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閱讀題與答案及譯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一、在括號內(nèi)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2、失其所與,不知( )
3、無能為也已( )
4、秦伯說( )
二、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或比賽,會議的承辦者。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來。
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義:疲勞。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義:妻子。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1、鄙。
。1)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
。2)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3)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
。4)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
2、焉。
。1)焉用亡鄭以陪鄰( )
。2)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
。3)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
2、越國以鄙遠(yuǎn)( )
3、既東封鄭( )
4、與鄭人盟( )
5、既東封鄭( )
6、越國以鄙遠(yuǎn)(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夫晉,何厭之有?( )
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
3、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
4、是寡人之過也。( )
參考答案:
一、
1、“共”通“供”;
2、“知”通“智”;
3、“已”同“矣”;
4、“說”通“悅”。
二、
1、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
2、出使的人;
3、缺少(的東西);
4、那人,本文指秦穆公。
三、
1、邊邑,這里用作動詞,以……為邊邑/邊遠(yuǎn)的地方/目光短淺/自謙之辭;
2、疑問代詞,何/兼詞,在那里/疑問代詞,哪里。
四、
1、軍,名詞用作動詞,駐軍;
2、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邊邑;
3、封,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4、盟,名詞用作動詞,結(jié)盟;
5、東,名詞做狀語,在東邊;
6、遠(yuǎn),形容詞用作名詞,邊遠(yuǎn)的地方。
五、
1、賓語前置句 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2、狀語后置句 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依附于晉的同時又依附于楚。
3、省略介詞“于” 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4、判斷句 這是我的`過錯。
譯文:
。ㄙ夜辏⿻x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并且鄭國同時依附于楚國與晉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 睜T之武就答應(yīng)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yuǎn)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dāng)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kuò)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