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什么說冬至大過年
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的日期,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為什么說冬至大過年
古語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而經(jīng)過現(xiàn)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太陽又逐漸北移。因此,冬至就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怎么樣,我們的祖先是不是很聰明呢?
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在冬至,漢族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后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于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tǒng)特色的、好看的日歷。
其實,說到精密的測量,還應該提一提理工學生都非常熟悉的一位古代科學家祖沖之,他在數(shù)學領域的貢獻廣為人知,但是不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他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天文專家。
西漢以后,古代天文學家使用“八尺高表”來測定冬至的日期。但是這種方法過于簡單,并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祖沖之想出一個新的方法,他不直接觀測冬至那天日影的長度,而是觀測冬至前后二十三四日的日影長度,再取它們的平均值,求出冬至發(fā)生的日期和時刻。由于離開冬至日遠些,日影的變化就快些,所以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時刻的測定精度,并為后人長久沿用。使用這種觀測方法的,祖沖之是世界第一人。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大概是很多廣州人自小聽到大的諺語。相比北方,冬至在廣東一帶是個十分重要的節(jié)日,似乎比春節(jié)還重要,“陣仗“比春節(jié)還要大。那么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廣東人說”冬至大過年”是有根據(jù)的。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潘劍明向記者介紹到,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過新年是相差無幾的。
歷史上確實是這樣的,殷周時期,規(guī)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jié)相當于春節(jié)。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漢朝開始定為節(jié)日“冬節(jié)”。
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為了區(qū)別于后來的春節(jié)前夕的“辭歲”,冬節(jié)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jīng)長了一歲。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jié)!
古代“冬至”其實就相當于現(xiàn)代的“春節(jié)”,只不過隨著歷法的變化,人們將一年中最重大的紀念日從“冬至”移到了“元旦”,最終定格“除夕”。廣州人重視傳統(tǒng),從言語到習俗,都古風尚存。舊時的廣州人過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劏雞殺鴨燉八珍。由于冬大過年,注重意頭的老人會加多兩條菱魚(諧音:年年有余)。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還會圍坐在一起用糯米粉做“冬至圓”,冬至所食湯圓要是咸的,叫“咸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做餡,配雞湯,味道“冇得彈”。
潘劍明介紹說,以前家家戶戶很多都有個園子,都會種上一棵萍婆樹,果子可以吃,葉子更可用來做團(tuan)。團——冬至節(jié)這天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你看它們,一個個圓乎乎、有點黏黏感覺的團,“手拉手”一排排擺在一起,“它們象征著家庭和諧、宗族團結,還有子孫滿堂、長長久久之意呢!”潘建明介紹說,“現(xiàn)代人簡化了很多傳統(tǒng)習俗,但是在重大日子,特別是婚慶、冬至這樣的日子里,團還是人們一直保留的傳統(tǒng)食物。”
現(xiàn)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會自己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jié),舉家團聚,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
“從小看媽媽搓湯圓,所以我們那里的孩子幾乎都會自己做的!奔亦l(xiāng)在潮汕地區(qū)的食品學院小陳同學,早早就和幾個老鄉(xiāng)約好一起過冬至,大家一起去超市買來糯米粉搓湯圓,再去學校飯?zhí),請廚師幫忙煮一下,盡管做起來費事,同學們能吃著家鄉(xiāng)的美食過節(jié),則是一件更開心的事情。
“在家里吃飯的氣氛好,而且我也喜歡自己煮給家人吃!蓖鈬Z學院石老師一家還像往年一樣,在家里做幾樣好菜,請來老人一起過冬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幾樣家常美食,雖然沒有熱鬧的禮俗,但也是節(jié)日帶給我們的簡單幸福。
冬至介紹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jié)、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祭祖節(jié)日。冬至是四時八節(jié)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jié)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qū),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22個節(jié)氣,斗指子,太陽黃經(jīng)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jié)。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就會逐日增長。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中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jié),民間由此開始“數(shù)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shù)九)。
冬至節(jié)的重要內涵:
1、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jié)氣。古人還把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層面來說,冬至已經(jīng)是年了。
2、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shù)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
3、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冬至過節(jié),則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官府放假休息,軍隊待命,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即便到了現(xiàn)在,外出打工之人都有回家過節(jié),家家戶戶會做蘿卜粄,等著孩子回家吃。聽人說福建省,不回家過冬之人,會被視為不認祖宗之人。
4、冬至還被用來判斷來年的天氣。比方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痹俦热缯f:“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陰天。所以說冬至大過年是很有道理的。
全國各地冬至習俗:
1、北京
老北京冬至要吃餛飩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2、河南
河南要吃“捏凍耳朵”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xiāng)時適逢冬至,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鄉(xiāng)親衣不遮體,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叫弟子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施舍給百姓吃。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做“捏凍耳朵”吃。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扁食”或“燙面餃”,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3、江南
江南要吃赤豆糯米飯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活動風俗
1、祭天
古人認為自然界的季節(jié)變化是天神支配下的陰陽消長造成的。冬至是陰氣極盛、陽氣始生之時,即陰窮而陽萌!吨芏Y·春官·宗伯下》說,冬日至,大司樂要在地上的圜丘(天然圓形的山上)奏樂,演奏六次,則天神降,可以禮神。這是有關冬至圜丘祭天最早的記載。不過《禮記·月令》主張正月祭祀上帝以祈谷。于是祭天便有了正月和冬至兩種理論。同是祭天而有冬至和正月兩種主張,原因在于以十一月冬至為歲首的周歷被以正月立春為歲首的夏歷代替,而導致二說并存,并影響至相關風俗。就歷朝祭天時間而言,王莽從冬天祭天說,但未見實行。明確采取《周禮》冬至圜丘祭天說而實行的是魏晉南北朝時代,大致上說北朝多冬至祭天,東晉南朝行正月祭天,后加上冬至祭天。隋唐承繼北魏以來的制度,正月、冬至祭祀上帝。宋及明清,繼承唐制,于冬至和正月祭祀昊天上帝,而元朝是冬至祭天。古人相信冬至祭天具有感知自然的功能,裴達《南至日太史登臺書之物》說:“圜丘才展禮,佳氣近初分”,便是這種體驗。
天壇圜丘冬至于圜丘祭天,所謂圜丘,就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象征天圓,F(xiàn)存北京天壇,是明清兩朝南郊祭天之所,“天壇”的中央是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東北是犧牲所,西南為齋宮。圜丘是用三層漢白玉砌成的平臺,每層石塊數(shù)均為九的倍數(shù),以象征天有九重的陽數(shù)。冬至南郊大祀是國家的大典。
2、測日影·添線·飛灰
冬至對于古人十分重要,因此要正確地判斷冬至的時間!吨芏Y·地官·司徒第二》記載以土圭日影測量土地的方法。它是一根直立于地面的桿,太陽位置不同,影子長短與方向不同,可知季節(jié)變化和地區(qū)方位。夏季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長,能較正確地測定冬至日期。隋煬帝《冬至日乾陽殿受朝》有句“圭影正八表,道路均四方”,就說明了圭表的作用!妒酚洝ぬ旃贂愤記載有“懸土炭”,以炭動定冬至的方法。集解引孟康解釋說,在冬至前三天,把土和炭懸掛在衡的兩邊,使其平衡,冬至日陽光至則炭重,便失去平衡。《史記·天官書》還從物候變化如鹿解角、蘭根出、泉水躍來感知陽光以判斷冬至。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些方法是不能精確判定冬至的。司馬遷也深知此點,故又說:“略以知日至,要決晷量!奔凑J為只是略知大概,起決定作用的是“晷量”,仍重視以日影測定方法。測冬至的方法影響到古人的生活,唐人裴度《至日登樂游園》詩有“驗炭論時政”“晷移長日至”的詩句。冬至后白天漸長的自然現(xiàn)象,還影響了風俗!肚G楚歲時記》說:“冬至日量日影!逼渥⒃弧皶x魏間,宮中以紅線量日影”。《歲時廣記》卷三《添紅線》在此句下有“冬至后,日添一線”的話。后世還編了歌詠這一風俗的詩文,如杜甫《冬至遣興奉寄兩院遺補》有“愁日愁添一線長”句,說明此俗的含義是因冬至后的白晝漸長,刺繡有多添一線的工夫。
清陳枚繪《月曼清游圖冊·文窗刺繡》杜甫另有《小至》一詩,說“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前一句講宮女刺繡添線事,后句講了當時的另一種風俗。類似后句的詩文還有,如韓偓《冬至夜作》“中宵忽見動葭(ji`)灰”,石敏若《長至二首》“陽和散逐管灰浮”“漏春消息管灰知”。詩中的“管灰”“葭灰”“飛灰”均是古代“候氣之法”的反映。據(jù)《后漢書·律歷上》記載,為了預測節(jié)氣,在特制里外三層的室中,殺牲以血涂遍縫隙,掛滿緹(tí,丹黃色,淺絳色)縵,將葭膜燒成灰,放在十二樂律玉管內,到某一節(jié)氣,相應律管內的灰就會自行飛出。所以上述詩中的專門詞匯均與候氣相關。
3、履長與獻鞋襪
古代有把冬至稱為“履長”的習慣,如陳后主有《五言畫堂良夜履長在節(jié)歌管賦詩列筵命酒十韻成篇》詠冬至詩,“履長古節(jié)”即冬至節(jié)之意。關于履長的含義,《初學記》卷四引《玉燭寶典》說:十一月建子是周的正月,“冬至日南極景極長,陰陽日月萬物之始。律當黃鐘,其管最長,故有履長之賀”,即認為冬至既是日影最長,又在十二律中相當于黃鐘律,冬至是竹簧在音階中最長的日子。所以《禮記·月令》說12個月各配有相應的律,11月為黃鐘。此說影響很大,很多人視之為“履長”的本義。近世有冬至日兒媳婦向公婆獻鞋襪的風俗。如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二《城東內外·春場》說冬至時:“惟婦制履舃,上其舅姑!薄段骱斡[志余》卷二十《蒼委叢談》則說:“婦女獻鞋襪于尊長,亦古人履長之義也。”清光緒《荊州府志》記載“襪之獻舅姑,儀如北地”,可知清末尚此俗而且盛行于北方。
約 1700 年作紙本水彩畫“做襪”北方的這種活動早在北朝已成傳統(tǒng),唐人《酉陽雜俎》卷一說:“北朝之婦,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薄队駹T寶典》卷十一載北魏崔浩《女儀》言:“近古婦以冬至,進履襪于婦姑!贝恕敖拧辈恢螘r,據(jù)《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可知此俗興起于漢代。那么何為“履長”呢?謝肇淛《五雜俎》卷二《天部二》認為:傳記載,冬至日當南極,晷景極長,故有履長之賀,非也。夫晷景極長,則晝漏極短。圣人惜寸陰,惟日不足,至短之日,何以賀為?蓋冬至一陽初生,日由此漸長,有剝而就復,亂而復治之機。不賀其盛,而賀其發(fā)端者,古人“月恒”“日升”之義也。其曰履長即履端之意,非謂晷景之長也。晉、魏宮中女工,至后日長一線,故婦于舅姑,以是日獻履、襪,表女工之始也。魏崔浩女獻襪,謂“陽升于下,日永于天;長履景福,至于億年”,可謂得之矣。謝肇淛將冬至賀冬解釋為冬至一陽初生,日由此漸長,賀其發(fā)端;履長即履端之意;婦向舅姑獻履、襪表示女工之始。值得注意的是三國魏時代的曹植,其《冬至獻襪履表》反映的是朝廷活動的儀禮,對于我們認識履長和獻鞋襪的真實含義很有幫助。曹植說:“儀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以迎福踐長。先臣或為之頌(指東漢章帝時崔姻的《襪銘》)。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慶!I紋履七量,附襪若干!必暙I鞋襪是為了“踐長”,而“踐長”的含義,我很同意學者中村喬的觀點:是冬至日為了鼓舞太陽的力量,踐踏地上的日影的古俗。因為這是接受太陽的氣于身,所以產(chǎn)生了祓厄迎福、得以長久的觀念。這與《詩經(jīng)》中美嫄踐帝跡而孕,踏青使草茂盛且身受生命力的觀念一致,是咒的行為。
4、挑燈籠
在南方,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挑燈籠,寓意著祈求明年順順利利,不受黑暗的影響。在北方,人們也會點燭火,以祈求平安和好運。
5、放炮竹
放炮竹是冬至慶祝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放煙花和爆竹,希望驅走邪惡、祈求好運。
6、曬太陽
冬至是一年中太陽角度最低的時候,因此一些地區(qū)的人們會在這一天曬太陽,以希望迎來一個健康和溫暖的新年。
7、祈福
在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進行祈福儀式,祈求來年的好運和豐收。例如在湖南,人們會燃起篝火,祈求新年平安、吉祥。
8、篝火
在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點燃篝火,以象征著溫暖和希望。在西藏,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點燃傳統(tǒng)的麻香火,希望來年平安吉祥。
9、唱歌跳舞
在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唱歌跳舞,以表達對這個節(jié)日的熱愛和祝福。例如在四川,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跳舞慶祝,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10、賀冬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边要挑選“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11、團聚
冬至通用范圍最廣,最統(tǒng)一的習俗,是團聚。無論是南方北方,是古時還是今代,冬至最大的習俗,就是團聚。一家人聚在一起,無論做什么,都是幸福的。
12、祭祖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
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jié)時趕回家鄉(xiāng)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qū),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
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qū),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
冬至的飲食風俗
1、吃餃子:吃餃子是冬至節(jié)日中最有名的飲食風俗之一。傳統(tǒng)的餃子里通常會放入豬肉、蝦仁、香菇、蔥姜等食材,寓意著團圓和吉祥。在北方,人們還有“冬至吃餃子,咬一口吉祥如意”這樣的民間傳說。另外,吃餃子也有助于御寒保暖,增強體力。
2、喝酒:在一些地方,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喝酒,慶祝節(jié)日并增強體內的陽氣。在古代,冬至節(jié)日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日子,人們會通過舉辦祭祀活動來紀念和慶祝這一天。同時,人們也會在這一天招待來訪的親友,邀請他們一起喝酒。
3、吃湯圓:湯圓是冬至節(jié)日中另一個著名的食品,通常由糯米粉制成,內餡則有紅豆沙、芝麻糊等。象征著團圓和完整。
4、吃雞肉:在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吃雞肉,御寒保暖并具有尊貴和慶祝的象征意義。在古代,雞肉被視為貴族的食品,因此在冬至這一天吃雞肉也代表了富貴和吉祥。
5、吃糖葫蘆:在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吃糖葫蘆,一種用糖漬制成的果子串。這種小吃有著甜蜜可口的味道,寓意著甜甜蜜蜜的生活。
6、吃南瓜:在冬至這一天,南方一些地區(qū)的人們會吃南瓜,因為南瓜富含營養(yǎng)且易于儲存。南瓜還可以用來煮粥或者燉湯,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
7、吃臘肉:在一些地區(qū),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吃臘肉,一種用鹽腌制的肉類食品。臘肉因為加鹽腌制而能夠長時間保存,也成為了冬季儲存食品的重要選擇。此外,臘肉還能夠增強體力和耐寒能力,是冬季御寒的好選擇。
8、吃糯米飯:在一些地區(qū),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吃糯米飯,寓意著團圓和吉祥。糯米飯因為黏稠,可以代表家庭的團結和和睦。
9、喝姜湯:姜湯因為可以溫暖身體而在冬至這一天備受歡迎。人們相信,在冬至這一天喝姜湯可以增強體內的陽氣,提高抵抗力,同時也能夠緩解寒冷天氣對身體的影響。
【為什么說冬至大過年】相關文章:
冬至大過年09-22
冬至大過年是什么意思12-08
為什么冬至要祭祖10-25
冬至節(jié)為什么要吃羊肉12-21
為什么說幼兒不要過早學電腦03-25
為什么說被動的職場更容易成功的原因10-29
大過年手抄報圖片精選08-07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簡略地說09-26
湖州十大過年風俗08-04
冬至快樂冬至簡短語錄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