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來歷與傳說解讀
中秋節(jié),又稱祭月節(jié)、月光誕、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拜月節(jié)、月娘節(jié)、月亮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jié)來歷與傳說解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中秋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三大節(jié)之一,八月十五為滿月,象征著團圓之意,所以八月十五又為“團圓節(jié)”。古人經常用“月”來寄托思鄉(xiāng)之情。最著名的莫過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也寫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詩句。
古人信仰日月星辰,祭月也是重要的祭祀活動,關于中秋祭月的記載,最早見于《周禮·春(gong)宮》,書中記到古人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迎寒:“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此后皇家歷代沿用中秋祭月之禮,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月的場所。
唐太宗時期出現“中秋節(jié)”一詞,據《唐書·太宗記》中記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是為中秋節(jié)的雛形,節(jié)日內容也日益豐富,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神話開始出現。
到北宋太宗年間,中秋節(jié)正式成為全民性的節(jié)日,漸漸成為民俗節(jié)日。節(jié)日內容也從單純的祭月儀式發(fā)展為求福等世俗活動,如宋代金盈之著《新編醉翁談·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顏如皓月!比藗兿Mㄟ^祭月活動,可以讓男的蟾宮折桂,女的貌美如花。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儀式正式確立起來。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記載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這段文字真實的記載了明代北京祭月的情景。中秋之夜,于院中擺上祭桌,案前設月神像,案上擺著月餅、蓮花狀瓜、酒等祭品,由家人女主人主祭,家人一起,面對月出方向而拜,拜畢,將月神紙焚毀,所供之物撤去,一家人一邊賞月一邊分吃撤下的供品。
中秋節(jié)為賞月的好時候,明張岱在《陶庵夢憶·虎邱中秋夜》中記載中秋賞月時寫到:“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閑、僮、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臺、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聽者方辨字句,藻鑒隨之。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蕭一縷,哀清綿,與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肅,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云,串度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jié),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帝京景物略》中記載的中秋祭月時用的“繪有月像”的月光紙,是中秋祭月時常用的神像,又稱為“月光祃”、“兔兒祃”、“兔爺祃”,是木刻版水彩印制的神像。據清富察敦崇著《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zhí)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奔堉行蜗笞畛鯙榈澜绦蜗,后慢慢變?yōu)榉鸾绦蜗蠛蛽v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祭品中必備月餅,最早出現在唐代,本為祭月之物,后慢慢變?yōu)橹星锕?jié)必吃的食物,象征團圓之意。據明劉若愚著《明宮史》中記載:“至(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覽志余》也有記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富察敦崇著《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祭月活動一直流行到民國時期,建國后漸漸消失。不過,近些年,傳統(tǒng)節(jié)日重要被重視起來,中秋節(jié)也成了法定節(jié)假日,祭月活動也慢慢恢復起來。希望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傳播,中秋節(jié)不再只是吃月餅的節(jié)日,而是一個以家庭團圓為主的祭月活動,是一個象征團圓的節(jié)日。
拓展:中秋節(jié)習俗
中秋節(jié)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于中秋節(jié)的習俗
。ㄒ唬嘿p月
中秋節(jié)賞月中秋賞月是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加盛行,關于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包括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中秋》,蘇軾的《水調歌頭》!稏|京夢華錄》更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二):賞月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電信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ㄈ嘿p月賞桂花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ㄋ模嘿p月燒塔
中秋夜燒塔中國南方的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農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圓窯形,下寬上尖,內為空心,中秋晚上點燒,常常會有燒塔比賽,塔燒得越通紅越好,燒得越旺越有彩氣。
(五):賞月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國內中秋送禮習俗
秋收之際的中秋節(jié),正是加強親族聯系、增進感情的好時機,是一年當中僅次于年節(jié)的饋贈大節(jié)。中秋節(jié)日饋贈,稱為“賀節(jié)”、“送節(jié)”、“追節(jié)”,也稱“送節(jié)禮”,陜西醴泉稱“送秋節(jié)”。往往在節(jié)前數日甚至月初就開始趕辦節(jié)禮,相互饋送,路上行人往來如梭。直到今天,中秋節(jié)前送節(jié)禮的習俗依然盛行,幾乎等同于年前送禮賀節(jié)。一般送禮要趕在節(jié)前,但也有在節(jié)后送的,如在甘肅洮州,中秋節(jié)后第二天以餅果饋送親戚。
作為團圓象征的月餅和時鮮的瓜果都是饋贈佳品。其他節(jié)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廣東東安要送糖飴;在湖南藍山,親友間多饋贈鴨;在江蘇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鴟、糖餅相饋贈;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饋贈糍餅,取意其圓;福建同安分節(jié)前一二日,親友間互送月餅、番薯、芋魁,中秋時以此祀先和祭神;在臺灣嘉義,節(jié)前人們互送月餅、文旦、麻糍,等等。
中秋送禮習俗頗多,如在江蘇地區(qū),必要送禮的有學徒向師父送禮,分家的兒子給父母送禮,女婿要給岳家送禮,書塾學生要給教書先生送過節(jié)錢。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親戚之間互贈節(jié)禮。
母家給女兒家送禮,較為普遍的中秋送禮習俗。在河南新安,母家攜棗糕(用面疊作數層,下大上小,內夾棗)、月餅、梨、柿、石榴等看視女兒,稱為“送糕”。在山東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習俗,節(jié)前家家戶戶買上月餅、鯉魚之類的禮物,挑擔、騎驢、坐車,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閨女。
對于新嫁女,母家送禮更為隆重。在浙江烏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盤或箱盛月餅,送至女兒家,叫做“致秋節(jié)”。浙江雙林的新婦之母家必備果品、粉圓(意為團圓)相送。在江蘇高郵,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節(jié)禮,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給已出嫁的女兒送中秋節(jié)禮,第一次送節(jié)稱“送頭年”,禮品要豐厚,以中秋粿、月餅為主,再加酒、雞、鴨。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漿加鹽蒸熟)、糖粿(米漿加紅糖蒸成)、肉粿(米漿加鹽、肥豬肉、蔥頭油、蔥葉等蒸熟)、芋蛋粿(也稱檳榔芋粿)等各種,粿圓味美,象征團圓。女兒收下中秋粿和月餅,其它禮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幾種禮品為壓禮。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塊塊,分給鄰居和親戚、朋友,叫做“分頭年粿”。
有些地方會有要給外孫、外甥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在福建藤山,凡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餅,附以鯉魚餅送給外甥孫。在江蘇高郵,外婆要在中秋這天送給外孫扎制“寶塔”,直到外孫十歲為止。在福建福鼎,當舅舅的每年中秋節(jié)都要送給外甥中秋餅和柚子,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份,直送到外甥16歲為止。
當然,也有女婿要給丈人家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在浙江溫州,女婿送丈人的禮品,一般是一對鴨子加魚、肉、豆糕。回盤用三錦、粉干、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在浙江樂清,中秋這天女婿、外甥、干兒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饋贈禮物,俗稱“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節(jié)”,禮物有粉干、魚、肉等。女婿望第一個中秋要有鴨、魚、肉等六樣禮物,其余禮物則以月餅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時還帶著絲竹伴奏,饒有情趣。
其他饋贈禮節(jié),如在福建福鼎,當年有父母或長輩過世的人家,過中秋節(jié)時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兒或親戚給家中送來中秋粿和月餅,稱為“送孝”。在江蘇高郵,此日求婚者多帶著雄雞、鵝、藕、月餅去女家“追節(jié)”。這些都是一些很有風情的中秋送禮習俗。
國外中秋送禮習俗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風俗流傳在歲月中流轉,影響周邊的許多國家,中秋節(jié)不單單是華人的節(jié)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同時也形成了很多中秋送禮習俗。
日本的傳統(tǒng)中秋節(jié)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但現代日本人已經不過中秋節(jié)了。那天人們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呆著喝啤酒,不看月亮,看電視節(jié)目。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jié)日的來源和意義,不管你是什么節(jié)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不同的是,中秋節(jié)在韓國被稱為"秋夕",是民間僅次于春節(jié)的盛大節(jié)日,有兩天的法定假期,加上周末的時間,就成為含金量不低的"黃金周"了。人們也在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ingDay,意為韓國的感恩節(jié),很多人都有互相饋贈禮物的中秋送禮習俗。在韓國,最受歡迎的中秋節(jié)禮物是親手制作的米糕,據說米糕里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最能表達中秋一家團圓的氣氛。
在一些沒有中秋節(jié)的國度,他們對于送禮的態(tài)度是很自然的。當然也沒有那么多講究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德國人過圣誕節(jié)不興送厚禮,一瓶香水、一條領帶、一張賀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醬都是送給親朋好友的最好禮物。如果是為公事或外事送禮,他們就更注重禮品的意義。
【中秋節(jié)來歷與傳說解讀】相關文章:
解讀萬圣節(jié)來歷的傳說01-14
中秋節(jié)的來歷與傳說01-08
中秋節(jié)的來歷及傳說01-15
中秋節(jié)的來歷傳說08-19
中秋節(jié)來歷及傳說01-07
中秋節(jié)的來歷習俗傳說01-03
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傳說01-17
描寫中秋節(jié)的來歷傳說01-07
中秋節(jié)來歷習俗傳說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