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成_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丝袜专区_一区二区三区韩国电影_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蘇幕遮》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4-09-11 04:21:42 梓欣 古詩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蘇幕遮》古詩詞鑒賞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桑瑵h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幕遮》古詩詞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幕遮》古詩詞鑒賞

  秋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譯文

  夜晚輾轉反側難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氣清涼,剪了很多次燭花了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樹縫的月影,斑斑駁駁地鋪灑在冰涼的床席上,而從梧桐縫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作者簡介]

  朱淑真,南宋女詩人。生卒年不詳。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家庭,幼聰慧,喜詩詞,工書畫,曉音律。相傳因婚姻不幸,抑郁而終。其詞清新婉麗,情真意切,憂怨悲憤,跌宕凄惻。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因自傷身世,故以“斷腸”名其詩)。

  [賞析]

  前兩句敘事。首句直奔詩題,各點“夜”“秋”二字,交代了時間、心態(tài)、環(huán)境。“夜久無眠”已見怨婦愁緒滿懷,而時又逢秋,秋風蕭瑟,夜氣清涼,錦衾單薄,佳人永夜難寢,更添一層愁苦。

  次句緊承“無眠”,寫人事活動。既然輾轉反側難入夢,那么如何打發(fā)漫漫長夜呢?空房寂寥,紅燭高燒,百無聊賴中,她只好剪燭花以消遣寂寞了!盃T花”即燈花,古人認為燈花是有喜事的一種預兆。杜甫詩云:“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獨酌成詩》)。燈花頻生當有賞心悅事,而她卻無法消解眼前這幽情苦緒。著一“頻”字,寫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難寧!坝苯永m(xù)“夜久”兩字,極寫思婦飽受孤獨寂寞煎熬之苦。

  后兩句寫景。第三句轉折一筆,寫床席之月影。一個“涼”下得獨特,這是全詩的詩眼,照應首句的“秋氣清”,以觸覺狀態(tài)寫視覺形象。從窗外梧桐樹縫篩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駁駁地鋪滿了冰涼、空寂的床席,今夜誰會給她送來溫暖呢?這情景怎不令人涼從心生!“滿”字表面是寫光影之濃,其實是寫憂思滿懷,剪不斷理還亂的郁悶之感。這一句明寫屋內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虛實相生,韻味悠遠。

  末句寫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語作結,留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該句承上句,以頂真手法過渡,從床上之月光、樹影寫到高天之皓月,表達了詩人望月懷人的乍喜還憂的心理。“月在梧桐缺處明”,展現(xiàn)了一幅高遠、疏朗的秋夜月色圖。皎皎月華,她似乎憶起了曾經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甜蜜與浪漫;而如今,“瘦盡燈花又一宵”的時刻,又誰能與她“共剪西窗燭”呢?想超脫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處無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處”,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婦不得與意中人團圓的酸楚。

  全詩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氣清)而室內(燭花頻剪),又由室內(鋪床涼)到室外(月在缺處明),逐層遞進地反復渲染獨處的苦悶。針腳細密,四句之間照應緊密,銜接流暢,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意象鮮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細節(jié)勾勒精練傳神,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耙咕脽o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兩句緊扣題目“秋夜”,寫深夜“無眠”之狀。首先詩人交代了因秋氣蕭瑟凄清“無眠”的客觀原因。一個“清”字,不但表現(xiàn)了自然之秋涼,而且借此暗示了詩人的心境之凄涼。接著的“燭花頻剪欲三更”,緊承“夜久”而來,詩人卻選擇了“頻剪燭花”這個典型動作,把心緒寄寓在“剪”這一動作上。“燭花”即燈花。古人認為燈花是有喜事的一種預兆。正如杜甫在《獨酌成詩》中寫道:“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奔热粺艋ㄊ窍彩碌念A兆,詩人為何要“剪掉”,而且是“頻剪”,從這一連續(xù)的動作中,我們不但感覺到詩人沒有對燈花報有消解愁緒的希望,而且感受到的恰是詩人內心的不安與焦慮,“頻剪”即多次剪除,表現(xiàn)出了詩人不安而焦慮的心理過程。“燭花頻剪欲三更”中的“欲三更”,不但呼應前句的“夜久”,更突出了詩人因寂寞、孤獨而久久不能入睡的苦痛。

  接著的“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這里詩人由敘事而進入寫景。如何排遣這無盡的孤獨寂寞呢?第三句“鋪床涼滿梧桐月”,就是說,還是睡覺吧,也許還能忘記這無盡的孤獨和寂寞?墒,走到床邊,卻看到低眉床上鋪滿斑駁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樹影。其中一個“涼”字,不但照應詩題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渲染了天氣之涼,而且更烘托出詩人心境的孤寂與凄涼。結句“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以景結情,表面寫“景”,實則思念之情,孤獨之感蘊含其中。從審美意象的選擇來說,“梧桐樹”是對秋天來臨最為敏感的一個樹種,即人們所說的:“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痹谠姼柚校脕硐笳饕环N凄涼的思念之情。正如李清照在《聲聲慢》中所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同時在《鷓鴣天》中又寫道:“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边@些都是表現(xiàn)出了愁苦的情緒。同時,詩人也選擇的“月”這一審美意象。這與唐代詩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此時的詩人,新愁舊緒交織于心,又哪能安然入睡啊!從寫作視角來看,詩人把場景由室內轉而室外,由“鋪床涼滿梧桐月”中的“月”而來,詩人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一以貫之,順勢而下,進一層地表達了望月思人的情感。其中,“梧桐缺處”不僅寫出了梧桐枝葉遮掩明月的朦朧之美,也暗示出詩人不能與親人團聚而感到寂寞惆悵之情,酸楚之感?梢哉f,這“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兩句是景中情,不言“愁”字,而句句含“愁”。

  總之,朱淑真《秋夜》這首絕句,語言淺顯而情感深厚,在逐層遞進地反復渲染獨處的苦悶。同時,詩歌不但意境高遠,而且情感深長,真正體現(xiàn)出詩人詞作的清新婉麗,情真意切,憂怨悲憤,跌宕凄惻的特點,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蝶戀花

  蘇拭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注釋]

 、倩ㄍ蕷埣t:殘花凋謝。

 、谔煅模褐笜O遠的地方。

  ③笑漸不聞聲漸悄:指墻外行人已漸漸聽不到墻里蕩秋千的女子的笑語歡聲了。

 、芏嗲椋褐笁ν庑腥恕o情:指墻里的女子。惱:引起的煩惱。

  譯文:

  春日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之上已長出了小小的青澀果實。

  不時還有燕子掠過天空,這里的清澈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

  眼見著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請不要擔心)

  不久天涯到處又會再長滿茂盛的芳草。(春天還是會到來的)

  圍墻之內,有一位少女正在蕩著秋千,她發(fā)出動聽的笑聲。

  圍墻之外的行人聽到那動聽的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

  慢慢的,墻里笑聲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坭b賞]

  《蝶戀花·春景》,是由北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首詞作。其作于何時,各方莫衷一是,有蘇軾密州、黃州、定州、惠州時期等諸多說法,然皆苦無證據(jù)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詳考。作為宋詞豪放派先驅的蘇軾,一生之中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豪放派詞作,這容易讓人誤以為蘇詞盡皆豪放之作,但從蘇詞的總體來看,其婉約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數(shù)的,此詞便是其一。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嘆和浮生顛沛的無可奈何。

  這是一首描繪晚春的感懷之作。上闋寫的是暮春自然風光,春去夏來,自然界發(fā)生了許多變化。視角由小到大,由近漸遠地展開,極富色彩感和運動感!疤煅暮翁師o芳草”,是對暮春景色的描述,又點化游春少年的惆悵。下闋寫春游途中的見聞和感想:一道短墻將少年與佳人隔開,佳人笑聲牽動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煩惱!岸嗲閰s被無情惱”,寄寓著作者自己的失意。有聲有色而又婉媚綽約。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而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的《花草蒙拾》稱贊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他的婉約詞同樣有勁氣流動,不同于花間詞的軟弱。詞中包蘊的意趣亦為詞家推重!豆沤裨~話》說此詞寫行人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正所謂“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還有人評價它富有“禪趣”,那阻隔有情與無情溝通的,不僅僅是綠水環(huán)繞的圍墻,而更是人們的“心墻”。作者的一生雖歷經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執(zhí)著人生,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不忘情于現(xiàn)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于對現(xiàn)實人生的熱愛。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詞一開篇即呈現(xiàn)出暮春的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余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是說紅花已所剩無幾。著一“褪”字就深了一層,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傷之情更濃。睹暮春景色,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不過一般人寫傷春意緒,總會把那種凄迷寥落之感表達到極致。蘇軾則更多了一些曠達。有繁華就有衰落,有凋謝就有新生。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著,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向不遠處更加開闊的地方。只見燕子掠著水面低飛,綠水環(huán)繞著人家的墻院。寥寥的幾筆,便能勾畫出春意未盡的鄉(xiāng)村圖景。飛動的燕子為畫面增添了動態(tài)之美;“綠水人家”則帶來了生活的氣息,并為后文“墻里佳人”的出現(xiàn)作好了鋪墊。“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并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沒有青青的芳草呢。

  “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于此可見!疤煅摹币痪洌Z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一致。即便如此,這兩句還是蘊含著許多辛酸和悲哀。據(jù)《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記載:“子瞻在惠州,與朝云閑坐。時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聯(lián)系當時蘇軾的遭遇,是頗耐人思索的。蘇軾一生漂泊,最后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xiāng),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眽镉腥耸幥锴В瑝ν庥袟l小道。墻外小道上走著行人,墻里飄來佳人清脆的歡笑。

  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系。這里,他只寫露出墻頭的秋千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復,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墻里”、“墻外”分別重復,竟占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墻內是家,墻外是路;墻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墻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tài)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我們已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币苍S是行人佇立良久,墻內佳人已經回到了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

  這里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認為是行人心存愛慕之情,而佳人卻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無情”,心中無可奈何,故十分煩惱。這儼然是一個單相思式的喜劇。倘若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許可以說是借愛情來寫人生普遍存在的這樣一種矛盾。但詞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寫照,其中“情”的內涵也是極其豐富的,絕不僅限于愛情。作者飽經滄桑,有惜春遲暮之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xiāng)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作者發(fā)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么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lián)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并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去回味,去想象。

  【原文】

  蘇幕遮·燎沉香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譯文】

  細焚沉香(名貴香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舊有鳥鳴可占雨之說),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的“言語”。荷葉上初出的陽光曬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潤圓正,荷葉迎著晨風,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這風景)我想到遙遠的故鄉(xiāng),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吳越一帶,長久地客居長安。五月,故鄉(xiāng)的我小時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劃著小船,我的夢中來到了荷花塘。

  【賞析】

  周邦彥的詞以富艷精工著稱,但這首《蘇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清新自然,是清真詞中少數(shù)的例外。此詞作于神宗元豐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間,當時周邦彥久客京師,從入都到為太學生到任太學正,處于人生上升階段。詞以寫雨后風荷為中心,引入故鄉(xiāng)歸夢,表達思鄉(xiāng)之情,意思比較單純。

  上闋先寫室內燎香消暑,繼寫屋檐鳥雀呼晴,再寫室外風荷搖擺,詞境活潑清新,結構意脈連貫自然,視點變換極具層次。詞中對荷花的傳神描寫被王國維《人間詞話》評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為寫荷之絕唱。

  下闋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圓,風荷凌舉的景象聯(lián)想到相似的故鄉(xiāng)吳門的五月的風物,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盡致。

  這首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段落極為分明。一起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一副清涼劑,兩句寫境靜心也靜。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扒謺愿Q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叭~上”句,清新而又美麗!八媲鍒A,一一風荷舉”,則動態(tài)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大意是: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有時間性的景致。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這樣,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后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下闋久客思鄉(xiāng)伏了一筆。

  下闋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xiāng)關之思!肮枢l(xiāng)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五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xiāng)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一層寫法。一結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實以虛構的夢景作結,雖虛而實,變幻莫測。

  這首詞構成的境界,確如周濟所說:“上闋,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詞選》)而周邦彥的心胸,又當如陳世所說:“不必以詞勝,而詞自勝。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見周邦彥的詞以典雅著稱,又被推為集大成詞人,其詞作固然精工絕倫,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實尤為其詞作之牢固基礎。

【《蘇幕遮》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1-06

古詩詞鑒賞12-21

優(yōu)美古詩詞鑒賞11-23

《閨怨》古詩詞鑒賞12-08

《清明》古詩詞鑒賞04-08

《落花》古詩詞鑒賞12-07

《落花》古詩詞的鑒賞12-09

梅花古詩詞鑒賞12-08

《詠雪》古詩詞鑒賞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