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壽昌《周壽昌》賞析
曬舊衣
【清】周壽昌
卅載綈袍檢尚存,
領襟雖破卻余溫。
重縫不忍輕移拆,
上有慈母舊線痕。
簡介
周壽昌(1814-1884),清代詩人,史學家,湖南省長沙縣人。字應甫,一字薦農(nóng),晚號自庵。1814年(嘉慶十九年)生。少時能詩。及長,與從兄周壽祺讀書于城北聽桔園。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同治時,周壽昌先后任實錄館纂修總校、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署戶部左侍郎等官。光緒初,周壽昌任內(nèi)閣學士。不久,他因足疾辭官,遂不再出,以著述為事。1884年(光緒十年),周壽昌病卒。
周壽昌平生勤學,詩文書畫均長,尤精史學,遍讀漢魏以來諸家文集,酷嗜班固書。
賞析
詩人翻檢舊物時,發(fā)現(xiàn)母親三十年前為他縫制的一件粗綈面料的長袍還保存在箱柜里。一件舊衣居然保存了這么多年,可見主人對它的愛惜。由于年深月久,又曾穿過,綈袍的領子和襟袖已經(jīng)破舊,雖然如此,詩人并無將它拋棄之意,如今睹物思人,詩人還依稀感覺綈袍上殘留著母親的余溫。“余溫”二字,乍看起來不符合生活的真實,然而,母親逝世后,詩人一直思深念切,如今,母親縫制的這件綈袍自然更強烈地激起他對母親的回憶,母親生前的慈顏與厚愛霎時間又浮現(xiàn)于腦海。詩人情熱中腸,以至移情于物,產(chǎn)生“卻余溫”的錯覺,卻又是十分自然,合乎常情的。詩人有意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傳達了真實的情感。
末兩句詩,緊承上面而來,更將這種感情轉進了一層。由于領襟已破,詩人將綈袍晾曬之后,自然想縫補一下,可是轉念一想,又不忍輕易拆開舊衣移換舊布料的位置了。當年,母親曾將對兒子的愛傾注于針針線線之中,縫進了這件綈袍里。如今,這件舊衣上一針一線對兒子而言,都飽含著母親的愛心,為人子者怎能忍心拆斷這愛的絲線呢?詩人不忍拆移,正表明了對母親的無比珍重和深情懷念。這首詩以小見大,托物抒情,一波三折,婉轉深摯地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因而感人肺腑,能令讀者掩卷長思。
【周壽昌《周壽昌》賞析】相關文章:
昌自駕旅游攻略01-08
關于女壽按年齡賀壽對聯(lián)02-13
五十壽到百歲壽賀詞集錦02-18
青山剛昌的經(jīng)典語錄04-11
給父母過壽的賀詞11-04
最新的賀壽對聯(lián)02-09
關于賀壽的古詩02-05
雙壽賀壽聯(lián)01-27
讀《紀昌學射》有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