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佛學的經(jīng)典語句
1、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
2、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性平等不壞。
3、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4、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5、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
6、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7、菩薩變化示現(xiàn)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8、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凈心便得開悟。
9、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10、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11、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xiàn)世即菩薩。
12、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fā)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nèi)發(fā)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13、所謂佛者,即非佛。
14、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nèi)發(fā)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15、一切賢圣,皆以無為而有差別。一切賢圣,皆以無為而有差別。
16、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xiàn)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17、如來所說,皆不可取、不可說、非、非非。
18、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薄Z出《阿含經(jīng)》
19、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毒浣(jīng)·吉祥品》
20、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毒浣(jīng)》
21、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栋⒑(jīng)》
22、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圣諦。何等為四?謂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薄峨s阿含經(jīng)》
23、愛人如愛己,率已以隨人!端氖A嚴》卷十二
24、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赌P經(jīng)·梵行品》
25、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隨成就眾生凈,則佛土凈!毒S摩經(jīng)·佛國品》
26、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圣弟子如是觀者,厭于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薄Z出《雜阿含經(jīng)》
27、無有定,如來可說。
28、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29、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fā)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fā)心,不墮邪見。
30、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xiàn)前。——宗嘉節(jié)自《圓覺經(jīng)》
31、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nèi)發(fā)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32、如來說:一切皆是佛。所言一切者,即非一切,是故名一切。
33、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zhí)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于虛妄體重執(zhí)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yè)道,有妄業(yè)故,妄見流轉(zhuǎn),厭流轉(zhuǎn)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凈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34、實無有,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5、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36、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37、末世眾生將發(fā)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xiàn)塵勞,心恒清凈,示有諸過,贊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藐三菩提。
38、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39、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凈,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40、知一切無我,得成于忍。
41、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不說斷滅相。
42、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43、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破,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44、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45、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nèi)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46、說一切。莫離自性。
47、應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lun,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一一佛所,皆現(xiàn)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shù)佛。
48、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49、所有盡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50、諸供養(yǎng)中,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
51、若諸菩薩行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
52、菩薩于,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布施。
53、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4、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5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56、不應取,不應取非。
57、尚應舍,何況非。
58、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59、菩薩應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60、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61、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62、如來所得,此無實無虛。
63、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64、如來者,即諸如義。
65、于一切,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相。
66、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67、一切有為,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宗嘉節(jié)自《金剛經(jīng)》
68、是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69、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70、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71、云何應。吭坪谓捣湫?
7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73、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4、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75、一切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76、若菩薩通達無我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77、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78、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79、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80、說者,無可說,是名說。
81、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82、心善,樂善好施是大愛無疆的蔓延;心寬,寬大為懷是足智多謀的恬靜;心正,正大光明是憨厚耿直的.凸現(xiàn);心靜,靜心如水是博大精深的境界;心怡,怡然自得是達觀開朗的淡泊;心安,安常處順是知足常樂的欣慰;心誠,誠心誠意是高風亮節(jié)的鏡子。
83、能控制自己怒意的人,已經(jīng)打倒了最大的敵人。
84、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85、身做好事,言說好話,心存好念。關于善的經(jīng)典佛學語錄
86、讓別人快樂是慈悲,讓自己快樂是智慧。
87、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能不必傲盡,留些內(nèi)涵;鋒芒不必露盡,留些深斂;有功不必邀盡,留些謙讓;得理不必爭盡,留些寬容;得寵不必恃盡,留些后路;氣勢不必倚盡,留些厚道;富貴不必享盡,留些福澤。
88、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么,那個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
89、不懂裝懂是聰明,懂裝不懂是智慧。哲理句子
90、胸懷坦蕩,處事坦然,心寬體健,益壽延年。
91、善事多做,長存善念,問心無愧,理得心安。
92、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關于佛學的經(jīng)典語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