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1
如何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如何在社會關系網(wǎng)中協(xié)調(diào)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的同時能夠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最近讀了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對幸福有了一些思考。
岸見一郎認為,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獲得幸福人生具體路徑就是從“課題分離”到“共同體感覺”。首先,“課題分離”就人際關系的入口,人際關系的矛盾就是起源于別人干預自己的課題或者是自己干預別人的課題。比如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為學習不好最后找不到好工作等后果是由孩子自己承擔的,因此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不應對其過分的干預。只有孩子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才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
對于自身來說,我一度對自己的臉非常不滿意,導致自己無法用敞開的心胸去接納和別人的關系。但是認識到課題分離,我感受到似乎只有自己才是最在乎自己臉的人,因為別人如何評價我的臉那是別人的想法,別人的課題,我無從左右,因此不要為自我不能控制的事情耿耿于懷。我能做的只有選擇做自己認為的最好的自己,展現(xiàn)自己認為最美好的一面。
此外,我和父母的關系不是很融洽,我總是覺得他們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但是想到課題分離,認識到我和父母擁有融洽關系最重要的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和他們的關系。因為主動權(quán)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我下決心去修復和父母的關系的時候,父母如何看待我的生活,是否支持我的想法都是他們的課題,這些都與我無關,即使他們不理解我也無所謂,問題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關系。
課題分離并不是教人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別人處于一種分裂的狀態(tài)。它只是人際關系的入口,人要獲得幸福必須到達人際關系的終點即“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把他人看做伙伴,并且能從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人只有在“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感覺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而是自己內(nèi)心的主觀感覺。但是人都是利己的,如何才能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轉(zhuǎn)變?yōu)閷λ说年P心,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自我接納,我們要真誠的面對自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不執(zhí)著于不能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可以改變的。第二,他者信賴,我們要對他人寄于無條件的信賴,根據(jù)課題分離的原理,決定是否信賴他人是你的課題,決定是否背叛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如果為了避免背叛就不去信賴別人,那么與任何人都不可能建立親密關系。第三,他者貢獻,對建立深厚關系的他人給與影響作出貢獻,因為幸福即貢獻感。
了解了阿德勒關于人生活獲得幸福的路徑,我感受到了思維前所未有的通透,內(nèi)心緩緩升起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勇氣和改變生活態(tài)度的決心。它像一顆引導之星,指引著我獲得幸福的路徑,我知道我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的生活,也有獲得幸福的權(quán)利。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2
最近比較沒空,所以寫讀后感的速度降下來了,但是我因此也有一些時間去反思我的生活,實踐書中的理論,所以有一些認識更深刻了。
今天聊聊人生課題,這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第一次聽到關于“誰的課題”的理論,是monself的一篇關于工作上的不順心的分析文里邊,新入職場的女孩遇到上司刁難,為了完成一個活動跑斷腿,累死累活,卻得不到上司的體諒,很多事情不是她分內(nèi)的,為了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她也不得不自己去補臺。女孩很郁悶,于是找學姐傾訴,學姐問她,誰會為活動搞砸了負責,女孩說是自己,已經(jīng)成為職場精英的學姐告訴她,誰為后果負責,課題就是誰的,所以不要去抱怨,全力做好,因為即使是別人的原因造成工作失誤,會被批評的依然是你自己。
“誰的課題”和課題分離,我個人認為,是我們做得最不好的一件事。舉個例子,我曾經(jīng)在生寶寶前去剪了短頭發(fā),后來頭發(fā)長長了些,我想繼續(xù)留長,就不打算再剪,但是我媽三番五次勸我去把頭發(fā)剪了,覺得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不好看。就算我明確拒絕,表示我沒有這樣的打算,她也持之以恒的隔一段時間就提一次。雖然是親人之間,我仍然為這樣的干涉煩惱不已。如果用書中的理論來解釋,就是沒有做好課題分離。發(fā)型不好看的后果是我自己承擔,所以剪不剪頭發(fā)完全是我的課題,但是我的媽媽卻為我不肯剪而難受不已,她不明白這跟她其實沒有關系。
說回人生課題。
阿德勒認為人生有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可以說是我們?nèi)松膸讉側(cè)面。不同的課題的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距離和深度,那么課題的處理方式也會不同。工作上的關系門檻最低,難度也最淺,因為有工作這個紐帶;朋友的關系則相對難很多,沒有什么不可抗力讓你非得和某個人成為朋友,而朋友也有普通朋友、知己、閨蜜等等各種區(qū)分;愛的課題,戀人、夫妻、兄弟、親子,所有的課題中最難的一種,尤其是親子關系。
三大課題概括得非常精要,其實每一個課題都可以延展為無數(shù)個子課題,人際關系這門學問,真的太深了。
怎么正確的處理人生課題呢?
首先要知道,做事情不是為了尋求認可,我們不需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墒怯心敲春唵螁?我們從小到大,做很多事情都是為了尋求認可啊,努力讀書,為了取得好成績,獲得老師家長的認可;努力工作,拿出好業(yè)績,獲得領導同事的認可;甚至努力表現(xiàn),獲得對象家人的認可。而我們的身上,也承載著各種期待,我們也對別人有所期待,怎么可能不呢?
這里引入一個關鍵詞:賞罰教育。我們都受賞罰教育的影響,所以覺得尋求認可是正常的。但是阿德勒批判賞罰教育,為了尋求表揚而做某事,為了不被懲罰而不做某事,一旦沒有表揚和懲罰機制,就可能讓事情失控。而我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換句話說,我們首先要活出自我,然后才有自由。
其實這一點我覺得蠻好理解的。對于我自己的孩子,我不希望他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所以當家人對他說你不乖,我不喜歡你了的時候,我通常都會阻止。這種思維,在長輩們,甚至很多同輩們看來,都是無比正確的吧,我們告訴孩子,你要乖,要聽話,這樣我才會喜歡你。寶寶會因為我們說了這樣的話而變得乖巧聽話懂事,更好管束。但是他們內(nèi)心也更加不安。這樣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其實很容易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吧。
不希望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其實就是不希望孩子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我們在無知無覺的狀態(tài)下,其實已經(jīng)實踐了一些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了。(但是這也只是我不希望,是我的課題。孩子是怎么想的?他還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只好暫時不管。)
要再一次談到課題分離了。我們說誰為后果承擔責任,課題就是誰的,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分得開。孩子不愛學習,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焦慮,會想盡各種辦法幫他逼他學,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父母為什么焦慮,因為沒有做好課題分離,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不是我們的。那么,放任不管嗎?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前程,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的'未來考慮啊,我們難道不應該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嗎?并不是不管,在認清誰的課題之后,告訴孩子這是他的課題,他自己選擇怎么做,然后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是不妄加干涉。好難啊,但是牛不喝水強按頭,有用嗎?或許會引起更大的逆反。
所以做好課題分離真的很重要,不干涉別人的課題,或許很多煩惱就消失了。我們覺得比較開明的家長,其實也是讓孩子擁有獨立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往往親子關系不會太糟糕。
不讓別人干涉我們的課題,這點也很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評價,我們就會容許別人對我們自己的事情指手劃腳,但這也許會讓我們覺得痛苦。別人的評價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左右,你自己的事情,要遵循你的本心。
所以分清課題是誰的,做好課題分離,不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你的課題。事情就完了嗎?并沒有,人際關系不能變成這樣冷冰冰的進水不犯河水,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它只是一個入口,構(gòu)筑良好人際關系的入口。
這里拋出一個觀點,自由就是被人討厭。點題了,是不是,本書的名字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有人想被人討厭嗎?恐怕沒有。有人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嗎?恐怕也沒有。八面玲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即使我們八面玲瓏,也做不到讓所有人都喜歡。所以,被討厭的勇氣說的是不要害怕被人討厭,即使被人討厭也是沒有關系的,不是什么問題,不要因為害怕被人討厭而去曲意迎合別人,勇敢的活出自己,自然有人欣賞和喜歡。
接下來,如何才能締結(jié)良好的人際關系呢?作者提到一個“共同體感覺”。宇宙,過去未來,都在這個共同體內(nèi)。是不是過于寬泛,我們更常聽到的,是集體這個概念。阿德勒提出共同體的概念,并且將其中的組成因子劃分到“我”和“你”這樣的最小的個體上,因此提出,將對自我的執(zhí)著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把自己看成共同體的一部分,就會跳出這種自我中心思維,從而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廣闊的視野。把這個共同體延伸到無限大,就無論如何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跳出小集體思維。當我們面臨一些角色轉(zhuǎn)換的時候,擁有這樣大共同體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退休了,或者與小集體無法找到歸宿感的時候,不妨將自己放在大共同體里邊看看,跳出眼下的杯中風暴。
建立橫向關系。這是一個相對縱向關系提出的概念。差別在于,人與人之間地位是否平等,F(xiàn)實是,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縱向關系中,我們希望得到能力比我們強,地位比我們高的人的肯定;我們表揚孩子的進步和優(yōu)秀,我們批評或者處罰沒做好事的人。縱向關系中,人與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么橫向關系呢?人的地位真的平等嗎?阿德勒提出的是,人與人雖不同但平等。不同,這個詞非常有意思,它沒有表達誰比誰強,誰比誰厲害,我們不同,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環(huán)境,但是我們是平等的。這種理念,是不是暗合了之前的很多觀點,不競爭、不比較、不自卑、不操縱、不干涉、不批評、不表揚、不評價,所有這些,原來都存在于縱向關系中啊。
在課題分離和橫向關系的基礎上,對他人的困難給予幫助,對他人的難題給予鼓勵,是締結(jié)良好人際關系的方法。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獲得自信和勇氣,換句話說,覺得自己對他人有用,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從共同體的角度說,存在也是有價值的。
其實越寫到后邊,就越覺得阿德勒心理學太過于理想主義,與我們主流思維和心理背道而馳。但是仔細思考你會發(fā)現(xiàn)他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會讓我們生活得更積極更有質(zhì)量。但是踐行起來也真的是非常的難,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把自己的心理透視得那么清楚,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做出改變。話說回來,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啊,讓我們至少從自己做起,開始行動吧!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3
在周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為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說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于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后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嵥楹蛷碗s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xiàn)在,是現(xiàn)在應該怎么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nèi)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nèi)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管怎么樣,他都不愿意出門,那是什么原因?qū)е滤@樣的呢?是因為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為他不愿意出門,不愿意接觸他人,不愿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里就牽扯到了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在這個世界是很復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系與人際橫向關系,人際關系如何做到平等:于是需要盡量的發(fā)展一些橫向關系,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系,那怎么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系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為頭發(fā)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后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說:"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夸贊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系,拿梳子這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夸張的稱贊,這就會給孩子產(chǎn)生一種縱向關系的感覺,如果把稱贊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系,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后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xiàn)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后記者問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后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xiàn),這樣我就覺得輕松多了,正如我們?nèi)松粯,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后從今天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朝著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里面也有很多內(nèi)容我自己并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并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里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并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于你的幸福。
謹以此用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斗的人們。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4
讀完這本書最核心的收獲是:人的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系。
從時間軸上來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個不停連續(xù)的點構(gòu)成(我理解為隨著時間流動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樣,只要跳動就會離開原位置,但是剛開始跳舞的時候我們是不明確最后會停在那個點上的,不知道未來會遇到誰,發(fā)到什么故事。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們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個此時此刻。
人是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最終會變化成什么樣子,起決定因素的是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我們的現(xiàn)在就是曾經(jīng)每一個選擇的疊加結(jié)果。換句話說,幸運是我們的選擇,不幸也是我們的選擇!叭耸菚淖兊摹笔潜緯撌龅那疤。
社會的最小單位是2個人,所以說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自存活。譬如你生下來沒有人喂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處理人際關系。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為的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體現(xiàn)。處理問題的方式又和我們的性格有關,可以說,性格與人際關系相輔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負,這些都是人追求優(yōu)越感天性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管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因為無法達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無能的行為表現(xiàn)。自卑感是對自己的價值判斷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識。可以從完成小目標開始來增強對自己的了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結(jié),思維邏輯是“因為我……所以做不了……”,強行給事件建立因果關系,以此作為不愿意改變現(xiàn)狀的借口。表現(xiàn)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際主動權(quán)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沒有意識到是在不斷的對自己撒謊,在對他人撒謊,這種情況是很難改變的。
自負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達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顯示自己特別性的一種手段,以此營造出虛假的優(yōu)越感。生活中也有夸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過去作為支配對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會拿原生家庭作為自己行為不當?shù)慕杩冢举|(zhì)上也是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用不幸顯示自己的特別,在弱勢的情況下仍然要掌控主動權(quán),以達到避免傷害的目的。老話說,缺什么就炫耀什么。
那如何恰到好處地獲得幸福呢?作者認為幸福不是為了獲得別人認可的優(yōu)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際關系中解放出來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所以,幸福是獲得人際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達成兩方面的人生目標——行為層面的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心理層面對應的是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我認為完成這兩個人生目標的過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過程。
自卑、自信、自負是源于人追求優(yōu)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負是在追求優(yōu)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沒得到什么”上,產(chǎn)生了“我無能”的意識。自信是在追求優(yōu)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給予了什么”上,產(chǎn)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識。自卑自負是以自己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發(fā)動戰(zhàn)爭攻勢的敵人,戰(zhàn)勝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戰(zhàn)敗了也要找借口說服自己沒有輸。自信是以他人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賴的伙伴,想的是我可以為這個人、這個團體付出什么,在貢獻中收獲價值感。自信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行(普通),并將關注點轉(zhuǎn)向可以努力改進的地方,最終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識。
自立的人有貢獻,有貢獻的人能與社會和諧相處,能和諧相處的人有價值感,有價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納自己的不足,能變得更好。
此外,作者還提到在人際關系中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即這件事的結(jié)果該由誰承擔?我們處理人際關系就好比可以將馬兒帶到河邊,可以鼓勵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們不能強行逼迫。就像孩子學不學,我們可以引導但不能用武力等讓他屈服,這樣會讓親子關系僵化,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損失。
關于課題分離,作者提到的“回報思想”對我也是很有啟發(fā)——無論別人做什么,最終決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歡請客請來請去的,喜歡AA制干脆利落的人就會很困擾,覺得不回請又欠著別人什么。這時候區(qū)分請是別人想請的,你可以拒絕,也可以選擇不回請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時此刻、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自我接納、信賴他人、為他人貢獻獲得價值感、課題分離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這就是我全部的收獲。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5
在周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為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說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于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后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嵥楹蛷碗s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xiàn)在,是現(xiàn)在應該怎么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nèi)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nèi)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管怎么樣,他都不愿意出門,那是什么原因?qū)е滤@樣的呢?是因為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為他不愿意出門,不愿意接觸他人,不愿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里就牽扯到了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在這個世界是很復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系與人際橫向關系,人際關系如何做到平等:于是需要盡量的發(fā)展一些橫向關系,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系,那怎么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系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為頭發(fā)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后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來,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說:"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夸贊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系,拿梳子這件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夸張的稱贊,這就會給孩子產(chǎn)生一種縱向關系的感覺,如果把稱贊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系,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后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xiàn)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后記者問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后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xiàn),這樣我就覺得輕松多了,正如我們?nèi)松粯,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后從今天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朝著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里面也有很多內(nèi)容我自己并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并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文章里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并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來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于你的幸福。
謹以此文用來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斗的人們。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5篇】相關文章:
你有最被別人討厭的個性嗎?07-30
你的個性會容易被哪類人討厭呢?04-07
讀《自信》有感04-07
讀《魯濱遜》有感04-06
讀《鯨》有感04-03
讀《冬天》有感04-01
讀贊美有感03-29
讀《愛》有感03-28
讀《金翅雀》有感03-27
讀中庸有感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