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百花園中,百花吐艷離不開園丁愛的奉獻;在金秋的碩果園里,碩果累累離不開耕耘者心的澆灌。
把教育變成充滿愛的生活
把教育變成一種生活,一種極富創(chuàng)造樂趣的生活,一種充滿愛意的生活,這是一種思想境界,也是一種道德境界,更是一種積極明亮、充滿快樂的人生境界。愿每一位教師都向往并努力走進這種境界。(2008年第九期《河南教育》曲令敏《把教育變成充滿愛意的生活》)
關(guān)于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這樣闡釋:“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蔡元培則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夠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教育是一項特別需要耐心、從容的事業(yè)
沒有一種成長像生命成長那樣,如此復雜多變、難以琢磨,在這樣的奧秘面前,常常會發(fā)現(xiàn)以往的教育規(guī)律無用,以往的教育方法無效。正因為如此,沒有一種實踐活動像教育那樣充滿了智慧挑戰(zhàn)。在這個意義上,教育是一種特別需要耐心的事業(yè),特別需要從容的事業(yè)。這里的從容,也表現(xiàn)為讓孩童從容地成長,不要輕易地打斷他們成長的周期,不要急吼吼地逼迫兒童在成長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2008年第四期《讀寫月報新教育》李政濤《教育是一項需要從容的事業(yè)》)
一定要有新的教育觀念
新的教育觀念,會打開我們的思路,開拓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充分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成功的快樂。
(2008年第三期《班主任之友》張萬祥《班主任要砥礪自己的心靈》)
班主任要有超前意識
班主任要有超前意識,用明天的目標激勵青少年,用明天的任務(wù)鞭策青少年,用明天的競爭啟迪青少年。為此,我們必須用最新的信息啟發(fā)、震撼、激勵當今的青少年,讓他們在新鮮的空氣中,張開富有活力的翅膀,飛向新的天地。
〔2009年1月(上旬)《河南教育》張萬祥《由諾貝爾獎和比爾.蓋茨想到的……》〕
詩意的班主任是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入世的事情
晨曦中,帶著平和的心態(tài)走進教室,悠然地處理班級事務(wù),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享受那一份難得的契合;艷陽中,帶著平和的心態(tài)步入操場,怡然地和孩子們嬉戲,笑看人生的花開花謝,抒寫那一份飛揚的青春;暮色中,帶著平和的心態(tài)離開學校,走進家居,與家人共享溫馨,譜寫那一份溫柔的眷戀。面對班級競爭的失敗,不必對學生暴風驟雨,也不必讓自己凄風苦雨,只要努力了,盡心了,就問心無愧了。
(2009年2月9日《德育報》黃建新《讓班集體詩意飛揚》)
教育這條路沒有既定的終點
對于教師來說,教育的本質(zhì)與意義都決定了這項工作將永遠充滿挑戰(zhàn),這條路永遠只有行走的過程,而沒有既定的終點。
(2007年二十期《人民教育》閆學《教育這條路你能走多遠》)
教育不宜過多使用終結(jié)性評價
教育評價注定是一種發(fā)展性評價,老師對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大小不等的問題、錯誤,應給予足夠的諒解、寬容、接納,同化、教導、引導,熏陶、感染、期待。如果教育過多使用終結(jié)性評價,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不進行耐心教育,只是進行簡單的對錯判斷、嚴厲指責,并且不予以寬容,學生的悔悟無處棲息,受教育權(quán)力和轉(zhuǎn)化的機會被無情剝奪,學生怎能得到進步呢?(2007年11月26日《德育報》雷泓霈《“判官思維”要不得》
走進學生心靈深處,才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shù)。只有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才有真正的教育。而心靈的交流,心靈的共鳴,心靈的和諧,甚至心靈的碰撞,都會產(chǎn)生一種精神的美。當我們不能走進學生心靈時,我們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措施”“手段”“技巧”等等,都失去了應有的教育內(nèi)涵,所產(chǎn)生的教育期待也會曇花一現(xiàn)。(2007年12月10日《德育報》王志剛《我的“心語聊天室”》)
用童心解讀童心
只要我們俯下身來,以兒童的眼光看兒童,以兒童的心靈去感知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以一顆童心去解讀童心,就會真正走近學生,體諒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就會感到我們和兒童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子,在風兒的吹拂中奏著相同的旋律,一起演奏和諧優(yōu)美的樂章!
(2007年十一期《班主任》李素艷《用童心解讀童心》)
教育不能千人一面大同小異
教育如果千人一面、大同小異,將是人類的末日。好的教育是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差的教育是用1種方法教50個學生。
(2008年第一期《天津教育》鄭淵潔《話語》)
游戲本身就是兒童的真實而最重要的生活之一
德國詩人和劇作家席勒認為,游戲狀態(tài)是一種克服了人的片面和異化的最高的人性狀態(tài),是自由與解放的體現(xiàn)。他的名言是:“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不能輕看游戲這一童年的身體生活。游戲的意義還不只是具有幫助兒童成長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游戲本身就是兒童的真實而最重要的生活之一。沒有身體游戲的童年注定的殘缺不全的。
(2007年第七期《教師博覽》朱自強《讓心為新鮮的一切而跳》)
不能剝奪兒童的游戲權(quán)利
在兒童時期,游戲是生命的組成部分,剝奪兒童的游戲權(quán)利就是剝奪兒童的幸福。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的游戲?qū)<,在游戲中,孩子不僅能發(fā)展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能養(yǎng)成創(chuàng)新規(guī)則和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更能感受到無比的幸福體驗。
(2008年第十一期《人民教育》陳錢林《幸福為本》)
真正有魅力的教育是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
真正有魅力的教育是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引導差生通過自身努力去拼搏,喚起其自信心去得到成功的體驗,追求個人價值。因為他們同優(yōu)生一樣渴望贏得他人的喝彩與尊重。為了希望而活著,有了希望才有盼頭。不斷激起學生的希望,才能體現(xiàn)教育的無窮魅力。
2008年三期《師道》1姚安《特色教育:發(fā)情、發(fā)泄→發(fā)掘、發(fā)揮》)
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shù)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就是最美麗的教育場景,一種關(guān)于“慢”的教育藝術(shù),慢慢地進行,猶如等待枝頭掛滿果實,從春天等待到秋天。
(2008年第二期《湖南教育》嚴麗榮《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shù)》)
真正的教育藝術(shù)歷來是一種慢的藝術(shù)
真正的教育藝術(shù)歷來是一種慢的藝術(shù),心急不得。教育教學上的事物,一件一件慢慢來,像沙漏正常漏沙那樣,這并非是不負責任,我們可以做的便是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心靈旋鈕,把心靈沙漏的漏口由最大調(diào)至適中的位置,從容地應對各種繁雜的教育事物。一個差生一個差生地補,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一天只去解決一天所能解決的問題,一次只做一次所能做好的事情。我們可以把大的任務(wù)分解成許多的小任務(wù),然后一次一樁,一次一件,一個一個按部就班地去完成。
(2008年第十期《班主任之友》(小學版)朱國忠《淺議教師的“職業(yè)生存哲學”》)
做教育的“農(nóng)人”
因為恨鐵不成鋼,我們惱怒不已、批評指責;因為恨鐵不成鋼,我們越俎代庖、揠苗助長……唯獨忘了對孩子輕輕說聲:別急,我等你!人的成長,并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靈魂的發(fā)育、成熟和提升。知識是容易教的,技能也是容易訓練的,但精神和靈魂的成長卻需要信任和耐心,需要期待的目光長時期地注視,需要潛移默化,需要慢慢熏陶、培養(yǎng)、塑造……讓我們習慣教育的“慢藝術(shù)”,讓我們用“農(nóng)人”的細心和耐心對待生命的成長與演變!
(20908年第八期《教師博覽》何捷《做教育的“農(nóng)人”》)
教育就是喚醒
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教育就應該開發(fā)學生的潛能。然而可惜的是,當前的教育大多盯在考試分數(shù)上。未能喚醒孩子,就意味著孩子的強勢智慧受到了忽略,意味著教育者的眼光仍未超越世俗的評價標準?梢哉f,這樣的教育是短視的、失敗的和不負責任的……其實,在打好知識基礎(chǔ)的同時,也不會耽誤對孩子進行人格喚醒、潛能喚醒和智慧喚醒。只不過需要教育者真正愛戴孩子、欣賞孩子,真正為孩子的未來和遠景考慮,在教育路口架設(shè)賞識、喚醒和鼓舞的橋梁。
(2007年12月10日《德育報》耿銀平《教育就是喚醒》)
德育是喚醒
德育的要義在于“喚醒”,喚醒學生心中對真、善、美的追求,喚醒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人之初,性本善”,人皆有良知,只是在后天環(huán)境的熏陶下,有的逐漸喪失,有的開始變味。新時期的德育工作者要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尋求教育智慧,注意德育的方式方法,去做春雨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善良的種子,去做春風吹開那遲開的花兒,去給每個學生的生命旅途“一路花香”。(2008年7月28日《德育報》肖克文《德育的另一種解釋》
德育是細節(jié)
我們德育工作者本來就是“在學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會貽誤一顆心靈,傷害一個生命。學生的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句隨意的謊話,一個異樣的表情,一絲不屑的態(tài)度等等,都需要我們?nèi)チ私馇闆r,去剖析學生心理,巧妙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行為,把問題解決在細微處,消滅在萌芽時,與無痕處見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008年7月28日《德育報》肖克文《德育的另一種解釋》
德育是習慣
當學生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學校,若干年后,能否在上面畫出美麗的圖畫,取決于我們在學生的心田里播下怎樣的習慣。為了在這塊田地里收獲命運,需要我們?nèi)w教師從小事入手,從點點滴滴做起,開始從“習”到“慣”的養(yǎng)成教育,在學生的心田里播種真、善、美。細心呵護,絕不能讓她雜草叢生、一片荒蕪。如果外面的空氣有點污染,那么我們就有責任為她拂去浮沉;如果窗外下雨,那么我們就小心地為她撐起一頂雨傘。
(2008年7月28日《德育報》肖克文《德育的另一種解釋》
確立兒童立場,讓孩子享受童年
為了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發(fā)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兒童為教育的出發(fā)點,經(jīng)常用“兒童的大腦”思考問題,用“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用“兒童的情感”體驗人生;走進兒童特有的精神世界,傾聽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兒童的決定和選擇,為他們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成功的機會,引導并使他們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和快樂!
(2007年十期《班主任》袁文娟《確立兒童立場,讓孩子享受童年》)
要成為陽光教師
面對孩子,要有陽光般燦爛的笑容;面對同事,要有陽光般溫暖的態(tài)度;面對家長,要能陽光般交流;面對教育,要有陽光般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教研,要有陽光般積極的熱情;面對發(fā)展,要有陽光般不息的能量。給自己陽光,就會給學生撒播陽光,給大家?guī)黻柟狻.斈愠蔀橐幻柟饨處煏r,你就會熱情地學習,快樂地生活,幸福地工作。
(2007年12月10日《德育報》白樂敏《班主任心語》)
和學生一起玩
作為班主任,要想讓自己的教育有效果,就必須讓學生喜歡你。而要想讓學生喜歡你,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學生一起玩。
和學生一起玩,讓學生感到了平等,讓學生感到了親近,讓學生感到了快樂。
(2007年12月10日《德育報》鄭緒增《和學生一起玩》)
師者的人文情懷、精神世界應該如江海
做孩子心靈的使者,師者自身的人文情懷、精神世界就該如容納百川之江海,當一個個學生猶如一股股涓涓細流,歡快地朝你潺潺而來時,你不能無視其鮮活。因為那是一種涌動著的生命之流,你唯有用慧眼、愛心、睿智和著他們一起向前奔涌,你的生命才會隨之奔騰不息、意義雋永。(2007年12月24日《德育報》王光輝《“紅色海洋”與“五個車輪”》)
目光應該聚焦于教師
教師的素養(yǎng),決定著學生的素質(zhì);教師的情緒,決定著學生的情感;教師的今天,影響著學生的明天,也決定著祖國的未來。有人說,如果一個民族不能讓校園里的老師們笑起來,這個民族的未來就不會有多少笑臉;如果一個民族的教師不能挺起胸膛,這個民族的明天就很難挺直腰桿。(2008年第一期《人民教育》李希貴《2008關(guān)注什么》)
教師是特殊的社會公民
教師是特殊的社會公民,他有著和其它社會成員不同的成長規(guī)律:文化意識伴隨教師度過人生的全部歷程;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展示自身的生命價值;永不停息的求索精神得到世人的尊敬。
(2008年第二期《教書育人》高江海
高瑞娟《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三境界》)
教師,永遠的“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shù)家和詩人。”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離開孜孜不倦的學習是不可思議的。教師,做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吧,讓學習照亮我們的事業(yè),輝煌我們的事業(yè)。(2008年第二期《師道》李興茂《教師,永遠的“學生”》)
班主任的職業(yè)幸福感是建立在物質(zhì)幸福和社會幸;A(chǔ)上的精神幸福
班主任工作主要是一種精神勞動,精神關(guān)懷是班主任專業(yè)化的核心內(nèi)容,因此,班主任的職業(yè)幸福感是建立在物質(zhì)幸福和社會幸;A(chǔ)上的精神幸福。
(2008年15-16期《人民教育》黃正平《班主任專業(yè)化應關(guān)注職業(yè)幸福感》)
師者如蚌
師者如蚌!孩子們的過失與錯誤仿佛一粒粒沙子,從某種角度來說,對蚌是一種干擾、一種襲擊,甚至是一種侵害。然而,“偉大”的蚌卻不僅默默地接納了沙礫,而且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愛去浸潤它,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去感化它,直至把沙礫變成晶亮閃光的珍珠。
(2008年第七期《教師博覽》程言峰《師者如蚌》)
每一位為人師者都有“蚌”的意志與胸懷
蚌產(chǎn)珠,是因為蚌用自己的生命去包容、浸潤侵入它們身體的沙礫。堅硬的沙粒給柔軟的蚌肉帶來的疼痛也許是人類難以想象的,但如果沒有這種痛苦的磨礪,又何來蚌珠的光華。師者如蚌,如果每一位為人師者都有“蚌”的意志與胸懷,那么,我們的校園一定會是更加和諧和燦爛。(2009年2月16日《德育報》胡湘君《班主任心語》)
教師和醫(yī)生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yè)
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yè)有兩個,一個是教師,一個是醫(yī)生。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比醫(yī)生還危險。庸醫(yī)害的是一個人,而庸師害的是一群人,毀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靈。
(2008年第九期《師道》李家聲《并非戲言》)
班主任要主動走下班級管理中發(fā)號施令的圣壇
為了我們班主任自身能力的提高,我們很有必要將自己從瑣碎、繁雜的班級事務(wù)中解脫出來,多鉆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班里的每一個孩子負責。一個事必躬親的班主任絕不能算是一個優(yōu)秀的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始終只是一位顧問,一位班級管理的參與者,一位幫助學生學會自主管理的引導者,而絕不是一位真理的代言人。班主任要主動走下班級管理中發(fā)號施令的圣壇。這是班主任必須確立的角色定位,也是敢于“偷懶”的思想基礎(chǔ)。
(2008年第十期《班主任之友》(小學版)陳美玲《班主任“偷懶”的條件》)
教師的精神生活深深嵌在學生的精神生活的成長與發(fā)展中
教師的精神生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嵌在學生的精神生活的成長與發(fā)展中。不僅在師生之間,也在教師之間,彼此的精神之樹注定不是獨立生長的,而是以各種方式嫁接在對方的根脈之上,并在每一條枝葉之上顯現(xiàn)出對話融通的繁盛景象。畢竟,教育就是對話和轉(zhuǎn)化,就是在不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之間,穿梭自如地實現(xiàn)彼此生命的玉成。
(2008年第11期《讀寫月報新教育》李政濤《我們能夠給與學生什么樣的精神生活?》)
學生是老師學習路程上的伙伴
一個忠于職守、在本業(yè)上不斷精進的好老師,他最大的追求應該是像孔子那樣,永遠跟自己眼前的學生緊相伴隨,一起成長,一起進取,而不是跟社會上一時的風尚或輿論界某種強勢的聲音緊相伴隨著。對如此意義上的好老師而言,他眼前川流不息的學生,既是他在某一特定時期和某門課程學習過程中應當悉心地引領(lǐng)、陪伴和呵護的幼弱的對象,又是反過來促使他自己成長也不斷得以持續(xù)的為人為學的旅伴。
(2007年十一期《教師博覽》李林榮《當老師的職業(yè)志趣》)
讓青少年吃些苦受些苦
幸福感往往不在于擁有,而在于對擁有的珍惜。珍惜則有幸福感,不珍惜縱然萬貫家財也不覺得幸福。正所謂不遇沙漠不知道自己身處綠洲,不踏險灘不知自己身處平途,不遇饑餓不知什么叫溫飽。由此看來,讓青少年學生吃些苦受些苦,不僅能增強意志,還能提高他們的幸福感。難怪古訓說到“童年吃苦便是福”。
(2007年11月26日《德育報》曲連坤《歷艱辛方知甜蜜,惜擁有才更幸!
學生像是教師手中的風箏
學生像是教師手中的風箏,風箏的線掌握在我們的手中。約束,是為了讓風箏飛得更高。如果教師硬拽著線團不放,那么再好的風箏,也難飛上藍天。只有不停地放手、放線,風箏才能越飛越高。
(2008年1月28日《德育報》徐加強《班主任心語》)
擁有一個好習慣勝過擁有好成績
擁有一個好習慣勝過擁有好成績。成績是單方面的,而習慣是多方面的,是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
(2008年2月27日《教育文摘周報》陳衛(wèi)東《聲音》)
缺點中也往往蘊含著巨大的潛能
丹麥一位警察從一個騎車闖紅燈的男孩身上發(fā)現(xiàn)了他騎車的天賦,4年后,男孩成為一名自行車奧運冠軍;邁克勞德校長面對殺死自己愛犬的頑皮學生,看到的卻是他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智慧的“懲罰”最終成就的是一個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的生物學家;挑選隊員的教練從許海峰射擊時子彈大多朝一個方向偏離靶心的缺陷中,發(fā)現(xiàn)了他超常的穩(wěn)定性,奠定了中國奧運零的突破……諸多事例充分說明,缺點中也往往蘊含著巨大的潛能,存在著不可小視的價值。所以,理性地對待學生身上的缺點,潛心挖掘,并使其最大限度地“發(fā)光”,是為師者重要的責任。
(2008年3月24日《德育報》張守信《白紙上的黑點》)
不能成龍,成蟲也不可怕
看來,世界上的學生千千萬,想一律讓他們成功、成名、成家是不現(xiàn)實的?上У氖瞧仗煜碌母改,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普天下的老師也無不望自己的學生成才、成功。然而,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其實成蟲也不可怕,春蠶可吐絲,蚯蚓可松土,蜜蜂可授粉,只要不當寄生蟲,做一只快樂的蟲子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2008年第四期《讀寫月報新教育》劉冠軍《成蟲》)
當下教育使生命之泉得不到汩汩而來的新鮮水流
當下教育的僵化和過度競爭,使學生的生命觸角基本被局限在各種應試(各種考試與技能測試)之中,學生面對的總是蒼白的課本、作業(yè)本和試卷。家庭中,親子交流也總是以學習、考試、輔導班為核心。這樣的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大大限制了孩子們自由陶冶的可能性。加上我們片面強調(diào)現(xiàn)代化所倡導的維新、維時尚,使我們的孩子們殘留的精神空間被時髦的、潮流的東西所充塞。這些東西喧囂絢爛,帶給人輕盈愉悅,卻不能給生命以深切的潤澤與陶冶。它們對孩子心靈空間的占據(jù),進一步將孩子與自然、自由、自我的距離拉開,使生命之泉得不到汩汩而來的新鮮水流。
(2008年第9期《讀寫月報新教育》劉鐵芳《教育不僅僅是增加“耐受力”》)
兩種生命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的老師幾十年的工作只是在重復第一年的經(jīng)驗。這樣的老師工作一輩子,他的教學生命也只有區(qū)區(qū)一年。而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即使在自然生命結(jié)束之后,他的教學生命依然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