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后感(精選2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
第一次接觸到《美的歷程 》這本著作應該追溯到大一下半學期的自然設計課上。由許多民間藝術的片段中逐步引申到華夏5千年的藝術的承接和脈絡,讓人不覺感嘆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本書比較宏觀簡略的介紹了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社會中藝術的演變和意義。雖然宏觀簡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獨到。從我最概況的意識中我僅把這一脈絡初步分為三分,分別為圖騰,精神和詩詞文賦。從這三個大的抽象事物中細分為本書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為遠古時期的圖騰。形式歌舞,青銅,先秦對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榮,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這些。本書作者李澤厚就以這個脈絡介紹了藝術之美。
曾經,對于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很感興趣,從剪紙的內容來看,有許多以蛇,雞,魚等動物為載體,這種形式藝術盡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交叉重疊了各種階段的原始社會中,激烈戰(zhàn)爭和安定平和交錯不斷,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和其他符號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根據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和狀態(tài),人類自身的生產和擴大在生產,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這些有很強的繁殖力的動物身上。雖然僅是一些根據的猜測。
對于青銅器上的紋飾,我也有著極大的興趣去了解。隨著階級的產生和等級制度的確立,青銅紋飾也隨之變化。從原始的質樸天真到隨后的為了統(tǒng)治維護地位的權利的凌厲,這些轉變和衍化都是付諸與地位權利和力量。
以兇猛的怪獸或動物為代表,象征著神秘,恐怖,突出恐懼,殘酷,兇殘,這是和當時混亂暴力的戰(zhàn)爭時代有關,在這些怪異形象為象征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超出了時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他們的美并不在于裝飾風味,更注重的是內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性,配上沉著,堅實,穩(wěn)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個時代所要傾訴的精神。
整本書其實一直都是用歷史的文明與實踐相結合來敘述藝術的歷程,試求社會對文藝的影響的規(guī)律,尋求社會根源。
在中國的造型藝術來說,線的因素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審美特征。不論是書法,水墨,還是建筑,線的藝術都恰好與情感有關。在書法中每一筆都彰顯著那個時代中國獨有的骨風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長方形的土木建筑與國外尖。高。直的那種聳立截然相反。簡單樸素的單體構成了復雜嚴謹?shù)娜后w,權利永遠有個載體存在,像是飛檐,牌坊,祠堂,宮殿等。但始終,在中國,浪漫主義永遠也脫離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疇。
在文學上,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到魏晉風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藝,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現(xiàn)著社會問題的根源。
在《離騷》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熱的神話故事,展現(xiàn)的確是理性的覺醒。與楚辭相對應的是漢賦,用極力夸張的修辭手法描述奢華的生活,力圖展示融化在琳瑯滿目的對象化的世界。
在淵源流長的文學中,我尤其喜愛魏晉時期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世界。魏晉不僅是一個新世紀的開端,更是哲學重新審視解放的,收獲空前的時期。思辨哲學得到了深度和廣度的認可。本書是以王弼為例,代表魏晉玄學,不但超出了繁瑣迷信的儒漢,而且勝過清晰和機械的王充,重新尋找和建立理論思維的解放歷程。這種覺醒,通過深發(fā)感嘆突出生命促短,人生無常的悲傷,對生存和死亡的感慨,像是曹氏父子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呈現(xiàn)的是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心理。
可恰恰相反的是反映的是表面沉淪悲觀的相反面,用生離死別突出生命的美好和對生命的留戀。表面看似無恥地貪圖響了,腐敗,墮落,其實實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深刻的表現(xiàn)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活在當下,及時享樂就成了普遍情緒。這種思想對我也是感觸較深。是真正能夠得到可以屬于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物質需求僅是為了填滿精神需求。這種精神實際是抱著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和哲學。
盛唐之音表達的更是一種極樂思想,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自由和快樂,滲透在盛唐文藝中。即使是享樂,頹廢,憂郁,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做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中唐,其實才是真正展開文藝的燦爛圖景。他展現(xiàn)的雖不如盛唐的雄豪剛健,光芒耀眼,卻是更為五顏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詩詞歌賦,繪畫雕刻,雜曲小說,同樣也是附和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無我之意”,展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時期的文藝,宋明畫本,擬話本和戲曲,版畫是明代中葉以來文藝的真正基礎。在明末發(fā)展到極致后,遭到了本不應有的挫折,上層浪漫主義則一變?yōu)楦袀奈膶W。代表作為《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
正如序幕所說,從遠古圖騰的那個時代起,時代精神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一唱三嘆,流連忘返。我們感受著,這樣一個匆匆流過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2
拂去浮塵,一本書就鮮亮地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深藍色的布面包裹著,厚重的基調,泛黃的內頁,無時不刻不在展示著撰寫它、裝幀它的人的匠心。這就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關于美學的書似乎也讀過一些,但一直沒有形成體系。何謂美,又如何去尋。跟隨著李先生的指引,一步步找尋重拾美的種種蹤跡,猛然想起“布面素心”這句話,亦是很好的映襯了。
有兩種東西,始終讓我震撼:一是無盡的星空,吸引無數(shù)人為之傾倒,記得兒時看流星雨時,總會為之爆發(fā)出陳陣驚呼;二是人的精神與信仰,美則屬于后者,因為美的概念是人創(chuàng)造的,自然界中似乎只有人懂得如何欣賞美,這本身已是凌駕于其他需求之上了,從生態(tài)美學來看,星空也是一種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萬物的大美了。
那真是一個悠遠的時代,悠遠的我們都忘記了的時候,那時候沒有圣德教化,沒有城市科技,有的只是一個個躍動的人,還未被固化的淳樸心靈,不妨把它稱作為人性吧。
五代十國以后,恐怕大眾已經熟知了,而中國文化的光輝,啟蒙就在以前,可以說,它是中華文化主體的開始,純粹之光。
光是什么?客觀上來講,它是傳播信息的,借助光,人們得以看到東西,簡而言之,需要憑光去發(fā)現(xiàn)認知更多的事物,這才是啟蒙運動的初衷,換成一句相對現(xiàn)代的話,自由引導人民。
延著河流的源頭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稱他們?yōu)椤懊瘛,說明他們已從單調的勞動中逐漸解放,初步擁有個體意識和家國觀念,并漸進掌握了鑒賞美的能力(姑且就讓我說說吧),第一次團結成了一個個群體,即社會,F(xiàn)在有些人想超凡脫俗,不務仕途,遠離官場還是可行,但想脫離社會那還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隱居江湖消極避世,仍不得不與人打交道,在那個時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后世所謂的“出世”“超脫紅塵”只是遠離眾人煩擾嬉鬧趨之若鶩的大千世界,并非真的獨立存活,逃離的是一種生活。
不由想起之前學過的《赤壁賦》,蘇子在其中大談人之渺小與享受美好,記得當時解讀為出世與入世,覺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脫離凡務了嗎,從前后兩段來看,縱情山水應該是他寄托情懷、休閑愉悅之地,他還是積極入世的,可謂神得儒家學派的精髓,從休憩再出發(fā),這也是東坡的可愛之處。
個體的人和群體力量比還是渺小的(精神層面暫且不論),要想動用甚至掌控這股力量,就要用到社會組織結構,鑒于剛從自然原始脫離不遠,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敬畏又親近的鳥獸作為圖騰——
“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神狀龍身人面!薄吨猩浇洝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謂燭龍。”《大荒兆經》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詩經》
無不例外的,它們都是現(xiàn)有物種的神話改造,不是現(xiàn)實的對象,而是幻想的對象。觀念的產物和巫術禮儀的圖騰?磥砬f子的《逍遙游》中“北冥有魚,不知其大”是頗受了它的影響。
圖騰,可以帶我們穿越,回到那個龍飛鳳舞的時代。這話應該沒錯,龍和鳳確是當時兩大圖騰,以這為首的兩大氏族終以西勝東的結果而告終,龍與鳳得以并存,“人面鳥身,踐兩赤蛇”是否驗證了這種斗爭。自此,中原大地上氏族間矛盾基本消除,以后的戰(zhàn)爭中這也不是主要矛盾。
圖騰和現(xiàn)在的徽章起到的作用相類似,都團結一致籠絡人心之用,但前者遠比后者神秘強大,具備敬畏的感召力,就如同狼圖騰代表的是草原民族不屈與自然作斗爭的精神,一種狼性文化。當你拾起一枚有些年頭的圖騰,古銅的質地頗有分量,厚重,龍文盤繞,鐫刻其上,隱隱而又逼真,在當時,它們甚至具有神力魔法,濃縮積淀著原始人強烈的情感和思想。而這,正是什么意識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萌芽。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3
這是一本我大學老師推薦的書,藉此讀書漂流的機會我才終于想起要閱讀它,作者引領我們從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翱翔在中國文明變遷的時空中,通過對美的演變歷程的多角度剖析,側面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多彩絢麗。不管是描述戰(zhàn)國時期四龍四鳳青銅器的精妙做工,還是賞析盛唐之音“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大氣優(yōu)美,都讓讀者賞心悅目,精神為之一振,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過程。
然而更讓我震撼的是書中描述的一些從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的風俗,竟然流傳到今天,這種代代相傳、源遠流長的風俗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的瑰麗珍珠。
比如山頂洞人的穿戴都用赤鐵礦染過,其實我們最初的祖先已經開始喜歡穿戴紅色的衣服和飾物,到了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我們依然在喜慶的節(jié)日廣泛地使用紅色。我們今天的歌、舞、劇等是從遠古的巫術禮儀活動分化演變而來的,在媒體上頻繁出現(xiàn)的是城市里各種高規(guī)格的演出,主題文藝晚會、演唱會、話劇乃至西方傳播過來的歌劇,這些高大上美的表現(xiàn)形式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流。可是在廣大鄉(xiāng)村,卻有著最質樸的還保存著地方原始風味的民俗,那是淳樸的勞動人民在辛苦勞作之余文化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
在我的家鄉(xiāng)粵西茂名,每個鄉(xiāng)鎮(zhèn)每年最大的盛事就是“年例”節(jié),各個鄉(xiāng)村的節(jié)日時間不盡一致,正月初一到農歷二月底,這段期間鞭炮聲、鑼鼓聲從各處傳來,晚上經?吹竭h處有升騰的煙花。我們社的年例形式是最原始形式的一種,正月初一就開會抽簽,決定當年年例儀式的先后順序,正月十四的晚上人們進行游神儀式,拉開盛大節(jié)日的序幕,十條村子的人們傍晚聚集在寺廟門口的廣場,年例的主事人完成祭祀儀式后,挑選出來的青壯年們就抬著菩薩、冼太夫人的神像走在前頭,吹鑼打鼓的樂隊走在中間,人們點燃竹筒煤油紙制作的火把跟在后面,自覺形成長長的隊伍,這條龐大的氣貫長虹的火龍走過各個鄉(xiāng)村的道路、鄉(xiāng)間的田野,在初春寒峭的夜晚顯得格外耀眼和絢麗。把十條村子走完回到廟里已是凌晨,做年例的隊伍稍歇一會,就得準備開始正式的年例活動,按照年初一抽簽的順序,到各個村子的地堂(廣場)去舉行儀式,這個隊伍里除了抬著神像的人們、吹鑼打鼓的樂隊、舞獅的人們、還有抬著花龍船的人們,這是一艘用竹子和紙制作的長三米高三米的船,剪紙的技術非常精湛,顏色鮮艷的花龍船上面剪裁有惟妙惟肖的動物肖像、花朵及波浪等。每個村子的人們都在熱切等待著年例隊伍的到來,地堂上早已擺滿家家戶戶祭祀的桌子,上面有琳瑯滿目的食品和燃燒的燭臺。這一年一度的盛事把遠在他鄉(xiāng)奮斗的游子召喚回家,嫁出去好久不見的姑娘們回來團聚,在舉行儀式的兩三小時里,全村的人們都聚集在一起,在皎潔的月光下暢談,在鞭炮煙火聲中祈求新年的風調雨順。
多么有意義的節(jié)日啊,可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都不愿意花費一天兩夜的時間去組織活動,游神儀式、花龍船、古老的嗩吶聲及穿著道士衣服的法師就在我們節(jié)日中消失了,幾百年來的風俗儀式成為歷史,一連三晚的粵劇表演也從此無影無蹤,民間藝人都轉行謀生了吧,剩下的只有飯桌上的觥籌交錯和歌舞團的熱烈喧囂。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到江西的儺戲表演,深夜從較出名的村子看完戲翻山回去住處,被一個山坳的山民攔住,說“我們村也有,為什么不去看,我們已等候多時”,深夜山頭的等候為的是讓外來的客人也看看他們村子的儺戲,并當場舞起來?吹酱颂庂|樸的村民,我不禁感慨他們維護那遠古文明的自豪和純真。
在現(xiàn)代文明和古代文明之間,文化史學家余秋雨也進退維谷,鄉(xiāng)村土俗文明已然步履踉蹌。舊式房子屋檐精湛的雕刻只在記憶中殘存一點片段,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中一間鴿子籠才是人們一輩子為之奮斗的目標;地方民俗被漸漸拋棄,除了作為國粹的京劇能登上大雅之堂,父輩癡迷的粵劇等地方戲劇到了我們這一代基本無人賞識傳承;各種段子取代詩句成為主流,如今會作詩的人少之又少,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學習唐詩宋詞元曲,真正在領會前人文化精髓的同時去啟發(fā)創(chuàng)作的人能有幾多。
作者在書的結尾對未來寄予厚望,認為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希望在未來,我們文化美的演變能夠讓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并存,因為每一種美的文化形式都是中華文明經歷滄桑巨變留存下來的智慧寶藏,它們不應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失,而是值得我們去珍重傳承。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4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
作者認為,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并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xiàn)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本書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著這一思想構架而展開。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xiàn)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美的歷程》全書按歷史時期分為十個部分:
龍飛鳳舞、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韻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和明清文藝思潮。
研究方法
《美的歷程》以一種體悟與思辨相結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下,展現(xiàn)了從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藝思潮近八千年中國燦爛多彩的藝術境界與文化。書中對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藝術的審美把握既靈動恰切,充滿個性體驗與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藝術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與規(guī)律。同時,注重考察藝術品所在的歷史文化語境,尋找其歷史文化土壤和美學風格成因。
《美的歷程》在總結普遍性、規(guī)律性藝術特征的同時,還注重個體審美感受和體驗,靈動而個性地把提了歷史分期與藝術類型的交叉關系。李澤厚以自身特有的對藝術的體悟力,對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把握以感悟內在審美特質和藝術美學風格流變?yōu)橹,打破歷史分期的時間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間限制,對藝術的體悟可以穿越古今,縱貫中西。他并沒有嚴格地按照歷史分期,從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國古代藝術史和美學史(這是大部分藝術史和美學史書籍的寫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歷史分期的基礎上,或以某個時期的主要美學風格為中心,或以某種突出的藝術門類為線索來展現(xiàn)中國古代藝術的內韻,書中十個部分的標題就體現(xiàn)了這一特色。
美是什么?
李澤厚說:“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
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青銅饕餮
從我知道世上有饕餮以來,一直都認為饕餮的形象是兇狠殘暴的。
但是,讀了《美的歷程》后,在李澤厚德筆下,才真真切切地認識到,其實饕餮保持著某種真實的稚氣和毫不掩飾的神秘獰厲,這反而蕩漾出一種不可復現(xiàn)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好些饕餮紋飾仍有某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
這種美是需要條件才能發(fā)掘出來的。因為社會愈發(fā)展、文明愈進步,才愈能欣賞和評價這種崇高獰厲的美。在宗法制時期,它們并非審美觀賞對象,而是誠惶誠恐頂禮供獻的宗教禮器;在封建時代,也有因為害怕這種獰厲形象而銷毀它們的史實。舊時有謂鐘鼎為祟而毀器之事,蓋即緣于此等形象之可駭怪而致。恰恰只有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宗教觀念已經淡薄,殘酷兇狠已成陳跡的文明社會里,體現(xiàn)出遠古歷史前進的力量和命運的藝術,才能成為人們所理解、欣賞和喜愛,才成為真正的審美對象。
佛陀世容
眾所周知,儒道是對立的。前者強調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藝術的獨立。前者是功利、實用主義的框架與束縛,后者正是要給予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沖擊、解脫和否定。
入世和出世,兼濟和獨善,人事論理與自然浪漫,兩種對立的觀念變幻融合,終于滲透到中國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是中國藝術和美學的基調。另一方面,這矛盾的兩個方面,又共同將中國文化引向世俗的、理性的范圍內,與超越現(xiàn)實的、神靈的、神秘主義的心靈感受分道揚鑣。
總結
《美的歷程》一改傳統(tǒng),并沒有按照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行文,這是令我驚訝不已的。但同時也增加了我閱讀此書的興趣,給我?guī)砹瞬簧傩迈r感。
十分贊同李澤厚先生寫的一段話:“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說,它是積淀了理性的感性,積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覺,也就是積淀了內容的形式,它在審美心理上是某種待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學結構方程,它的對象化的成果是本書第一章講原始藝術時就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這也就是積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先生通過這段話告訴我們不光生活中、藝術中有美的存在,人性中也有!所謂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5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也是我求學時期最早接觸的一本專業(yè)美學的書,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愛不釋手。李澤厚先生用十幾萬字、十個章節(jié)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從遠古到明清的“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深刻卻又回味無窮。李澤厚先生用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chuàng)概念闡釋、鋪陳、思辨了這次美的歷程,雖然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但是在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開始了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追求美卻是每個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產生的?美的本質是什么?我們中國美學的著眼點在哪里?等等,這些問題卻是一直以來人們不能很好解釋的。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在遠古圖騰、青銅器亦或者是詩歌、小說中都發(fā)現(xiàn)了美,而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發(fā)現(xiàn)或沒有注意的,這點給了讀者們新的視野。
例如書中提到的的“青銅饕餮紋”書中說,青銅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于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著、堅實、穩(wěn)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須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這種種兇狠殘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著某種真實的稚氣,從而使這種毫不掩飾的神秘獰厲,反而蕩漾出一種不可復現(xiàn)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因此李澤厚說,這些饕餮盡管極力夸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著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而近年戰(zhàn)國中山王墓的大量銅器很標準,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漸失去遠古時代的象征意義,而更多成為玩賞的對象,或賦予了倫理的含義。那祭祀禮器,盡管也有龍有鳳,卻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銅饕餮的最后一個段落,李澤厚說:“當青銅藝術只能作為表現(xiàn)高度工藝水平的藝術作品時,實際便已到達它的終結之處。戰(zhàn)國的青銅巧則巧矣,確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與前述那種獰厲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較,則力量之薄厚、氣魄之大小,內容之深淺,審美價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別。十分清楚,人們更愿意欣賞那獰厲神秘的青銅饕餮的崇高美,它們畢竟是那個‘如火烈烈’的社會時代青神的美的體現(xiàn)。它們才是青銅藝術的真正典范!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詩詞歌賦中,李澤厚先生也展示給了讀者一幅屬于詩詞歌賦特有的美圖。正如作者所說“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xiàn)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而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興趣的就是明清文藝的世俗人情!斑@是又一個廣闊的對象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習圖畫!
縱觀《儒林外史》、《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令讀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們的所表現(xiàn)的是一些平淡無奇然而卻比較真實和豐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讀者們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儒生們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況!都t樓夢》所描繪的是四大家族的興盛衰亡,描繪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可以很好的表現(xiàn)了這一世俗生活的表現(xiàn)。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愛情,正如《西廂記》,雖然在當時被列為違禁的書,但是其中貼合普通百姓的愛情描寫深深吸引了許多讀者,許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謂的“禁”,還是通過各種方式一讀此書,連《紅樓夢》中一直循規(guī)蹈矩的林黛玉都讀過此書?梢,這種世俗生活的、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對廣大讀者的吸引力。
“這種書俗文學的審美效果顯然與傳統(tǒng)的詩詞歌賦,有了性質上重大差異,藝術形式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欣賞,高雅的趣味讓位于世俗的真實”,這里沒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沒有真正報復雄偉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故事,而這種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故事顯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實,引人入勝。
《美的歷程》還揭示了另一個與平時的教育不一樣的視角。一般普遍認為,某一個詩人的風格特點是統(tǒng)一的,很少會對其詩歌、詞分開單獨研究其特點,但是,此書卻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觀點,如韓愈,“同一個韓愈,與進攻性、煽動性、通俗性的韓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艱澀的韓詩;盡管‘以文為詩’,但韓詩與韓文在美學風貌上是相反的!背隧n愈,文中還提到了柳宗元、韋應物等等的詩文,“經常是這兩個方面的復雜的統(tǒng)一體”。這也給讀者們不一樣的視角,是相關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單獨的研究這些詩人。
我認為,看這本書,需要很多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無法領略這本書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讀完這本書,也是一個知識儲備大大豐富的過程。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6
雖然是對中國歷史上對美的感覺的匆匆巡禮,但是我的腦子里現(xiàn)在滿是饕餮青銅、爛漫楚辭、魏晉風雅、佛陀悲憫、唐詩宋詞、有我無我境界的微妙還有小說的世俗世界。它們已經可以成為一張多姿多彩的歷史膠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條令人感動和自豪的美學線索:
青銅饕餮——青銅美學風格變化的政治因素——僧侶貴族——青銅表現(xiàn)的意識和美感——原始暴力——超人的歷史力量,甲骨文——“有意味的形式”——銘文金文——小篆
先秦的理性精神——孔學對藝術的導向——與西方“認識模擬”的區(qū)別——道家中的審美規(guī)律——詩經中的美——賦比興原則——散文的美感,中國建筑的理性精神——平凡生活化——嚴格對稱的結構——園林美
楚漢浪漫主義——屈原的浪漫主義與神話——楚漢南方藝術——漢壁畫畫像石工藝品——漢賦——氣勢和古拙
魏晉風度——人的覺醒在文藝和審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學美感——階級審美理想和趣味——美學原則“以形寫神”“氣韻生動”“言不盡意”,為藝術而藝術文的自覺——文學繪畫書法講究研討和自身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審美形式——“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贖——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書法舞蹈中的音樂美——杜詩韓文顏字
韻外之致——文藝多樣化——孤獨傷感憂郁——“出世”“入世”之間的矛盾——心境和意境——蘇軾代表的人格和對社會秩序的潛在破壞
宋元山水的意境——現(xiàn)實促使審美理念的變化——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細節(jié)重視和追求詩意
明清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思潮(感傷主義)——市民文藝——繪畫與工藝
最讓我敬佩的是作者對語言的運用,這是建立在遣詞造句和對美發(fā)乎真心的融入結合的基礎上醞釀出的文字,可以讓門外漢窺得一些美學的形成奧秘。原來美是這樣讓人感受到的,原來美是這樣表達的,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自始至終的氛圍。印象深刻的是他說商周青銅器的獰厲之美,因為“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因為“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秘觀念的結合,使青銅藝術散發(fā)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以及在評論山水畫發(fā)展到無我之境時的表達“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是什么?一切都是沒有答案的飄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歸結于隱逸漁樵,寄托于山水花鳥”。就是這么寥寥幾筆好像信手拈來卻展現(xiàn)了精華。我在想,作者是在體會美感時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銅器和山水畫時,結合歷史與人生的感悟所獲得的美感。美應該從來都不單純只是審美意義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歷史的順序表現(xiàn)不同時代的人的口味和對美的要求。而且會介紹審美變化的社會背景。這就讓我感覺到美與現(xiàn)實與社會的關系。作者其實也討論了這種美的藝術規(guī)律,試圖去追尋一種普遍性的文藝發(fā)展的總體描述。和這種描述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系。作者總結過:“秦漢時期的藝術,表現(xiàn)的是人對世界的鋪陳和征服;魏晉六朝的藝術突出的是人的風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氣和功業(yè);之后則表現(xiàn)為人的心境和思緒!边@些變化的確可以從現(xiàn)實中找到蛛絲馬跡乃至于顯而易見的線索。作者的解釋也令人信服。在社會政治黑暗時,藝術家們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論的世界,所以在藝術和哲學思辨方面會有突破;而面臨盛世,不少藝術品也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等等。
讀過朱光潛先生對美的論述,我覺得美的載體或者說表達美的事物應該是與現(xiàn)實有距離的,美就產生在這段距離中。這也從這本書中得到更多的印證。就以壁畫為例吧,漢代的壁畫較為古拙,這原本是因為時代的局限,但某種程度上也成就了它。遼闊的現(xiàn)實圖景,邈遠的神話加之以強有力的線條,不那么準確的描繪,讓漢代藝術呈現(xiàn)出了人對物質世界征服的主題和一往無前的美學風格。()北魏壁畫前期的不食人間煙火和后期的高超飄逸以及隋唐時期人們對歡樂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畫開始走向世俗和真實,美感開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畫,盡管壁畫石窟很大,但精神全無。
但是同時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個角度。來自于不同于時代的勇氣的反叛。這個的最佳代表我覺得是蘇軾。以前看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只覺得這是個完美的人。本書的作者雖然對他沒有過多溢美之詞,卻肯定了蘇軾帶來的一種美感淵源。蘇軾其實是文人士大夫出世與入世矛盾表現(xiàn)最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脫的豁達當中,有意無意地顯示了對社會秩序潛在的破壞性,詩詞的超脫好像要否定封建社會一樣。雖然當時不明顯,“但是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元代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先驅作用”。
作者在講述過程中也多次有過值得咀嚼的語言:暴力是文明社會的產婆;只有對世間生活懷有熱情和肯定,并希望這種生活繼續(xù)延續(xù)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藝術對現(xiàn)實的一切懷有極大興趣去描繪,去欣賞,去表現(xiàn),使他們一漏無疑地全面地豐滿地展現(xiàn)出來。等等。
慶幸有《美的歷程》吧!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7
今天,我剛在網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你去過天安門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嗎?如果你對那些史實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禮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么,從哪里起頭呢?
得從遙遠得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復制,幾近于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里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銳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lián)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于是,相應的體現(xiàn)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xiàn)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yè)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后者優(yōu)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xiàn)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xiàn)。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磥硎侨绱丝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我沉思良久,感慨萬千:創(chuàng)造美是需要真情實感的參與的。這樣的創(chuàng)造就如同我們寫文章,最感人的文章不是運用了多少華麗的辭藻,講述了多少真理名言,而是這些話是否發(fā)自作者的內心。一篇平淡樸實的文章,只要字字句句發(fā)自肺腑,自然就有可讀性。至于后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據我分析,是因為青銅時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饕餮,飽含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許多人也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非?鋸、恐懼,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因此,遠不是任何猙獰神秘都能成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張牙舞爪的各類人、神造型或動物形象,盡管如何夸耀威嚇恐懼,卻依然只顯其空虛可笑而已。它們沒有青銅藝術這種歷史必然的命運力量和人類早期的童年氣質。
時代發(fā)展了,技術提高了,制作精致了,但從美學的角度看,戰(zhàn)國的青銅反不能成為青銅藝術的代表。稚拙的饕餮更俱美學價值。這種情景絕非偶然,它同樣出現(xiàn)在漢代的陶塑、陶俑等藝術上。
本書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xiàn)實之變遷等重要觀念。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xiàn)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盡管我們后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于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8
我讀《美的歷程》可以算是個例外,這本書罕見的厚,全書377頁,感覺是我看過的唯一比這本書厚的就是半部《資治通鑒》。買書我可沒這講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歡,先從架子上不分青紅皂白,檢面善的就抽出來,交款的時候再把書擺到臺面上,價格質量做一番綜合衡量天人交戰(zhàn),之后拿上三、五本飄然遠引。
長話短說,那天在三聯(lián),我忘記把《美的歷程》從購物車里面抽出去,就這么把它買回來了。(不知道這無意識的行為是否也埋藏著什么潛在動機?)我沒有任何理由不心疼,88塊錢。。〔贿^這本書貴也有它的原因,全書收錄214幅精美插圖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丛谶@錢的分上,再厚的書,也要咬牙看下去。如此,我在廁所里開始了《美的歷程》。之后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道理,看插圖多的書自有好處,就是看的快,成功感強烈。一次如廁,我最多看了50頁。但也有慢的時候,比如在上“魏晉風度”那一章的廁所時,我一次就耗費了將近30分鐘。原因是我看到了非常好的一幅圖片:河南洛陽出土的一尊北魏時期泥塑。在描述這泥塑之前,我要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問題我出了廁所馬上就問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讓我非常高興,其智力水平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們心目中的古代人是個什么樣子?為了讓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時間,我這里先分個段。
答案我自己說出來吧:峨冠博帶,寬袍廣袖,對于武俠小說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時候腰里還配著一把寶劍,總之,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小時候讀郭沫若的《屈原》,里面畫的屈大夫就是這個樣子,后來看過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個模子(可能最近中央電視臺拍的《笑傲江湖》里面的余滄海算個大例外)。但你來看看這塑像(書中163頁),在頁面的右下角,一個小小人縮成一團,抱頭坐在一塊圓形石頭上,只能看到聳起的雙肩和一頭亂發(fā)。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在為什么而痛苦悲傷?靠,簡直就是個小哈姆雷特,說它象哈姆雷特,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頭發(fā)都打著卷,貼在頭皮上。就是這個泥塑,讓我在馬桶上憋了半小時,不是沒有收獲,出來的時候我?guī)е@樣一句話,讓我的女友五體投地:不了解中國的歷史你會看不起中國,了解了中國的歷史你會覺得這不是中國,F(xiàn)在,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對于作者的學養(yǎng)除了敬佩我沒什么好說的,而且,單憑那么多漂亮的圖片,我花這個價錢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樣,再好的書也有打折的時候,別的不說,我那本插圖版精裝《西方的智慧》就是半價買的。就一句話,萬一哪天你們誰看見這本書打折處理了,可千萬千萬別告訴我。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9
《美的歷程》是一部廣義的中國美學史綱要。作者李澤厚在書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看法。雖然只是對中國美學史的簡單概括,但其內容卻是提供給了我們更多能夠了解、讀懂中國美學史的引申知識。該書按中國歷史的時間順序,從遠古到明清分別展開敘述,給予了我們對時間軸更清晰的辨別。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具代表性的美,那是那時的人民的智慧,是我們能模仿卻不可超越的美。中國美學,自出現(xiàn)以來,它的變化都離不開人們的社會實踐與精神世界。
《美的歷程》把中國美學史分成十個部分,分別是龍飛鳳舞、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韻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以及明清文字思潮。十個簡短的詞句,卻能概括出那一時期美的最大特點?v觀美學之歷程,中國的美學發(fā)展無不體現(xiàn)了社會的發(fā)展,思想的更新,美學藝術中也表現(xiàn)著濃厚的中國特色。例如龍飛鳳舞時代的山頂洞人在尸體旁撒紅粉,這一行為不再是對鮮明奪目的紅顏色的動物性的生理反應,而開始有其社會性的巫術禮儀的符號意義在。(《美的歷程》原句)中國自古就流傳著很多關于神明的故事,而從巫術禮儀的產生發(fā)展到后來美學中所表現(xiàn)的關于神明的產物,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在神明這一方面的歷史的神秘莫測。
對于中國美學歷史的講述,作者延伸到了器物、青銅、文學和書法等領域,在與中國歷史的結合下討論了中國美學的發(fā)展。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變化,少不了實踐生活的因素對其審美意識的改變。龍飛鳳舞時代的遠古圖騰、符號和標志,也許是當時氏族部落的一個共同意識形態(tài)或觀念體系的代表標志,那些圖騰符號可能是當時他們對龍蛇以及巫術禮儀的想象、做法。再到青銅饕餮,青銅本身以及它身上所繪制的圖案,莊重嚴肅,帶有恐怖且不能侵犯的感覺,美學到這一時代的發(fā)展,顯現(xiàn)著統(tǒng)治者對自己權力的重視以及自己位高權重的地位。先秦國家尚未統(tǒng)一,兵荒馬亂、不得安寧的中國大地上,各國人民對國家統(tǒng)一、生活安定的美好向往也在促使著這一時期美的發(fā)展。先秦理性精神,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使百家爭鳴發(fā)生了,宗教也得到了發(fā)展傳播?梢,這時的中國美學會帶有儒家及宗教的特點。屈原是楚辭的代表性詩人,那時社會逐漸擺脫了巫術宗教的束縛,禮儀舊制也得到突破,所以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也更加向往自己構造的浪漫主義世界。正如《離騷》中屈原所述——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中國從魏晉到明清的發(fā)展歷程,經濟不斷得到提高,特別是在唐朝出現(xiàn)了盛唐時期的繁榮景象,各方的交流溝通逐漸密切,文化與宗教也得到了碰撞、傳播,娛樂文化、文學藝術等也不斷發(fā)展至民間。佛教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傳播,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中國的美學史上都少不了佛教的美學因素,敦煌莫高窟算是一個中國美學有關佛教這一特點的代表性建筑。人民生活的日益美好,也給了人們更多對于人生、世界以及宇宙的思考的機會。正如宋元時期出現(xiàn)的“非無舟人,止于行人”理想與審美。宋元時期的詩詞更多的是對自然的贊美與向往,表現(xiàn)了美好生活改變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隨著時代的進步,對美的追求已下至民間,人們對于美的表達更加精細漂亮,美的形式也豐富多樣,文學、建筑、器物等等,都是美的體現(xiàn)。從古至今,中國美學都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并且融合體現(xiàn)著人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中國美學史,從古至今的美。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0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需要讓我去給“美”這個字填充使它變得不抽象,我會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物象來解釋。當再問我“什么是美”,“美從何而來”,我會意意識到自己不懂美。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我對美才開始了解。不是冗長的資料,讀起來會有散文的趣味。我喜歡的是書中把美的發(fā)展歷程聯(lián)系到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社會時代發(fā)展上。
從史前文明的“自義農,至皇帝”到明清時期的“清太祖,膺景命”。第一章的龍飛鳳舞的圖騰文和原始歌舞,第二章的青銅饕餮,都包含了人在自然崇拜時期對"神"的普遍觀念。人們的文明還是在思想啟蒙階段,對美的執(zhí)著來源于心中的敬畏。其表現(xiàn)形式也是在生活的日常,也是初生階級統(tǒng)治者的美好幻想。之后就是三四五章的先秦理念,楚漢浪漫,文晉氣質。人類文學啟蒙到初步形成格局,類似于詩經的賦比興,諸子百家,到后期魏晉南北朝曹氏三杰,以及引入印度的佛教。
詩歌又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折的新興文化的端倪。楚漢浪漫又發(fā)源于地主階級追求生活的豐滿。文晉風度又顯現(xiàn)出門閥士族"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價值追求。佛教的引入也是為了執(zhí)政者融合儒家文化鞏固統(tǒng)治。從各個時間的作品可清晰看出。最后的幾章唐宋明清。唐朝的詩讓美開始有了自由的形式,人們開始抒發(fā)自我意識,把主觀情緒融入進作品。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則更多的表現(xiàn)了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悲傷和下層市民的希冀和愿望。還有近代人們對于表達的要求更直白,直接導向本質的現(xiàn)實生活。這是我看完第一遍的清晰印象,其中可以聊的話題甚多,它就像一幅宏大的美術圖。其中的宗教思想我看著挺累的,因為聯(lián)系到了康德哲學,更喜歡書中感性的文字,有趣的看著中國文化在藝術長廊的發(fā)展。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1
本學期,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作品《美的歷程》,書中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xiàn)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讀者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全書共十個章節(jié),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淀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筑藝術,到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漢代的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說和戲曲的興起。書中李澤厚先生帶領我們領略了中國書法“線的藝術”美,細細品味唐詩的豐神情韻少年才氣和宋詞的筋骨思理、思慮深沉,聆聽李白那飄逸而瑰麗的浪漫文學交響詩,深度解析杜詩顏字韓文中的“破舊”與“立新”,體味宋代藝術追求上的空靈、含蓄、平淡與自然之美……同時,讓讀者認識到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系與韻律。強調的更多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xié)調,而非對立面的排斥與沖突。
書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讓我印象深刻!坝幸馕兜男问健笔秦悹柼岢龅,他認為視覺藝術的根本在于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為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淀,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于線條藝術,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坝幸馕兜男问健鼻∏∠喾矗腔钌、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xiàn)力的美。而中國書法藝術則是后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chuàng)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并不作機械的重復和僵硬的規(guī)范。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并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正如宗白華《中國書法中美學思想》提到,“至其針垂韭筆致,橫直轉折,安排緊湊,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間疏密之調和,竟能給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觀!睍ㄟ@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里透著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欲,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zhèn)紊,合?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痹诶顫珊裣壬墓P下所經歷的一次“美的歷程”,讓我對中國古典文藝和各個時代特色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其中體味古跡斑斑的美。不僅領略了書法藝術的靈動,也感受了建筑的巨大空間感受漫游,還有宋代瓷器藝術中講求細潔凈潤、色調單純、趣味高古,還有繪畫中的“氣韻生動”,形似與神似、寫實與詩意的矛盾與融合統(tǒng)一,以及明清文藝思潮中市民文藝背后的近代資本主義萌芽。
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2
暑假要求閱讀一本書,我選擇了《美的歷程》。拿到這本書,看著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書籍一樣,可以從封面猜到一些關于文字內容的信息,充滿了神秘感。在還未打開書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對這本書的認識:
馮友蘭說過“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史!币灿腥藛栠^:“這是一本專論?不是。這是一本通史?不是。這是一本散文?不是。這是一本札記?不是”。其實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可以是一本思想書,也可以是一本美學書,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哲學分析和美學介紹,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歷史文獻在內。
作者李澤厚本人是這樣認為的:“大部分的歷史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chuàng)作僵化成死板的東西,許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chuàng)作割碎了。我認為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所以,它就是一場美的歷程而已。
說實話,這本書初讀起來有些晦澀和吃力,很難走進去。翻了幾頁之后,合上書,似乎什么都沒讀,內心深處又似乎被狠狠的觸動了一下,腦海里涌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畫面,似雜亂,又似清晰。于是繼續(xù)打開書,隨著文字一行行的轉換,一幅幅畫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躍在眼前: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度、佛陀的悲慘世界、盛唐的奪目燦爛、中唐的韻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藝海洋。
李澤厚先生沒有用傳統(tǒng)的歷史書般的傳統(tǒng)介紹,它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筑,李澤厚先生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欣賞,讓高雅的趣味讓路于世俗的真實。正如書中寫的“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傳大成果”。
在美的歷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所有的這些美的作品中,展現(xiàn)的永遠是當時最真實的生活。這些已經逝去的,存在的,即將到來的,每一種美,都將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場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3
我有幸讀到這本書,并得以在炎炎夏日靜下心來,以美之名游走在歷史的罅隙間,流連忘返。
我從書中有了中式美學的初印象:拙而樸,簡而精,韌且潤。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銅禮器,發(fā)揮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展現(xiàn)最原始樸素的信仰。詩三百是簡單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當時的生活圖景與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卻展示出流暢的線條,塑造出慈悲溫潤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當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時代,回望過去涓涓細流匯聚成海,終于覺得自己隱隱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脈絡與底蘊。
美是她本身,也是觀察一個時代整體氣象的窗口。
美承擔了一個時期的認知程度。猙獰的青銅饕餮及"巫師"的存在,恰恰是認知水平較低的先民對自然的想象,并與治理群落相銜接的產物,而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學則把關注的點轉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人倫中,并生發(fā)出以此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樂曲歌舞便有了端莊的"禮"的姿態(tài)。
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經濟,社會百態(tài)。魏晉時期政治環(huán)境的混亂卻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縛,人們開始了迷茫的發(fā)問,不問那由虛無想象構成的神明,而是問自然宇宙,問自己的內心,終于出現(xiàn)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悵惘心緒,流出一絲空靈之美,也成就了"顧日影而彈琴"的嵇中散,與友人在搖亂竹影中高唱"世故紛紜,棄之八戎",那狂狷不羈的名士們終于因其絕美的風骨,在我眼前越來越立體……大唐盛世,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肥美之態(tài)的盛行也有了緣由。宋時南遷完成,朝堂重文輕武,理學興盛,美也愈發(fā)婉約含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嘆便有了歷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時空的多種因素下孕育出來,又在這些因素之上給人以精神的慰藉。
美是無疆界的,我也窺得了她跋山涉水而來的歷程。時間坐標來說,李澤厚老師展現(xiàn)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濃重,多野蠻血腥,教人逆來順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現(xiàn)實,而隨著李唐盛世的到來,觀念的開放生活的安穩(wěn),佛像故事趨于"極樂",也就更為本土化了,宋后佛像線條更為柔和,較唐時清瘦,融入了宋的氣質。地理坐標來看,較遠的克孜爾石窟有著鮮明的異域風格,伴著駝鈴聲聲進入敦煌、云岡,佛像就親切許多,更亞洲的五官,斑斕的色調讓人移不開眼睛,進入伊洛之畔,龍門佛龕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為本土所用了……遍歷了這段時空,才能品到美的動態(tài)演變,和而不同。
當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讓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中國山水畫就帶有中式牧歌的美感,從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義性的風神之美,再到精致明確的細節(jié)感,靜中有動,巍巍高山似有晴嵐流動翻涌,鳥獸被定格在畫上,卻好似下一秒就會發(fā)出婉轉鶯啼,或者撲出畫面……我國文字自帶了音韻美,《詩經》中賦比興,詩律詞格,明清小說更是朗朗上口,帶有坊間的市井氣息……
以美的名義,我感受到了美學的發(fā)展邏輯,她有繼承,又擁有時代的烙印,才成為"變異而多彩的巨川",她擁有相通的人性奧秘,為后人長久欣賞,"心理結構是濃縮了的人類歷史文明,藝術品則是打開了的時代魂靈的心理學",由此看來,美也是人類認識自己的鑰匙。
感謝這趟簡約的巡禮,讓我對美的過往產生哲思,又對美的未來充滿期待,更學會以美之名,品味萬物,在感性與理性中達到平衡,尋找真與善。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4
說到“美”這個字眼,可能很多人眼前都會浮現(xiàn)各種各樣的圖景,這些是被我們從心底認可的,可能是一幅畫,可能是一處風景,也有可能是一首詩詞……我們每個人對“美”的定義又各不相同,就像我們在勾勒描繪“美”的時候,往往那些視覺上美的沖擊會讓我們印象更深刻一點。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哲學家李澤厚先生的著作,書中有太多的精華了。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初中的美術課上,當時老師是在講中國的美術史,順帶提到了這本書,自己也挺好奇的,課后就去圖書室借了這本書。當時讀的時候,對李澤厚先生筆下的那些美物很是好奇,所以這本書很快就讀完了,但是這一遍并沒有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多只能算是走馬觀花式的了解了一下,大概了解了全書的大致結構而已。等到現(xiàn)在重讀的時候,才懂得先生筆下描繪的是一種何等的“美”。在先生的筆下,“美”是一種生命,是一種賦予物件生命的神圣之物,它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更是一種對人類文明的敬仰,是從宏觀角度鳥瞰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與藝術。
在這本書中,我們感受到的美不僅僅局限于視覺上的,是從多感覺角度來認知的。全書的脈絡十分清晰,共有十個章節(jié),從遠古走來,走向文明。不得不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特有的美,無論是龍飛鳳舞一般的圖騰、陶器,還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詩作文章,還是琴瑟簫笛一般的宮廷樂器等等,我們難以分出個更美一籌,我們也無需分辨。
我第一次讀不懂的地方是第三章,當時不能理解“先秦理性精神”為什么也可以是一種美?直到現(xiàn)在再想起的時候,才懂得精神也可以是一種美,這種美是客觀的,需要人去實踐感知的。就像孔子和莊子,這種儒道互補的藝術形式,不僅僅是文明的一種需要,更是一種對“美”的審判。
再往后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更是橫掃歷史的藝術佳作,在當時,可能是普遍,不足為奇的。但是,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至今還能留下來,為后人所傳誦,那必然是有它“美”的道理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俱懷逸興壯思飛”的李白,他的詩詞有豪放之美,仿佛是時代最強音;李清照的“凄凄慘慘戚戚”,又是女子的一種美,令人動容……
最后一章的明清階段,著作甚多,有批判的、有諷刺的,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都是別樣的文明。它體現(xiàn)出來的世態(tài)炎涼,體現(xiàn)出來的悲歡離合,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縮影,都為文明研究,藝術鑒賞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作為歷史的接班人,應當多多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學意義,不能僅僅作為旁觀者,當然更不能褻瀆。
“美”的范疇是無比寬廣的,可以是視覺上的,也可以是聽覺上的,在這些方面完全是沒有定義的。只有有人欣賞,哪怕僅僅是角落里的一朵野花,我們便可以稱之為美,至于是哪一種程度上的美,這自然是要看個人的了。有人可以將其畫出來,有人可以將其舞出來,形式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就不同了。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5
隱者在人們眼中似乎是獨居山林,遠離塵囂之人,然而一個真正的影視不應該只是避開門前的車馬喧囂,而應該在心里修籬種菊。
說到隱士人們往往會想到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人們總是覺得他避世脫俗超然世外,然而在李澤厚先生的研究中,陶公卻有一種不一樣的形象“超然事外”。在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中人與自然應該是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在動蕩的魏晉時期,這天人合一的“理想”在社會矛盾沖擊中,早已被許多人忘記了這個時代涌現(xiàn)出:二王,竹林七賢,王謝等等名士。這類名士都在探究生命的意義,但是真正打動我的是陶潛。
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彭澤縣令”到“寄情自然,愛戀簡樸生活的隱士”陶潛講真與眾不同,雖然同樣是采取這種所謂“政治性退隱”,但它與阮籍的“憂憤無端,任性終日”是不同的,陶淵明做到了真正退隱。他在權利傾軋后留下的傷痛,他在迷失惆悵之后的傷痕。這一切都足以打倒他,但他選擇鳳凰涅磐。他選擇用心靈的澄澈來對抗迷茫的現(xiàn)實。他在山水之中賦予他的美學思想無盡的生命力。他在其中尋求“真意”,尋求美學哲思,他盡自己所能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樣的他,讓后世的研究者們?yōu)橹V狂。在陶淵明眼中自然景物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自然景物并不只是一堆僅供觀賞,滿足五官感受的死物,而是慰藉心靈的有靈之物,他并沒有真正的脫離世界,而是通過避過喧囂之事,在塵世中找到他的幸福。他借《山海經》歌頌精衛(wèi)、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fā)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他不僅僅是一個天人合一的隱者,更是一個大自然的崇拜者。
陶淵明的隱避,美在他用超然世外遠避塵囂的勇氣,美在他將自然內化于心外化于情留給后世文學的珍寶,他開創(chuàng)的山水田園詩派,給中國美學歷史一個新的打開方式。中國傳統(tǒng)的意境可以理解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恰恰是“天人合一”的點綴。歷史上還有一位隱者,他是唐代的寒山。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他沒有陶淵明那般動蕩折磨,卻又這般相似,他們歸于山林,成就“天人合一”這頗有殊同歸之感。
寒山詩云;:“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寒山的灑脫是看清了塵世喧囂,而后選擇在心里修籬種菊,他大概早已把環(huán)境和佛道融于內心了。寒山浪游天下,最后選擇皈依佛門,隱居天臺,和高僧暢談,隱修于世。在大唐盛世,他為何要做隱者?因為他無法在塵世中求得榮耀,在三十歲以后,他是被迫走上一條與流俗文人不同的道路。這期間,他要經歷多少折磨和自我超越,才能擺脫塵世的束縛,跳出世俗主流的價值觀,獨自為自己尋找一個生存的依托。
寒山之道不僅美在冰未釋霧朦朧的山林幽景,而且還美在與促進了佛學、哲學與自然的合一。他用他通俗易懂,機趣昂然的詩作,陳述自己的境遇為世人指點迷津。他以超世之心行入世之事,這種高度的責任感只有在唐朝這樣的盛世年華才能孕育。
不同的時代背景卻成了美學發(fā)展的催化劑,每個時代的隱者都有著自己的風范,他們在尋求生命意義的路上留下藝術,締造了美,描繪了歷史。他們交給自己的這張答卷,也帶給了后世的人們豐富的寶藏。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6
試問,《美的歷程》,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馮友蘭說過“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史!币灿腥藛栠^:“這是一本專論?不是。這是一本通史?不是。這是一本散文?不是。這是一本札記?不是”。其實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可以是一本思想書,也可以是一本美學書,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哲學分析和美學介紹,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歷史文獻在內。而李澤厚本人卻認為“大部分的歷史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chuàng)作僵化成死板的東西,許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chuàng)作割碎了。我認為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彼,它就是一場美的歷程而已。
再問,《美的歷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美?
李澤厚說過“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的“有意義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痹凇睹赖臍v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從遠古時代到明清時代都有著各種各樣別具一格的美。你看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到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度、佛陀的悲慘世界,再到盛唐的奪目燦爛、中唐的韻外之致,帶來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藝海洋。你會發(fā)現(xiàn)在整個歷程中,它不是如同傳統(tǒng)歷史書本般籠統(tǒng)介紹,而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筑,李澤厚先生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欣賞,讓高雅的趣味讓路于世俗的真實。正如書中寫的“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傳大成果”。
終問,《美的歷程》,這是一次什么樣的歷程?
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如同一位博學的向導,引進著我們進入了中國藝術的美的巡禮之中,去細熙品味美的精髓?催^那些古色斑斕的青銅器、秀骨清像的北宋雕塑,閱過那些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美如仙境的宋元山水,通過那些美妙詩詞、歌賦舞曲、書畫雕塑、建筑文獻,一步步地帶領著我們走進了文明中國的美的長河。時代的火花在河中沉淀,感染著人們的情感,使得人們流連不已。
聽那些遠古圖騰的神話故事,看那些饕餮獰厲的商周銅器,視那些巍峨壯麗的秦代建筑,賞那些古拙渾厚的漢代畫像,在森嚴絕美的佛窟雕塑前,在霸氣連流的晉唐書法里,在那氣韻誘人的宋元畫軸中;學《詩經》的賦比手法、屈原的浪漫主義,頌魏晉的神骨風度、唐宋的情趣意境,意明清的憤俗感傷,美更是經歷了浪漫世俗、傷感、批判現(xiàn)實三個階段,美的歷程如同血脈流尚下去……每一個不同的歷史歷程,美的演變都和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相結合,不同的時期帶來不同的美的形態(tài),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美輪美奐的美的歷程。
在美的歷程中,淌過歷史的長河,你會發(fā)現(xiàn)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美的形式如何變化,美的意義如何不同,在這些所有美的作品中展現(xiàn)的永遠是當時真實的生活,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也沒有任何的無病呻吟,這些美是歷史的沉淀,是內心的寫照,是那個時代人民的精神源泉。所有的這些創(chuàng)造之美,都需要真情投入,因為美始終來源于真實,來源于社會,來源于人民。
在美的歷程中,淌過歷史的長河,你會欣賞到這千百年來的人民的智慧和生命的深邃之美,享受到歷史長河中綿延不止的記憶之美,這些美始終引領著我們去觸摸生命的溫度,追尋著美的足跡,在未來中尋找著美的歷程,正如李澤厚在書中結尾中寫的“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7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恢弘博大的氣勢。似乎并不是優(yōu)美語言的一時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氣勢的首先折服!睹赖臍v程》一書洋洋灑灑十幾萬字,從史前文化一路輾轉明清近代,從圖騰歌舞、青銅陶器一路延展經史辭章、詩詞書畫,通過對中國各個歷史時代的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風貌、時代精神的俯觀鳥瞰、整體把握,以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chuàng)概念闡釋之、鋪陳之、思辨之,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也正是這些,賦予了薄薄一冊《美的歷程》以恢弘博大的氣勢,他讓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已經欲罷不能,便只好開始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庭院深深深幾許”——敏銳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氣勢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勝之處,但是理論的空中樓閣、概念的空殼游戲,恰也可以在此發(fā)生,因此氣勢也必須要有實際內容的強大支撐,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睹赖臍v程》通過對浩若煙海的有關藝術、文學、歷史的材料的點檢篩選、整理匯合,準確深邃地提煉出各個時代特有的美學主題、精神特質,如“楚漢浪漫主義”,即是對楚地區(qū)、漢時代(楚漢文化)文學藝術特質的敏銳把握、獨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過時代紛繁蕪雜的表象、琳瑯滿目的呈現(xiàn),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獨特的精神實質、美學實題,讓你不知不覺中走到了過往時代的“庭院深處”。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珠玉圓潤的語言。如果說氣勢激發(fā)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鳴,那么語言則常常調動人的感官行動。讀《美的歷程》,大約你是禁不住要讀,要寫,要背的,你無法阻擋住那一股從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隨而不肯離去的念頭,而這足以說明他的語言魅力。不是詩而勝似詩的語言,在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對仗、前后呼應、鋪排列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圓潤,似流水般勾連,沒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沒有辭不達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書袋似的酸腐不堪,語言在這里達到了它能發(fā)揮的絕佳作用。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讀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對書中內容的理論研究、學術感受在此無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對此已有相當?shù)某晒也⒉幌胫貜、摘抄,重做“她人嫁衣”?/p>
《美的歷程》作為中國美學史的完美斷想,本身已成為一件不朽的藝術品,一座極難超越的頂峰,一種“李氏美學”特有的“美”。然而,其意義遠遠不止于此,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論上建設一種飽含美學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審美性道德”:如何重新發(fā)掘已為本書所發(fā)現(xiàn)和尚在傳統(tǒng)中所深藏的美學精神、心理結構,創(chuàng)造性轉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積極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轉化,與當下時代“輕淺浮躁”的現(xiàn)實精神相照顧、相調節(jié),注入到“審美性道德”的建構事業(yè)中去,以期能夠對焦慮不安、荒誕無聊的“后現(xiàn)代生活”以解毒、救贖,建立起閃耀著生命感性光輝、積淀著歷史理性價值的“情本體”,賦予“時代個體和人類整體”的道德以活潑有力、“初晴”般的美學性格。這是《美的歷程》也即“李氏美學”其后的待完成的意義,也是我以及后來的我們或許能夠去做的事情。
寥寥幾句,遠不足觀。后時努力,誠堪期待。
得魚忘簽,得免忘蹄,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我們現(xiàn)在已經過了河,李澤厚老師可以下課。我們會記住他這座橋的。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8
在這一段時間里,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但是李澤厚先生在書中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xiàn)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著我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這本書雖然不過十幾萬字,卻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fā)展。全書共分十章,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淀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筑藝術,到楚辭漢賦浪漫主義,漢代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說和戲曲的興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它不單對現(xiàn)代流行作了回應,還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從古至今的作了對比。讓人從哲學來認識美學,以美學來理解哲學,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它是對中國古典美提綱挈領式的概括介紹。
主要貫穿全書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觀點上加以繼續(xù)發(fā)展和完善的。貝爾認為視覺藝術根本在于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為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淀,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于線條藝術,一般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xiàn)力的美。而中—
國書法藝術則是后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chuàng)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并不作機械的重復和僵硬的規(guī)范。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并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里透著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欲,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本書從歷史的源頭,緩緩講述中華民族對美的認識的演變。書中涉及哲學,史學,美學,還有文學,李澤厚先生把這些錯綜復雜的東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關懷,以及獨特的敘述語言,侃侃而談,帶領經歷了一次美好的"美的歷程",美從來沒有這么清楚而且具體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19
細細研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有很多感觸,但是如果要我以此展開對中國美學或者中國美學中的一個點做出深刻的分析,還是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曾經嘗試寫過的幾篇文章中有的只是總結李澤厚先生的觀點或者分析文章的結構,有的只是忽然體會到美學與其他學科的共通之處而提出了自己的假設,有的甚至是對文章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學術價值提出了質疑;叵肫饋,對文章觀點的總結和結構的梳理只是建立在原文的基礎之上,而“假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質疑更是應該建立在廣泛深入地研究之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李澤厚先生又是美學大師,初入中國文化之門的我是不是做這樣的假設和評價有些太過輕狂了呢?何況做學問本應懷有包容和取精之心,怎能對他人的心血妄自評價?所以我的這篇讀后感也只就自己看后的體會和想法寫寫了。
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與其他的藝術史不同的是,作者將中國美術的發(fā)展放置于當時大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下,將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與藝術的變化關聯(lián)起來,使讀者能了解到中國美術發(fā)展變化的深層原因。全書行文優(yōu)美,分析透徹,雖然對某些時代美術的闡述有局限性,但是它并不是中國美術的百科全書(試問誰又能寫得出真正意義上中國美術的百科全書呢?),所以也沒必要對這種“缺點”進行評論!睹赖臍v程》讓我對中國美學的氣質和中國文化的形成有了一個比較全面深入地了解。這個了解是很有必要也極為重要的,它不僅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大框架和研究方法,也讓我懂得了何謂中國氣質:一種“浩然正氣”,一種“里仁為美”,一種儒道互補的“出世”“入世”的精神。這種氣質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理性精神,這也是我們?yōu)楹螢椤爸袊恕倍c地球上的其他人不同的原因,也形成了千百年來中國與眾不同成就非凡的美術。
這里我說的美術,指的是“大美術”這一概念,它自然包含著設計。我想我要老生常談了,那就是:當代的中國沒有自己風格的設計。當提到德國設計時我們會想到如包豪斯等的理性的功能第一的設計;提到日本設計時會想到如三宅一生等的靜謐簡樸充滿禪意的設計;提到美國設計時會想到如可口可樂等的大眾化消費的浮華的設計;提到北歐設計時會想到如宜家等“cozy”的設計……而提到中國設計呢?我們想到的是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京劇上的臉譜……然后將它們做為中國元素放入設計,但這是祖宗的東西,我們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當代中國風格,我們的設計實際上是西化了,我們的行為習慣也西化了。每一風格的設計與該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意識息息相關,在讀《美的歷程》時,我忽然意識到,我們的設計也許也應該與中國美術的“氣質”相關,而不該是簡單的符號元素的拼湊。而有中國美術“氣質”的設計是什么呢?在青銅時代,它是宏大威儀的甚至是駭人的;在楚漢,它是浪漫奔放和古拙的;在唐代,它是華美的……它很難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但我想它應該是能表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承載著極重的文化積淀,能承接五千年文明的“自然”形態(tài),而決不該是古代符號的填充。也許這想法又空又玄,但是我知道有一天,我會看到一系列有現(xiàn)代氣息的優(yōu)美設計,這種設計能使任何人都贊嘆到:“!這是有中國風格的當代設計!倍@背后就需要不懈的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研究,體會屬于我們自己的風格并把它具體化實物化,我想這就是學習中國美學的用處。
另外,我注意到本書的第三章是《先秦理性精神》,而第四章是《楚漢浪漫主義》,也就是說:如同其他談中國美學的書籍一樣,作者將中國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帝國——秦朝,一筆帶過了。根據亞斯貝爾斯的著名的“軸心時代”理論:“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S心時代’發(fā)生的地區(qū)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qū)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xiàn)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在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fā)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倍赝醭菑墓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它的存在時間正處于“軸心時代”時代的末尾;它所存在的地理位置從最開始的西北高原(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直到統(tǒng)一中國定都咸陽,這一地理位置也正處于“軸心時代”的發(fā)生地區(qū)。
如果說在“軸心時代”里古代文化都發(fā)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各文化形態(tài)對原始文化都進行了超越和突破,那么,秦自公元前230年開始只用了十年時間就征服了所有的國家所有的部落,結束了500年的戰(zhàn)亂(請注意:這五百年是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恰好是中華文明的“軸心時代”),這一事件的發(fā)生是否具有特殊的意義呢?它對我們文明的持續(xù)影響會是什么呢?這也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有意思的話題。
李澤厚先生在《先秦理性精神》的第三節(jié)《建筑藝術》中談到中國建筑時說:“‘百代皆沿秦制度!ㄖ嗳!碑斎贿@里的“制度”不僅是指建筑的制度!皾h承秦制”,“百代皆沿秦制”,而秦的制度是由法家建立起來的。眾所周之,在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之后,秦迅速的崛起了,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只用了10年就統(tǒng)一了中國,這是否可以理解為法家所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一舉擊潰了其他各家建立的上層建筑,在“終極關懷的覺醒”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中法家曾獨占鰲頭?緊隨秦后的漢王朝雖然是“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并為后世帝王所采納,但是漢宣帝曾有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道破了“儒表法里”的天機。漢武帝雖以董仲舒開辦太學,廣布儒道,但以張湯為代表的酷吏,足以證實其法家的“內里”。再觀后世的各個朝代,難道不都是暴力機器在“溫文爾雅”“里仁為美”的外表之下,起著維護統(tǒng)治集權的主要作用。
1974年,陜西秦陵出土了舉世震驚的秦始皇兵馬俑,F(xiàn)在,讓我們把注意力從兵馬俑的身上轉移一下,看一看隨之出土的兵器之中的四萬多只箭頭。這四萬多之箭頭統(tǒng)一采用流線型的三棱錐形,放下這一與現(xiàn)代子彈幾乎相同的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奇跡不談,單從其型質進行考證:在科學家抽檢的成百上千只箭頭后發(fā)現(xiàn),這些箭頭的底邊寬度的平均誤差只有正負0。83毫米,每個箭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等,每個箭頭的金屬配比幾乎完全相同。這就證明了秦人做了一件超越時空的事:大規(guī)模標準化的批量生產,而這正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基礎,這種生產方式大大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成就了現(xiàn)代文明。秦人能達到如此高超的技術水平,建立如此超前的生產制度,和法家高效而先進的思想觀念密不可分,正如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寫道:“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如有不當,以興其罪,以究其情”。試想,如果這種生產方式能夠在秦以后就能得以延續(xù)并廣泛而深入地發(fā)展,其結果可能會讓人不寒而栗。那么,我們在之后的兩千年中到底繼承了多少呢?
在美學上談到這一話題可能有些偏離中心了,但是統(tǒng)治者的思想觀念影響著國家政治,經濟,自然也就影響著文化,藝術。當談到中國傳統(tǒng)美學,我們只集中精力研究“儒道互補”“儒道相生”而將秦文化一筆帶過,將“外儒內法”的法家只歸為“百家爭鳴”中的一派時,是不是有失偏頗了?也許是時候該深入研究一下它的價值了。
這些就是我在讀完這本書后的一點疑問和想法,也想和有耐心看完這篇文章并有興趣的朋友探討一下。
美的歷程讀后感 篇20
我以前很自信的認為,自己明白了美麗的真諦;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然而鏡中花,水中月,需要靜靜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回,故鄉(xiāng)依舊的悠然?于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著美伴隨著實踐流淌年華的痕跡,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fā)現(xiàn),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fā)現(xiàn),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事看見自己的內心的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得富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陰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后感】相關文章:
《美的歷程》讀后感10-03
美的歷程讀后感04-21
美的歷程簡介05-20
美的歷程讀后感1000字01-30
《美的歷程》讀后感(精選22篇)06-29
美的歷程讀后感7篇10-19
讀《美的歷程》有感04-16
讀《美的歷程》有感10篇04-16
讀《美的歷程》有感(10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