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精選15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精神》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1
四年了,一個特殊的日子5.12,想起時多多少少會有所感傷,但似乎覺得這種感傷有點幽幽的淡淡的,不如20xx年那樣有沖擊力了,原以為看看《中國精神》,自己會很平靜,不會被感動,可是我錯了!
當劉老師把《中國精神》分發(fā)給我們的時候,我很不以為然。晚上做完作業(yè),電視也不吸引人,躺在床上無所事事,順手翻翻那本《中國精神》,一開始就被“鐵人團長”郭團長帶領官兵日夜兼程趕往北川搶修公路的場面所感動,“廢墟下的奇跡”馬小鳳憑借著強烈的求生欲望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在廢墟下采用多種方法救自己并鼓勵同學自救,和同學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譜寫一曲生命贊歌的精神所震撼,石家莊二中的陳麗老師赴四川災區(qū)助教,那兩周歲還不到的孩子就這樣暫時失去了媽媽的關愛。我深深地感受到這個母親的偉大!她真是為了大家而舍了小家!當看到她對家人說的那些話語時,我已經動情得淚如雨下,竟然不知不覺哭出了聲。真是”凝聚每份愛,點燃顆顆心”哪!我的心情無法平靜,想竭力控制住都做不到!因這份不平靜,我也就及時地記錄下今晚的感受,且作一份永恒的回憶,也是一種激勵和信心吧。
災難之日、國難之時,面對死亡,他們臨危不懼,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他們在地震現(xiàn)場無私救人。沒有哪一個人不珍愛自己的生命,但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同胞,在危難之時,他們表現(xiàn)出的是舍己為人的大無畏精神!他們全力以赴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動之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著責任和擔當,傳遞著愛心和希望,演繹著催人淚下的英雄事跡,譜寫著可歌可泣的生命贊歌!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的堅強讓我感動,這種堅強勢必激勵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勇敢地面對困難!生命誠可貴,奉獻價更高。在大災大難面前,英雄的中國人民沒有倒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沒有屈服。生命的意義和人性的光輝在災害面前得到了盡情綻放和升華。面對生死考驗,無數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巨震面前,讓世界看到了我們有強大的祖國和偉大的黨!有壓不垮的中國人!英勇無畏的中國人!無私奉獻的中國人!勇往直前的中國人!我驕傲,因為我是中國人!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2
從大二開始接觸中國特有的中國繪畫后,就經常聽到有人談論中國藝術的精神,當時也只是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去淺淺的探討一下,并不能深入。隨著學齡和閱讀的增長,自己也能夠把中國藝術精神談兩三分。這其中對我影響對大的一本書就是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精神》。這本書一共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余八章均為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莊子之所謂道,落實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當莊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莊子所追求的道,與、藝術家所呈現(xiàn)出的最高藝術精神,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為我理解中國藝術精神提出了一條比較重要的路線。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落實于人生態(tài)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yǎng)論,而循至于極,可以使人達至于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于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焙髞斫涍^自己不斷的翻閱資料,對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莊子雖說不言藝術,但卻對中國藝術發(fā)展特別是最為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數不勝數,其優(yōu)美的山川景色,適合安頓人的心靈,因此古代的許多名人隱士寄居于這美景中。對于繪畫,他們在忘我、喪我的狀態(tài)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影像來表現(xiàn)心中對山川那種空靈玄遠的境界的追求,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在這種追求之下,中國繪畫藝術擺脫筆墨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諧和統(tǒng)一的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
徐復觀先生雖說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核,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啟后人之所啟。雖說是無意于言“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3
寒假下發(fā)的《中國精神》這本書在無形中成為這個假期的精神食糧。時下,說到女排,不得不提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曾是時代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新時代更需要大力弘揚女排精神。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創(chuàng)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第一個"五連冠",自此,"不拋棄、不放棄"的女排精神被人們廣為傳頌。一代又一代中國女排身體力行,傳承豐富女排精神,奪得了一個個驕人的戰(zhàn)績,形成了以"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為內涵的女排精神。這種精神曾影響了幾代人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當中。
然而,近年來,女排精神似乎被人們淡忘了。從小的方面看,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損人利己等不道德行為屢見不鮮;理想信仰缺失,不擔當不作為現(xiàn)象仍然存在。從大的方面看,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不斷抬頭,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等給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的我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尤其需要大力弘揚女排精神,使之轉化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弘揚女排精神,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如果說在國際賽場上升國旗、奏國歌是中國女排的理想,那么,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我們的信念。1981年11月,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后,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學子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事實上,女排精神從一開始就超出體育競技范圍,而對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起到了激勵、感召和促進作用。今天,我們更要從女排精神中汲取力量,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頂住壓力、沖破阻力,不忘初心,不懈奮斗,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
弘揚女排精神,要大力倡導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心底無私天地寬"。沒有私心雜念、敢于奉獻的人,才能做到"忘我"、"無我",寵辱不驚、臨危不懼,才能集中精力,迎難而上,勇闖難關,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地培養(yǎng)這種為實現(xiàn)國家和民族利益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不計個人得失,立足本職、愛崗敬業(yè),甘當"螺絲釘",甘于奉獻。
弘揚女排精神,要大力倡導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改革開放初期,全國人民學習女排精神,為民族崛起和社會主義建設而努力奮斗,而今雖已穩(wěn)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位,但我們仍要居安思危,像女排一樣,以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不畏艱險,敢啃硬骨頭,接續(xù)奮斗,永不言棄,在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接力賽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4
《中國精神》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是邢軍紀先生的長篇報告文學。這是一部直書精神文明的大書。作者以47個城市、近百個村莊和累以萬計的采訪者,歷三年之艱辛創(chuàng)作,排除了我們與“精神文明”之間的屏障和阻隔,讓我們懷著一種很溫暖的心情,走近并觸摸了這個叫做“精神文明”的龐大事體。
全方位的展現(xiàn),是這本書的氣勢所在。我們從書中幾乎可以找到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和難以計數的城市、村莊,其涉及的地域之廣,是迄今報告文學作品中罕見的;在上至省部級領導、下至基層群眾的人物走廊上,長長的隊列使人目不暇接;在年代的跨度上,我們的目光被引向千年之前的歷史,又回歸到今天眼前的時刻……精神文明建設,自身如龐大無涯的山體,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作者談及自己的采訪,說是如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和攀越。當山體的巍峨和層疊,在作者的感受中變成一種巨大的律動,而帶動了作者的脈搏時,惟有選擇全方位的'表現(xiàn)手法,才能描繪出大山的本來面目、大山的氣勢和它不可阻遏的走向。人們從全方位中感受到一個真實的存在,沒有什么比這真實所傳遞的力量,更動人心魄。
全書以脈絡化的形式,結構了龐雜的材料,深化了看似平凡的人物和事物。他們潛在價值的被表現(xiàn),使“精神文明”從人們誤解的抽象,變得生動、形象,并觸手可及,從而展現(xiàn)了它熠熠的光彩。脈絡的結構,以其縱橫交錯,顯示了作者組織龐雜材料的功力。材料的繁多,在脈絡化的組合中,避免了平面化的堆砌,這并不僅僅是一種對材料的排列分類的方法和技巧。它的根基,應當在于作者對材料中人或事間的脈絡聯(lián)系的尋找、認識和判定。判定越準確,脈絡也才會越分明。作者面對的是上千及萬個人物,他們之間,是沒有太多關系而各自獨立的,于是,尋找和認識他們內在的潛質,從而解讀他們之間的關系,成為作者動筆前的艱難思考。作者把人物自身帶有的時代特質,串連起來,著力表現(xiàn)了這些特質在精神的承襲和發(fā)揚上的關系。于是,人物、事物的表象上的獨立,讓位于內在的組合,而不可分割地打造成本書的整體。
我們在讀到書中許多人物的動人事跡時,都會感到隱于筆墨之中的代代相承的精神境界,它自然而頑強地蔓延著,聯(lián)系了書中千百個人和事。它們多而不散,雖然源自四面八方,卻不游離。在脈絡相承的人物關系中,我們看到了精神的力量,它不僅源遠流長,且更是前途無量。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5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里氏8.0級特大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我們大家措手不及,但是,當我們一起伸出雙手時,就擁有了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我讀了《中國精神》這本書后,我明白了在這場災難中體現(xiàn)出的不是一個受傷的中國,而是一個強大的中國。
這是一位母親的故事。當救援人員發(fā)現(xiàn)她的時候,她已經停止了呼吸。清理完廢墟,人們發(fā)現(xiàn)他的身軀下躺著一個嬰兒。嬰兒被被子包裹著,看上去有三四個月大,小寶貝毫發(fā)未傷,安靜的睡著,當救援人員揭開被子準備給嬰兒做進一步檢查時,發(fā)現(xiàn)了一部手機。手機上面有一天編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你一定要記住,我愛你!弊x到這里,我不禁淚流滿面,在朦朧淚光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偉大母親對孩子的愛——超越生死——不惜用自己的身軀為孩子撐起一切。
這是一位老師的故事。在汶川縣映秀小學,一位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嚴蓉在地震時為了盡快疏散學生,被留在了最后。等第13個學生跑出來,教學樓就倒了。學生們得救了,而嚴老師卻匆匆走完了她光輝燦爛的人生……當看到這里時,我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在生與死的瞬間,嚴蓉老師用自己嬌小而偉大的身軀為學生開辟了生命通道,把生的希望留給自己的'學生,樹立起了一座大愛無私的里程碑。
又有這樣一個藏族女孩,她在映秀小學2年級是班長,也是學校少先隊大隊長。地震發(fā)生后,教室開始左右搖晃了,她臨危不懼,主動協(xié)助老師組織學生撤離,后來,已經跑到2樓樓梯口的她聽到一個同學的求救聲,又毫不猶豫的返回教室。不幸的是,教學樓倒塌了,她也沒能跑出來。她的名字叫鄒雯櫻,她是汶川縣體育運動會第5名的運動員,她是有能力跑出來的,可她用稚嫩的生命換來了其他同學生的機會,她小小的身軀里有怎樣感人至深的愛呀!
還有一個叫鄧清清的女孩。她是什邡市華鎮(zhèn)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當救援人員在廢墟里找到她的時候,她正忍著傷痛、孤寂和恐懼,就著這手電筒微弱的光亮沉浸在書的世界里。當她被救出來后,她說當時又冷又餓又害怕,看著書就什么也不怕了,就能堅定活下去的信心。她的堅強和不屈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我也深深被震憾:鄧清清那種不懼死亡威脅、在地震后的廢墟下還能打著手電筒讀書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啊。
還有很多很多讓人感動的故事……
大難無情,人間有愛。當我合上《中國精神》這本書后,我的眼里再次閃爍著淚花。災難中那感人的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石塊下的同學們唱起了國歌;廢墟下,黃月、張揚兩姐妹互相鼓勵的畫面;救援者們緊張忙碌、奮不顧身的身影……不管是遇到災難的人們,還是去救援的人們,都向世人證明了一點:地震震垮的只有建筑、房屋,震不跨的是中國人民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災難是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但災難過后,幾千萬災區(qū)干部群眾擦干眼淚,從廢墟上堅強的站起來,與援建者手牽手、心連心,克服困難,共建新家園,廢墟上開出了自強不息的幸福之花!
這場災難已經過去,但是,卻讓我們永遠銘記那一刻!安息吧,不幸遇難的人們!奮進吧,幸存下來的人們!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擁有偉大的不可磨滅的堅強不屈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6
剛讀完《中國精神》這本書,最初,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圖書管理員推薦,看到首頁寫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中國女排”,心里悠然的想去探索“女排姑娘”的奮斗史。
說到中國女排,那么我們就聯(lián)想到了“女排精神”,說短也短,它只有四個字;說長也長,它凝結在一代代女排隊員的故事中,體現(xiàn)在一場場不畏強手的比賽里。中國女排歷經20余年的歲月,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是堅持奮斗的心是永恒不變的。這其間,有奪冠時的歡笑,也有失敗后的淚水,但更多的是“祖國至上、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芭啪瘛笔菫閲鵂幑獾木、為國拼搏的精神,現(xiàn)在她們的隊長才24歲,就擔起了重任,想想自己是慚愧的,是需要奮起直追的。20年來,她們以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提振了億萬國人的信心,為國家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許許多多的人,通過女排精神,真實地體會到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同時,從“女排姑娘”身上我學到的不僅是排球,還有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從成功到低谷,再到成功,經歷的是堅守、堅守,更多的是團結,體質本身不具備優(yōu)勢,再沒有團結和技能的堆積,怎能崛起,“女排姑娘”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來自于為國爭光的信念和永不放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7
里約奧運女排決賽打響,中國女排對陣塞爾維亞,這場比賽吸引了全中國電視觀眾的目光,收視率達到了夸張的56.78%。同一時期,湖南衛(wèi)視、北京衛(wèi)視等熱門電視臺的收視率僅女排的1/50。
這個夏天,如果中國在里約最大的收獲只是傅園慧的洪荒之力和秦凱的浪漫求婚,那將是一種殘缺。當人們普遍以葛優(yōu)躺的姿勢癱在沙發(fā)上,目光偶爾從手機屏幕上移開掃一眼電視的時候,還好有郎平和中國女排,讓中國人得以守候在電視節(jié)前,等待一場直播的開始。
中國女排,是一個讀起來就沉甸甸的名字。國人對于中國女排的期許和關注,或許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五連冠的中國女排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而姑娘們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拋棄、不放棄,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勵和鼓舞了整整一代人。這也是為什么中國體育世界冠軍、奧運冠軍數不勝數,而女排精神只有一個的原因所在。
這些年,我們很難再為一支球隊歡呼、瘋狂、感動。我們已經習慣了中國男足、中國男籃一次又一次的折戟沉沙。因此當中國女排再一次用拼搏和頑強戰(zhàn)勝對手的時候,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光榮與夢想突然煥發(fā),一種莫名的感動涌上心頭。我們每一個人,似乎都能從中國女排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備受期待地踏出步子,但沒走兩步就被困難絆倒,跌跌撞撞地來到強敵面前,別人說:你沒戲。但你拼了,你贏了。你搖搖晃晃地站起來,雖然傷痕累累,可眼睛里滿是堅定。
如果真的'有女排精神,這種精神到底是什么?中國乒乓球隊后來稱霸乒壇很多年,成績遠比女排出色,但是人們更懷念的還是女排。中國女排從來沒有過統(tǒng)治地位,幾乎每一次奪冠,都靠艱難的拼搏完成的,在最困難的時刻,呈現(xiàn)出最頑強的精神,或許這就是女排精神的實質。
是的,中國女排能夠坐上頭條,刷爆你的朋友圈,也并不僅僅是因為贏了巴西,也不僅僅是因為進入四強,而是因為那個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從懂事的年紀就開始影響我們的女排精神。事實上,女排的崛起,是讓人懷念的80年代的一部分。在那個時代,彌漫著一種理想主義氣息和開放精神。微博上有不少網友感嘆,很多父母輩的朋友,都守著電視在看這場女排比賽,言下之余的感動,也許只有經歷過80年代那個五連冠的女排黃金時代的人才能懂。那個時候,為了看一場女排姑娘的比賽,大家集體圍著一部小電視,一起歡呼、一起喝彩。
再看看男足、男籃這些曝光率很高的項目,雖然實力上的差距明顯,但是能夠拼出態(tài)度和風格已經算是成功和超越了,只可惜他們連這一點都很難做到,少了拼搏、缺乏霸氣的他們只能默默地站在原地目送著對手一路向前。中國女排身上的精神,恰恰是中國三大球最需要的。
隔了這么多年,女排仍然是中國三大球中最爭氣的隊伍因為,有種精神叫中國女排。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8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后,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yǎng),于是我上網搜了有關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類型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边@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說,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fā)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fā)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為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于中庸之道,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溫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jié)日,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氣氛十足,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著大多數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從小學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大學里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占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為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于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xiàn)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系。時代不斷進步發(fā)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xiàn)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xiàn),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yè),發(fā)揮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為社會做貢獻。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游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游歷明川大河。因為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后,在天堂飛翔。因為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云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里,茶余飯后之時,總愿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著落日的余暉,帶著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沖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wèi)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回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yōu)秀得道德傳統(tǒng)?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jié)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jié)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yōu)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zhàn)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丑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zhàn)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里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zhàn)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著“‘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為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著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9
精神是一種抽象化的概念,但精神也會成為具體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就如鄧亞萍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使她在地球上留下了“傳奇人物”的稱號!
鄧亞萍五歲就開始了她艱苦漫長的乒乓球生涯。由于她小時候顯露出打乒乓球的天賦,被熱愛乒乓球事業(yè)、曾經奪得中南5省乒乓球賽男單冠軍的父親鄧大松送進河南省隊參加集訓。但一個晴天霹靂的打擊,在不滿10歲的鄧亞萍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一道深刻的創(chuàng)傷—個子矮、手臂短,這些被認為是打乒乓球運動員致命的缺陷,但鄧亞萍毫不灰心,人小志氣高,立志走上國際乒乓球比賽的輝煌舞臺,她每天比別人練球早去晚歸。她打得球一招一式都閃現(xiàn)出必勝的精神。
13歲時,她戰(zhàn)勝了世界冠軍戴麗麗,又相繼戰(zhàn)勝了許多老將新秀,被選入國家青年隊。勝利的鮮花使她陶醉,她陷入了松垮的深淵,結果她失去了前八名的機會。這些刻骨銘心的挫折,使她明白了“身體上沒有優(yōu)勢并不可怕,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優(yōu)勢,就不可能有推動事業(yè)成功的動力,那樣即使勉強支撐著走上賽場,也會敗下陣來”的人生哲理。此后,鄧亞萍每天十幾個小時泡在訓練場上。而腿綁數公斤重的沙袋,身穿沙背心長跑5000米以上,每天揮拍上萬次卻是她的家常便飯。因此教練評價她是隊里最刻苦、最認真的運動員。
在第11屆亞運會上鄧亞萍帶著韌勁和自信,風風火火地為中國女隊立下汗馬功勞,打出了中國威風,捍衛(wèi)了國球的尊嚴。從亞運會到奧運會、世界杯、世錦賽,她不斷獲得金牌,臉上也時時浮現(xiàn)燦爛的微笑。
鄧亞萍成為中國精神的化身,這種精神時時激勵我們要不服輸、頑強拼搏,面對挫折不低頭、勇敢面對現(xiàn)實,做新時期勇敢的好少年!為此,我將“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優(yōu)勢,就不可能有推動事業(yè)成功的動力”作為我終生的座右銘。
有一本書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種種感人故事,有一本書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處處真情,有一本書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不屈不饒、勇敢頑強的精神。這本書就是——《中國精神》。
這本書譜寫了汶川大地震中的許多傳奇人物,他們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深深地震撼了我。
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便是那位最堅強的警花——蔣敏阿姨,她是一位溫柔的母親,她是一位個孝順的女兒,她更是一名敬業(yè)的民警。山崩地裂的那一刻過后,蔣敏阿姨失去了近十位親人?墒,她強忍住自己內心的傷痛,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投入到艱巨的抗震救災中去。
蔣敏阿姨把巨大的悲傷留給了自己,不忘崗位職責與神會責任,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分擔了太多人的苦難,可是她的悲痛卻沒地方傾瀉。有一種力量叫堅強,蔣敏阿姨的堅強感動了全中國。我無法想象一個平凡的民警是怎樣承受住如此巨大的打擊,她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
令我難以忘懷的人物還有她——湯鴻老師。她是一位年輕漂亮的老師,地震發(fā)生的瞬間,她用自己柔弱的雙臂護住了三個學生,其中兩個安全獲救,可是她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是什么讓湯鴻老師能夠勇敢地面對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答案只有一個,那便是“愛”!湯鴻老師心里充滿了愛,這種愛是無私的,這種愛是偉大的,這種愛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學生的獲救。雖然她離去了,但是她偉大的犧牲精神,將會感天動地!
讀完這本書,我突然覺得自己醒悟了許多。
以前,只要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就會灰心、放棄?墒牵纯吹卣鹬械娜藗,他們遇到的困難是如此巨大,那難以承受的痛苦,不是常人能體會的,但是,他們仍然堅強的面對。我的苦難在他們的苦難面前顯得那么渺小。他們從未灰心,也從未放棄。他們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要的。
沒錯,地震的確可怕,但我們只要不屈不撓、勇敢頑強,一切都會克服的。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但它卻無法摧毀我們的信念和毅力。所以,我們要堅強,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要向著明天的美好生活奮進。是的,地震給人們帶來了太多難以承受的傷痛與無助。一個人的力量在災難面前顯得那么渺小,但是當渺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它們就會變得強大。因此,我堅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就不會有度不過的困難!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10
讀了《中國精神頌》里的《用自己的死換取異國的兒童的生》一文后,我被這篇課文震撼了。
我剛讀完這個題目我就想:自己的死換取異國的兒童的生值得嗎?
這篇文章寫的是有一個中國人民解放軍羅盛教,在抗美援戰(zhàn)爭中,他非常勇敢,讀到這里我也覺得特別有精神了。
有一次羅盛教在練習投手榴彈中,剛投了就看到時一個兒朝鮮兒童在水中掙扎,不一會就沒有蹤影了,此時羅盛教飛快沖向河中的冰窟窿跑去,那時是河水最冷的時候,而此時的他顧不了那沒多,他想都沒有想一下子鉆入了河水中找那個落水兒童,羅盛教耗盡全力才找到那個兒童,他一次一次的向上推,終于把那個兒童救了上來,而此時他已經筋疲力盡沉入河底,那是的他才21歲。
羅盛教犧牲后,朝鮮老鄉(xiāng)們把他埋在了村后一座風景優(yōu)美的小山上,后來這座山被稱為“盛教山”他們還在山上種了松樹,柏樹,還立了紀念碑,修了紀念亭……
羅盛教用自己的命換取了朝鮮兒童的'命,他自己死了可朝鮮兒童還活著,可朝鮮人民會永遠記住他的,他這種舍已救人的精神值的我們學習,我要學習他那種活著的時有意義,死了也要死得光榮。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11
讀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記》有感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上下有著5000年的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此,中國的歷史,是不能不了解的,如要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是不能不讀的。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包括:《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四部書,以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幅歷史畫卷,其中以《西游記》是我的最愛!段饔斡洝肥且徊块L篇小說,它取材于民間流傳的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它運用輕松明快,幽默詼諧的語言,塑造出神通廣大,敢于反抗的孫悟空的形象,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掙脫人身束縛,追求自由的愿望。在這一部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沙和尚。他與世無爭,任勞任怨,雖然在故事中他的情節(jié)不多,但是如果沒有他的話,這個故事就無法進行了,當孫悟空,豬八戒外出打怪的時候,就需要他來保護師傅;當孫悟空與豬八戒吵架的時候,就要他來出面調解。
而且,像挑行李等活都是沙和尚來做,對于他的這種精神我很欽佩。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也只缺少了這種精神嗎?當今社會,像沙和尚一類的“老黃牛”實在太少了!誰誠實,誰善良,誰就容易被欺騙!想一想改革開放的時代吧!那時候,中國就因為有了這種任勞任怨的人才會在改革開放的大路上邁開如此堅定而又穩(wěn)重的步伐!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才會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打下堅固的地基!不僅僅是《西游記》那精彩的語言讓我們回味,那沙和尚的精神更應該讓我們深思!讓我們在深思之后依然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這樣,中國人才會昂起自豪的頭顱!《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huán)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薄岸亲釉诔粘怯!薄暮x。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zhàn)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伤膊⒎巧裣桑缢岏R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zhèn),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
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yè),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tài)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tài)度去戰(zhàn)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后果將不堪設想。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12
那一年,在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了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房屋倒塌,森林毀壞,人員傷亡,這一年全中國傾注了太多的感情與眼淚,那是驚心動魄的一年,也是感天動地的一年。那就是2008年5月12日。
“5月12日”是一個讓我們永遠銘記的日子,“14點28分”是一個讓我們永遠銘記的時刻。就是在2008年的這一天這一刻,汶川地震讓我們銘記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災難和嚴峻考驗。全體中華兒女海外華僑華人為之同泣,為之震撼,為之奮斗。中國挺起了脊梁,與之作堅決斗爭。汶川地震震撼了四川,震撼了中國人民,震撼了亞洲,震撼了世界。短短幾天時間,地震這個可怕的惡魔就摧毀了4625萬多人的家園,造成69295名同胞遇難,17923名親人失蹤,這是一串多么可怕的數字!我們不會那么容易被打倒。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有著鋼鐵一般的脊背,在災難中頑強抵抗,在地震中涌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互相幫助的親人,有舍己救人的老師,有默默搶救在第一線的醫(yī)生,軍人、農民、志愿者。最讓我感動的是黃月和張揚,他們兩都是都江堰聚源中學的學生,政治課上,他們正在專心一意的聽老師講課,教師突然左右搖晃起來,頃刻間,整棟教學樓變成了一片廢墟,王月感覺到自己身體不能動彈,就呼喊其他同學,這時聽見張揚也在叫自己,感覺就在傍邊,于是他們兩就緊緊的握著對方的手,給與彼此的鼓勵,一直到被救出。每一次讀《中國精神》,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些激蕩人心的場面,都在腦海中縈繞。眼淚就控制不住的掉下來,這淚,我流的驕傲,我深深的感到我們中國人民團結、友愛、堅強不屈的精神,他激勵著我,催我奮進。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慚愧,對那些災區(qū)的難民們我卻不能親臨現(xiàn)場安慰,沒有做更多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但我從心地里深深的祝福他們。“他們的災難,是為你而發(fā)生。”這句哲人說的話,在安定年代人們或許未能深明其中真義,但在多災多難之秋,隱晦在深處的人性光輝便會驟然閃耀,指引著我們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光明。舉國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們看到了一種力量,在全國民眾身上凝聚;我們看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愛,在全國民眾心里蔓延。這個時候,沒有任何其他雜音,只有為逝者默念,為傷者祈禱,為生者祝福的聲音,這個時候,神州大地處處都在重復著同一動作,傳遞著同一種心聲,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受難者獻上一點愛心。而在災區(qū)發(fā)生的一個個感人細節(jié),更是讓我潸然淚下。這是因感動而流淚,淚水奪眶而出,和著細密的雨水,滴在山的那一頭,一座座溫暖的`房屋化為廢墟,一張張可親的面孔失去笑容,我的心跳比地震還烈,我們的淚水比暴雨還猛,但是我相信,震不垮的是人們的勇氣和堅持。我們會不畏堅強,百折不饒。朋友,請你永遠記住這句話:經過風雨洗禮后的海燕更加堅強,經過雨雪沖刷過的麥苗更加茁壯,經過風霜考驗過的輕松更加挺拔,經過暴風雨蕩滌過的彩虹更加艷麗。只要我們堅持到底,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祖國人民的生命之花就會在春天綻放更加艷麗的光彩。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13
近日讀了一本季羨林先生的演講和文章的集子,第一次讀這樣的書,但是可以整體體現(xiàn)出季老的想法,我認為還是很有感觸的,應該寫一寫,多年之后再讀,然后進行比較,看看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畢竟閱歷很能影響一個人對于事物的看法。
季老是09年去世的,他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跨入21世紀之前,他有著很多憧憬和向往,當然也有很多對20世紀的批評和他看到的可能順延到21世紀的`不好的風氣。在我看來季老就是一個預言家,或者不如說是季老對社會有很透徹的分析更準確,因為他老人家說的問題在現(xiàn)在看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談一談大的方面吧,季老認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前都是西方的文明引領者社會進步,如今該輪到東方文明了,這同中國的崛起,東亞地區(qū)逐漸繁榮的現(xiàn)實是溫和的。季老還講西方的文化主張分析,任何事物都要不斷地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直到不能再分為止。不說這樣的方式好還不是不好,它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使地球變得越來越糟糕。而反觀東方的文化是綜合的,講究全局統(tǒng)籌的,應該是醫(yī)治社會問題的良藥。不論東方文化是不是要重放異彩,我們首要的問題是傳統(tǒng)文化已經被丟失的差不多了。
季老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看到社會的浮躁,年輕人所謂新潮的思想帶來的是多么無趣的行為,F(xiàn)在看來季老的分析是極為透辟的,全社會的人都聚焦在“權”、“錢”上,唯利是圖,過去樸素的民風淡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遠了,過去我們日子雖然過得窮,但是人是健康的,每個人都勤勤懇懇的工作,積極向上,如今那樣的日子好像不存在了。
很難想象中國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她的未來是什么樣的,當然會變好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未來中國的強大是有精神力支持的,中國人信仰了五千年的傳統(tǒng)不能丟失,這不是封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性,失掉了民族性,中國就要病了。
季老已離去多年,這世上早就沒有了大師,只剩下了一代代地追隨者,你是我是大家都是,我們有責任把大師的精神傳承下去,讓這中華民族再現(xiàn)盛世雄風!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14
老師今天發(fā)了一本名叫《中國精神頌》這本書,我?guī)е裁唇兄袊竦囊蓡柶炔患按蜷_這本書津津有味的看起來。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是陳曉松、林浩、馬鵬飛他們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我。
年僅15歲的陳曉松漂洋過海,前往大洋坡岸的`美國讀書,他的行為感染了許多中國人。他不懈努力的讓外國人了解中國,他開了一個“中國人俱樂部”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中國話,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介紹中國建設的豐碩成果,他希望無論在哪里,中國人都要以祖國為榮,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時刻不忘為國爭光。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個年僅9歲的小林浩,在生死關頭,顧不上自己的傷痛,多次冒險救同學。當有人問他你當時怎么會想到救人呢?他的回答是:因為我是班長,他的這句回答讓身為班長的我跟小林浩相比,真是覺得自己很渺小,很慚愧。
小小年紀的馬鵬飛是家里的“頂梁柱”不僅家境貧寒,還要照顧生了重病的奶奶,但他都沒有放松學習,成績依然不錯,面對困難也不輕易放棄。
今后,我會以他們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做個有勇氣面對困難和自強不息的人。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 篇15
精神是一種抽象化的概念,但精神也會成為具體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就如鄧亞萍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使她在地球上留下了“傳奇人物”的稱號!
鄧亞萍五歲就開始了她艱苦漫長的乒乓球生涯。由于她小時候顯露出打乒乓球的天賦,被熱愛乒乓球事業(yè)、曾經奪得中南5省乒乓球賽男單冠軍的父親鄧大松送進河南省隊參加集訓。但一個晴天霹靂的打擊,在不滿10歲的鄧亞萍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一道深刻的創(chuàng)傷—個子矮、手臂短,這些被認為是打乒乓球運動員致命的缺陷,但鄧亞萍毫不灰心,人小志氣高,立志走上國際乒乓球比賽的輝煌舞臺,她每天比別人練球早去晚歸。她打得球一招一式都閃現(xiàn)出必勝的精神。
13歲時,她戰(zhàn)勝了世界冠軍戴麗麗,又相繼戰(zhàn)勝了許多老將新秀,被選入國家青年隊。勝利的鮮花使她陶醉,她陷入了松垮的深淵,結果她失去了前八名的機會。這些刻骨銘心的.挫折,使她明白了“身體上沒有優(yōu)勢并不可怕,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優(yōu)勢,就不可能有推動事業(yè)成功的動力,那樣即使勉強支撐著走上賽場,也會敗下陣來”的人生哲理。此后,鄧亞萍每天十幾個小時泡在訓練場上。而腿綁數公斤重的沙袋,身穿沙背心長跑5000米以上,每天揮拍上萬次卻是她的家常便飯。因此教練評價她是隊里最刻苦、最認真的運動員。
在第11屆亞運會上鄧亞萍帶著韌勁和自信,風風火火地為中國女隊立下汗馬功勞,打出了中國威風,捍衛(wèi)了國球的尊嚴。從亞運會到奧運會、世界杯、世錦賽,她不斷獲得金牌,臉上也時時浮現(xiàn)燦爛的微笑。
鄧亞萍成為中國精神的化身,這種精神時時激勵我們要不服輸、頑強拼搏,面對挫折不低頭、勇敢面對現(xiàn)實,做新時期勇敢的好少年!為此,我將“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優(yōu)勢,就不可能有推動事業(yè)成功的動力”作為我終生的座右銘。
【《中國精神》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的土豪”的精神虛幻03-04
中國女排精神的心得體會07-02
學習中國女排體育精神的作文09-25
董明珠:中國工匠精神杰出代表07-28
中國企業(yè)管理缺乏的精神07-24
弘揚中國長征精神的征文優(yōu)秀三篇07-24
最新中國航天精神心得體會02-28
學習中國女排精神心得體會(精選10篇)10-24
舌尖上的中國的視聽特色與人文精神探究論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