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成_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丝袜专区_一区二区三区韩国电影_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浙江過年的風俗

時間:2024-06-23 13:40:21 對聯(lián) 我要投稿

浙江過年的風俗(優(yōu)選14篇)

浙江過年的風俗1

  浙江杭州是我的老家,說起杭州的春節(jié)習俗,那真是非常多,下面我就告訴大家我們浙江杭州的習俗吧。

浙江過年的風俗(優(yōu)選14篇)

  首先“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還有就是:開門炮。在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放“開門炮”,到處是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就是所謂"接年"。放“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思是可解除一年的晦氣和倒霉,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大豐收。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說一些吉慶的話。一般鞭炮都是紅色的',燃放后滿地通紅。現(xiàn)在放鞭炮在城鎮(zhèn)已被禁止,但在農(nóng)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老杭州人過年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和花爆。所謂鑼鼓又稱年鑼鼓,在大鑼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鑼和竹板。年鑼鼓在正月初五之內(nèi),基本上是商家有的,另外,年鑼鼓還有為其它娛樂活動提高氣氛的功能。

  在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落花生叫長生果……。

  這些就是我們浙江杭州過年的習俗。

浙江過年的風俗2

  春節(jié)習俗

  在臨海,春節(jié)一般從正月初一到初八止。張家渡民間流傳的“拜歲過上八,清湯嘸得喝”就是這個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連天響。天亮后,各家插燭焚香燒紙錢,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關(guān)吃湯圓,東鄉(xiāng)都吃糯米紅棗粥,沿海漁鄉(xiāng)則吃“長壽面”,西北鄉(xiāng)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橋、上盤等地,初一的早飯男人燒,習慣吃“菜頭飯”。初四,民間備牲醴、燒紙馬貼新“灶司”,稱“接灶神”。

  初一這一天,臨海過去還有許多禁忌:如不準掃地,不準將水倒在地上,不準動刀,不動針線,不勞作,不經(jīng)商,不許罵人,不許討債,不許打架,即使在平時有仇的這一天也要和睦相處。

  正月初八俗稱“上八”,過去也是張家渡“開市”之日,各家各戶初八早飯都要煮米飯吃,叫“上八飯”。過了上八,民間新年禮拜活動就算告一段落。但正月活動正式結(jié)束的,還應該是過了正月十四,因為人們十四夜“鬧花燈”、“接財神”,財神出街后宣告結(jié)束。

  元宵習俗

  臨海人元宵不吃湯圓,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過,而在十四過。

  據(jù)《臨?h志》記載,元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方國珍,怕朱元璋在元宵節(jié)前來襲擊,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

  另有說法是方國珍(一說秦鳴雷)母親每逢朔、望都吃素齋,方國珍為了讓母親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節(jié)日的口福,就把元宵改在十四過了。

  也有說因為方國珍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還有人說臨海明代狀元秦鳴雷因為十五齋戒食素而提前過元宵。

  甚至也有人說是戚繼光在臺州抗倭時因作戰(zhàn)機密被泄露而將計就計把元宵提前一夜,等等。

  傳說歸傳說。沒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也無從深挖這個“文化底蘊”,一代代傳下來,認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diào)”。

  做羹,臨海人稱之為“攪”羹,非常形象,一大堆原料攪成一鍋羹,一般有芥菜葉、冬筍、豬肉末、油泡、豆腐干、川豆瓣、豆面、香菇、木耳、蟶子及其他小海鮮,煮熟后加入山粉,攪和攪和,調(diào)味出鍋。由于原料豐富,這種羹往往一攪就是一大鍋,夠全家老少吃好幾頓的。

  十五晚上會吃素羹,與十四的咸羹相區(qū)別,稱為甜羹。

  元宵活動一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七間,十四夜為高潮。

  黃巖正月半風俗 正月十四間間亮

  舊時,每到正月十四晚上,黃巖城里家家戶戶點上燈火,掛上當?shù)靥厣拈倩@燈、橘花燈、鳳凰橘燈。而城外每片橘林都點上紅燭,遠遠看去,整個黃巖萬燈競放。同時橘鄉(xiāng)百姓還耍起舞獅、舞龍、花鼓、旱船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活動。這種風俗稱為“間間亮”,據(jù)說起源于明朝,與戚繼光抗倭有關(guān)。

  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年的正月十四,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海邊打垮了一股倭寇,余下的倭寇如喪家之犬向內(nèi)地逃竄。逃到黃巖時,天色已晚,他們有的躲進橘林,有的闖進民房。戚繼光率軍趕到,兵士和百姓一道,點燈燃燒,搜索殘兵。頓時,整個縣城內(nèi)外,每間房屋,每片橘林都燈火輝煌。最終,倭寇被一網(wǎng)打盡。為了紀念戚家軍的勝利,“間間亮”的風俗被流傳下來。

  不過,自從家家戶戶有了電燈,這幾年城市里推行亮化工程以后,“間間亮”的效果難以再顯現(xiàn)出來,這種風俗也僅僅局限于一些零星的鄉(xiāng)間舞獅、舞龍表演以及規(guī)模稍大的燈會了。

  正月十五“放橘燈”

  解放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黃巖城外的澄江上都要舉行“放橘燈”的活動。據(jù)《黃巖縣志》記載,這種風俗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

  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人南侵,康王趙構(gòu)從海上逃走,途經(jīng)臺州。那天剛好是正月十五,他晚上登金鏊山觀海,忽然見到椒江(澄江入椒江而出海)上飄來無數(shù)燈火,感到十分奇怪。侍從告訴他,這是澄江上漂來的橘燈。趙構(gòu)來到江邊觀看,并要侍從們跟著湊熱鬧,買了兩船橘子,取出橘肉讓大家吃了,留下橘殼制作橘燈,放在江上漂流。

  此后,每到正月十五,黃巖城里的男女老少傾城而出,澄江兩岸坐滿了看“燈”人,臨時擺的小攤聚集,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仙居花燈

  仙居花燈歷史悠久,分布很廣,種類繁多。如橫溪、板橋的板龍燈,高遷上屋村的長旗燈,朱溪、下各的跳跳馬燈,下塘村的鯉魚跳龍門燈、田市鎮(zhèn)水口山村的卷地龍燈,前王村的轎里獅子燈、推蝦燈等等。每逢元宵佳節(jié),仙居山鄉(xiāng)各地花燈競彩,熱鬧非凡。猶為奇妙的是仙居皤灘“針刺無骨花燈”,被人們譽為“燈海明珠”。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起源于唐朝,又稱“唐燈”或“神燈”。傳說唐開元年間,皤灘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一仙女以一盞“神燈”引路。此燈造型別致,制作精美,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燈身沒有骨架,全由針刺成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秀才返家后,依樣畫葫蘆進行精工制作。制成后懸掛在自家門口,人見人愛!吧駸簟痹谛悴偶衣鋺艉螅膳醋冏鞔骞门c秀才結(jié)為夫婦,夜夜陪秀才誦讀詩文。大考之年,秀才喜中狀元。后來人們就把這盞無骨花燈稱作“狀元燈”。隨后,狀元又把這種燈進獻到宮里,從此皇宮就有了“無骨小宮燈”。狀元夫人山姑逐漸把這種“神燈”的制作技術(shù)傳授給皤灘村的村民,從此,這種神燈的制作工藝就長期流傳在仙居民間。

  “仙居花燈”曾先后榮獲縣市花燈大展賽一等獎,“浙江省首屆優(yōu)秀藝術(shù)作品展銀獎”、“浙江省特色燈彩大展金獎”、“1996中國民間藝術(shù)作品展金獎”、“1996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shù)博覽會金獎”。浙江電視臺、上海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眾多媒體對“仙居花燈”都作了詳細的報道。仙居花燈還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嘖嘖贊嘆,被譽為“中華瑰寶”、“燈海明珠”。仙居縣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20xx年2月,仙居選送的針刺無骨花燈———“龍鳳燈”入選國家郵政局的《民間燈彩》五枚郵票圖案之一。

  天臺詞調(diào)

  “天臺詞調(diào)”是天臺一個古老的'劇種,早在清朝嘉慶、道光時期就在全縣各地盛傳,僅城郊一帶就有36個戲班,鄉(xiāng)間則以石嶺、左溪、靈溪、坦頭、榧樹最為流行!疤炫_詞調(diào)”曲牌豐富,共三十來個。有快節(jié)奏的像“三五七”,唱起來如行云流水,適于敘事交待;有慢節(jié)奏的像“金鐘慢”、“二樊”,委婉清麗,擅長抒懷陳衷。探其淵源,可以看出它廣泛吸收江西與弋陽腔、東陽的高腔與浙西、南的婺腔和永腔,有南腔風格。

  詞調(diào)的角色行當與古老的昆曲相同,生、旦、凈、末、丑全部由男演員擔任。小生、小旦以假嗓子念、唱,功力可與京劇相捋。樂器也是管弦絲竹齊全,以適應演出宮廷大戲的需要!疤炫_詞調(diào)”的看家戲有《龍*斗》、《姣姣斬獨角龍》、《伐子都》等,還演一些兒女情長的戲,如《拾鐲玉》。建國以后曾演出過《紅燈記》。

  以前天臺縣城有十大戲臺,分別是東門大舞臺、妙山佑圣觀舞臺、也是園、前殿舞臺、東岳宮舞臺、映臺廟舞臺、三井殿舞臺、金庭舞臺、鏡中花舞臺,此起彼落地演出天臺詞調(diào)節(jié)目,深受觀眾歡迎?上壳斑@一劇種只有榧樹、亭頭等村尚能演出。有的山村則與越劇混合演出,只帶些詞調(diào)味而已。

  大年初一五味粥

  春節(jié)早餐,各地風俗不一。天臺城鄉(xiāng)則是一律吃五味粥。

  所謂“五味粥”,就是白米、紅棗、豆腐、番薯、芋艿五種食品合煮的粥。推究起來,原出于佛寺僧侶,新年祈禱“五!苯蹬R人間,煮此雜羹。天臺素稱“佛地”,士民多信佛教,這種習俗也就浸染開來,以此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一年到頭,百姓能安居樂業(yè)。不過,關(guān)于五味粥的來歷,天臺還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

  元朝末年,朱元璋部將陳祥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軍自臨海攻打天臺城,在東橫嶺下設(shè)營寨。天臺百姓痛恨元人殘酷野蠻的統(tǒng)治,紛紛響應,主動幫助義軍探聽軍情,籌糧運草。元至正廿七年(1367)底,義軍包圍縣城,與城里士民約定于除夕之夜,里應外合,聚殲元兵。時值雪夜,城外積雪足有尺把厚。守將烏黑爾烈估計義軍不會攻城,自去衙門飲酒作樂。到了半夜,三聲鞭炮,殺聲四起。義軍除掉守兵,打開城門,經(jīng)過一場激戰(zhàn),殺死守將,收復了縣城。

  第二天正是春節(jié),城里老百姓挨家挨戶湊集了米、番薯、芋頭,商店、作坊送來了紅棗、豆腐,煮成了香噴噴、熱騰騰的大米粥,慰勞義軍將士。軍民同吃一鍋粥,五味齊全,人人臉上綻開了笑容。大家高興地說:“吃了五味粥,就會招來‘五福’。”

  從此,天臺人民每逢春節(jié)早晨,不論貧富家家飽餐一頓美味芳香的“五味粥”。

  正月十四“糊辣沸”

  將正月十四這一夜定為元宵節(jié)不是天*獨有,在臺州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但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吃“糊辣沸”鬧元宵的習俗,卻是天臺的一大特色。

  說到吃“糊辣沸”,這里還有一個故事。相傳南宋景德年間,有一年的正月十四夜,華燈齊放,士民興致勃勃地逛街觀燈。這時,一位從金兵鐵蹄下逃難到江南的老藝人,帶著孫女到天臺城賣唱糊口。由于長期奔波,勞累過度,昏倒在街道場坦上。附近一位陳老大爺見狀,立即舀了兩碗“糊辣沸”送去。他倆吃后,精神一振,眼前一片明亮,連連說道:“亮眼糊!亮眼糊!”從此,天臺有了正月十四吃“糊辣沸”的習俗。

  那“糊辣沸”又是怎樣一種食品呢?

  這是一種用米粉或“山粉”調(diào)成的咸羹,菜肴全部切成小方塊,主料選用精肉、冬筍、荸薺、香干、油泡、花生米、川豆、菠菜,也有加上豬耳朵、黑木耳、烘鲞的,再調(diào)配上一點辣椒粉,燒煮得熱氣騰騰,既能開胃和中,又富有營養(yǎng),怪不得祖孫倆吃了,人醒志清了,F(xiàn)在“糊辣沸”也有做成甜的。家庭主婦在“山粉”或“番薯粉”中,調(diào)配進桂圓肉、紅棗、蘋果片、蓮子,吃起來另有一番滋味。

  溫嶺箬山大奏鼓

  據(jù)《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大全》記載,溫嶺箬山大奏鼓是我國唯一一個漁村傳統(tǒng)舞蹈,多次在中央電視臺播放。

  大奏鼓演奏由10來個男性漁民組成,但人數(shù)并不限定,可以七八人,也可以十幾二十余人。男扮女裝,臉上涂白圈紅,上身穿桔黃色的斜襟短襖,下穿深藍色的大口褲,衣襟的邊角上繡著桔紅色的魚紋圖案花邊,頭戴橄欖形的黑色羊角帽,耳朵上掛著“黃金”大耳環(huán),套上手鐲腳鐲,全部光著粗大的腳板,走起路來忸忸怩怩,活像戲劇中的媒婆那樣滑稽幽默。兩個扛著大鼓,一個奏大鼓的兼指揮,一個敲木魚,兩個敲小鑼,一個敲大鈸,一個敲小鈸,兩個敲鈦鑼(也是一個一。麄冏杂傻靥、自由地舞,叉開兩腿,搖曳著身子,兩只大手有力地揮動著鼓槌,左縱右跳,隨著大鼓的節(jié)奏,不斷變換隊形,邊敲邊舞,伴以鑼鼓嗩吶,熱烈粗獷,幽默詼諧。既奔放又含蓄,是靈魂的吶喊,又是生命的細語;既體現(xiàn)了大海的多重性格,又展示了漁民內(nèi)在的情感沖動及征服大海本質(zhì)力量的自信。

  如今大奏鼓早已不再是箬山的“專利”,已成為石塘大奏鼓、溫嶺大奏鼓了。在箬山,二三十歲的青年漁民是這一活動的活躍份子,還有很多十二三歲的小學生跟著七八十歲的老漁民學大奏鼓。最近,一支女子大奏鼓隊在箬山這塊具有豐厚海洋文化底蘊的熱土上應運而生。大奏鼓這一健康的群眾文藝活動,不僅活躍了海濱漁村的文化生活,還挺進了城市舞臺。

  扛臺閣

  扛臺閣是溫嶺漁區(qū)元宵文藝活動中的重要內(nèi)容,它與元宵節(jié)的“抓財神”、“抓打生”、“拜茅坑姑娘”等活動不一樣,這些活動僅在正月十五進行,而扛臺閣這一活動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幾甚至是二月初。 臺閣是將一張方桌、一張長桌拼在一起,反過來桌腳朝天,用各種彩紙、彩布、彩花扎成彩架,成為一個漂亮的小戲臺,上面掛著雪亮的汽燈和相應的戲劇場景,里面有幾個五六歲、七八歲長相俊俏的小孩子,化妝成諸如《樓臺會》、《霸王別姬》、《三打白骨精》、《哪吒鬧!返葢騽≡煨,由十幾個年輕力壯、熱心群眾性文娛活動的漁民抬著,緊跟著鑼鼓和火,隨著浩浩蕩蕩的游行隊伍走街串巷,遍游各村。游行隊伍未進村,鑼鼓聲和人們的喧鬧聲早已吸引了全村的男女老幼,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熱情好客的漁區(qū)人民,還會以觀賞臺閣的名義,邀請一些遠地村莊的親屬來家做客。

  三門

  三門人過元宵節(jié),與臺州其他一些地方一樣,是正月十四,而不是正月十五。

  三門人過元宵,一般是中午吃“麥焦”,晚上吃糟羹。三門糟羹非常有名。其做法是青菜、蘿卜、筍、粉絲、豆腐干、臘肉、牡蠣等全部切碎,再放進早米粉一起燒,燒成糊狀,其滋味多種多樣,故而非常好吃。

  元宵節(jié),三門人幾乎家家都燒糟羹,且要比比誰家燒的滋味好吃。最有意思的是,元宵節(jié)晚上,三門人吃糟羹是全免費的,什么人都可以到另一個家庭去吃一碗鮮美的糟羹,且主人都以來自己家吃糟羹人多為自豪。這種風俗由來以久,有著古代“天下有飯共吃”大同社會的含義。如果按照現(xiàn)代的話來說,元宵節(ji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xiàn)。

  元宵節(jié)晚上,上一年結(jié)婚的新娘子,還得燒幾鍋甜糟羹,民間稱之為“新娘糟羹”,以表示日子過得甜甜美美。“娘糟羹”必須由新媳婦親手做,然后放鞭炮請全村的人來吃,如果味道好,大家吃得高興了,那么這位新媳婦就基本確立了在這個村的地位了。如果做得不好,大家背后就會絮絮叨叨。

  除了吃,元宵節(jié)晚上就是玩。三門民間過元宵活動非常多,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亭旁鎮(zhèn)楊家板龍。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板龍,創(chuàng)造過吉尼斯世界紀錄。

  1982年,楊家舞過一次板龍,共138段,全長250米,四五百人的迎龍隊伍步行20公里,在三門縣城海游鎮(zhèn)表演,沿途各村群眾,夾道歡迎,轟動全城。后來,楊家板龍逐年增長,目前整條龍長達450米左右,現(xiàn)已被上海吉尼斯總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每逢元宵佳節(jié),三聲炮響,迎龍隊伍出發(fā),火燎照明,鼓樂喧天,板龍率領(lǐng)五獸、鼓亭、臺閣、演奏隊,獅子先行,白象開路,接著是旌旗、龍筅前導,氣勢磅礴,雄偉壯麗。 楊家板龍曾在1999年的臺州民間藝術(shù)大薈萃上驚乍全場,獲得惟一的一個特別大獎。

  元宵過后,三門人的年也就基本過完了。接下來的,就是各奔前程,大家干各自的活去了。

浙江過年的風俗3

  春節(jié)就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就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因此春節(jié)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lián)、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節(jié)中,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傳說這日就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掃塵就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就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其用意就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

  除夕就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過了十二點就就是大了一歲。壓歲錢就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就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就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

  這就就是浙江的春節(jié)習俗。

浙江過年的風俗4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后紙花滿地,燦中云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F(xiàn)在放鞭炮在城鎮(zhèn)已被禁止,但在農(nóng)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后,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內(nèi),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jīng)過念經(jīng)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jīng)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zhí)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里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崩夏耆说礁鲝R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階層、行業(yè)、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fā)財?shù),有求農(nóng)業(yè)豐收的,有求子續(xù)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余斤的大蠟燭還愿。

浙江過年的風俗5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因此春節(jié)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lián)、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節(jié)中,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

  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過了十二點就是大了一歲。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這就是浙江的春節(jié)習俗。

浙江過年的風俗6

  浙江杭州是我的老家,說起杭州的春節(jié)習俗,那真是很多,下面我就告訴大家我們浙江杭州的習俗吧。首先“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還有就是:開門炮。在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放“開門炮”,到處是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就是所謂"接年"。放“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思是可解除一年的晦氣和倒霉,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大豐收。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的時候,還口中念念有辭,說一些吉慶的.話。一般鞭炮都是紅色的,燃放后滿地通紅,F(xiàn)在放鞭炮在城鎮(zhèn)已被禁止,然而在農(nóng)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老杭州人過年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和花爆。所謂鑼鼓又稱年鑼鼓,在大鑼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鑼和竹板。年鑼鼓在正月初五之內(nèi),基本上是商家有的,另外,年鑼鼓還有為其它娛樂活動提高氣氛的功能。

  在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例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落花生叫長生果。這些就是我們浙江杭州過年的習俗。

浙江過年的風俗7

  門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币话惚夼诘耐馄ず屠锲ぞ簧t,燃放后紙花滿地,燦中云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F(xiàn)在放鞭炮在城鎮(zhèn)已被禁止,但在農(nóng)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接三神

  拜過六神后,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內(nèi),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正月初一中午,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jīng)過念經(jīng)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jīng)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早上,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zhí)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里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崩夏耆说礁鲝R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階層、行業(yè)、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fā)財?shù),有求農(nóng)業(yè)豐收的,有求子續(xù)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余斤的大蠟燭還愿。

浙江過年的風俗8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就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后紙花滿地,燦中云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xiàn)在放鞭炮在城鎮(zhèn)已被禁止,但在農(nóng)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就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后,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內(nèi),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jīng)過念經(jīng)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jīng)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就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zhí)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里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階層、行業(yè)、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fā)財?shù)模星筠r(nóng)業(yè)豐收的,有求子續(xù)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余斤的大蠟燭還愿。

  開正: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chǎn)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凈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污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里,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面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發(fā)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后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臺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就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就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就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就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就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干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后,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就是圖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早點:正月初一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咸,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一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征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松糕。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后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卜)給合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蕩一帶,則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jù)說,吃粽子有兩義,一就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就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zhèn),初一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床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qū)春節(jié)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fā)財?shù)牟暑^。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nèi),晚輩按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jié)。如相遇于途,長揖道賀(今點頭握手問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稱"拜年"。到各家登門互賀新喜,亦叫"拜年"、"拜歲"。先就是下輩出門到長輩家拜年,然后平輩回拜,則稱"回年"。新婚夫婦初到岳家拜年,稱"拜頭年",后輩到喪事人家拜年稱"拜新年"。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就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蒼南,叫"探正月",到一般親戚家里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農(nóng)產(chǎn)品比較簡單,大多就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每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jù)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南貨店,每逢春節(jié),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時后,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jié)之后。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nèi)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jīng)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在剛結(jié)婚的第一個春節(jié),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搗膩,揉成米塊,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內(nèi),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獻錢、狀元象等人物。數(shù)量要做一擔,約50雙到100雙。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松糕、長壽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舊時,如帶來滿周歲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擇三、六、九之日,謂之"三六九無忌"。出門時,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畫上朱紅或黑墨,意避"小鬼"沖犯。正月初四,民間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與"死"諧音,說閩南話的人,對正月初九有忌。因"九"與"狗"諧音。

  在樂清,初一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初二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xiāng)不問俗者貿(mào)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著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松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和荔枝、魁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guī)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長輩親戚,一般都在燈期開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兒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則可遣兒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親訪友,不論輩分高低,都要攜帶紅封紙包兩個;被探望者必須泡茶、煮點心,或設(shè)宴款待,否則,習俗都認為就是失禮。在平陽,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犢的。

  在洞頭,同樣就是女兒回娘家,則要提"紅桶"給父母親,以示孝敬。所謂"紅桶",就是指雕花或紅漆的小木桶,里面裝著熟食,還有用大魚大肉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飯,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語云:"生兒魂幡竿,生女紅桶寶"。意思就是說,生下兒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喪時舉魂幡;生下女兒,正月有"紅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紅桶的習俗基本消失,"紙蓬包"也絕跡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頭等食品。

  春節(jié)期間,對來拜年的親友,主家大多要留飲擺酒款待,俗稱"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專門設(shè)酒宴邀請親友歡飲的。一般酒菜都比較豐盛。如果親友帶著16歲(虛齡)以下的兒女來,那么,就要給這些孩子壓歲錢,稱為"壓肚兜"。親友離去時,都要有回禮,一般就是糖果、糕點、荸薺等。舊俗,若拜年不去,就是斷親的表示,所以有些老親(上代親戚)下輩要輪流去拜年,四季八節(jié)沒有往來的老親,惟春節(jié)時一定要去拜拜年。

  廳房布置:元旦日,有錢人家在中堂上,高掛赤金壽屏(家有長壽老人才可)或大幅書畫,屏前有長條桌,左端萬年青,綴以紅花,右端置一個精細雕刻的插屏,中間或擺時鐘,或擺大元寶。左右有一對大錫臺(有的重百余斤,高與人齊),插上大蠟燭。長條桌前排列兩張方桌,兩邊除同樣陳列大錫臺、大蠟燭外,還有一對明角燈(俗稱"堂燈"),兩桌中間又有個大元寶(用一斗糯米和紅糖制成),插銀花,纏彩紅,上放幾個橫柑,象征財源進門。另外則陳列若干江西窯的花盆,上植各種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類,在花盆上貼著寫有"吉利"兩字的紅紙條,在長條桌和方桌前面,掛著刺繡的大紅緞桌圍,左右兩角配置雕刻精細的金漆欄干,中堂兩旁掛滿書畫。兩邊排列大坐椅和茶幾,披上大紅緞繡的椅披,幾上放置幾碟茶點。如客來,分賓主就坐,除供茶點外,有以漆繪木盤托江西茶盞進茶或蓮子、桂圓等點心,也有湯圓、紅棗。這日,連房間里的床帷、床額、被褥之類,都洗滌換新,連梳妝臺及鏡子,都披上綢緞繡花的鏡蓋,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階沿上面,都掛起美麗的宮燈,只有前梁上掛著兩對紅紗燈,以示隆重。

  新春開筆: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后,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擺元寶: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制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就是家中用于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柜、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一個小元寶。

  穿新衣:初一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舊時,富紳、富戶呢毛綢緞穿戴一新;貧戶所穿即使就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異于平日,以應新春吉日。兒童穿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征吉祥。小兒平時禁忌穿鮮艷衣服,今天卻就是例外,有在紅衣外罩網(wǎng)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兒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就是"抵御邪惡"的意思,F(xiàn)在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樣式、質(zhì)料更為鮮艷多彩,并向高水平發(fā)展。但穿新衣迎新年這一點就是不變的。

  出行:正月初一出門,要選方向。先在灶神前燒香,然后拿一空鍋,中放一勺,用力旋轉(zhuǎn),根據(jù)最后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聽見和記住遇見第一人所講之話,以剪裁之(虛擬動作),意即取其一半,歸來占卜,這叫"香卜",俗叫"卜剪聽"。

  喜口彩:每逢過年,溫州一帶民間喜討口彩,只準講吉利話,忌講不吉利話。"親戚酬酢,吉語生馨,即歲時送禮亦必加太平錢、萬年青柏等事,否則指為一祥。"

浙江過年的風俗9

  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古老、最喜慶、最溫暖也最令人向往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臺州雖然地域不大,各地春節(jié)習俗可不少:俗話說,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椒江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門口設(shè)香案置糕果,具香燭供神,以祈一歲平安。忌掃地、汲水、乞火并動針剪刀斧。男女老幼,均穿新衫新履,成群結(jié)隊去神廟景區(qū)燒香、游覽,燃放爆竹。早晨,均以粽子、湯圓或年糕為食,糕取步步登高、湯圓取團圓之意。廠家停工休息,商店停止營業(yè),僅少數(shù)服務性行業(yè)例外。人們相見拱手互道恭喜、發(fā)財、新年快樂等吉利語。郊區(qū)農(nóng)民成群結(jié)隊進城游覽活動或探親訪友。幼輩男女,對長輩行拜年之禮。解放以來,各文藝體育組織于節(jié)日之際舉辦各種比賽活動,以豐富群眾節(jié)日文化生活。

  路橋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臨海

  春節(jié)一般從正月初一到初八止。張家渡民間流傳的“拜歲過上八,清湯嘸得喝”就是這個意思。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連天響。天亮后,各家插燭焚香燒紙錢,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關(guān)吃湯圓,東鄉(xiāng)都吃糯米紅棗粥,沿海漁鄉(xiāng)則吃“長壽面”,西北鄉(xiāng)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橋、上盤等地,初一的早飯男人燒,習慣吃“菜頭飯”。初四,民間備牲醴、燒紙馬貼新“灶司”,稱“接灶神”。正月活動正式結(jié)束的,還應該是過了正月十四:因為人們十四夜“鬧花燈”、“接財神”,財神出街后宣告結(jié)束。

  溫嶺

  立春節(jié)氣到來之前,溫嶺各家各戶都要舉行謝年活動。祭祀用的供品有:黃豆、筍干、米面、腥氣魚。除此之外,還要豬頭一個、雄雞一只,也可以用年糕做成的三牲替代。在中堂放一張桌子,將供品置于桌上,點上香燭,主人叩拜。謝年畢,燃放鞭炮,故有“謝年打炮仗,雄雞頭故世相”之說。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上街置辦年貨,將新年中要用的菜洗凈、切好,下午打掃庭院,貼春聯(lián),在灶上貼灶司神。晚餐做麥餅或吃年糕。吃好飯,炒花生、炒豆,然后分給孩子們。晚上,放鞭炮、關(guān)上門,這叫關(guān)門炮。此后不得外出,一家人坐在一起,聊些家常事,一直到深夜,這叫守歲。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開門放鞭炮,這叫開門炮,意味開門大吉。接著在桌上擺放糕點水果、點上香燭,叫拜天地,祈求上蒼保佑,全家吉祥安康。從初一到初三,在吃方面十分講究,特別是初一這一天的三餐,吃的年糕、炊飯、湯圓,表示高興、蒸蒸日上、團圓之意。這一天不能動刀,不能將生活用水倒在地上。正月初二忌串門。上一年死了人的家里要擺座頭。親戚朋友在這天早上要到死者家中憑吊,叫趕座。每年的大年初二,溫嶺好些地方的傳統(tǒng)風俗是“走助日”,也就是說,親朋好友要在這一天前往年內(nèi)有過白事的人家祭拜一番(大年初三以后的許多天則是傳統(tǒng)的'“拜歲”日)。所以,一般情況下,大年初二這天是忌諱串門的,尤其被串門的那家尚有年事已高的老人。“大奏鼓”、扛臺閣是溫嶺漁區(qū)元宵文藝活動中的重要內(nèi)容,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幾甚至是二月初。

浙江過年的風俗10

  一、日程(時間均為農(nóng)歷)

  12月份的某一天會先做年糕。

  12月下旬:(1)開始一次大掃除,以迎接新年。

 。2)選擇一個好日子舉行“謝年”,表示對過去的一年順利的感謝。

  (3)27日前后送財神。

  12月30日:(1)中午的飯要做的多一點,吃后能夠留到明年,表示年年有余。

 。2)傍晚進行掛燈籠,貼對聯(lián)。

 。3)當然還有年夜飯了。

  (4)晚上不是象北方包水餃,而是包粽子?梢猿院枚嗵。

 。5)晚上關(guān)門前要放鞭炮,是謂“關(guān)門充”。(也有的在晚上12時放)

  正月初一:(1)早晨起床后也要放鞭炮,謂之“開門充”。

 。2)這一天全體人休息,也不走親訪友。信佛的一般到廟里走一走。

  (3)這一天還有一些禁忌:如不用菜刀切東西、不洗衣服、不掃地等。

  正月初二:走訪去年有家人去世的親戚家。其他親戚家不得走訪,更不得過夜,否則視為不敬。

  正月初三:(1)走訪前年有家人去世的親戚家。其他親戚家不得走訪,更不得過夜,否則視為不敬。

  (2)傍晚時分要放炮仗接財神。

  正月初四開始走訪其他親戚家,一般在初十左右可以結(jié)束,最遲不會超過正月十四。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要燒上幾碗菜,謂之做月半。在一片炮仗聲中年算是過完了。

  二、活動:

 。1)正月初一至初八的白天可以安排舞獅。

  (2)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的傍晚及晚上可以安排舞龍。

  三、春聯(lián):表示春節(jié)的喜氣當然用紅色底紙的'。

  但有家人去年去世的得有白色底紙的,

  有家人前年去世的得用紫色底紙的,

  以后恢復正常用紅色的。

浙江過年的風俗11

  雖然現(xiàn)在的人們也開始過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這樣的西方節(jié)日,但傳統(tǒng)節(jié)日對于中國人來說依然是最重要的,而春節(jié)就是重中之重。即使離家再遠,也一定要在除夕之前趕回家與家人團圓。在浙江省,人們過年都有哪些習俗呢?不同縣市的過年習俗一樣嗎?

  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凝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農(nóng)耕文明的精華,承載人們對合家團圓、健康向上、富足美滿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我們的民族性格特征。

  浙江既是經(jīng)濟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個農(nóng)耕文明歷史悠久的大省。體現(xiàn)在春節(jié)習俗方面,既有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一些習俗,同時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浙江人的'春節(jié)世俗有:

  (一)臘月二十三,小年。

  農(nóng)村人一般要大掃除,辦年貨,送灶君菩薩上天。也有些地方在這一天祭祖。過年拉開序幕。

  (二)大年三十,除夕夜。

  貼對聯(lián),放鞭炮、煙火,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有些地方在這一天開始給“壓歲錢”。年夜飯是比較隆重的,家人要團聚,飯菜要豐盛,要有魚,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飯不能全吃完,要留飯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歲一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三)正月初一,過大年。

  首先是“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后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有講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并表示接新年。三發(fā)鞭炮越是聲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后紅花滿地,喜氣洋洋,此時,年味最濃。

  其次,穿新衣,祭祖拜神。農(nóng)村城市,男女老幼,都換上新衣。農(nóng)村一般擺上香案和祭品,中堂掛起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nèi),晚輩給長輩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jié)。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習俗在浙江部分地區(qū)還保留。

  (四)春節(jié)期間的習俗。

  新年鼓:春節(jié)期間,民間娛樂活動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孩結(jié)隊成群,沿街敲鑼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則集合村民,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浙江過年的風俗12

  臘月二十四為傳統(tǒng)撣塵日!皳蹓m”,就是年終大掃除,用長柄撣帚,將全家房屋凡有懸塵、蛛網(wǎng)、積灰的所有角角落落撣得干干凈凈,意在“過個清爽年”。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湖地鄉(xiāng)村,一般用長竹竿綁上青竹筱來撣塵。

  十二月里干魚蕩

  “干蕩”是內(nèi)蕩捕撈的一種主要形式,將塘中的水全部車干來捕魚,十分徹底!案墒帯睍r常常十分熱鬧,池塘邊上全都站滿了人,有的是“蕩主”請來幫忙的,有的是準備參與“清蕩”的。魚塘抽干水后,先由“蕩主”帶人下塘捕魚,等他們將家魚和主要野魚全部抓完后,便允許早已候在一邊準備“清蕩”的人下去捕魚了。“清蕩”者以小孩居多,一時間,他們個個腰間掛個竹簍,浩浩蕩蕩地沖下池塘,眼明手快地去抓那些“漏網(wǎng)之魚”,場面十分熱鬧。

  炊糕迎新年

  年節(jié)里,家家殺豬羊、磨米粉、做湯圓、打年糕等。打年糕習俗在湖州地區(qū)由來已久,每到農(nóng)歷年底,農(nóng)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如今能用機器軋年糕了,但沒有石臼里“打”出來的年糕有味。

  村社歌舞亦風流

  舊時,湖州鄉(xiāng)村自立冬到年底數(shù)月,都要演戲酬神,稱為“社戲”。酬神娛人,娛樂辛苦了一年的民眾。

  各家忙于理財債

  湖諺:“臘月理債,正月理親!睆呐D月開始,商家就迎來“三春不換一冬”的生意繁忙時節(jié),這是店家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生意紅火,另一方面又要清理一年來往帳目,索取積欠。按慣例,結(jié)帳、討債只討到年三十為止,新年里是不能討的。因此對躲債者來說,年三十是最后一關(guān),如逃過此關(guān),明年又當別論。于是躲債者與討債者百般周旋,千方百計度過年關(guān)。大年三十,討債者提著燈籠,追討躲債者,直到新年天亮,只要舊年的燈籠不滅,還有權(quán)追討。不過從總體來說,新年來臨前的氣氛還是喜氣洋洋、興高采烈的。經(jīng)過前述的`種種準備以后,年三十終于來到眼前,迎新年的慶祝也就進入高潮。

  豬頭三牲“拜利市”

  臘月廿六到廿九,舊時各家還要自選日子用豬頭三牲“拜利市”,祈求來年發(fā)財。“拜利市”主要在小年夜舉行,也有在年三十夜,先“拜利市”,再祭祖宗,然后吃年夜飯。拜利市時,人們恭恭敬敬地在供桌上的每一個酒盅里斟酒,一般要斟三次,待全家依次在供桌前叩拜后,然后酹酒、焚化神像和“紙元寶”,還要放爆竹,以慶賀來年大吉大利。

  接神祀佛拜祖宗

  湖地舊俗歷來重視“年三十”,有祭祀祖先、辭歲、掛年畫、貼春聯(lián)、吃年夜飯、給壓歲錢及守歲等風俗。湖俗大年三十下午先除去舊門神,換貼新門神于大門,同時張貼春聯(lián)。可謂“舊桃換新符”。傍晚開始祭祖,德清稱“拜老爺”,長興名為“作年饗”,湖州、安吉稱“拜阿太”。舊時祭祖時,廳上要掛祖宗三代先人像,稱“真主”或“尊主”,畫像一般為坐姿。子孫要在真主香燭案前叩拜,叫“拜真主”。真主軸幅一直掛到元宵節(jié)下午收起,叫“除真”。畫像一般珍藏于長房之家。年三十祭祖之俗至今尚在湖州農(nóng)家流行,但不再掛“真主”。

  合家歡聚年夜飯

  祭祖之后合家團聚,歡飲一餐,俗稱“吃年夜飯”。湖諺:“一年三東家,年夜飯吃自家”。即使是外出務工或遠出在外者,也要盡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同吃“年夜飯”。吃“年夜飯”時間延續(xù)較長,這是一年辛苦到頭盡享天倫之樂的一餐飯。人們既是享用這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這闔家團圓的歡樂氣氛!澳暌癸垺焙笠疟瘛

  守歲圍爐竟廢眠

  年三十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天”,年三十,吃好年夜飯,全家團聚在一起,點起大紅蠟燭或油燈,燭不吹熄,任其燃盡。大家圍坐閑聊敘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湖州西部山區(qū)人家,往往用較大的柴篰頭放在火盆里慢慢地燒,家人圍盆守歲,俗稱“煨年豬”。年三十守歲,既有對即將逝去的歲月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來臨的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期待。年三十當晚的“壓歲”也是湖地過年風俗中極富特色的祈福形式,寄托了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愿。

  提燈燃炬“呼蠶花”

  舊時年三十黃昏,湖地蠶家兒童總要興高采烈,提著馬頭燈、元寶燈、鰲魚燈、兔子燈等各式燈籠,走出家門,去玩“蠶花燈”的游戲。他們點燃燈里紅燭,在村前屋后,田頭地角,來回奔逐嬉戲,嘴里唱著童謠:“貓也來,狗也來,蠶花落伢(我)屋里來,白米落伢(我)田里來,搭個蠶花娘子一道來……”俗稱“呼蠶花”。

浙江過年的風俗13

  第一、除陳布新齊撣塵

  臘月二十四為傳統(tǒng)撣塵日。

  “撣塵”,就是年終大掃除,用長柄撣帚,將全家房屋凡有懸塵、蛛網(wǎng)、積灰的所有角角落落撣得干干凈凈,意在“過個清爽年”。

  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湖地鄉(xiāng)村,一般用長竹竿綁上青竹筱來撣塵。

  第二、十二月里干魚蕩

  “干蕩”是內(nèi)蕩捕撈的一種主要形式,將塘中的水全部車干來捕魚,十分徹底!案墒帯睍r常常十分熱鬧,池塘邊上全都站滿了人,有的是“蕩主”請來幫忙的,有的是準備參與“清蕩”的`。

  魚塘抽干水后,先由“蕩主”帶人下塘捕魚,等他們將家魚和主要野魚全部抓完后,便允許早已候在一邊準備“清蕩”的人下去捕魚了。

  “清蕩”者以孩子居多,一時間,他們個個腰間掛個竹簍,浩浩蕩蕩地沖下池塘,眼明手快地去抓那些“漏網(wǎng)之魚”,場面十分熱鬧。

  第三、炊糕迎新年

  年節(jié)里,家家殺豬羊、磨米粉、做湯圓、打年糕等。

  打年糕習俗在浙江湖州地區(qū)由來已久,每到農(nóng)歷年底,農(nóng)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如今能用機器軋年糕了,但沒有石臼里“打”出來的年糕有味。

  第四、村社歌舞亦風流

  舊時,浙江湖州鄉(xiāng)村自立冬到年底數(shù)月,都要演戲酬神,稱為“社戲”。

  酬神娛人,娛樂辛苦了一年的民眾。

浙江過年的風俗14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均一色通紅,燃放后紙花滿地,燦中云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xiàn)在放鞭炮在城鎮(zhèn)已被禁止,但在農(nóng)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后,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內(nèi),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土地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jīng)過念經(jīng)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jīng)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zhí)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里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階層、行業(yè)、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fā)財?shù),有求農(nóng)業(yè)豐收的,有求子續(xù)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余斤的大蠟燭還愿。

  開正: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chǎn)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凈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污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里,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面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發(fā)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后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干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后,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早點:正月初一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咸,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一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征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松糕。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后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卜)給合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蕩一帶,則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jù)說,吃粽子有兩義,一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zhèn),初一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床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qū)春節(jié)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fā)財?shù)牟暑^。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浙江過年的風俗】相關(guān)文章:

浙江過年的風俗06-22

浙江過年的風俗12-16

【推薦】浙江過年的風俗06-23

浙江溫嶺過年風俗05-14

浙江紹興過年的風俗03-09

浙江湖州過年風俗01-02

浙江過年的風俗14篇[集合]06-23

浙江過年的風俗14篇(優(yōu)選)06-23

浙江過年的風俗【實用14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