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由來
立夏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七,每年農(nóng)歷四月間,公歷5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45°時開始。民間習慣把它作為夏季的開始。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暖,莊稼生長漸旺,多進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農(nóng)諺:“立夏三朝遍地鋤。”并以立夏日之陰晴占卜一年的豐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nóng)諺。 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稱“立夏節(jié)。”
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到 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jié)、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帶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腳筍、五虎丹、三兩半等“吃補食”的飲食風俗;云南宣威地區(qū)則有大門插皂莢枝、紅花以壓崇,圍灰墻腳以避蛇之俗。 我國部分少數(shù)民族亦有過立夏節(jié)的'習俗。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jīng)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
立夏日,江南水鄉(xiāng)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
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立夏節(jié)在立夏日。古代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的儀式。近代民間,有嘗新和秤人之習,此日人們把將熟之小麥、大麥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麥之鮮;或用秤秤人之輕重以祈福。立夏節(jié)民間嚴禁家人坐在門檻上。許多人還習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不然便會“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立夏系夏季開始。舊時,鄉(xiāng)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后演變改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相互饋送。用彩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尚有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是日,寧波習俗要吃“腳骨筍”,用烏筍燒煮,每根三四寸長,不剖開,吃時要揀兩根相同粗細的筍一口吃下,說吃了能“腳骨健”(身體康健)。再是吃軟菜(君踏菜),說吃后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立夏”表示夏天開始。在這一天,我們這一帶的人們總是要稱一稱體重,還要吃糯米飯,茶葉雞蛋,蠶豆,腳骨筍。
這些風俗習慣是怎樣來的呢?
原來在1279年,忽必烈滅掉南寧建立元朝以后,他為了鞏固蒙古貴族的統(tǒng)紿,防止江南漢族人民起來反抗,就派出許多蒙古人(俗稱韃子)到江南來,要每十戶百姓供養(yǎng)一個韃子,并且要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元朝皇帝還定下律條:每年在立夏這一天要給這許多韃子稱體重。只許加重,不許減輕。如果輕了一斤,就要割百姓的三斤肉給韃子滋當時韃子們由于水土不服,體重減輕的較多,則老百姓就遍遭割肉的酷刑,痛苦異常。
為了減輕和免除這種割肉的痛苦,人們就想辦法讓這些韃子在立夏稱體重前多吃一些東西。最好是味道好的而吃了又不容易消化的東西。江南多水田,農(nóng)家多種糯稻,并且普遍養(yǎng)雞生蛋。那糯米飯和雞蛋又是韃子愛吃之物,所以百姓們就多煮一些糯米飯和囫圇蛋給韃子吃,以增加韃子們的體重。這效果確實不錯,極大部分百姓都免除了割肉的痛苦。于是,大家為了慶賀安康吃一些糯米飯和囫圇蛋,也稱一稱自已的體重。這樣一年復一年的過去,就養(yǎng)成了立夏稱體重吃夏蛋,糯米飯的習慣。
為了過好立夏節(jié),百姓們還要吃些其他菜肴,因立夏時節(jié)別的蔬菜較少,而各種竹筍正是上市之際。竹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味道鮮美,孩子們在筍時生長發(fā)育也最快,所以人們認為立夏吃竹筍能夠強健腳骨,所以大家吃一些“腳骨筍”。立夏也是鮮蠶豆上市的時候,民間不是有“清明見莢,立夏好吃”的說法嗎?特別是明代戚繼光將軍平定倭患之后,人們在立夏吃“倭豆”,也有慶?官羷倮囊馑。
http://fnhaliao.com/【立夏的由來】相關(guān)文章:
過年的由來03-19
立夏的句子04-18
立冬的歷史由來10-29
下元節(jié)的由來10-04
元旦的由來合集01-13
元旦由來的作文12-20
美國元旦的由來01-10
淺談元旦的由來02-03
中國的元旦由來01-11
元旦的由來簡短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