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摘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筆記摘抄,歡迎欣賞。
1.教孩子寫真情實感的作文
正常的寫作其實是個自我思考的過程,所以也是在思想上自我成長的過程。一個孩子面對一個命題能進行獨立的思考,他的思考是自由而誠實的,他就會找到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他心里就會有很多想說的話,不用為了湊字數(shù)而寫些空洞無物的話,動筆時就不會發(fā)愁。如果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并沒有使他墮落的因素,他絕不會因為在作文中可以自由表達而變得思想不健康;而思想的成熟自然可以帶來寫作上的得體。
2.孩子的問題大部分是因為家長的問題
很多人習慣把兒童的品行問題歸咎于孩子自身,所以習慣指責孩子;可我從自己及他人的經歷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認為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啟明推薦閱讀《一位母親的反思:真正需要改變和教育的是家長》)
3.干事業(yè)與帶孩子是對立的么?
那些把干事業(yè)和養(yǎng)育孩子對立起來的人,那些根本就不在乎和孩子相處時間及相處質量的人,那些不去細膩體悟孩子感受的人,不是他們不愛孩子,而是骨子里不認為和孩子相處是件重要的事。在他們那里,孩子不過是一件寶物或一個小動物,可以暫時寄存于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那里,然后可以隨時完好無損地取回來。他們沒有看到嬰幼兒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樂、成長中的每一種境遇,都會在孩子那里留下深刻的痕跡一一小狗被寄養(yǎng)到別人家,它都會因為看護人突然變化而顯示出不適應,孩子則更不是一只完全不會思想的瓷瓶。
4.婚姻是孩子認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啟蒙教材
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種人際關系,人性的真實、文化素養(yǎng)、價值觀、愛的能力等等,都在這樣一種關系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它是兩個成年人合寫的生命自傳,是讓他們最親愛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生命的美麗,認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啟蒙教材。
5.理性和體面的離婚勝過暴力毆打與辱罵伴侶對孩子的影響好很多
哪怕是離婚,只要理性和體面,也好過沒完沒了讓孩子備受折磨的爭吵。哲學家弗洛姆說:“當一個不幸的婚姻面臨解體時,父母之間陳腐的論據是,他們不能分離,以免剝奪一個完整的家庭給孩子所帶來的幸福。然而,任何深入的研究都表明,對孩子來說,家庭中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比公開的決裂更有害,因為后者至少教育孩子,人能夠靠勇敢的決斷,結束一種不可容忍的生活狀況。”(啟明按:溫暖有愛的單親家庭勝過整天冷血暴力的雙親家庭,所以說單親家庭的孩子不一定就不幸福!)
6.孩子為什么會撒謊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會引起大人的不滿,批評她說話不算數(shù),并流露出不滿,甚至是鄙視。孩子自己也會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對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說過的話越來越滿不在乎了,為了逃避處罰,可以隨時拿出假話進行抵擋——她不但學習沒搞好,還發(fā)展出說謊的壞毛病,臉皮也越來越厚了。
說謊和厚臉皮往往聯(lián)系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知羞恥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諾言產生出來的” 。
7.一問一答的互動方式更有利
當你引導孩子去認識一件事或理清一個思想時,最好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把想法講出來,把思路理清楚,這比單方面由家長講道理效果要好。
8.接納孩子的情緒并和孩子探討
比如這件事,你可以先問孩子是不是覺得不愉快,覺得委屈;要對孩子的情緒首先進行安撫,表示出你的理解。(啟明按:這實際上是咨詢心理學上的一個技巧,即對于來訪者的情緒首先是接納,然后是引導。)然后問孩子是不是覺得老師做得不對,哪里做得不對,寫作業(yè)的意義是什么,老師的行為是否實現(xiàn)了這個意義,老師把一張無關緊要的卷子看得那么重反映了他怎樣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和孩子的認識主要區(qū)別是什么,誰的認識對學習更好,老師怎樣做就對了,如果你是老師你將會怎樣處理……問答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個人思想的客觀公正,不要帶著情緒說話,目標要指向問題本身,而不要指向老師。通過一連串問答,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根本錯誤在于老師觀念上的錯誤,所以自己可以拒絕重寫一遍卷子,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也要有勇氣說不。
9.培養(yǎng)孩子的批判精神
一個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就是一個有個性的人;而凡是個性的東西一定是獨特的,獨特了就總會和平庸發(fā)生沖突。家長在鼓勵孩子發(fā)展個性的同時,要引導他理解和接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應該是視角開闊的,是有高度的,所以應該是具有寬容氣質的。
10.怎樣對待孩子遇到的“壞同學”
每個孩子在學校都有可能遇到“壞同學”,家長如果需要出面,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化解矛盾,而不是去報復。針對不同的對象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一個底線,就是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能傷害那個“小敵手”,而是像尊重自己的孩子一樣,尊重那個孩子。同時要考慮所采用方式對自己孩子人格行為的影響,以及對他今后人際關系的影響。愛孩子,就幫他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局面,不要給他制造麻煩。
11.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對圓圓的教育中,我和先生不一定總對她提到“實事求是”四個字,但一直盡可能地按這四個字去做。首先是自己做出表率,盡量按這四個字去行事。其次是在對她的教育中盡量遵守這四個字。
我們從未要求她考試成績達到多少,從不跟別人比較名次,是要她在學習上實事求是;我們絕不強迫她做任何不想做的事,是因為我們愿意實事求是地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追求孩子表面上的服從;我們特別愿意接受來自他人的意見,包括孩子的意見,一家人經常坐在一起開“提意見會”,這讓孩子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缺點,客觀面對,積極改善……實事求是的教育在一切生活細節(jié)中,隨處可以發(fā)生。
盧梭說“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極的,同時也是最難于實踐的,因為這種道德不是為了做給人家看的。”把這句話從對待他人那里推廣到對待自己上,就可以這樣理解:人在針對自我做一件事時,也必須要實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為了做給人家看”,這就是人對自己的真實,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一一不過它可能同樣是“難于實踐的”。
12.家長最應該實事求是
家長往往不容易對自己的虛浮產生警覺,這也是虛榮和浮躁經常發(fā)生的原因一一小到胡亂獎賞和懲罰孩子,虛話大話連連,言語間貶損對于;大到在孩子選專業(yè)、選工作甚至選對象等方面亂指揮一一日日月月,點點滴滴,不知不覺中搞亂孩子的價值觀,使他們的雙腳不能踩在地上。不踏實是生命中的硬傷,扭曲人的思維方式,使人既無法客觀地面對他人,也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
培養(yǎng)孩子實事求是的精神,除了家長以身作則,注意從言行上影響,我認為閱讀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傳記,對兒童的影響很大。
那些杰出人物,無論是科學家、藝術家,還是政治家、企業(yè)家,他們對事業(yè)的熱愛、堅定的意志、開創(chuàng)性的勇氣、有高度的認識,無不透露著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無不充滿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他們的成果,莫不是植根于實事求是這一堅實的土壤。閱讀偉大人物的傳記,就是在和一些優(yōu)秀的人、優(yōu)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美的情懷。
13.批評要有度,別讓孩子有負罪感
在這里我想提醒家長們,對于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我們并不覺得她忘了寫作業(yè)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圓圓自覺意識的養(yǎng)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14.學會給孩子制造成就感
家長應該記住這一條:在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15.什么叫做好習慣,陪孩子寫作業(yè)靠譜么
我們一定要理解什么叫好習慣。
按時按點地坐在書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時按點學習的習慣。“習慣的重要性并不止于習慣的執(zhí)行和動作方面,習慣還指培養(yǎng)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以及增加動作的輕松、經濟和效率。”“陪”所制造的習慣,只是肢體上的;“不陪”才給孩子留下了讓習慣在內心生長的空間。“陪”與其說在幫助孩子,不如說是在給他制造麻煩。
我見過許多看起來確實需要有人陪著學習的孩子,沒人陪就一點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長陪著寫作業(yè)——但這個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長陪著寫作業(yè),這絕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個正常要求,這只說明他已養(yǎng)成一個壞習慣。他學習成長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會管理自己,造成他內心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他對自我管理極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約束自己。事實上,他的內心是反抗這種“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長在身邊,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16.自我克制的教育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么他就會以批判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
哲學家弗洛姆的一句話值得家長們一千遍地體味:“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fā)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17.拒絕暴力作業(yè)
弗洛姆還說,“運用破壞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結果,即實際上改變了目的。盡管目的仍然在觀念中存在。”在任何具體教育細節(jié)上,家長一定要考慮目標與手段的統(tǒng)一問題。把作業(yè)當刑具使用,還是當獎品使用,這不是個小區(qū)別,它是分水嶺,決定了你是在走向目的,還是走向目的的反面。
現(xiàn)實中我見過許多家長,他們明明知道有些老師布置暴力作業(yè),卻只是一邊抱怨老師,一邊又不停地督促孩子趕快寫作業(yè),擔心孩子寫不完明天挨老師的批評。這樣其實搞亂了孩子的價值觀,把“不要讓老師批評”當作了首選,把孩子的個人體驗和實事求是的精神當作次選。
哲學家弗洛姆說,人可以使自己適應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質來適應的;人自身能適應充滿不信任和敵意的文化,但他對這種適應的反應是變得軟弱和缺乏獨創(chuàng)性;人自身能適應壓抑的環(huán)境,但在這種適應中,人發(fā)生了神經病!和斎灰材苓m應暴力作業(yè),但暴力作業(yè)中含有的奴役、敵意、壓抑,會全面地破壞兒童人格與意志的完整和健康。
18.刻苦是形成興趣之后自發(fā)的品格
“刻苦”是一種成熟的學習品格,它不會憑空產生,它是在理性和興趣的土壤上生長的。有的孩子上中學了,馬上要高考了還不愿意用功學習,說明他的學習品格始終停留在低齡階段,這種發(fā)展的停滯是由于從小到大,他在學習上始終沒形成興趣,在思想上始終沒發(fā)展出理性。這些發(fā)展的停滯,一定和家長的教育態(tài)度及方式有關。
19.小初高分別解決什么問題
孩子在各個學習時期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不一樣,就現(xiàn)階段我國的教育體制來說,我認為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才是勤奮。
20.培養(yǎng)了興趣,一切都好說
事實上,每一個忘我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對學習和工作建立起了興趣或責任感,這種興趣和責任感是如此強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們在飲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們置身于喜愛的事情中的“樂”,就以為他們是憑借“苦”取得成功的。實際上,他們不“苦”,他們只是“癡”,其中的樂趣別人體會不到。
21.追求目標還是追求過程呢——庸俗與高遠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上,成功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好,一是對學習不利;二是對保持不利。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從上小學就追求分數(shù),會使孩子形成畸形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就像一個跳高運動員,如果在訓練中或賽場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躍過橫桿,而總是考慮場上觀眾如何看他,如何評價他,他跳過去了會得到怎樣的獎賞,跳不過去會如何難堪。這種想法會讓他顧慮重重,甚至裝腔作勢,那么他在賽場上將不會取得好成績。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現(xiàn)代生活最突出的一個心理特征是,許多為實現(xiàn)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動,已越來越篡奪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卻成為模糊的、非真實的存在……我們已陷落在手段之網中,經常忘記了我們的目的。
22.考差了不重要,重要的是改錯并避免以后再錯,考差了您就打孩子你覺得靠譜么?
任何考試卷,只要修改,成績肯定會高于原來的。這樣,孩子就發(fā)現(xiàn)了過程與結果的關聯(lián)性。圓圓認識到,只要去解決一個錯題,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績;如果把錯題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試的最終成績都會是100分。這不但讓孩子知道學習要一點一滴地認真對待,最重要的是她會因此覺得,得不得100分主動權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像前面那個哭泣的小男孩一樣,以押寶的心態(tài)求100分。
23.要暫時的分數(shù)還是要長遠的興趣——學習動機問題
不在教育上虔誠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分數(shù)上步步緊逼的家長,最后多半會淪為節(jié)節(jié)敗退的家長。
他不斷地把學習目標定位在“考試”上,使孩子目光短淺;不斷地關注“名次”,來擾亂孩子的學習動機;不斷地制造孩子的內疚感,使孩子在心態(tài)上變得虛浮;不斷地用錢來輕薄知識,讓孩子學會庸俗思維。一個在學習上目光短淺,沒有良好動機,心態(tài)虛浮,思維庸俗的孩子,他的成績怎么可能不一路下滑?
24.夸獎也要講究原則
兒童只有在對自己的能力不確信的情況下,才需要有外在的贊美和肯定來穩(wěn)固他的自信。無論在什么事情上,只要孩子已形成較為確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經常去夸他,否則他會感到做作和廉價,反而讓他對自己產生懷疑。
25.你知道出生后三歲前對孩子來說其實真挺重要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杰明·斯巴克認為,“兒童出生數(shù)月后,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僅半歲的嬰兒,也會因為照顧自己的父親或母親突然離去,而喪失對人對物的興趣,不開笑臉,不思飲食,精神上受到嚴重的壓抑……兒童長大成人后,畢生處世樂觀還是悲觀,待人熱情還是冷漠,為人多信還是多疑,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出生后頭兩年中主要負責照看他們的人的態(tài)度。”
26.你賣命工作,是否考慮過和孩子做真誠溝通呢?把孩子當人看吧!考慮孩子的感受,就像你工作中考慮同事(同事是人,你的孩子也是!)的感受一樣!
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
27.把孩子當人看,激勵他們,都不喜歡被打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huán)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許多家長的錯誤就在于總喜歡用物質的東西獎勵孩子,這說明他們并不了解孩子——對于今天并沒有物質短缺體驗的孩子,物質獎勵作用不大,可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不會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
28.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有點并努力使之生根發(fā)芽,這可能是孩子未來立足社會的飯碗。
其實每個兒童的優(yōu)點都一樣多,他們的特點往往就是他們的優(yōu)點。這些優(yōu)點是貯藏在兒童心中的種子,需要合適的時候給予適當?shù)脑耘唷⑦m當?shù)淖虧,才能萌發(fā)、生根、開花、結果?上У氖遣簧偌议L太擅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優(yōu)點卻感覺遲鈍,整天對孩子充滿了批評和指令。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長起來的優(yōu)點的種子,總是受到冰雹和風霜的打擊,不能很好地成長,直至枯萎或死亡——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孩子到最后真的滿身缺點,很難找到優(yōu)點了。
29.記功優(yōu)于記過,回想你與你的上司的關系就能感受到鼓勵對你來說是多么給力!
家長的意識中就要“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30.換個角度,做積極的引導,用積極的詞匯。
比如孩子不好好練琴,總要家長提醒才去練,你不可以記下“練琴不自覺”,而要看到孩子至少天天去練了,就記下“能堅持每天練琴”;接下來她還是偷懶,不想練夠一個小時,你不可以記下“沒彈夠一小時”,而要記下“雖然只練了四十分鐘,但彈得很有進步”;她發(fā)現(xiàn)彈四十分鐘你也接受了,接下來一段時間就每天只彈四十分鐘。你于是先回避時間問題,記下“練琴很認真,水平在慢慢提高”——就是說,從孩子的不是中,總能找到值得表揚的地方,總給孩子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這樣下來,孩子慢慢地就會獲得成就感,把為時間而練琴,改成為技能而練。
31.雕刻與被雕刻,還是那句話——把孩子當人看。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兒童不是一塊石頭,成人刻刀所到之處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單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兒童的感覺,以為在受教育方面,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刻什么樣長什么樣,那么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這種互動性,就談不上尊重兒童。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
32.“不管”孩子的“不管”是什么意思?
在他們看來,讓家長“不管”孩子,就如同讓他們放棄孩子的撫養(yǎng)權一樣刺耳和反感。事實是他們根本不想去理解我這里所說的“不管”——它不是削弱家長的責任,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需要家長內心樹立起的一種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
33.你要孩子聽話,自己其實要先聽孩子的話。
兒童的意識發(fā)育和語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東西想到了,但說不出來,或者是說出來的和他們的本意有很大的距離。他們用得最多的表達方式是聽話或不聽話,順從或反抗,歡笑或哭泣。大人不要簡單地認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孩子“聽話”。一定要從他們的各種表達中,聽出孩子的心聲。還要想辦法引導他們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啟明推薦閱讀《家長“會說話”,孩子才“會聽話”》)
34.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且最重要的榜樣。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學會一套綁架家長的做法,“不聽話”就是他們慣用的繩索,消極但有效。這種事件積累得太多,會形成極端心理,發(fā)展為一種偏執(zhí)。
35.權威主義倫理學
哲學家弗洛姆對權威主義倫理學充滿批判,認為它所主張的就是“服從是最大的善,不服從是最大的惡。在權威主義倫理學中,不可寬恕的罪行就是反抗。”(啟明推薦閱讀《父母太專制,作為孩子我們該怎么辦?》)
36.權威主義者的專制統(tǒng)治
無論家長們多么愛自己的孩子,如果經常向孩子提出“聽話”要求,并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他骨子里就是個權威主義者。這樣的人幾乎從不懷疑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確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潛意識中從未和孩子真正平等過。但在孩子眼中,他們只不過是些“不聽話”的家長。
37.偏執(zhí)狂的成因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凡是那些非常自以為是,性格偏執(zhí)的人,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較長的必須服從于他人意志的生活,個人的意愿不斷受到壓抑。這是童年時代環(huán)境給他留下的心理創(chuàng)傷,一生難以完全愈合。很多人把這種偏執(zhí)施行于自己的后代身上,又在后代身上留下偏執(zhí)痕跡。
38.教師的素質有高有低,要有悲憫心。
為了讓她能更好地接納各種各樣的老師,我們又對她說,老師這個行業(yè)和任何其它行業(yè)一樣,有的人素質高有的人素質低,這是正常的,不要強求自己遇到的老師都讓人滿意。但是對學校的每個老師我們都要尊敬,不是尊敬他們的壞習慣,而是像尊敬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一樣,只要這個人不做壞事,僅是有些我們不喜歡的毛病,我們也應該尊重他。素質不高的人本身已很不幸,這是因為他從小沒有遇到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一定不是后來表現(xiàn)的那樣。我們如果現(xiàn)在不尊重他,他就更不幸了,素質更難提高。
38.貶低孩子會讓孩子形成消極的自我認知
家長不能假設孩子都是克服困難的英雄,被指出不足就一定能克服不足;恰恰相反,孩子的某個不足之處如果數(shù)次被提起,就會讓他們以為自己骨子里就長著那個不足,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只好認命。(啟明推薦閱讀《經常貶低和否定孩子的后果》)
39.你在家長會后打孩子的么?
在家長會后打罵孩子的家長,一定是簡單粗暴的家長。他們大多平時不主動和老師們溝通,只是在開家長會時或老師“請家長”時,才聽到一些關于孩子的在校情況。老師向他反映孩子不守紀律,或者孩子成績不佳等各種問題,都是他生氣的理由。從學;丶业穆飞希蝗ハ牒⒆拥膯栴}到底該如何解決,不去反思自己在教育中是否有過失,不去思考如何有效地幫助孩子,他只是想趕快找孩子算賬。這樣的家長他們對待孩子原本就簡單粗暴,在家長會后處罰孩子,與其說想“教育”孩子,不如說只是家長想平息自己心頭的怒火,想出口惡氣。但這只能讓孩子的問題變得更為糟糕。
人類文明傳承到今天,農業(yè)不會退回到刀耕火種,軍事不會退回到弓箭斧頭,醫(yī)學不會退回到巫神法事,只有家庭教育動輒退回到野蠻粗暴。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于他們父母教育觀的不同,他們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有著從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異。
40.暴力教育或產生以暴制暴的后果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兒童身上屢屢不能夠解決的問題,背后一定有家長教育方式的問題。打罵是家長們最常用且運用得最得心應手的一種方式,可它也是最沒效,最具破壞性的一種。
41.文明與野蠻
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42.暴力粗放與溫暖細膩之對比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聲叱責,這是人們相互關系中修養(yǎng)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現(xiàn)大聲叱責的地方,就有粗魯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xiàn)象。用大聲叱責(家庭中還有拳頭)教育出來的孩子,失去了感覺別人最細膩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周圍的美,他非常冷漠無情,毫無憐憫心,在他的行為中有時會出現(xiàn)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現(xiàn)——殘忍。”
43.暴力會讓孩子學會粗暴
打罵孩子可能會解決眼前的一個小問題,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大隱患,創(chuàng)痕會伴隨孩子一生。經常挨打的孩子,他的身心兩方面都會受到損害。他從家長那里感受到的是屈辱,體會的是自卑,學到的是粗暴,激起的是逆反。就像人冷了會起雞皮疙瘩一樣,他會不由自主地在心理和生理上發(fā)生一系列改變。
44.發(fā)展心理學經典語錄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打罵的方式絕不可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只能讓他的心理扭曲。
45.所謂愛他,是無條件地愛!
不要因為孩子聽話才愛他,不要因為他取得了某個成績才欣賞他,更不要因為他不遂我們的心就去打罵他。父母之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對孩子的尊重也應該是無條件的。
46.民主的家庭源于尊重意識
我們可以從書中以及我們周圍的人群中看到,優(yōu)秀孩子的家長,他們一般都很民主,遇到事情總是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探討解決,非常講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態(tài)度是尊重孩子,欣賞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也只是就是論事,決不牽扯其它,當然更不可能打罵。他們取得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們操心費力。
47.你的童年一定也有過困惑
兒童并非無憂無慮,他們經常會有自己的心思和困惑,甚至痛苦和悲傷。家長要善于觀察孩子,從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問題,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孩子說出來,并以恰當?shù)姆绞綆椭鉀Q。
48.回到你的童年,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言行
不要以成人的知識嘲笑孩子的無知,不要以成人業(yè)已成熟的思維方式批評孩子想法的幼稚可笑。每一種和兒童相處的細節(jié),都是一場德行教育,也是一場心理健康輔導。
49.關于孩子的飲食
斯巴克先生認為,“每個兒童生來就有一套自行調節(jié)進食數(shù)量和種類,滿足正常生長發(fā)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機制” 也就是說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該吃多少。大人不要管,他就能正常發(fā)展自己的飲食功能;而家長在這方面如果經常干涉孩子,事情就會變糟。“兒童有一種被逼急了就要頂牛的本能。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興,下次見了就討厭……催逼兒童吃飯是無益的,反而會進一步敗壞食欲,使之長期得不到復原。”
對于孩子不喜歡吃的食品不可以用條件來威逼,比如不要對愛吃肉而不愛吃菜的孩子說“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給你吃肉”。這樣的話只能讓他更討厭吃菜。不妨把話反過來說,“必須吃完肉才給你吃菜”,這樣倒可能刺激他對菜的興趣。
50.順其自然
教育應該為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而工作,不應該追求表面的整齊和迎合某些消極癖好。在學習環(huán)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鬧,也不需要過分追求安靜,順其自然才是最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摘抄】相關文章: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筆記08-17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心得體會01-30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01-19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10-25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范文10-04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通用36篇)10-20
簡愛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好段06-29
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心得體會04-13
草房子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好段06-29
堅持的個人好句好段摘抄大全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