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14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書筆記 篇1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華夏文明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質最核心的精神內核,也成為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學說博大精深,而作為承載著這種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經典《論語》,更是成為歷代國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啟蒙書之一!墩撜Z》文字并不多,整本書文字精簡達練,一些道理初讀起感覺似乎很淺顯,但是隨著讀得深入,不斷地回味,方才覺得并不是那么簡單,在字里行間無疑都透露著圣人的智慧。
或許即使窮盡畢生精力,我們也無法完全領悟儒學全部的內涵,畢竟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經過歷朝歷代的大儒學者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面對這種博大與精深,我們會頓時感覺自己有如滄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領會《論語》中博大的智慧。我個人覺得,在當前浮躁和焦慮的社會環(huán)境下,讀《論語》無疑是最好的一種凈化心靈的修身之旅,讀《論語》也無疑是一次與先圣思想交流與對話的難得機會。
初讀論語之前,了解論語的一些常識相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覺得還有必要在讀之前首先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結構。《論語》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第一篇學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堯曰篇為止,共凡計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論述的事情各有其側重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我感覺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讀《論語》的入門篇,主要目的'是引導你進入儒學的道德之門,學而篇主要論述的是對儒學基本范疇“為學”、“孝悌”、“仁”、“自省”、“忠”、“義”、“信”等的概括闡述。
第二篇為政篇則在涉及前面一些內容如“為學”、“孝悌”基礎上,突出了為政以德的重要性,在這里,孔子以“眾星共北辰”為喻,強調為政者只有廣泛推行德政,才能團結群眾,為人民所愛戴。在當今的社會下,又有多少為政者腐化墮落,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圍繞仁、德、孝的主題外,孔子突出對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的憂慮和憤懣,孔子堅持維護周代的禮樂制度,在面對當時魯國的權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樂,孔子憤然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僅在言語上而且將他維護周禮付諸于實踐,孔子每次拜謁太廟則必溫恭儉讓,每事問,當有人認為他既然懂禮為何每事都問,孔子則說,這才是禮啊。在對待禮的態(tài)度上,孔子則認為雖然禮是一種形式的東西,但確實一種內在虔誠的表現(xiàn),因而當子貢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時,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或許有人會認為孔子很虛偽,羊也是生命啊。實際上孔子這種做法,體現(xiàn)他對禮的認識,禮應該是內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兩者應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與前幾章類似,仍然圍繞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當人們談論利與義的辯證關系時,往往會引用這一句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種義利觀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義理智性溫仁恭儉讓”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中,孔子對義很看重,當然今人在考察這種義利觀時,顯然顯得更加有彈性了,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提出所謂的“鼓勵人們追求物質利益,但反對一切向錢看”。
在第十篇先進篇里,主要談論了孔子諸弟子的行為志向和孔子對他們的看法。在這一篇中,有一章這樣敘述大意是指季路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顯然在生死問題上是有所回避的,這也是儒學的一貫傳統(tǒng),注重現(xiàn)世,對那些虛妄的來世則不重視。因而孔子這樣回答季路的問題“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顯然,孔子這回答十分巧妙,從另一個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達了孔子的生死觀。在這一篇里從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中,有這樣的描述“嚴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從中我們看出嚴淵應該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之一。盡管,孔子對仁德好學的嚴淵十分欣賞,但孔子也批評嚴回的“亦步亦趨”,不肯輕易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鬃诱J為教學應該相長,學生不應該僅僅是亦步亦趨,應該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嚴淵篇,在這一章孔子集中闡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觀念。其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淙纭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鬃有闹械娜视泻芏嘀睾x,在與嚴淵談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復禮是仁;在與仲弓談及仁孔子指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也能達到仁;在與脾氣暴躁的司馬牛談及仁義,孔子又說“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說話慎重也是一種仁;而在與樊遲論及仁時,孔子又說“愛人”、“知人”能夠做到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舉直錯諸枉,才能達到仁。顯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記得學而篇的最后一章是這樣一句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钊擞∠笊羁,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在我們當前這個有些浮躁和物欲橫流、同時特別注重人際關系與人際交流的社會。我們時常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為什么別人總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視,好像所有人對我都很冷淡。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難道人與人的關系就只能是一種利益關系?這種困惑困擾了很多人,我也曾受這種困惑困擾。一次偶然,無意間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頓時感覺到一種無言的震撼,自己仔細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執(zhí)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悶悶不樂,就像雙眼被一片樹葉遮住看不到太陽的光輝那樣。我們在為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我們的時候,我們真得考慮過他人的感受嗎?佛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無無緣無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為。敞開你的心扉,打開心靈的窗戶,霎時間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論語讀書筆記 篇2
〖原文〗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這個子貢,上一節(jié)課剛剛說到禮儀制度是靈活的,你就跳出來要躍躍欲試啊。
你這個小氣鬼,想把告朔儀式上的蒸全羊給撤了,那大伙祭祀結束后分肉,不就少了很多嗎?你這個搞商業(yè)經濟的,帳算得太精細了吧?一只羊值多少錢?你算算,如果當官的都不把禮儀制度當回事了,這得多少錢?
孔子立刻把子貢教育了一頓。
子貢,你就是舍不得一只羊,可我舍不得的是禮儀,你自己看著辦,哪個重要?
子貢不敢吭氣了。老師發(fā)威,你以為他是病貓啊。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你現(xiàn)在見識到了吧。
論語的編者很有意思,立刻把子貢拿出來舉了個例子。
禮儀制度雖然可以靈活處理,但還是要有限度的。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底線在哪里?這是個問題。
是要保證禮儀制度的完整性,以便可以給大家更好的教育嗎?
齊宣王易牛以羊,孟子沒有說什么。子貢如果易羊以雞,和易牛以羊有什么區(qū)別?家里不富裕,難道還非得傾家蕩產買只羊!
同樣保證了禮儀的完整性,同樣可以提醒大家我們要重視禮儀,保證禮儀的威嚴。
顯然,理由并不充分。
論語的編者在這里說這一句,除了承接上文,表達禮儀的靈活性,并同時表達出靈活的限制外,還想說什么?在惜墨如金的`論語里,論語的編者肯定還安排了其他的意義,好和后面的章節(jié)銜接起來。
回頭再仔細看看,子貢去掉羊是為了節(jié)約,而在孔子看來,是利欲之心在作祟,而利欲之心正是禮儀制度的大敵,多少好的理想就是壞在這個利欲之心上。
論語的編者巧妙的用了子貢的這個例子來說明,不要以為善小而不為,更不要以為惡小而為之。好像后面會說到的一句話,“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禮儀制度可以靈活處理,但其底線是不要有利欲之心,不要因為有利欲之心而去改變禮儀,這樣會讓禮儀制度走向滅亡的,今天是一只羊,將來就是整個禮制,皆可放棄。
不幸的是,孔子言中了。
論語讀書筆記 篇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行為準則,也是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一個自然的推論,在《道紀》第五章中有相應的論述。當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實踐的,孔子說:“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樣是子貢關于這個行為準則與孔子的一番對話很值得研究,這段對話出現(xiàn)在《論語》第五章: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說:“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笨鬃诱f:“子貢啊,不是你能做到的!蹦壳傲餍械慕忉尵褪牵鹤迂曄胍龅摹拔也灰獎e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是子貢的能力不及,無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中就是這樣解釋的:“賜呀!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開《論語集注》,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解釋還是來源于朱熹。朱熹認為子貢做不到,還解釋了子貢為什么做不到。朱熹認為子貢所講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強,故夫子以為非子貢所及”。也就是說“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強能做的來的,所以孔子認為不是子貢能力所能達到的。熟悉《論語》的朋友應該對子貢有所了解,他熱情、聰明、好學、能舉一反三。《論語》中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往往給人以鮮明的畫面感,孔子曾經用這樣的語言來贊美子貢:“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币粋可以“告諸往而知來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還有誰能做到?因此,我以為,孔子的意思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們平常的對話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某甲闡述了一種設想,某乙可能會說:“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質疑甲的能力,而是質疑甲的這種設想的可行性。同樣,在孔子和子貢這段對話中,孔子所質疑的并不是子貢的能力,而是子貢所說的這句話的可行性?鬃诱J為“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的設想根本就做不到,因為它自相矛盾!不是嗎?“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這樣的要求本身就已經強加給別人了。因此,可以付諸實施的只能是“我不強加給別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條件;可以終身實踐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第五章匯集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類似于老師給學生的評語。如果僅僅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那么這一章中所列內容的思想價值就不大,因為,那是針對個人的。但是,我們只要細細的品味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內容都是孔子借弟子們的言行,在闡述適用于所有人的宏觀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朽木不可雕,糞土之墻不可裝飾,對宰予又能指責什么呢?”孔子接著說:“以前我對待別人是聽其言而信其行;現(xiàn)在我對待別人是聽其言而觀其行,就是從宰予這里改變的。”借批評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說明一個人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有多么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見剛者!被驅υ唬骸吧陚t!弊釉唬骸皞t也欲,焉得剛!”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庇腥司驼f:“申倀就是剛強的人。”孔子說:“申倀有欲望,怎么能剛強呢?”借著對申倀的評價,孔子在說明“無欲則剛”和“世上根本就沒有無欲之人”這兩個論點。可見《論語》第五章中孔子與弟子的對話都是以小見大、由淺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針對某一個弟子的操行評語。因此,孔子與子貢的這段對“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的探討也是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人生實踐準則的一個宏觀闡述。
論語讀書筆記 篇4
《論語·八佾篇》所載: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3鲈唬骸岸,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儀地的一個官員想見夫子,他說,凡大德之人來到此地,我還從來沒有未見到的。學生就把這個官員引見給夫子,官員出來后說,你們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喪著臉,天下遺失道統(tǒng)已經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來向世人敲響警鐘的!”
當年的夫子和我們當下一樣,都處在社會的大轉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時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時代發(fā)出吶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為《論語》開篇三問而擊節(ji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初讀此文,頗有疑。問自己,學習怎么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呢?干巴巴的書本啃到何時?朋友來了好好招待,噢,還說的過去吧……如果別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誤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還要當做沒事人一樣,這可能嗎?
重讀這段話,甘似飴。原來,在古代“學”和“習”是兩種功課,古人稱理論知識的受教掌握為“學”,生活實踐的訓練體驗為“習”,二者缺一不可,不僅學得理論,更要反復練習運用于實踐,“習”的古義是鳥的羽毛,當鳥兒學會飛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
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庇终f,“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古之六藝,乃“禮、樂、射、御、書、數(shù)”,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書本。夫子的時代還沒有線裝書,“有教無類”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濫觴,使王公貴胄之學走入尋常百姓之中,學其藝、觀其性、察其道,在反復的教習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
同樣,“朋”和“友”古義里也是兩個概念,“同門曰朋,同志為友”,當志同道合的同窗師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尋世間的真理,學問的要義,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澄懷觀道,玉宇清明。再來體會“人不知而不慍”,不會在為“誤解”而陷入煩惱執(zhí)著,夫子還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边@樣一個推己及人的胸懷,不正是夫子文質彬彬、謙謙君子的真實寫照嗎?
再讀此篇,淡如水。這三問,好似人生三境,反復玩誦每每都有收獲,好比“詩無達詁”,意猶未盡,經過歲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發(fā)凸顯了。
夫子是可愛的——諷其弟子宰予“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边是音樂發(fā)燒友“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書呆子“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夫子是現(xiàn)實的——他教子說話辦事“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做過魯國的司法部長,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更有窮途落魄時,路人的哂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夫子更是中華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過程中實現(xiàn)人格升華的典范——“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聾發(fā)聵的呼喚和追問,化作中華民族獨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氣質,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概,壯言壯志壯行,終成“萬世師表”,為后世景仰!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已打下《論語》等儒學經典深深的烙印,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多出于此,如見賢思齊、循循善誘、克己復禮、見義勇為、任重道遠、溫故知新、禍起蕭墻、當仁不讓……
許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發(fā)散著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些成語、箴言辭簡而意深,作為我們思想和行動的指南非常適宜。
夫子就是這樣一位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深邃而又質樸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國學經典,重樹文化自信,中華兒女有足夠的智慧與底蘊實現(xiàn)自己的百年復興夢!再讀《論語》,木鐸鏗鏗,聲猶在耳——
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諄諄教誨,頁頁叮嚀。這是中華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嘆……
論語讀書筆記 篇5
何謂君子?有人說,氣質高雅的就是君子。這沒錯。但是,風度翩翩就一定是君子?儀態(tài)端莊就一定是君子?甚至,故作矜持也能算作君子咯?
我覺得,君子不僅是體現(xiàn)于外在,而是一種自然的心境。而成為一位君子最重要的一點,我想在這里談談寬容。
記得有一個小故事——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突見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guī)越墻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fā)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想像聽到老禪師此話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這是一種多么寬容的無聲的教育,卻可使他受益終生。
有時候我們就該以一種寬容的,溫和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人。我想這是一種君子的態(tài)度。當別人傷害到你的時候,也許你會悲哀,會憤怒。但過后轉念一想,這對你的生活又有什么意義呢?也許對方只是無心之失,何必又整日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呢?這只會讓我們承擔更多的痛苦而不堪重負,最終無力地倒下。
如何使自己做到寬容?——
有個失戀的女孩在公園里傷心地哭泣。一位老者知道原因后不但沒有安慰她,還取笑她。女孩很生氣。老者說:“你不過損失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損失的是一個愛他的人。他的損失比你大,你傷心做什么,應該傷心的'人是他呀。”
永遠以一種樂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相信總有一天能夠峰回路轉,柳暗花明。讓自己的心境變得平靜,祥和。這樣你就能夠包容和理解那些冒犯過自己的人了。
當你能夠真正擁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廣闊胸襟的時候,才能成為一個正直敦厚的真君子。而那些被你寬恕的人,也會從心底里敬佩和感激你的。
論語讀書筆記 篇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我看來,善于自省的人,即不容易一錯再錯,也不易固步自封,其好處是不言自明的。
在如何自省方面,曾子給出的答案是三省,也就是從三件事上多次進行自我追問,其一,做事,其二,做人,其三,做學問。首先要反思自己辦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其次是要反思做人,自己是否誠信,答應了人家的事情,有沒有說到做到……最后就是反思做學問,推及在工作中就是反思自己是否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
一個善于自省并能及時行動的人,將會有大作為。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這是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實現(xiàn)的歷史職責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高爾基說:"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fā),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能夠每時每刻做些有意義的事。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獲卻不一樣。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才不會虛度人生,生命就有意義。
對于醫(yī)務工作者來說,這兩句話的指導意義是淺顯而又深刻的。治病救人是我們的天職,患者將自己的生命托付于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貓筮@份可貴信任的方式,一方面就是要在每一次出診、救護的過程中盡心盡力,又好又快、爭分奪秒地完成救治。另一方面,要在素日學習積累中不斷用新知識來升級自己的"技能儲備庫"。
守護生命,健康所系。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維護群眾的健康權益,為實現(xiàn)健康中國而不懈奮斗。
論語讀書筆記 篇7
早晨,第一縷陽光還沒有出現(xiàn)。我邊聽音樂邊起床。洗把臉,靜心書房,讀兩則《論語》,開窗入懷,覺得能量滿滿,幸福爆棚。如詩一樣的生活開始了。
這段時間,迷上《論語》。閉目遐思,穿越千年,與長者相望:《論語》,給我?guī)硎裁茨兀?/p>
更強的社會責任感?鬃诱f:“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薄_@是老人的情懷,也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方向。讓老者心安,社會有更多的溫情;與朋友信,社會又增幾分安定;成為學生們、年輕人的榜樣,使之向仁德靠齊,又會給社會幾多動力;活成別人眼中的風景,又給自己多少活力,多少憧憬啊。
作為一名老師,能自已相信,也告訴自己的學生:我們的社會雖然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生在新中國的我們、長在改革開放新政下的我們,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幸福的人!自己學會感恩,也引領孩子們感恩:感恩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聽聽孔子的慨嘆吧: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想想孔子生活的年代,再引領孩子們感受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績,對社會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心存感恩,眼前常亮,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常懷感恩,內心總是喜悅,工作干勁往往十足。讀懂《論語》,社會更和諧,我們更陽光。
《論語》能讓我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讓我深深的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痹诠ぷ髦,我們有多少控制的成分在?又有多少指責的成分在?怪單位分配不合理,怪孩子們不聽話,怪家長們不配合,怪不被社會理解……聽聽《論語》上怎么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蔽覀冞會給孩子空洞的說教嗎?有事從自身找原因,多求已而非多指責別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上課不接打手機,把字寫的大一點、清晰一點、更美一點,笑容多一點,批評少一點。孩子的`學習環(huán)境會更加寬松。自己的花開了(榜樣),引領的作用增強了,工作就順利了,孩子們也就快樂了,壓力小,快樂多,成績提升快。如此,何樂而不為?
《論語》,讓我更愛學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庇腥苏f,歲月像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歲月匆匆,流水無情。人生苦短,但學海無涯。老夫子告訴我:可以有事做!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又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好學,用心學,就會“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讓我學海無涯樂為帆,人生的方向更明確,教學的路上更自信。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以德引導,以禮引領,而不只是用紀律約束、用懲罰誡勉,讓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知榮辱,知進退,“有恥且格”。《論語》,教會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響人,用溫和的語言與孩子們溝通,用亦師亦友的心態(tài)與孩子們交往。學生收到了愛,親其師,信其道,學習時信心十足。
《論語》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孝”。
過去,我認為給父母拿點錢,送點東西,物質上盡量地滿足,就覺得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論語》上怎么說呢?“色難。”“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盡孝只是能養(yǎng)的話,那和養(yǎng)犬馬有什么區(qū)別呢?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給予,體力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我們跟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的態(tài)度。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盡孝,生活的需求是基礎,精神上的愉悅更重要。讀后我問自己:老人內心的孤獨嗎?他們此時想聽的想要的是什么?孝順,孝在前,順在后,懂老人的心,才能順老人的意。所以,夫子告訴我們:色難。
《論語》讓我們學會放下。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無言,四季照常運行,大地無語,百物照常生長。好說不如會說,會說不如不說。身教大于言傳。在校擔心學生學不好,在家擔憂家人事情做不好。事事愛操心,時時愛憂慮。總覺得別人老不讓自己放心。
讀《論語》,讓我學會放下,學會溝通,學會祝福。在子女的引領上,在伴侶的交談中,在學校的管理上,最難的是溝通。讀后有一個想法:過去的所謂的溝通,也許是控制。自己當好“北辰”,學會吸引,眾星“共之”,多好!放下,讓自己省心,給別人溫馨,使社會和諧。
《論語》,陪我聽花開花落;《論語》,伴我品潮去潮來。
論語讀書筆記 篇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皇侃《論語義疏》本“説”字作“悅”。古喜説、論説同字,漢后増從“心”字別之。《爾雅釋詁》:“悅,樂也,又服也!薄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袄砹x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此章所言,歸結為一個“悅”字,正是孔學之宗旨。學、習、朋、人,俱為“悅”字立說。
末章“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與此形成呼應,“知命”對“不知而不慍”,“知禮”對“學而時習之”,“知言”對朋、對人。“知命”為總說,“知禮”、“知言”為分論;首章由分而總,意在發(fā)揮,末章由總而分,旨在歸結。禮悅鬼神,言表心聲,樂天知命,在在與“悅”相關,全部《論語》似是要闡明:人生在世,唯悅可求,以悅為旨,何以能悅。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學門徑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廣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常人言富貴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為富貴,為何?富貴在外,難由自主,標準依人,難達目的,唯有依靠神靈,方可立定心神,以為富貴可期。死亡一樣,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時,病夫壽延,壯夫早夭,求仙適以傷身而短命,健體恰至弱神而遏壽,事例太多,也許只有自殺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嚨,所以有人說自殺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種方式,舍生取義,殺聲成仁,或者就是為情而死、賭氣而亡、厭世而殤,緣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圍。所以,求富貴不如從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現(xiàn)為“中心悅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說出“悅”為宗旨,又發(fā)明何以能悅;其弟子亦明此,故《論語》編次,開門見山亦卒章顯志。
朱子曰:“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者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泵纨g《四書改錯》批評朱子把這里作實字的“學”誤為虛字,也就是把名詞誤為動詞,“學者,道術之總名……以學道言,則大學之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也;以學術言,則學正崇四術,凡春秋禮樂,冬夏詩書皆是也。此則學也。”不錯,以“學”為“效”,可效善,可效惡,而所謂后覺效先覺,于原文無有,純?yōu)樗稳灏l(fā)揮。而“學”為“道術”,正是“時習”之內容,整理、學習前人積累下來的東西,遵學習之次第、守學習之時辰,無求富貴而“祿在其中”,無心慮死而生涯漫度。道術廣博,人人可從所好,漫度人生,踐生即為知生,得如此,不亦悅乎?不過,世運難免變遷,有時道術貶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質長存。學為圣人,世之變遷、毀譽莫動,不亦悅乎?所以,程郁庭雖然肯定“毛氏譏之是也”,但仍以為“以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為學,則精確不磨”。康長素也以學為學圣人,但目的`不為明善復初,而為“時中”!皶r當亂世,則為亂世學,時當升平太平,則為升平太平學,禮時為大,故學亦必隨時而后適”,因時治學,“闔辟往來莫不自在”,不亦悅乎?長素的發(fā)揮是更遠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載之后,其樂何言?所以,很難說朱子、毛氏和康子哪個更能體會到《論語》此句之意,但無論哪個角度,一個“悅”字都在貫徹,圣人可學與不可學皆于此可見。
《白虎通·辟雍》引《論語》“朋友自遠方來”,可證上句“學”為實詞有據。鄭康成注此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庇姓f魯論語作“有朋”,何晏《論語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边@里,“朋”實兼“同門”、“同志”二義,甚至更可引申為所有人!稜栄拧め屧b》“類,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類即同善,明清時各地有很多同善會,入會不以士紳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笨甸L素注“朋,群也”,曰:“惡獨而貴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學愈高,其用愈遠,圣人則合億萬世界,億萬年載之眾生,咸從其教,盡為之朋。其朋無盡,其樂亦無盡也!敝熳、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遠近信從之意,但一個重個人,一個重社會,一個重善,一個重用,圣人此句盡得發(fā)揮。不過,劉逢祿《論語述何》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友天下之善士故樂!庇信笞赃h方來,倒不一定是名聲大了,別人自來,而可能是“圣人無常師”和主動招朋喚友!睹献印す珜O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語當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應《禮記》“禮聞來學,未聞往教”,實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國數(shù)十年,何嘗不是舍己從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論“知言”!睹献印す珜O丑》:“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庇帧吨芤住は缔o傳》中孔子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惫示阋蛎献咏舛斫饪鬃拥摹爸灾恕睘椤把杂惺欠牵事牰鴦e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說苑·雜言》載孔子曰:“以富貴為人下者,何人不與?以富貴敬愛人者,何人不親?眾言不逆,可謂知言矣;眾向之,可謂知時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庇帧盾髯印し鞘印罚骸把远敚,黙而當,亦知也,故知黙猶知言也,故多言而類,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笨梢姡詾橹雷约貉哉Z得當而得人。察言觀色,智者能之,多言而類,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眾,朋不遠來,人不信從,自然是“無以知人也”,樂從何來?
學而時習可以知禮,立己;朋自遠來可見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悅之門徑。覓此門徑,我們來看此章總說。何晏解末句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薄坝兴恢笨梢允遣恢獙W,也可以是不知我。孔穎達疏正是包含此二義。朱子《集注》取尹氏語:“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則“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學而我不慍,是不責全求備,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是知為學在己;前為立人,后為立己,“不慍”則全有之?鬃由敶呵镏,其時禮崩樂壞,道術少人循序應時而學,即學亦為富貴、霸強而學,此為不知學也;其時,世之天子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難見知,此為不知我。當此情況,唯樂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則中心喜悅,方能心中略無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慍),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勵弟子?梁清遠《采榮録》:“《論語》一書,首言為學,即曰悅,曰樂,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誘人處。蓋知人皆憚于學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達,動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羨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為萬世師!比绱苏f,圣人倒如以科舉誘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的唐太宗了。其實,科舉之外,英雄無數(shù),以利誘也好,以嘉名誘也好,終是誘得一時或誘來庸懦,孔子只是啟人從所好,啟人樂生,啟人知禮知言立己立人,歸結起來就是啟人樂天知命而已。能樂天知命,孔學“悅”之宗旨得也。
論語讀書筆記 篇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tài)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皶r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tài)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鬃拥牡茏釉u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于心態(tài),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yè)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fā)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論語讀書筆記 篇10
我在《論語譯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保@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譯注》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笆赂改改芙咂
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
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書筆記 篇11
本書講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yōu)點,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這告訴我們現(xiàn)在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子這一點。
對于學習,我們要做到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到的知識,按時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開心嗎?因為在溫習的同時,我們把學過的知識不斷的鞏固,也許還能獲得新的東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復習完所學過的知識,就再也不用懼怕考試了,更別提說掛科了。
從《論語》中,我還知道了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學問的好壞,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看他的道德修養(yǎng),這好比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并不是看學歷,也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他的言談舉止與品質修養(yǎng)。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沒有學習過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這也不能說他沒有文化知識,沒有道德修養(yǎng)。殊不知她所擁有的這些道德修養(yǎng)結石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論語》共20篇,其言語精練,內容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我感受到了《論語》擁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每一位學子都應對其進行品讀
感悟及求索。書中有著豐富的知識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有愛心,要以賢德的人為榜樣。把這些作為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
論語讀書筆記 篇12
從前,《論語》對我來說就像站在諾大的圖書館里,在很高很遠的地方有著一種自己總也觸摸不到的,別有天地的古老神秘感。
可是終有一天我們面面相覷。帶著小時候在語文課本“日積月累”那一板塊了解到的零星,再次進入孔子的世界。
原來,它在神秘而古老的面紗背后藏住了這世上最簡單而深刻的故事,在宇宙的某個角落默默訴說著最質樸的“大道理”……其實《論語》在告訴我們,這個世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月亮總是會陰晴圓缺。
它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說:“就是要學會像君子那樣的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處在聯(lián)系之中的,每個人都與世界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君子就會保護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狀態(tài),保持謙和穩(wěn)定,但不會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閃光點和態(tài)度。就像每個班級里各種各樣的人雖然做著幾乎同樣的事情學習著同樣的知識,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運用都努力著出不一樣的彩,才會有五彩繽紛的情感和感動。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輝,這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光芒,又何樂而不為呢?學習這樣的道吧,和周邊的環(huán)境和諧相處,人與人也好人與自然也好,和而不同。幾千年的話語,我們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卻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它說:“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說:“是啊是啊,語文課上老師才講過關于‘恕’的故事,原來在今天也可以是改變一生的道啊”。
語文課上老師分享過一個關于饒恕“敵人”的故事,女主的經歷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懷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話: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墒歉杏X并不夠解釋“寬恕”,再想想,翻翻書,問問老師……噢,還有另外一種角度: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時候也要想想別人幫助別人達到他所想的。再看回來,現(xiàn)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終原諒了曾經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個“永遠都不會原諒”的人……過程很艱難,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換來的也是自己心靈上的寬慰與寧靜,多么偉大的一場“抗爭”啊?鬃咏虝覀儯袝r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種處理方法,就看這個人愿不愿意追尋并實踐。
它還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我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會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遠近,沒有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這就又使我想起,當長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紛擾世俗的時候,孔子卻懷抱不滅的理想,面朝著相反的方向踏入這人間。有人問長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處嗎?回答當然。但那只是一味地逃離,囿于自我。而孔子理想主義的衣袂飄揚在亂世的風里,無論多少風雪,無論多少冷眼,也要遵從內心道義的指引,正是這心中的義,讓他成為歷史暗渠中一束驚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義的堅守,才給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與獨到的眼界。也正應了莊子的話:“井魚不可以語于冰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睕]錯,君子有了義便更加堅定了通往仁的腳步,才會有其獨立的思考和感悟,這也是道啊。
落到實處的體驗才能是真理的發(fā)源地。
然而歷史所銘記的,永遠不會是光線奪目的外在才華,而難以窺伺的道德與人格,方才似玲瓏剔透的琥珀,在人類精神的長空中熠熠生輝。
端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如一片波浪洶涌的汪洋,而我們不過是一鰭鰭小魚,想要乘風破浪談何容易。萬幸,孔子智慧的光輝在遠方指引著我們,他啟示我們:以仁義作尾,以謙遜作鰭,以平等為鱗,定能搏向那裂海颶風,沐浴蔚藍的光明!
論語讀書筆記 篇13
暑假里,我讀了一點點《論語》。雖然很多內容我還看不懂,但是有些片段講的道理也很淺顯,跟我們的學習、生活還是有很大關系的。我選擇了一些來寫寫自己閱讀的心得體會:
過頭和不夠
子貢問:“師與商也熟賢!弊釉唬骸皫熞策^,商也不及!弊迂曉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子貢問到:“子張和子夏誰更賢德一些?”孔子說:“子張有些過頭,子夏有寫不夠!弊迂曊f:“那么是子張勝過子夏了?”孔子說:“過頭和不夠是一樣的!
是的,在學習生活上,經常會有人做是做過了頭,或做的不夠。我也不例外,張老師說我是學習不夠,而生活卻大大過頭。吃飯總是把自己撐到了才舒服,把空調開很低的溫度,原本想涼快一下,搞的生病了。學習方面自覺性不夠,態(tài)度不認真,效率太低。我以后一定要把這些壞毛病改掉。
再比如,現(xiàn)在的社會上,人和人互相都不信任對方,警惕得過了頭。一個故事就證明了這一點:一天,一個中年婦女坐著出租車來到他兒子學校,她對司機說:“你在下面等等,我去上面接我孩子。”司機說:“不行你嘚先把錢交了,如果你跑了怎么辦!蹦菋D女滿不高興:“我交了錢,你開走了怎么辦!彼緳C無言已對,說:“你身上有什么值錢的東西,押在我這!蹦菋D女搜了搜身,把身份證給了司機。司機說:“不值錢,不要!眿D女說:“如果我交了錢,你把什么押在我這什么呢?”司機摸了摸身上,把駕照給了婦女,婦女說:“不要,鬼曉得是真是假!薄憧纯矗唵蔚囊粋小事情,因為人們警惕得過了頭鬧得不可開交。但是完全不提防壞人,那也是不對的.。如果人和人之間互相信任,而不是互相警惕,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怎樣交朋友
子曰:“益者三有,損者三友。友直,有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三種,有害的朋友三種。與正直的人為友,與誠實的人為友,與見識廣博的人為友,是有益的。與善于搞外門邪道的人為友,與喜歡騙人的人為友,與花言巧語的人為有,是有害的。
在學習生活中,有許多好榜樣值得我們學習,比如我們班上楊澤威非常講誠信,說道做到;胡滌非知識廣博,大家都喜歡跟他們交朋友;陳冰若學習方面很積極,對自己要求嚴格……
在我看來,好朋友就是成績好,善良,樂于助人。有一件是讓我深受感動。有一次,我上音樂課忘記帶鞋套,楊澤威一看,對我說:“付洋,你怎么沒穿鞋套呀!庇谑撬鲃影研捉杞o我,自己又跑去別人班借去了。這件事讓我深受感動,我真想對他說:“你真是一個為別人著想的好兄弟!
但我對照著自己想想,又感覺有些慚愧,因為我有時候表現(xiàn)不好,而且交朋友的方法也有些不對,導致大家都不喜歡跟我交朋友。其實和別人交朋友就是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學習朋友的優(yōu)點。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壞毛病。讓大家都跟我做朋友。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弊迂曉唬骸坝幸谎远山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嚴格要求別人。”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回答道:“那就是寬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在課余生活中,有許多好榜樣,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楊澤威撞了一下,我連忙給他賠禮道歉。他就說:“沒關系!”當然,也有做得不夠的。比如,有時候老師表揚我的時候,鄭子澳看得嫉妒,于是說:“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做這事老師都不表揚我。”如果像他這樣心胸狹窄的話,就不好了。當然,他還是有不少優(yōu)點,但是這個毛病我確實不喜歡。
我們班主任張老師開了一個作文《雛菊》博客,不停的更新很多內容,幫助我們寫作。他在這個事情上動了很多腦筋,思考了很多,我覺得他嚴格要求自己。同樣,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盡量努力寫得很好,才能對得起老師的付出呀!
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我們都知道周瑜這個人是很有才干的,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墒牵男鬲M窄,就是容不下有人比他聰明,特別嫉妒諸葛亮。最后活活給氣死,真是可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點其實我做的也不夠好。我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卻老是去找人家的不是,想想其實有好多小的糾紛都是這樣的。如果這樣下去,同學們就不會喜歡我了。所以我決定以后要嚴格要求自己,多給自己找毛病,多寬容別人的過失,這樣我想大家才能喜歡我,和我做朋友。
論語讀書筆記 篇14
孔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就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薄眱删湓挕?/p>
第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就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持續(xù)愉快的情緒,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就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就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薄备嬖V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重要的就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就應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內心的修養(yǎng);做人,就就應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應要假若發(fā)現(xiàn)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務必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fā)現(xiàn);做人,就就應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tài)度來做事,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06-20
《論語》讀書筆記12-23
論語的讀書筆記12-11
論語的讀書筆記04-06
《論語》讀書筆記11-04
孔子論語讀書筆記01-14
孔子《論語》讀書筆記01-11
《論語》優(yōu)秀讀書筆記01-24
《論語譯注》的讀書筆記04-01
論語心得讀書筆記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