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后感(13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世同堂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世同堂讀后感1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我在初中時期就已經(jīng)讀過了的,閱讀這本書已經(jīng)十幾年過去。我要不是這幾天看了電視劇,里面的情節(jié)和內容實在是十分模糊了。
小的時候讀書,總是有什么就讀什么,我現(xiàn)在想想,覺得是時候該重讀這本書了。人性的善惡,我那時是不大能區(qū)分的。一個孩子,能知道多少善惡,國仇或是家很呢。
這幾天,我看完了《四世同堂》的電視劇,覺得傷感,又很慶幸。我們生活的年代,也許不算上是很好很好,人人都說是負重前行?墒窍啾扔趹(zhàn)爭年代的人們,是無限的幸福。因為我們還能選擇。
八年抗戰(zhàn),北平圍城八年,除了喪葬生意,人人都在生死的邊緣掙扎。我很難想象,如果我生于戰(zhàn)亂時期,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也許被侵略者培養(yǎng)成特務,也許死在刀槍之下,也許出逃成為反對者,也許會餓死街頭。而不管是哪一種,都打破原本的生活,和自己原來的模樣。
八年戰(zhàn)爭,死了很多人。
現(xiàn)在,很少有人正視歷史,F(xiàn)在的和平友好,堆砌在無數(shù)的尸體之上。我不宣揚極端的抵制,但是,我不愿意自己忘記民族受過的苦難。前兩年,我去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留存下來的侵略證據(jù),讓我在整個參觀的過程中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滿滿一墻的受難者名單,有十幾米高,隨便拿起一個受難者名冊,沒有照片,沒有介紹,不過是個名字,張三或者李四。多幾個字,也許寫的只是農民和鐵匠。沒有人知道他們活著的時候,是什么樣子,有什么故事。我們以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大屠殺的的遇難者,可是這些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jīng)被遺忘了。我們記得的,是我們曾經(jīng)經(jīng)受過的苦難,而歷經(jīng)苦難的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是誰。歷史長河中,很多事,都會被時間遺忘。我每每和朋友聊到這個問題,心里依然酸楚。也許還有自私的慶幸,我慶幸我生活的這個小小的空間里,我還可以自由選擇我的生活。我也總是還會聽到其他的論調,過去的.就過去了,何必一直揪著過去不放呢?我可以接受日本文化,也可以接受日本產品,但我永遠不會覺得崇拜。我喜愛自己的國家,即使它還在成長,即使它還有許多的不完美?蛇@世上本就無完美。
《四世同堂》的最后,日本投降了,可是瑞宣的女兒妞子,卻餓死了。人們歡呼勝利的同時,也有太多的人,再也等不來希望里的好日子了。無論什么時候,這世間都是平衡的,有真善美的地方,一定就有假丑惡。人是沒有光輝存在的,人類不過是借著一些小小的智慧,在使用著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永遠不屬于任何人。又想起,前段時間去看了電影《何以為家》。即使在這個時候,還是有人在遭遇戰(zhàn)爭的苦。有什么錯呢,不過是為了活下去罷了。
寫到這里,我的思緒還是很亂,還是想到什么就寫了什么。剛好看到屏保上的一句話:這世界從不缺乏欺騙、傷害和背叛。但也正因此,家才顯得格外溫暖而親切。(摘自——《愿我的世界總有你的二分之一》)
不管如何,熱愛生活吧。
四世同堂讀后感2
重新接觸《四世同堂》,給了我年少時沒有的感受,我想,這不僅僅是年齡的原因,或許更多的,是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社會的黑暗,我仿佛看見了戰(zhàn)爭中的北平,淪陷中的北平,覺醒中的北平。那時的北平離我相隔萬里,卻又感到近在咫尺。
《四世同堂》有百萬余字,其中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在這個以亂世、戰(zhàn)爭為背景的大家族中,老舍先生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孫四代的人物形象:祁老太爺,祁老太爺?shù)膬鹤犹煊,老是病病歪歪的兒媳婦,三個孫子:瑞宣,瑞豐,瑞全,沒上過學的長孫媳婦韻梅,頭發(fā)燙的象雞窩、身段象啤酒桶的二孫媳婦胖菊子,重孫子小順兒,重孫女小妞子。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人家,詩人錢默吟,兩個老婆的冠曉荷,好心腸的李四爺夫婦,xxx徒丁約翰,會唱戲的小文夫婦,剃頭匠孫七,拉洋車的小崔,大赤包,棚匠劉師傅......
整本書圍繞當下血雨腥風的北平展開了敘述。北平淪陷后,小羊圈胡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發(fā)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心理的變化。老舍先生通過小羊圈一群人的性格,生活,心態(tài)變化,讓我們看到了淪陷后整個北平人的動態(tài)過程,以人物的細部特征和對話描寫,精妙的刻畫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態(tài)。比如祁老太爺?shù)膬鹤悠钐煊,老舍先生是這樣說的:“作慣了生意,他的臉上永遠是一團和氣,鼻子上幾乎老擰起一旋笑紋”,韻梅的“只好低著眼皮笑了一下”;冠太太大赤包,“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臉上亂跑”;比如瑞宣和錢詩人說到錢的妻弟野求,錢詩人說:“別提野求!他有腦子,而沒有一根骨頭!他已經(jīng)給自己挖了墳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難,可是不能原諒他!給日本人做過一天事的,都永遠得不到我的原諒!我的話不是法律,但是被我詛咒的人大概不會得到上帝的赦免!”錢詩人的這段話和一連串的驚嘆號,他和他妻弟的心態(tài)一目了然。書中以景色景物的描寫映襯環(huán)境和人物的心境,讀起來更覺得自然親切、通俗易懂。
北平淪陷了,百姓們缺吃少穿、受盡苦難,可是日子卻還得過,如果大家都死了,那也好,可能戰(zhàn)爭就不會顯得那么殘酷無情了,奶奶告訴我,其實死也是為了活。我就感到奇怪,為什么逃離危險的都是些好的、會拍馬屁的,而留下來受苦受累的都是些體弱多病、懦弱無能。后來,隨著對《四世同堂》的深入,我漸漸明白了,在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想要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又要保全自己是不可能的。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良心與性命只能選擇一樣,應該沒有人傻到會拿性命去換良心。盡管能博得一個美名,但又有多少人能記住你的名字,只有那些選擇了忍辱負重地活,被稱為“漢奸”的人,才能風風光光地被人們所認識,哪怕背負了再多的罪名,被群眾認識只需驚鴻一瞥的時間。
四世同堂讀后感3
《四世同堂》,一部老舍先生筆下的巨作,跟我們娓娓道來北平淪陷時期,日寇鐵蹄下老北平胡同里發(fā)生的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作者濃濃的家國情懷。在紛亂的年代里,隨著主人公的坎坷經(jīng)歷,我深深地體會到,有國才有家,家和國的命運是深深地連在一起的。
住在小羊圈胡同里的老街坊們足足有二三十戶,在被日寇占領,“北平哭泣”的年代里,人人都惶恐不安,甚至連踏出家門都是件冒險的事情。國難當頭,就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射出老北京胡同里的世間百態(tài)。以冠曉荷等人為代表的漢奸群體,為了一己私欲,不惜背叛自己的祖國,出賣自己的同胞,可謂“有奶便是娘”。他們滿心以為,投敵賣國會給自己帶來榮華富貴,可最終等待他們的,竟然是日寇慘無人道的活埋。身敗名裂,是一個叛徒罪有應得的下場,足以告誡我們,在國家淪亡的情境下,別說是一個個家庭的幸福,就連任何一個國民的人身,都得不到最起碼的安全保障,國之不存,所有的榮華富貴,注定只是一場鏡花水月。
所幸的是,雖然有人賣國求榮,但更多的中國人,在國破家亡,民族危難的時刻,終于能夠覺醒過來,挺起中國人的脊梁。其中最有典型性的,就是以錢家和齊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群體。書中的錢默吟,原本只是一個醉心于風花雪月的舊式文人,古板而迂腐,在家仇國恨的洗禮下,他的.精神世界實現(xiàn)了涅槃,他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家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最終他毅然決然將自己的兒子送上了抗日戰(zhàn)場,民族大義面前,他不惜家破人亡,也要完成每一個中國人的最起碼的使命,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骨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時代的洪流,沖散了小羊圈胡同里一戶戶人家的命運,這雖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血淚史,卻見證了古老的中華民族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知識分子階層、小市民階層紛紛覺醒,奮起反抗的過程。有國才有家,這是一個多么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卻要經(jīng)過多少血與火的洗禮,才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什么是國?人民就是國,無論面臨怎樣的苦難,人民的抉擇,成就了國的偉大。多少年來,多少代中國人濃濃的家國情懷,組成了我們整個民族的記憶,這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的財富。對于這種民族印記的漠視和淡忘,是多么的可悲,就好像那些在香港挑起事端的港亂分子,他們身為中國人,卻深以為恥,甘心投入異族的懷抱,不惜挑起事端,出賣同胞的利益。所謂的“追求自由”其實只是他們追求私利的一塊遮羞布,他們的行徑其實與戰(zhàn)爭年代的漢奸并沒有什么不同,歷史證明,出賣國家的利益,自己的小家利益也注定不可能會實現(xiàn),歷史只會將這樣的人釘在恥辱柱上。
雖然戰(zhàn)爭年代早已成為過去,家仇國恨似乎已和我們這一代人非常遙遠。但是忘記苦難,意味著背叛,只有將先輩們濃濃的家國情懷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一代代繁榮昌盛下去。
四世同堂讀后感4
用了許久終于把《四世同堂》給看完了,其實好多次都想動筆寫些什么,但又總是不知從何說起。畢竟這故事離我們生活太有點遙遠,想要設身處地的了解,確實是有些困難,只能模模糊糊的感受到一些舊中國的歷史,卻總是若隱若現(xiàn),不經(jīng)意間就又回到了現(xiàn)代中來。
我怕非常佩服老舍先生的文筆,樸素幽默中折射出不平凡。優(yōu)秀的作家總是如此,他們總是能以看似輕描淡寫的筆墨寫出令人震撼的故事。
四世同堂,顧名思義嘛,是以祁瑞宣一家四代人為中心的,可是長遠來看呢,又能發(fā)現(xiàn)不少關于他們鄰居——冠曉荷、李四爺、小文夫婦、丁約翰等等人物的描寫。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反應,瑞宣一家可能是那個年代人民最普遍的真實寫照吧:既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可是又不舍家中父老,總為忠孝不能兩全而感到苦惱、煩悶。除此之外呢,以冠曉荷、祺瑞豐為代表的另一類人,卻真實做了“漢奸”們:他們并沒有什么深厚的愛國之情,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能夠好過一些,所以也就甘心為日本人做事、甚至于忘記了自己是中國人。這二者在歷史的任何朝代都是存在的,總會有一些人不在乎是否忠于國家;也總會有一些勇士誓死保衛(wèi)祖國,不愿意國家跟了別人姓。英雄受后世敬仰,漢奸則遺臭萬年。
有時候讀到瑞宣的心理描寫時,我的心仿佛也被揪在了一起——他愛國、他有才華,他有著文人逸士所有的特性,他理應去為國效忠!可是它還有著肩負整個家庭生活的重任。那可是四世同堂啊,是祁家生生不息的命脈!所以對他而言,他不能像老三瑞全那樣毫無顧慮說走就走、也不能像老二瑞豐那樣為了生存而給臣服于日本人。他有骨氣、有責任,他不能拋妻棄子為國盡孝,更不能茍且偷生給日本人做事!他就是家庭的頂梁柱,更是抗日年代的當家人。所以他不能走,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卻揮灑不出,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安慰自己:我是當家人,我走了這一下老小如何生存?所以每每講到瑞宣時,我都不由得沉默下來。是啊,作為當家的`人,哪有容易二字可言?即使心里再苦悶、再煩躁,也不得輕易流露出來,總歸要撐起整個家。∽蛱煸缟暇褪侨绱,我心里說不出的悶,甚至都要透不上氣來,只能騎著車出去四處轉一轉,以此來告訴自己:放心吧,你生活在太平盛世,那些故事已經(jīng)遠去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說不出的痛。像書中描寫的那樣,因受到日本人的羞辱而被活活氣死的、因吃不飽飯而被生生餓死的、甚至因拉肚子卻被當作傳染病而后被活埋的等等等等。現(xiàn)在的我想都不敢想這樣的故事,那些事情離我們太過遙遠,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怎么能談感同身受呢?沒有扛槍上過戰(zhàn)場、沒有經(jīng)歷過國恥,怎么能說了解呢?和平年代的我們?yōu)榱顺、為了穿、為了住,為了人生存的資本而奔波;我們單單為了生存嗎?并不,我們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了更好的吃、穿、住,甚至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人生而為人,并非是來享福的。難處人皆有之,也不一定就是你最難。總有一些先驅烈士為國效力,也總有一些甘愿逆流而上的勇士。
突然想起來一句話: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四世同堂讀后感5
對有現(xiàn)在人來說,“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幸福,一種美好:老人含飴弄孫,悠閑自在;小孩子輕松愉快、茁壯成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寫了一個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爺?shù)乃氖劳玫拇蠹彝。但不幸的是,由于?zhàn)爭,他的這種幸福被敵人強行奪走。
這場戰(zhàn)爭直到今天提起來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華戰(zhàn)爭。日本侵華,對于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這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嗎?
說實話,在沒讀這本書之前,面對南京大屠殺,面對那冰冷的“30萬”,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蠻外,我便無其他的'感覺。畢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畢竟我沒有經(jīng)歷那一場屠殺。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直到錢默吟入我的視線。他善良、友好,雖然貧窮,卻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作為一個文弱的詩人,平時連一只螞蟻都不肯踩死。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被日本軍帶走以后,被拉去做電椅,被用皮鞭抽,臉被打腫后,連東西都看不清,嘴里的牙齒所剩無幾。更可悲的是,兒子在他被捕后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擊而自殺身亡。這就是侵華,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國奴”的稱謂強加給中國人之后,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殘得不成人形。
看著錢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樣,聽著那皮鞭落下、皮肉裂開的聲音,心里冒出一陣鉆心的痛。對于這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不能忘卻,而且我們也更應該清楚,國亡了,我們何去談幸福和尊嚴!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是勇于反抗的?谷諔(zhàn)爭的勝利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愛國青年。書中描寫了這樣一群人,像瑞全一樣,受過教育,有愛國心,懷揣著一股激情,不甘心當亡國奴,奔赴戰(zhàn)爭前線,為人民謀幸福;像瑞宣一樣,為了家庭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魔爪下斗爭著,拯救著那些被敵人壓迫的人。他們不僅要把自己的家艱難的維持下去,而且還要忍受著亡國的折磨。他們的身體雖在家里,但心早已飛到了戰(zhàn)爭的前線。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也正因為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歷經(jīng)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里,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要時刻牢記使命,艱苦奮斗,積極地奉獻祖國。只有國家富強,我們才會有尊嚴,我們才不會受欺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人民紛紛把自己的錢財存入銀行,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國難當頭,最能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愛國心。然而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書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群中國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漢奸。像冠曉荷一樣,像瑞豐一樣,為了發(fā)達,出賣靈魂,出賣尊嚴,甘心做敵人的走狗。他們抓住亡國的機會,盡享榮華富貴。他們是我們五千年文化下產生的恥辱,是我們永遠唾棄的對象。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有骨氣,內心坦蕩蕩的中國人。
四世同堂讀后感6
高中的時候,看過茶館的話劇,那個時候覺得老舍先生的東西還真是意識流啊,情節(jié)太零散,找不著主旨,后來問我娘,我娘說,老舍的東西可不就是看不懂么,于是我就對老舍的東西死了心了。誰知道后來我家黃磊拍了四世同堂的電視劇,于是想說拿本書來惡補一下。
老舍在序里面寫,這本書是他寫的最好的一本了,等到看完了全本,我著實的認同這一點,真的是一部很好的小說。其實在最開始描述整個大家庭狀況的時候,小說還是挺平淡的,小羊圈里的人物也挺多的,甚至都記不清都有誰,不過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幾乎每個人的命運都得到了交代,并且結合著他們的家境,性格,形成了一個個獨立可是又緊密相連的故事。
而老舍對于北平人,或者說是老北京人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甚至傳神的,那種慵懶,自在,風雅,還帶一點不想生事的懦弱,都是北平人,那些淪落了的皇族底下的人,那些在皇城根下土生土長的人們,在炮火和壓迫之下,卻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一類是吃日本飯,做日本官,想方設法飛黃騰達的漢奸們,另外一類是拋棄了琴棋書畫奮不顧身戰(zhàn)斗的錢先生們。應當說,錢先生在四世同堂這部小說里面是一個標志性的人物,就像冠曉荷大赤包是漢奸的代表性人物一樣,錢先生是一個由儒雅平和的老先生,變身成為戰(zhàn)斗機一樣對敵人冷酷的革命者,在北平這樣一座死城里,因為有了這些錢先生們,才使得一部分人的心還活著,也正式因為有錢先生,抗戰(zhàn)的最后才會有高第等人的覺醒和反擊。
書中的男主人公,瑞宣,起初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太過懦弱,雖然他有思想,有理智,有氣節(jié),可是也許是在幾千年的家庭觀下,他走不出那個家庭的牢籠,去為更加偉大的事業(yè)奮斗,而他那種文人特有的,對于名聲的執(zhí)著也是讓我有寫不齒的,尤其是在書的快結尾,老三瑞全讓他去做老師,鼓舞學生的時候,他卻為了怕別人當他是漢奸而想要拒絕,好在最后瑞宣還是做了他該做的事情,成為了另一個錢先生。
老實說,雖然在書的前半段,北平淪陷了,日本人用一種可笑又可恨的策略來統(tǒng)治它,但可能是看過關于抗戰(zhàn)的東西太多了,心中還是沒有心潮澎湃的感覺,但是到了后半段,尤其是天佑死的時候,心中的不甘和恨卻被一層一層的激了起來,因為他是那么一個,跟斗爭、反抗等字眼毫不相關的人,他是老老實實的生意人,甚至是想要忍辱偷生就可以了的人,卻被日本人逼死了,死的那么冤枉和不體面。
到最后,抗戰(zhàn)快要勝利的時候,本來以為不會再有人死了,這個時候,一個家庭里面最象征未來的妞子死了,因為不肯吃共和面,其實開始這個小女孩不肯吃的時候,我還覺得她嬌生慣養(yǎng)和不懂得體諒,可是當妞子餓死了,我才發(fā)現(xiàn)是自己怪錯了,孩子并沒有錯,錯的不是那些發(fā)給人們共和面,還不許老人孩子去領糧食的日本人么?
四世同堂讀后感7
他是被清朝遺棄的老人。
小羊圈胡同里,他最為年長,一言一行都彰顯著十足的威嚴。這一帶的帶領者也非他莫屬。若非日本人無端闖入北平,他或許還安安穩(wěn)穩(wěn)地當著四世同堂的老太爺。
但世事又怎會如他所愿,讓他風平浪靜地安享晚年呢?他“什么也不怕,只怕慶不了八十大壽”。你能指責他自私嗎?不,他只是一個平民百姓,民族、國家相對于他的家庭,顯得那么遙遠和抽象。北平是否淪陷,國家是否危亡,似乎都與他無關。在那人人自保的年代,他不僅能夠生存下來,還把家庭發(fā)展到“四世同堂”的局面,這于他而言便是足以驕傲的資本。
小說里,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為一場戰(zhàn)爭而變得物是人非。三孫祁瑞全不愿在日本人的壓迫下生活,愿為抵抗侵略者作一份貢獻,悄悄離開了北平。二孫祁瑞豐對日本人言聽計從,點頭哈腰都來不及,盡管領到了教育局科長這一肥差,最后仍落得被日本人活活打死的悲慘下場。而長孫祁瑞宣呢,他同老三一樣,懷著抗敵的心,但被家庭所累,始終無法離去,只得辭去教師一職,到英國使館就職,后來雖被日本人所抓,但終是在富善先生的幫助下平安出獄。兒子祁天佑則因被日本人羞辱投河自殺。而全家最小的成員妞子在抗戰(zhàn)勝利當日因腸胃病而死。
祁老人那四世同堂的美滿家庭呢?戰(zhàn)爭真的離平民百姓的生活很遠嗎?就連小羊圈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胡同,都陸續(xù)搬來兩戶日本人,無形中將小羊圈居民們的一舉一動監(jiān)管得牢牢的。
祁老人的心又何嘗不隨一個個家庭成員的悲劇而破碎呢?在富善先生眼中,祁老人的一切都帶著地道的中國味兒,他是“代表著清朝人的”。然而,這個清朝遺留下來的老人的命運是如此多舛,如此令人憫惜。
小說結尾,祁老人的重孫女妞子在極度饑餓中痛苦死去,這無疑給了他心頭最后一下重擊——他忽地抱起漸漸冰冷僵硬的妞子,踉踉蹌蹌地去找住在胡同中的日本人!八麄兊暮⒆映缘蔑栵柕,我的孫女卻餓死了。”他掙扎著走出院子,碰見了那個住在一號院的日本老太婆。他高聲叫住老太婆,想讓她瞧瞧他的重孫女是怎么在日本人的壓迫下死去的。但老太婆只是想告訴人們一個震撼的消息!案嬖V你爺爺,日本投降了!彼糜⒄Z輕聲對瑞宣說道。這消息仿佛一個響雷忽然炸起,人們心中的悲哀、喜悅和惶惑都摻和在一起了。
剎那間,人們紛紛圍住了日本老太婆,想將壓抑已久的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報復在她身上!澳銈兇蛩阆茸徇@個老太婆一頓嗎?”瑞宣一言喚醒了人們埋藏在心底的良知——是啊,她是他們的.朋友,她并沒有做出對中國人不利的事情,而是始終友好溫順地對待他們。
這是最令我震撼的一個片段。一向忠厚的祁老人在妞子餓死之際挺身而出,為受苦受難的人們道出了心聲。而那個日本老太婆,并不以自己的身份為傲,愿以善良仁厚換取與中國人民的真誠友誼。是啊,她是他們的朋友。
他是亂世中被清朝遺棄的老人,時光帶走了他的青春,卻帶不走他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善良與堅毅。
四世同堂讀后感8
“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這樣,它頂美,若是被敵人占據(jù)了,它便是被折下來的花了!
“假若北平是樹,我就是花,盡管是一朵閑花。北平若是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
就是這樣樸實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話語,深深吸引著我,引領著我一口氣讀完了老舍先生的巨作《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國這株文化古樹上鮮亮的花,家丁興旺、和平和順,就像今年的花謝了明年還要開,一代一代安安穩(wěn)穩(wěn)傳下去。老舍先生把這株古樹栽植在北平這座文化古城,栽植在中華大地飽受日本侵略的大幕之下,雖然北平城里沒有硝煙、沒有槍炮,可始終籠罩著被欺辱、被踐踏、被扼住咽喉的窒息里,這株古樹的兒女在這種環(huán)境下掙扎,它卻無法保護,枝枝葉葉七零八落,四世同堂,成為了幻想。
古老的北平、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城樓,美麗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別人的玩物。
然而,被壓迫百多年的中國產生了這批青年,他們要從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中沖出去,成個自由的人。他們要打碎民族國家的銬鐐,成個能挺著胸在世界上站著的公民。到國家呼救得時候,沒有任何障礙能夠攔阻的住他應聲而至;像個羽毛已成的小鳥,他會毫無棧戀的離巢飛去。錢默吟老人是一位橫草不動豎草不拿的詩人,在和平時期,他以花草、詩詞和酒為伴,過著隱士一般的日子,可當國難當頭,他挺起詩人并不健壯的胸膛,昂起頭毫不畏懼的應戰(zhàn),“他須把血肉之軀擲給敵人,用勇敢和正義結束了這個身軀!碑斔讵z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緊緊拴在一起,他告訴自己,“須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去保全性命,好把性命完全交給國家”,錢詩人就這樣寧死不屈,把生命像一口唾液似的,在要啐出去的時節(jié),又吞咽下去。愛和平的人沒有勇敢,和平便變成屈辱,保身便變成偷生。他從此忘記了原有的安逸,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戰(zhàn)斗中,用抵抗來為世界保存一個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老人像一部中國的古書,厚重、正直、莊嚴,他所表現(xiàn)的不只是一點點報私仇的決心,而是替一部文化做正面的證據(jù)。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是會帶著他的詩歌、禮儀、圖畫、道德,為一個信念而殺身成仁的。從錢詩人、瑞宣、瑞全等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中國文化的力量。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阻止了中國這艘巨輪被狂風吹走。
讀《四世同堂》,我被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淪陷,這朵民族之花就會變成木頭,為了讓這株文化古樹長青,它的枝枝葉葉、它的每一條根,哪怕只是細細的一小條,都拼命的抗爭,雖然這株古樹歷盡摧殘,但是終于沒有枯萎,多少炎黃子孫用生命之血澆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中華民族的子孫要牢記這恥辱,決不讓祖國在受他人欺凌!
四世同堂讀后感9
那年的北平,硝煙四起,顛倒是非……
八年的抗日,給全北平的人民帶來了什么?匱乏的糧食,破舊的物品,還有無窮無盡的欺壓與打罵。對他們來說,所謂的尊嚴不過是奢侈品而已?粗竦臐h奸,無人阻止,看著兇蠻的日本軍,無人抵抗。為什么?因為他們是北平人。長期以來的古老文化,長期以來的封建思想告訴他們,不需要拼,不需要見血,戰(zhàn)爭一定會過去。是這樣嗎?持續(xù)了整整八年的抗戰(zhàn),全國上下無數(shù)鮮活的生命,整個北平滿目的瘡痍,徹徹底底否定了他們的想法。
瑞宣,一個典型的北平人。他有思想,有追求,更有拳拳報國之心。他是個文化人,能看透國際的局勢,也能看透中國的危險。面對日本軍和漢奸的無理取鬧,他會憤恨,會難過,但他不會做任何事情來阻止。他恨自己。他恨自己的懦弱,由于家庭的羈絆,他不能放手去干守衛(wèi)國家的事情。他勸說了老三瑞全,也勸說了劉師傅,他們都能夠出去闖蕩,而他不能。他只能面對著北平的種種苦難,獨自在家嘆息發(fā)呆。他,不敢拼。
另一個例子,錢默吟。一個熱愛書畫、熱愛花草的老人,也是一個連螞蟻也不忍踩死的老人。與瑞宣一樣,他也清楚地知道北平所處的困境。他下過牢,被拷打過,更能看透日本的奸詐與狠心。他做了,即使自己年老力衰。他分發(fā)傳單,號召北平人團結起來打倒侵略者;他整日奔走,游說年輕人加入抗日的隊伍。他為自己的兒子驕傲,因為他有勇氣與日本人同歸于盡;他也為自己驕傲,因為他為戰(zhàn)爭勝利獻出了自己微弱的力量。他,拼了。
拼與不拼,一字之差,卻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應有的拼勁,只會像綿羊一樣軟弱,任人宰割。那是注定不長遠的。不拼,是那時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這種觀念使近代的中國受到這樣大的侮辱。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是中國人希望燈火的點燈人。只有毫不畏懼的去拼搏,才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應有的血性,才是一個有底線、有骨氣的`中國人。
拼到底意味著什么?如今,拼成了現(xiàn)代中國的代名詞。學生們在書海中拼,醫(yī)生們在手術臺上拼,工人在生產線中拼……拼固然累,需要付出大量的代價,但是只有拼,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體現(xiàn)人生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追求,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像瑞宣那樣想想就能實現(xiàn)的。他有愛國之心不錯,但沒有付諸行動的追求都是一場空。而拼,就是實現(xiàn)追求的最好辦法。以前中國人不拼,所以中國落后了,所以中國的領土被其他國家侵略了;而現(xiàn)在中國人拼了,所以中國站起來了,所以如今的中國正慢慢領先全球。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也應該拼。而我們最應該拼的就是學業(yè)。許多同學都像瑞宣那樣只做空頭功夫,在腦子里想著要做多少多少題,看多少多少書,卻不拼,不付出真正的行動,看到電腦手機依舊不講原則地玩,這樣怎么能學好?我們應該像錢默吟先生那樣,盡全力的去拼。只有拼,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拼還是不拼?拼了!
四世同堂讀后感10
這本書,講述那北京一胡同人乃至全中國在日侵華中的點點滴滴。
開始日本人剛一進城,大家暈暈乎乎,慌慌張張不知道要干什么。這時,“有主見”的人開始行動了,逃得逃,降得降。漸漸,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下,有人屈服了,有人的愛國心燃燒的更旺了。
這一個家、一個胡同,像一個社會,有形形色色的人,有漢奸如冠曉荷,有愛國者如瑞全,也有那些愛國卻無動于衷也不知道要干什的人。
我看到的,所有留在北京的人,都是為生活,討飯吃,冠曉荷、小崔……,他們沒有錯,但對錯之分就看他們的行為了。小崔,寧死也不給日本人拉車;冠曉荷,是死也要抱住日本人的大腿。
好人不多說,說說壞人。
瑞豐在一次游行后竟撿起學生丟掉的日本糖,這不是無聊是什么。竟然接受連學生都不要的、敵軍的禮物!當他當上了科長,那也只能無聊的天天“調戲”員工罷了。不過瑞豐還是被撤了職、老婆菊子跑了——去找個有權、錢的老公。
這就是她的貪婪、虛榮,沒有人情、親情的“表演”地,老公受點挫折不去安慰,卻火上澆油,跟別人跑了,似乎天底下錢、權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她也沒嫁給一個好人,她新丈夫是一個丑陋的小人——藍東陽——為錢、權,不擇手段——攻擊愛國作家,拍馬屁,就是賭輸了錢也想法子要回來的人
胡同中的另一家,冠家:
冠家太太,大赤包是所長——一個靠關系得來的職位,斂錢職位,一天的工作是威逼利誘妓女們交“保護費”,
而冠曉荷則是對太君“忠心耿耿”的“大好人”,只是找不到機會當個官。
在小說四分之三處,搞笑的一幕上演了,藍東陽——鐵桿漢奸向大赤包——日本的奴仆開了火。于是冠家——天子號良民一家只得浪宿街頭。到底是什么造就了這一幕?不是天譴。想想他們?yōu)槭裁唇等,不就是貪婪,想有錢、有權!所以才自相殘殺。
而大赤包被關到監(jiān)獄,不久慘死,她代表那些狗仗人勢,壓榨人的漢奸,也是那種在與權、錢“爭鋒吃醋”中失落的一方。
瑞豐和冠曉荷一起在藍東陽面前當“李鬼”——特務。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瑞豐先被沒有耐心的'冠曉荷“告發(fā)”,再被東陽送給“李逵”,他代表的是那些閑得無聊卻被自相殘殺的漢奸
而冠曉荷呢,卻很快得了病,隨后被日本人活埋,代表費力不討好的漢奸
藍東陽一家:
藍東陽在收到瑞全——抗日分子的信后病倒,隨后出任教育局局長,在日本長崎考察時被美國原子彈炸死,他象征這那些在新科技、新時代中漸漸消亡的漢奸;
菊子,在東陽病時,帶著老公的錢逃跑,但又被日本人沒收,被迫賣淫,她象征著那些在錢權和貪婪中逐漸墮落的漢奸。
為什么我只寫“壞人”呢?在我剛看完這書后,我想起了一位日本高級將領戰(zhàn)敗后的話,大意是:如果單靠日本的經(jīng)濟、軍事,我們無法拿下這近半個中國。言外之意是某些人、中國人幫助了他們。
愿漢奸不再有,愿老舍筆下的故事不再有!
四世同堂讀后感11
瑞宣、瑞豐、瑞全、錢先生、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李四爺……這一個個的小人物,在國破之時所表現(xiàn)出的千奇百態(tài)的情形,恰恰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個千奇百態(tài)的人性。從這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身上,我更看到了現(xiàn)實。在這種感受中,不僅驚嘆老舍他老人家不愧是位駕馭語言文字的高手,同時也是位生活閱歷極為豐富的人。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就是在文中的祁瑞宣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一起痛苦,和他一起掙扎,更和他一起共同守衛(wèi)人性中的哪一點點的正義和善良。
天很冷。一些灰白的云遮住了陽光。水傾倒在地上,馬上便凍成了冰。麻雀藏在房檐下。但是此時祁瑞宣卻一口氣跑回家,滿頭大汗的到頭扎進被窩,淚如雨下。祁瑞宣是愛國的,他一直有一顆想報效國家的赤膽忠心,但無奈于對家庭的擔心和顧慮,使他那顆火熱的心無法無拘無束的在國難之際釋放,此時他才委屈的傷心的把頭埋在被窩里來釋放自己內心的痛苦。
不要說祁瑞宣這樣如此痛苦,其實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也有一些像祁瑞宣一樣的人。他們更是算有氣節(jié)善良的人吧!他們理想往往被現(xiàn)實和擺在眼前的事實束縛,最后被戰(zhàn)敗。他們的堅強往往被人生的'小事情小苦惱,給軟化,因此他們往往固執(zhí)己見,而無可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在家庭與社會中且戰(zhàn)且走的活著。但是對于忠奸和善惡,他們可有明顯之分。在這些大事上,他們絕對不允許他心中有什么界限不清楚的條兒,哪怕別人歪曲事實而誤解他們。
每次在讀的時候,尤其是在讀到關于祁瑞宣的章節(jié)部分,我的內心因他的痛苦而痛苦,因他的糾結而糾結。
對于冠曉荷和藍東陽因自己自私的算計,祁瑞宣是不齒的,更不會與之為伍。對于三弟瑞全的勇敢,他是欽佩的,但無奈卻不能加入他。就哪怕在自己家人一個個慘死在日本人的刀槍下時,他只能憎恨、傷心、難過,最后也毅然因為自己家庭的牽掛和束縛未勇敢的走上實際行動的抗日之路。其實想想,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人,本身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能,卻因為家庭中或者生活中,更或者說為了自己所認為的要守護自己的家人理由,不斷地壓抑自己內心的理想和愿望。就連最普通的人兒,比如野球也有一顆想做些事情的想法。他想,要不是八個孩子牽絆,他早逃出北京城,做些有意義的事了。
就在祁瑞宣被日本人莫名其妙的抓起來,最后又被毫發(fā)無傷的放出來時,他都感到無比的恥辱。他多么希望日本人能對他狠狠的實施暴行,這樣在心里方面為國為家庭更為自己的內心也是一種一絲絲的安慰。∷援斔氚炎约涸诶为z中的情形告訴他最值得信任的人生伴侶韻梅時,卻因為他自己認為自己的軟弱和恥辱,感覺沒什么值得拿出來分享!
每次讀老舍先生的文章,內心和靈魂都被老舍他老人家筆下的一個個小人物的人性被拷問著。而這部《四世同堂》通過描寫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給我們生動的展現(xiàn)了在日寇鐵蹄下淪陷區(qū)—北京人們的悲慘生活。尤其是通過祁瑞宣這個知識分子的小人物,更深刻的提醒了新時代的我們,要想有所成就不可左顧右盼,瞻前顧后,否則不會成功!這就是我通過這部書中一個小人物祁瑞宣身上獲得的收獲。
四世同堂讀后感12
《四世同堂》是我上高二的暑假里沉迷的一本書,把我眼睛給看近視了,所以印象很深,現(xiàn)在借近現(xiàn)代文學選修課結課論文之際小寫一下讀后感。
《四世同堂》是我讀的最過癮的一部中國近代文學書籍,沒日沒夜的看了幾天,給我的沖擊卻是久久不能平靜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繹著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fā)生了質的改變。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郁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yōu)楦锩肥康腻X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于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說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皾h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己的靈魂。他們風光,人們看著恨;但他們死,人們看著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皾h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為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里,只是后來的社會不同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為什么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撇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說,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是個有知識有文化懂事理的人,這在那個年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zhàn)士。在全書緩慢的節(jié)奏中,錢默吟是一個緊湊的神秘的形象,儼然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才終于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著《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己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zhàn)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悲壯。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為什么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著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著的光明的未來。
感謝老舍先生給后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zhàn)爭與和平》。
四世同堂讀后感13
小學段期間,我讀完了整本老舍先生寫的《四世同堂》。從看到厚厚書本的不愿讀;到漸漸被情節(jié)吸引后的認真讀;又漸漸了解、感悟、體會、思考;最終,放下書本,心中剩下的,只有惆悵。
小說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北平陷落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描繪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的人在亡國下榮辱浮沉、生死存亡,在亡國下的種種。
讓我感覺惆悵的,正是這些人物在這樣的現(xiàn)狀下選擇,在戰(zhàn)火下的彷徨,在亡國下的改變……
日本人來后,動不動就關城靜街,拉洋車的小崔掙不出份子錢,站在當街發(fā)牢騷……馬老太太走到小崔的身旁,輕輕拉了他一把。
祁老人,他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他在國破的情況下卻只擔心他的八十大壽。祁老人最大的驕傲就是他的四世同堂,而在亡國下,四世同堂漸漸破裂了。生離開始,死別也慢慢到來。祁老人所滿足的現(xiàn)狀一個個被打破,希望也一個個落空。
祁瑞宣,亡國對于他,則是矛盾的導火索。小說在他的性格矛盾上下筆頗多,他一方面受過現(xiàn)代的教育,有愛國心,可是他又是封建大家族中的長孫,他走不出來,他在盡孝與盡忠之間因不能兩全而徘徊,深陷在偷生的恥辱之中,所以他支持他的三弟走出家門投身革命,而他則在現(xiàn)實的逼迫下,一次次折磨自己,懷疑自己,時時刻刻地擔負家族的重擔,丟不掉,不能丟掉。
錢先生,不諳世事的他,在被出賣、被敵人嚴刑拷打、失去了所有家人后,從此不再吟詩作畫,不再清閑度日,他拿起了武器成為最堅強的斗士,戰(zhàn)爭讓他蛻變成身體羸弱但內心堅韌的勇士。
還有小羊圈胡同里的小崔、小文、李四大爺和孫七,都是在臨死前才驚覺"國破,家必亡"的鐵理。
日軍來抓捕錢先生,除了懶散,別無任何罪名的詩人。冠曉荷領路,他本不愿出頭露面,但是日本人一定要他領路,似乎含有既是他報告的,若拿不住人,就拿他是問的.意思。他惟恐被鄰居認出來。而白巡長面無血色,像失了魂似的。
被放回來的錢先生遍體鱗傷,掙扎著去冠曉荷家:"……我來,是為看看你,也叫你看看我!我還沒死!……"
對于瑞豐、冠曉荷、大赤包、藍東陽之流,亡國對于他們便是一場機遇。作為中國人,卻在都城剛淪陷就滿心歡喜的開始為日本人做事,去攻擊自己的同胞。他們絲毫不感到慚愧,反而互相吹捧,攀附富貴,還以此為榮。他們當著日本人的走狗,卻自以為是英雄,這是何等的諷刺。
戰(zhàn)爭改變著人們,也反映著人們,他們或是抗爭,或是隱忍,或是認賊作父,或是茍且偷安,他們都在戰(zhàn)爭面前顯露出了真實的人性。
瑞宣剛走進自己的屋子,冠先生,大赤包,藍東陽一起來到。
小說在對比錢先生與冠曉荷一流時有這樣一句話:"文化是應當用篩子篩一下的,篩了之后,就可以看見下面的是土與渣滓,而剩下的是幾塊真金。"戰(zhàn)爭也是一把篩子,各種人,各種對待,各種人性,示眾般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真?zhèn)危鎸﹀e。
戰(zhàn)爭這把火,燒盡了美好的愿景,燒出了人性的弱點,也煉出了真正的"黃金".戰(zhàn)爭這把火,讓"人"這個字眼徹底顯現(xiàn)。
【四世同堂讀后感】相關文章:
《四世同堂》讀后感11-13
四世同堂-讀后感02-15
四世同堂讀后感12-17
《四世同堂》讀后感【熱門】04-01
《四世同堂》讀后感【熱】04-08
《四世同堂》讀后感【合集】01-14
四世同堂讀后感優(yōu)秀01-24
老舍四世同堂的讀后感11-11
《四世同堂》讀后感[優(yōu)]12-19
【優(yōu)秀】《四世同堂》讀后感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