙,在科西莫多在位期間,家族低調到了極點,他們努力將自己融入市民,不鋪張,不浪費,有的只是低調的奢華,平凡的背后就是平安,科西莫多懂得這個道理,他不愿做上帝的寵兒,只愿在自己的角落安靜得綻放,平靜如斯,一去終年,莫不改。
如果說科西莫多是懸崖上安靜的野百合,那羅倫左就是帶著尖銳荊棘的紅玫瑰,在血與火中,熱烈的綻放。他生于亂世,于國家危難中降臨,只身赴敵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換來了佛羅倫薩的新時代,那是獨屬于羅倫左的時代,蓋世的英雄,無上的榮耀,金錢,地位,美人,這些常人想得到卻又不能得到的他卻輕易掌握,人生的巔峰就此來臨。就連上帝也微笑著為他敞開了一扇門。
可幸福往往也是災難的開始。巨大的'光環(huán)迷亂了世人的眼,讓他們內心的嫉妒猶如野草般狂長,逐漸吞噬了理智。無盡的猜忌,滿心的嫉妒彌漫了這個自由的城市,本來的善良也成了偽善,再加上小人的猜忌,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偌大的家族就此開始走向衰敗,滔天的財富也救不了這個昔日輝煌的家族,只能眼睜睜看著它走向沒落。猶如傍晚的夕陽,在地平線上進行最后的掙扎。經此事后,佛羅倫薩的居民似乎也變聰明了,可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佛羅倫薩再也沒有科西莫多,也再也沒有羅倫左也在也不會有昔日的美第奇家族。當往事隨風而逝后,留下的只是那恍若符咒般的字母和人們心中模糊的記憶。
我欣賞科西莫多,我欽佩羅倫左?擅赖谄婕易,卻令我肅然起敬。這便是文化的魅力,于不動聲色中掌握全局,握著命運的提線,締造著一個又一個傳奇,用時間為他們涂上最精致的油彩,歷經風霜,由后人高高的仰望……我想,這就是余秋雨先生不辭辛苦,風餐露宿也要用足跡感受這片土地的魅力。這或許也是行者無疆的真正含義吧!那就是流浪者從不問腳下,只知前方。
讀《行者無疆》有感8
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坐在圖書館的角落里,手捧一本書,靜思生活事。這種令人向往的生活,我曾經歷過一次。手捧《行者無疆》,感受旅途之美。余秋雨的《行者無疆》無疑是一個成功的作品。它記錄了余秋雨在歐洲一些國家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算是一部考察西方的隨筆集。余秋雨曾在書中感慨“歐洲文明確實優(yōu)秀而成熟,能把古典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边@是作為一個學者對于文化的由衷的評價,更是余秋雨值得人稱贊的地方。
一本書,最成功之處無疑是引起讀者思考,并讓讀者產生共鳴。毋庸置疑的,余秋雨做到了。令我最佩服的便是,余秋雨在描繪一座城市風光時,不僅僅是在寫景,更多的是個人的思考。正是他深入地思考與剖析,才成就了《行者無疆》這一傳世珍寶,我很慶幸我有讀過這本書,也很慶幸可以通過余秋雨的視角去領略歐洲國家的風土人情。
閱讀了第一卷訪南歐中的羅馬假日,腦海中浮現的便是《羅馬假日》這部經典浪漫的電影。羅馬這個國家,隱藏著千百年來的秘密,蘊含著深厚古老文明的文化,更散發(fā)出迷人的浪漫,讓許多人旅游時都為之贊嘆。不過讀完這章之后,我了解到原來羅馬人對于休假這件事情特別重視,五千八百萬的意大利人居然在休假時有三千萬到了國外,商店大門緊閉,街上空蕩蕩的,儼然一座空城。也是,一向安安靜靜與世無爭的羅馬人,自然樂于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休假便是他們使雜務中斷,焦灼凝凍,肢體回歸的最好方法。正如文中的最后一句——“那么羅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會帶來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補”。羅馬這個神秘的地方,還有許多驚喜之處值得我們去探尋。
文藝復興大概拯救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在這一時期歐洲出現了大量被人們所稱頌所記憶的拯救者們,這些拯救者們也被稱作大師。每個時代的大師都有他們獨特的記憶,而這一篇《大師與小人》中講述的就是米開朗琪羅的一些故事。米開朗琪羅是一個畫家,也是一個雕塑家。他所都要經歷的,或者說應該經歷的事,他都是以一種更高的思想去看待、去發(fā)掘一些不同。大師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期待著自己的獨一無二,卻又更期待擁有對手,他們需要一個肩并肩競爭的人。但在他們的路上總有一些被稱為小人的人類,那些人被世俗所羈絆,但同時身體力行地去羈絆這些大師的人。大師們一邊要完成自己的著作,一邊又要抵抗著外界的干擾。他們從不懼怕真心藝術節(jié)之間的不服氣,因為一旦提到作品,他們都能夠盡釋前嫌。但是遇到小人時,無論怎么辯解,語言都似乎顯的蒼白無力。從這一篇我們看出,生活中的小人,其實是非?膳碌,也警示著我們,我們不應該去成為一個小人,應該以寬廣的胸懷,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去看待每一個人,而不是急于一時的利益,去阻止一個時代的發(fā)展。因為在文中寫到,作者余秋雨認為,文藝復興運動退潮的標志,應該是米開朗琪羅之死吧!這是時代的警鐘。
有關米開朗琪羅這一章已經讓我深有感觸,《流浪的本義》這一章又給我新的思考。巴塞羅那,這座城市的主題是流浪。流浪是看起來讓人觸目驚心的一個詞,一個會讓我想起貧苦大眾的詞,甚至是弱者的一部分,然而,我錯了。在這里流浪者幾乎是旅行者的意思,是藝術家的意思。他們每一個幾乎都有高雅的生活追求,不為物欲困擾,選擇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他們追求生命的自由,生活的快樂。流浪者大街是他們藝術的展現,也許他們迫于生活在這里賣藝賣物,但他們所表現出的藝術的氣息,所籠罩的文明的秩序,所融合的主客一體,讓文化行者――余秋雨深深喜歡著這樣一個流浪者之地,并且百逛不厭。在真人雕塑這一小部分中,當人伴演的塑像追上小氣的“偷拍客”時,依然那么有禮有節(jié),“能不能再與你拍一張”,一句多么委婉的話,既不會讓“偷拍客”尷尬,又可以達到收取費用的目的,同時期間體現出了人文主義關懷與真人塑像的高素質。他們向往遠方——他們詩意的棲居。
領略了南歐的人文氣息后,就再來欣賞一下令人驚嘆絕倫的建筑——阿汗拉布拉宮。在《死前細裝》一章中,作者對阿汗拉布拉宮進行了一番描繪:“今天我們一行來到這里,首先驚詫它的'巨大,層層進去,對于能否在一天之內走完它,已失去信心!薄鞍⒑估祭瓕m,就是在絕望的平靜中完成的精細雕刻!敝杂邪⒑估祭瓕m的建成,都是源于西班牙人和摩爾人的土地之爭。雄健得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在贏得土地、又在百年后即將失去領地時,留下一批沒有地域安身的子孫。在格拉納達這座孤城,對峙了兩百年的戰(zhàn)爭顯得空寂、平靜。摩爾人在絕望中趨于平靜,在平靜中細細修飾著阿汗拉布拉宮。作者言道:“最準確的比喻應該是死前細裝,知道死期已臨,卻還有一點時間,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聰目明,于是就細細裝扮起來!彼麄冊缫巡辉诤趺魅,不在乎外界,一切只為了自習更好的生活,把一切精力投入其中。與其說這是一種無奈,不如說是一種豁達。毫無意義地殊死搏斗換來的只會是哀鴻遍野的慘象,而趨于平靜、趨于祥和生活,最后得到的還可能會是流傳千古的創(chuàng)舉。很多時候,不需要太過追求利益化的目的,也不需要太過在意一個華而不實的虛名。以一個寬廣豁達之心去看待事物、精致生活,往往才會把生活過得更加自由自在,更加精彩紛呈。
頭發(fā)黑而茂密,眉毛平而寬厚,斯文眼眶后面是炯炯有神的雙眼,這就是余秋雨,一位平凡又偉大的人物。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余秋雨先生,從事著許多人都不考慮的事業(yè),孤身一人考察并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行者無疆》這本書,是旅行日志,是文化追溯,是歷史重任。它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更是余秋雨先生高層級的思想成果。每一處古跡,都有它獨有的特點,都有它自己的靈性。而這本書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去面對這歷史產物,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來保護這文化瑰寶。歷史的車輪已無法回轉,但歷史的遺跡卻有溯可尋。行者無疆,行無止盡,這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要傳達的,也是我們需要踐行的。永遠謙遜,時刻學習!
“一切達觀,都是對悲苦的省略”人生之于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蒼白,如此無助。然而有意義的人生決不僅限于此,我們都可以成為思者——虔誠地去拜謁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熱地去追逐那些滄桑而又光輝的歲月。
我想,這也許就是余秋雨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行者無疆。
讀《行者無疆》有感9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筑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并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和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我終于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余秋雨是帶著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著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讓我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我骨子里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可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我向往著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于是我發(fā)現了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嘆的是,在圣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御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里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了解他鄉(xiāng)文化?赐暾緯夷X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國的五千年歷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笨戳诵姓邿o疆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毙姓邿o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讀《行者無疆》有感10
余秋雨先生,本書作者,他冒著生命危險去考察數萬公里外的文明故地,何不為行者?他走四方,訪人家,在文化大地上開荒植樹,何不為行者?既是行者,腳步所踏之處,豈受邊疆限制?《行者無疆》,雖只寫歐洲疆土,但心之所觸,怎會只有歐洲疆土?
展望南歐。羅馬的人把休假視為第一;大師的身邊,少不了一群小人;在中國,人們都贊揚牛的吃苦耐勞,可這里,牛,只因它特別忠厚,被斗牛手挑釁后被殺,人們怪的卻是牛。余秋雨先生,不僅去歐洲觀察了那么多的文明,他一直在思考,思考文明,思考著他所能思考的一切。譬如,佛羅倫薩,一行美第奇家族的.字母,串起佛羅倫薩的巨大文化復興運動。然而,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軀,必然會帶來同樣巨大的陰影,很快便被他人推翻?蓮某鞘兴奶幎伎讨@一行字母,可見他們提筆譜寫了一段重要歷史。
闊步中歐。啤酒節(jié)里,誰能辨認哪人沒醉;荒蕪的墓地、黑白的照片,這究竟是文化的下線,還是涅槃重生?我們無從得知,可余秋雨先生帶著我們領略,一部書《希隆的囚徒》,是位關在獄里的文人墨客寫的,他只能透過窗戶望向外面的世界——平靜的湖面,光禿禿的小島,遠處的青山,白皚皚的雪頂。他被四方的監(jiān)獄囚禁了,可他的思想,透過窗戶,送給了很多人。
移步西歐。余秋雨先生向我們講述了勝利卻又失敗的一個人——威靈頓。他在滑鐵盧與拿破侖對戰(zhàn),他贏了?扇藗冎挥浀媚闷苼鰬K遭滑鐵盧,又有誰知道他呢?又有誰不支持拿破侖呢?
駐足北歐。余秋雨先生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丹麥。他的精神陪伴者——安徒生是丹麥人,勃蘭兌斯是丹麥人,克爾愷郭爾也是丹麥人。但這些滋養(yǎng)他心靈的精神食糧,竟然是從寂寞的漫長黑夜中產生的。上天給了他們寂靜而漫長的黑夜,可他們卻散發(fā)出照耀世界的文化光芒。
回望歐洲。余秋雨先生穿越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寫下了《行者無疆》。他不僅是地理上的行者,更是文化上的行者。倘若我們不問腳下,只問前方,那文化之花,便會開得心花怒放!
讀《行者無疆》有感11
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無疆》這本書,仿佛是一次奇妙的游歷,心境豁然。立于書頁指間,書中美輪美奐的世界令人陶醉,風景觸手可及。一行字母、一條小巷、一片墓地、一份圖表、一座城堡、一群閑人、一塊巨石、一面藍旗。古老而神秘的歐洲,厚重而豐盈的疆土,在余秋雨先生的筆下,充實而釋然的拉開帷幕。
全書共分四卷,第一卷: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里出發(fā)。第二卷: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里隱蔽。第三卷:熱鬧,精致,張揚,歷史常常在這里轉折。第四卷:蒼涼,寂寞,執(zhí)著,歷史常常在這里凝凍。四卷分別記述了他在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描繪了四地區(qū)的滄桑巨變和人文風情。
這本書也可以說是余秋雨先生的歐行漫記,他與同行者一道遠行,前往歐洲進行社會考察和采訪。從南歐一角踏上歐洲大陸開始,由南至北,一路前行,帶領讀者走遍歐洲九十六座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并不止于眼前的風景,總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意大利的龐貝古城廢墟,是大自然以火山的威力,瞬間凝固了一座鮮活的城市?梢韵胂,站在發(fā)掘出的廢墟面前,人類群體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集體死亡,霎時毀滅,是何等震撼,以至于作者在文中頻頻使用“勞累”和“心累”的詞語。知道羅馬,是緣于美麗絕倫,風華絕代的奧黛麗赫本的電影《羅馬假日》,唯美暖心的愛情故事外,羅馬的偉大與厚重,從每一扇舊窗、每一塊舊磚、每一道雕紋、每一處老藤溢出,獨具匠心的設計,意氣昂揚的姿態(tài),無不彰顯出一種偉大和典范。作者筆下的羅馬假日,空靜之境,它不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北歐童話,一步跨進北歐,立即天高地闊。奧登塞,安徒生的'家鄉(xiāng),他出生的那間紅頂房,房間非常狹小,但卻凝聚了世界各國孩子們的目光,很少懸掛國旗的丹麥,把一面國旗端端正正地升起在那幢紅頂房上。一個不太在乎標志的國家,終于找到了國家標志。這是所有的童話集合而成的一個童話。
仍是那條小巷,卻空無一人,抬起頭,月色已高掛,路燈閃爍著昏暗的光芒,暗淡中流露著寂靜。路旁有一扇質樸的暗紅色門,剛要輕叩,卻又被這門的色彩所吸引。時淺時濃的紅輔滿每一處,因為經受歲月的洗禮,油漆已失去了當年的耀眼,滄桑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再有輕叩之念,卻又緩緩放下懸著的手,門里的人是不是已經進入了夢鄉(xiāng)了呢?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轉過身,白天擺出的幾張桌椅已經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于地上,盛開的幾株花兒也仿佛陷入夢境,低低地垂著蕊兒,空蕩蕩的小巷別有一番韻味。
讀著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在作者博大精深的文字里跋涉,移步換景,仿佛角角落落都新奇,又仿佛每一處景致都熟悉,熟悉到可以透過文字,觸摸異國他鄉(xiāng)的微笑,觸碰無可奈何的嘆息。在有力度的溫暖和沉思中,靜靜體味,默默動容,就像作者在結語中寫到:“結語不是結論,任何真正的旅行都不會有結論”。他講完路上的種種見聞后,只是一聲輕輕的苦笑。他說:“一連講了那么多地方,一定夾雜著太多的錯,但是即便把所有的錯加起來,也抵不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對歐洲的了解,遠遠超過歐洲對于中國”。
讀《行者無疆》有感12
文明是什么?
你可以在詞典的解釋中找到繁雜冗長的釋義,你可以在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與歷史文物里看到對不同文明的展示。它們有的淹沒在南美的雨林里,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神秘的一筆;它們有的雄踞在東亞俊美的山川中,繁華如清明上河圖所繪的闔閭千里,如今依然隱藏在宮闕幾間;它們有的坐落在地中海陽光的海岸旁,以其理性與睿智,使得今天的思想、法律、體制依然流淌著它的血脈。所有的'文明無一不穿越歷史長河而來,給我們以無法比擬的厚重感,就算那些中斷在千年前的文明依然留下的痕跡,讓我們可以從文獻與文物中窺見一斑。
可是,就如同蘭芝之室一般,我們卻很少去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在中國,我們會因為尊老而為老年人讓座,而日本人卻覺得給老人讓座是瞧不起他們;在中國,我們因為孝順的美德聽從父母的教導,而西方民族的父母與子女都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聽從誰的必要。和我們相比,他們少了一份羈絆,多了一份理性和獨立。如果你肯多花一點時間,多用一份心思去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和它之外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你就能真真實實的看見一點點文明留下的痕跡。這種痕跡深深的篆刻在不同民族的DNA中。但現實情況是,從客觀來說,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份金錢和這份時間,從主觀上來說,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具備一雙從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風情中剝離出他們文明的美的眼睛。我不禁感嘆,人類積累了幾千年而來的瑰寶,卻有許多人不能對它進行審美享受,實在可惜。
幸好,當我們不能身臨其境去欣賞自然風光的時候,有攝影師拍攝的奇瑰風光給我們帶來審美享受,說實話,有時候就算我們身臨其境了,也不見得能看到比攝影師拍到的景色更美。
比起文學家,在《行者無疆》這本書中,余秋雨先生更像是一個攝影師的身份,用他獨到且深邃的眼睛,和包容博大的情懷,為我們拍攝了整個歐洲的文明,以及在另外一本《千年一嘆》中,用一樣的方法書寫了整個伊斯蘭世界。
顯然,文明的攝影師,比自然風光的攝影師門檻要高得多。所以這樣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是在值得一讀。
讀《行者無疆》有感13
前言
首先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下面進入正題。
我以前并沒有讀過類似于《行者無疆》這樣的游記,所以第一次讀,甚是喜歡,而且感觸頗深。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深層意思——就是行萬里路其實就是在讀萬卷書,并且行萬里路的方式更加讓人深刻,還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才疏學淺。認識到了在知識這條路上自己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大師就是大師,余秋雨先生的這部作品,無論是從敘事方式、寫作方法、還有知識覆蓋面上都很完美,不深不淺,結合樸實的語言,讀起很舒服。而且余秋雨先生的確是一個極有思想力的人,他去的每一個地方都是帶著目的去的,而且這種目的恰巧讀者們也都很感興趣,比如去了解弗羅倫薩的藝復興,了解德國的二戰(zhàn)思想,了解瑞士的中立思想等等。而且再加上先生豐富的知識儲備,致使在每一個節(jié)都可以讀到一些讀者們自己不知道但卻很感興趣的知識。所以這本書僅僅只通過字就讓我看到了世間許多很美好的事物,使我產生了無限的向往,同時給我的生活增添了動力。書籍真的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接下為大家分享我感興趣的幾個段落。
"記得早年在一本書上讀到,有一次費希特患病的夫人出現了危險的癥狀,他本該留下侍候,但原先約定的一次重要的演講不及推掉了,只得忍痛前往。沒想到等他心急火燎地回,夫人的病情居然有所好轉,他激動地流著眼淚與夫人擁抱親吻。人們說,正是這種擁抱親吻使他傳染上了夫人的病,而且因此去世,現在我看著他們夫妻倆的合墓,世間多數廣場演講者的家里,總有一位妻子等著,等得非常殷切,絕不會不等他回就獨自離去,一次次等待,直等到長眠在一處。"這是余秋雨先生去德國了解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思想時寫的。這位大豪死后沒有華麗的墓地,只是與她的'妻子一起合葬在普通的墓地中(甚至稱得上是簡陋),而且先生還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找到,德國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埋葬在哪。這一段之所以印象深刻,沒有錯我學識有些短淺,只關注到了愛情。總有一位妻子等著,等得非常殷切,不是因為血緣關系,更不是因為功名利祿,只是因為愛。這讓我想到了顧城的《多想愛》。忠貞不渝的愛情是人世間最美的經歷。
"那年月瑞士實在讓人羨慕。我曾用這樣幾句話描述:人家在制造槍炮,他們在制造手表,等到硝煙終于散去,人們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設定的指針,游走在世界的手腕上。"這是先生在瑞士寫的,這個國家沒有什么名人,也沒有石油等名貴礦物,只因它免除了戰(zhàn)爭的消耗,(fsir)所以幾百年平穩(wěn)發(fā)展,變成了世界上富裕的國家。先生的這幾句話描寫的貼切至極。
先生中描寫了許多非常華麗的風景建筑,讓人神往,要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圣家族大教堂,這個教堂位于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已經建了100多年,他的設計師——高迪。用一生的時間去建造這個教堂,卻只建成了這個教堂的外立面,他的學生還在繼續(xù)這項偉大的工程,預計20xx年,高迪逝世100年之際教堂可以完成。
一個人的意志力竟可以強大到如此地步,我敢肯定他在建造這個教堂時絕對沒有考慮時間,只是專心于建造,把每一處做到最好,做到極致。以至于時間都無法阻止他的腳步。這應該就是夢想的真正力量。
由于篇幅問題,我只選擇了讓我印象深刻的三部分做闡述,說實話,我感覺我這連闡述都算不上,和人大家比起,我這最多算是照抄。但是這本書真的很好,推薦大家去讀,而且我日后還會去讀余秋雨先生的其他作品,到時候會逐一推薦給大家(給大家照抄,哈哈),希望我們一起努力。再次祝大家粽子節(jié)快樂!
讀《行者無疆》有感14
放假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看一本書《行者無疆》,要寫讀后感。實際上,《行者無疆》這本書我已經讀完好久,但一直都沒來得及寫讀后感,可能是最近太懶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歡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讀完這本書讓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來歐洲是這樣的美,她的文化并不是我們國人所了解的那樣的簡單。當國人沉浸在日韓的流行文化當中時,沉浸在自己的各類選秀活動中時,歐洲已經開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歐洲走向一體,走向成熟。
很多時候國人在急功盡力的做各類事情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為經典的格言,這本書從南歐入手寫到北歐結束,總結了歐洲最為主要的城市及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和最值得看的東西,當你在閱讀時就好像是走在歐洲的大街上,體會著由于不同歷史時期遺跡所產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覺,非常舒服,這才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沒資格評論這些,只是說說這本書給我?guī)淼母惺,最大的體會就是歐洲的高貴與平凡并存,偉大與平庸并存,紳士與野蠻并存,騎士與現代并存。這四個并存是我自己總結的,雖然歐洲人不多,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斷的創(chuàng)造著奇跡,其實現代的歐洲人已經不再完全守護于傳統(tǒng),而是以更為現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們保留了自己的傳統(tǒng),自己最為核心的東西;我并不是在這里做衛(wèi)道士,只是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真正經典的東西。
讀《行者無疆》有感15
在中國的許多大學的顯要位置都掛著一些牌匾,除了介紹學校的情況外,大都是一些學校的輝煌成就,一些著名的校友等,并大多讓一些著名人物來題詞,以此來張顯自己的實力不俗。
但在柏林大學中卻見不到各種浮夸的宣揚,只有平平淡淡,樸素無奇的幾座教學樓罷了。甚至曾獲得的諾貝爾獎的多達二十九人,也沒有任何炫耀、張顯,他們僅是在這些偉大的人物的'黑白照片下配有一行極小的標明,甚至還模糊不清,看不清楚。
一所學校的實力不是靠炫耀得來的,不是有幾張精美的宣傳牌匾就可以的,它蘊藏的學識的豐富、文化的積淀、歷史的深厚,即使樸實依然會讓大多優(yōu)秀學子趨之若鶩。
做人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高談闊論,夸夸其談,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多有能耐,可殊不知卻虛有其表,他的高調張揚恰好突顯了他的膚淺;而有的人埋頭苦干,默默無聞,卻滿腹經綸,內涵豐富,就像那黑白照片一樣,雖然乍看之下平淡卻蘊藏著豐富的底蘊。
我們要做一個內涵豐富的人,要做一個有著高尚品質的人。
【讀《行者無疆》有感】相關文章:
讀《行者無疆》有感14篇09-02
《行者無疆》讀書心得07-06
行者無疆讀后感03-10
行者無疆讀后感07-24
《行者無疆》讀后感03-05
《行者無疆》讀后感范文02-11
行者無疆讀后感通用07-19
【精選】行者無疆讀后感3篇12-18
行者無疆讀后感7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