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故事(匯總14篇)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1
為什么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要舉行端午節(jié)?為什么端午節(jié)會有這么多習俗?比如:賽龍舟,端午食粽,掛艾草等等……其實,這背后還有一個故事呢!
故事與楚國大夫屈原有關,當時各諸侯國聯(lián)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秦王繼位后,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約他去武關,兩國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信,思前想后,惴惴不安。大夫屈原認為,不應該去,楚國已被秦國欺負也不止一次了。這次,肯定同樣不懷好意,去了,會中圈套;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一個勁勸楚王去,楚王只好動身了。
楚懷王來到武關后,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被秦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讓楚國大臣拿土地贖人。大臣們拒絕割讓土地,并將太子立為新國君,楚懷王受苦一年多,逃出來沒多久,又被抓了。最后,連氣帶病死在了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辱而死,心里十分不平,屈原更是憤怒,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士,為國家和楚懷王報仇雪恥。可沒想到,屈原被小人子蘭、靳尚等人陷害了,天天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壞話。此后,屈原革了職,被逐放。
屈原極其憤怒,他經(jīng)常在汨羅江一帶游走,唱著悲憤的歌。那附近的老百姓知道他是忠臣,很同情他。有一天,屈原在江邊碰到了一個漁夫。漁夫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睗O夫不以為然地說:“既然別人都是渾濁的,您何必自命清高,既然別人都喝醉了,您為何不同去喝那一碗渾酒?”屈原反駁道:“我聽人說過,剛洗過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服上的灰塵,我寧愿跳進江中,葬身魚肚,也不能讓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一身臟!闭f完,屈原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自殺了。鄉(xiāng)親們得知這個消息,紛紛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怎么也找不到。鄉(xiāng)親們很難過,面對江面想把竹筒里的米飯撒下去,以免江中的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此后,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當?shù)氐陌傩斩紕澲〈弥裢彩⒘嗣罪埲龅剿锶ゼ漓肭。漸漸地,盛著米飯的筒子被改為粽子,劃小船改成了塞龍舟,一直世代相傳,就演變成今天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2
。1)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喂魚、蝦。
。2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喝雄黃酒
因端午節(jié)后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后,差點現(xiàn)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3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岸宋绻(jié)”為中國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端午節(jié)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jié)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部分地區(qū)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屈原,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xiàn)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jù)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zhàn)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后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fā)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端午節(jié)的.傳說故事300字端午節(jié)的傳說故事300字。鑒于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lián)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涂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打擊。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4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jié)。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有許多的風俗習慣:有包粽子。賽龍舟。洗龍舟水。。吃雞蛋但在我的記憶里,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最有趣的`是——端午的洗龍舟水。
記得七、八歲的時候,媽媽就帶著表姐。弟弟。還有我一起去洗龍舟水。我們帶上一些干凈的衣服去換。拿幾條粽子。幾個熟雞蛋。我們來到洗龍舟水的地方,立刻下到水里不停地嬉戲。打水仗,我用水潑一下你,你用水潑一下我,大家互相潑水;ハ嗤鏄,彼此之間毫不介意地弄濕了身上的衣服,我在一邊非常自傲地說:你們快來看我學運動員跳水嘢,我學得還差不多吧。媽媽在一邊說:小心一點。說時遲,那時快,剎那間,我立刻往水里跳,誰知卻被灌了幾口水,引得表姐跟弟弟哈哈大笑,而我哭笑不得,隨后,媽媽就說:別玩了,快天黑了,快上來吃個雞蛋吧,吃了個雞蛋就歲歲平安了。
家鄉(xiāng)的風俗真的有許多的花樣,包粽子是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每到端午節(jié)的那一天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粽子映入眼簾,有咸的。甜的。辣的家鄉(xiāng)的粽子別具風味,任何地方的粽子都不如家鄉(xiāng)粽子呀,我到中山吃過粽子,覺得它根本就不是什么粽子嘛,哪里有家鄉(xiāng)粽子的好吃啊,凡是故鄉(xiāng)明家鄉(xiāng)的粽子令我回味無窮,久久忘懷。
我愛家鄉(xiāng),更愛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5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專家推斷該遺存的族屬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chǎn)工具還是大量的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jīng)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6
端午節(jié)到了,家家都飄出粽子香味。節(jié)日味道隨著粽子清香沁入肺腑。試想,在當今快節(jié)奏生活中,如果沒有了粽子,還真很難找到其他屬于這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特征。沈從文《端午日》里那樣豐富多彩民風民俗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也一點點消失在時代步伐中?赡切┒嘧硕嗖使(jié)日習俗,總是讓人懷念。我也總會在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之際不由夢回童年,一遍遍在心里回味兒時過端午情景。
老家在蘇北一個偏僻鄉(xiāng)村。每年端午,都已是農(nóng)村“大忙”季節(jié)。家里人多勞少,農(nóng)忙時候,我都是算是主勞力之一,也就只有在端午這一天,我可以不下田,專門在家里忙家務。記得那時爸爸會一大清早就到鎮(zhèn)上稱點肉,買點魚放在家里。平時吃不上這些,也只有過節(jié)這天才奢侈一次,打打牙祭。我則早早起床,忙活好其他家務,就提著籃子,去田間地頭采集各種野草回來留著下午燒水洗澡,說用端午這天百草燒水洗澡可以保整個夏天身體健康,不生皮膚病。那時在農(nóng)村老家這是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習俗之一。百草當中最重要是艾草和菖蒲,當然還有河邊金銀花,田頭薄荷草等,我把各種野草采回來,放在我家那口八張鍋里,把鍋里放滿了水,再在鍋里放些雞蛋和蒜頭(有時蒜頭是放在灶膛里烤),這些都是必須得有,也是端午習俗之一,然后就開始燒,一直把水燒開。燒開水,是青綠色,水燒開了,雞蛋也煮熟了,蒜頭也煮爛了。蒜頭我們不稀罕,我們稀罕是煮雞蛋。我們姐弟幾個最起碼可以一個人分到一個雞蛋,因為平時雞蛋都要省下來賣錢補貼家用,只有端午這天才能吃到煮雞蛋。那時我們總是把圓滾滾熱乎乎雞蛋捧在手里把玩,舍不得吃。雞蛋殼也沾染上了青綠色,看起來更加誘人,聞起來除了蛋香還有清香。那時我們經(jīng)常是把雞蛋把玩到晚上,才小心剖開雞蛋殼,慢慢把雞蛋吃掉。水燒開以后,撈出里面野草,把水舀到洗澡用木桶里,待溫了后洗澡。把弟妹們洗好澡以后,還得給他們系上絲絨線。那時端午時候,鎮(zhèn)上到處都是賣絲絨線,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因為在老家端午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洗完澡孩子,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要系上這些絨線,一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讓喜鵲銜去為牛郎織女晚上相會搭建七彩橋。
說實在,我一直都不知道這些習俗是怎么由來,也沒有聽村上老人講過。只知道那時家家都這么做。而且我一直奇怪是那時每年端午我們村上竟沒有人包粽子,但家家卻都熱熱鬧鬧。即使是農(nóng)村最忙時候,也沖淡不了節(jié)日氣氛。下傍晚總是看到幾乎所有孩子都洗干干凈凈,手里都拿著煮雞蛋,脖頸上系著五顏六色絲絨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我是直到上了初中才知道端午是紀念屈原節(jié)日。以前我對這方面知識了解完全是空白。因為家鄉(xiāng)河流少,所以所謂賽龍船等這些與水有關傳統(tǒng)習俗我們那里都是沒有。
時隔十幾年,那些兒時節(jié)日習俗,也在老家逐漸消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如過節(jié),節(jié)日氣氛也淡了。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也找不到那些曾經(jīng)用來燒水野草蹤跡了。只是不知道,孩子們現(xiàn)在不系絲線,牛郎織女沒有喜鵲搭建七彩橋,他們怎么相會呢?哦,忘了,現(xiàn)在老家,連喜鵲也很難見到了。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7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粽葉飄香,華夏大地處處彌漫著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粽葉淡雅香味中,陶醉在屈原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地方就有龍舟鼓聲;有岸地方就會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清瘦老人——屈原,在汨羅江邊徘徊,他仰望蒼天,對當時社會腐敗十分不滿,他憤怒、哀傷,最后,他吟誦著“世人皆醉我獨醒”,帶著滿腔悲憤抱石跳入江中,以死來捍衛(wèi)正義。當?shù)貪O夫知道此事后非常痛心,劃著小船把竹筒里米撒向汨羅江喂魚以保全屈原尸首。后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包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梢赃@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粽子一樣寓意豐富,粽子形狀棱角分明,象征著屈原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粽子里面包著一顆紅棗,象征著屈原赤膽忠心…………總之,粽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無比敬重。
今天一早,和左鄰右里一樣,媽媽便去菜場買包粽子材料:糯米、粽葉、紅棗……媽媽先把糯米泡好,把粽葉和紅棗洗凈,洗好后,再把紅棗切碎,用調料把紅棗與糯米拌在一塊兒,過了一小時,媽媽開始包粽子了,她先把粽葉折成一個陀螺形,把拌好糯米用勺子盛在粽葉里,再用靈巧雙手左折右疊,最后用繩子層層纏繞,很快一個精致粽子便誕生了。
開始煮粽子了,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粽子就像一個個小鴨子,在水中快樂游泳。大約一小時后,滿屋飄香,粽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用嘴吹吹,輕輕解開繩子,剝開粽葉,哇!露出泛黃米粒,咬一口,滿嘴都充滿著粽葉清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大棗餡兒。糯米清香與大棗香甜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
在這粽葉飄香節(jié)日里,我深深感受到炎黃子孫對屈原尊重和對祖國熱愛,立志做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抱負小公民。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8
一、端午節(jié)的傳說故事
。ㄒ唬┣督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二)曹娥尋父尸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jīng)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兩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跡,鄉(xiāng)人群而祭之。
。ㄈ┌咨邆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jié)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xiàn)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jié),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ㄋ模┪樽玉愕募扇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后,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zhàn),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并于于五月五日將尸體投入江中,此后人們于端午節(jié)紀祀伍子胥。
二、相關習俗
端午節(jié)又稱天中節(jié),因為農(nóng)歷五月以后,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fā)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jié)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wèi)生節(jié)。
民國成立以后訂為「夏節(jié)」,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jié)」。端午節(jié),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jié)」。
端午節(jié)的相關習俗有下列幾: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喂魚、蝦。
。ǘ┖刃埸S
因端午節(jié)后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后,差點現(xiàn)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ㄈ⿸彀荨⑤牌、榕枝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挂话闳艘灿性诜课萸昂笤苑N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jié)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jīng)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ㄋ模⿷溢娯赶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鐘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據(jù)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么人?」大鬼說:「我叫鐘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丑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F(xiàn)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姑骰市押螅徒挟嫾覅堑雷诱账麎糁兴,繪出鐘馗像來除邪。原來鐘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征明還畫過「寒林鐘馗」,端午掛鐘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ㄎ澹﹦濤埓傎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劃船,為了救屈原,F(xiàn)代則為一種表現(xiàn)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劃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臺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fā)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于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劃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guī)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復在二龍溪比賽達數(shù)十次(從午后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后以勝的次數(shù)多的隊伍為贏。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9
端午節(jié)快到了,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吧!
端午節(jié)是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被古人成為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
他是一個被后人紀念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春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楚國百姓聽說后,紛紛涌到江邊打撈屈原的遺體,用葉子裹上稻米投到江里,希望江里的魚蝦不要吃屈原的遺體。
在這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大家都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插艾葉,以此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這就是端午節(jié)的由來。
當然,還有一些關于端午節(jié)的兒歌,讓我?guī)е蠹胰ピ嚶犉渲械囊皇装桑何逶挛,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怎么樣?好聽吧?
今天大家知道了這么多關于端午節(jié)的知識,一定很開心吧?讓我們一起去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吧?最后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永遠健康!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10
楚國的大夫屈原早就瞧出秦昭襄王沒安好心,屢次三番勸過楚懷王,要他聯(lián)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是個糊涂蟲,終于聽了靳尚、公子蘭這一伙人的話,連自己的命都丟了。如今楚頃襄王做了國君,不但沒把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們。屈原看著這一批人只圖眼前安樂,目光短淺,膽兒又小,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這樣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國早晚要亡在他們手里。他心里苦悶得沒法說。他痛恨靳尚、公子蘭這批人,以為不能跟他們在一起共事,就打算辭職?墒且幌氲匠䥽牡匚贿@么危險,又不忍心就此走開。他勸楚頃襄王收羅人才,遠離個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好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他們這幾個人就怕屈原在楚頃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國的話,怕打起仗來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
屈原還是勸楚頃襄王去聯(lián)絡諸侯共同抗秦。靳尚、公子蘭他們就天天在楚頃襄王跟前說他壞話。靳尚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見屈原數(shù)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不報先王的仇,公子蘭不敢提抗秦,楚國出了這種不爭氣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吶?’大王,您想想這叫什么話!”楚頃襄王問了問公子蘭,公子蘭也這么說。楚頃襄王大怒,把屈原革職,放逐到湘南〔現(xiàn)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打算,反倒給人排擠出去了。到了這時候,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也瘦了。他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在洞庭湖邊、汨羅江〔在湖南省湘陰縣北,向西流入湘水;汨mì〕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兒。
屈原有個姐姐叫屈須。她聽說兄弟的遭遇,老遠地跑到湘南去看他。她找到了屈原,一見他披頭散發(fā)、臉龐又黃又瘦,不由得掉下眼淚來,說:“兄弟,你何必這樣吶?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大王不聽你的話,那是他的`不是。你已經(jīng)盡到了心了。老悲傷又有什么用吶?”屈原說:“我傷心的不是我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里象刀割一般!”屈須說:“可是君王不肯聽你的話,反對你的人又有勢力,你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怎么斗得過他們吶?你的脾氣太耿直,我擔心你會吃虧,如今果真落到這個地步。叫我怎么放心吶!”屈原說:“我知道我忠心耿耿會招來不幸?墒俏以趺茨軌蜓劭粗鴩椅kU不管吶!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愿意。如今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說,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這樣兒下去,還不如死了好。”屈須搖搖頭,說:“別傻了!要是你一死,國家就能夠好起來,那我也愿意跟你一塊兒死?墒悄氵@么糟蹋自己,對國家不但沒有什么幫助,反倒還會帶累別人也這樣消沉下去!鼻瓏@了口氣,說:“那么怎么辦吶?”屈須說:“將來君王也許會明白過來,那時候你還可以給國家出力!鼻诹鞣胖校(jīng)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jīng)常受凍挨餓,生病沒錢醫(y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寫詩,這會兒詩寫得更多。《離騷》這首有名的長詩,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11
它在民間的端午節(jié)民俗中,除了我們熟悉的吃粽子、剝茶葉蛋,還有有用雄黃酒灑地、門上插菖蒲葉這樣的風俗。那么你知道這些風俗怎么來的嗎?它們與陳十四娘娘有關。
陳十四娘娘本來是觀音菩薩大拇指上的三滴血。后來人間出現(xiàn)了一條惡蛇精,叫南蛇婆,帶領它的蛇精子孫危害民間,老百姓聞蛇變色。正義的陳十四娘娘就化作一陣紅雨降到人間,變成一個熱情豪爽的名女,立志為老百姓除害。為此,她專門上廬山學法,學成回來后,就和惡貫滿盈的南蛇婆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據(jù)說,陳十四娘娘在和南蛇婆博斗時,南蛇婆用她的看家寶“黑葫蘆”放出陣陣毒氣,陳十四娘娘被熏得頭昏眼花,口干舌燥。正在這時,忽見南天門金光閃閃,觀音菩薩伸手從蘇州保和堂抽來一條菖蒲葉,化作一柄冷光閃閃、青鋒逼人的菖蒲劍送到了陳十四娘娘手中,陳十四娘娘就用這把菖蒲劍殺敗了南蛇婆。觀音菩薩還隨手折下柳枝,把灑雄黃酒向人間,殺死了罪惡累累的南蛇婆子子孫孫。
就這樣,百姓們以為雄黃酒與菖蒲葉可以解蛇蟲百腳之五毒。所以,每年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門上都插菖蒲葉房前門后都灑雄黃酒,這兩種習俗一直沿傳至今。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12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jù)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磥,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
端午節(jié)插菖蒲艾草的傳說
話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甚多。老百姓對黃巢有很多誤解,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有一天,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批批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哪里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的`軍隊就要攻進鄧州了。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么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這根獨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陽節(jié),黃巢的軍隊果然攻下了鄧州城,只見城里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地領兵離去,因而全城得以幸免于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jié),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迎濤神
東漢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在舜江的紀念活動中,曹(日于)失足落水,死于非命。他的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十七日,覓父尸不得,投江自殺。一些書中說她祝天投衣,隨衣漂流五晝夜,于沉衣處得父尸,負尸出水數(shù)十里,為人發(fā)現(xiàn),一時震驚鄉(xiāng)里,觀者如堵。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13
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后,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此風俗日后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jié)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jié)的故事 篇14
故事一:屈原投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故事二: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
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故事三: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
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四: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jù)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chǎn)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jīng)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故事五:龍的節(jié)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ㄒ唬┒宋绻(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ㄈ┕糯逶鲁跷迦沼杏谩拔宀式z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故事六: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jié)如涓涓之水發(fā)源于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節(jié)源于夏至說聞世后,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jié)中“斗百草”、“采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jié)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jié)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jié)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jié)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jié)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jié)又可稱為天中節(jié)。由此端午節(jié)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20xx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說,又提出端午節(jié)即夏至
故事七:蓄蘭沐浴說
據(jù)《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蹦铣喝俗阢痢肚G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贝怂琢鱾髦撂扑螘r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端午節(jié)的故事】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的故事06-12
端午節(jié)故事05-26
端午節(jié)的傳說故事04-10
端午節(jié)屈原的故事06-12
端午節(jié)的故事優(yōu)秀06-13
端午節(jié)的故事(實用)07-04
端午節(jié)的故事(薦)07-06
最新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風俗故事 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風俗故事精選09-15
關于端午節(jié)的歷史故事06-28
端午節(jié)屈原的故事【薦】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