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成_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丝袜专区_一区二区三区韩国电影_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論語》有感

時間:2021-06-11 10:35:0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論語》有感【精】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論語》有感【精】

讀《論語》有感1

  不久前,我讀《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書中講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讓我們在學習后再溫習一遍,溫習了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學習領(lǐng)悟了這句話后,每到課間或回家后,我都會復習一下當天的內(nèi)容,每次復習后,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句話我時常掛在嘴邊。“三個人一起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边@句話讓我受益匪淺的詩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賢孔子。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蹦阋娺^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yīng)該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借鑒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句話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討厭的東西給別人,不要讓別人做自己所討厭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媽媽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肉,我不想吃,就夾給了爸爸。讀了這一句話后,我再也沒有偷偷地把不吃的東西給爸爸。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少,為別人想得多,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界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

  通過學習《論語》,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學習要講究方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生活中要謙虛好學,“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還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輔導老師:張新)

讀《論語》有感2

  在這個充滿歡天喜地的寒假里,我閱讀了眾多名家名作,在這眾多名家名作中里我最流連忘返的肯定非《論語》莫屬了,《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意解難分,每一句理解都讓我知足了,還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讓我精神飽滿了!墩撜Z》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流連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讓我仿佛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墩撜Z》的主要內(nèi)容是圍繞政治和學習創(chuàng)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兩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張積極參與政治的。他曾說過:“讀書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而路途遙遠。把實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奮斗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他還說:“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委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卻不動搖不屈服。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嗎?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讀完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個令我終身難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之間都要講究一個‘禮’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講了一個‘仁’字,在守實守信的人叫做“君子”,讀后感《讀《論語》有感500字》。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照顧,互相幫助,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文明社會,甚至是一座城市,一個世界,都將會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會再爆發(fā)出一次有一次的戰(zhàn)爭了,每次戰(zhàn)爭后,每個國家的士兵都會有所傷亡,是地球母親創(chuàng)造給我們的,所以我們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動戰(zhàn)爭,讓我們的世界成為一個文明世界吧,讓我們從現(xiàn)就開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顧一下這本書,一起和孔子各代歷史偉人去書的海洋里遨游,一探隨其中的奧秘之處,品味其中的樂趣之處。

讀《論語》有感3

  啊啊和《論語》的初次接觸,和很多人一樣,是在初中的課本中,讀著當時覺得非常拗口的文言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時的自己因為年幼,體會不到論語中的奧妙,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將其死記硬背,放入腦中。一直到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看到《于丹論語心得》,翻開后看到于丹的精辟解釋,讓我對《論語》重燃興趣。自己買了一本《論語》,參考著《于丹論語心得》,讀了起來。若論《論語》中哪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無疑是《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孔子回答子貢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啊啊子貢問孔子,人一生的修養(yǎng)之道能不能用一句話來進行概括?孔子回答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佑眠@句話闡述著自己的“恕”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他人想。便是我們當今常說的“換位思考”、“同理心”。

  啊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應(yīng)當,這些理所應(yīng)當讓我們越發(fā)的浮躁,迷失了自己的本心。這時不妨放下這一切,細心體會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一人的索取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若索取者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他的要求是否還會如此?若付出者站在索取者的角度,他的付出是否還會心存不甘?

  啊啊作為一名醫(yī)務(wù)工作者,面對眼下尷尬的醫(yī)患關(guān)系,愈發(fā)覺得孔子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華所在。因為我們血液中流淌著中華的文明,生活中遵循孔子“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我身邊,經(jīng)常會有醫(yī)生站在患者角度與我們溝通。在一次會診中,患者嚴重感染,我們建議患者使用效果好的高等級抗生素,在我們制定方案時,醫(yī)生卻在查詢藥品的價格,因為患者家庭條件一般,住院費已經(jīng)讓家里不堪重負,希望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當我們告知其他方案需要更多外科手段輔助時,醫(yī)生欣然的答應(yīng)了,自己加強外科輔助治療以解決抗生素的缺陷,重要的是為患者節(jié)約了住院費用。患者康復后滿懷感激的送來錦旗,張貼感謝信,有的甚至和醫(yī)生成為了朋友。這樣的例子在醫(yī)院屢見不鮮。

  啊啊在我的工作中有醫(yī)患彼此理解的溫馨,亦有互不理解的埋怨。一名門診患者,一早趕到醫(yī)院,近3個小時就診過程,和醫(yī)生接觸的時間卻不到一刻鐘,于是便心存不滿結(jié)束了一上午的門診。而作為醫(yī)生,早晨七點半到醫(yī)院,交班,查房,上門診。為避免誤診,大多數(shù)患者都要做詳細高效的檢查,查問患者情況要客觀準確,患者描述病情要簡明扼要,否則會耽誤后續(xù)患者的正常診療。中午十二點醫(yī)生疲憊不堪的結(jié)束了一上午快節(jié)奏高強度的門診工作。部分患者眼中的醫(yī)生“態(tài)度不好”,“說話不耐煩”,“不負責”;醫(yī)生眼中的部分患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干擾了正常的診療秩序。

  啊啊在工作中,醫(yī)生和患者嘗試換位思考,是否會讓我們的醫(yī)生更負責,更有耐心,態(tài)度更好?患者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醫(yī)生的工作?孔子“恕”道的思想是否能夠讓醫(yī)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是否我們就能邁向孔子所講的“醫(yī)患大同”!

  啊啊人們總希望和自己有關(guān)的事情是完美的,完美的生活,完美的朋友,完美的工作。這一個個完美的要求卻無形中違背了這個世界不完美的客觀現(xiàn)實,生活有遺憾,朋友有缺點,工作有壓力。當我們面對這一個個不完美時,翻開《論語》,傾聽孔子給子貢說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對生活和他人不再那么苛刻,如果我們換位思考,懷抱同理心,那么我們便可以陪伴這位老人,與他的思想和智慧在華夏文脈的傳承中繼續(xù)走下去。到那時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充滿陽光,整個世界都變得寬廣,因為我們的心態(tài)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換位思考,釋放自己,善待他人。

讀《論語》有感4

  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fā)展進程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jīng)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幾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會閉塞落后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huán)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nèi)心的清凈重要于外界環(huán)境的清凈。二是人改變環(huán)境,還是環(huán)境改變?nèi),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卜放到開水里,胡蘿卜變軟了,把雞蛋放水里,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里,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態(tài)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爸钡奖画h(huán)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huán)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huán)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huán)境,那里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shù)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chuàng)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讀《論語》有感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guān)注當代文化,更應(yīng)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鬃討(yīng)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chuàng)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guān)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墩撜Z》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jīng)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苍趶娬{(diào)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jīng)驗?鬃拥倪@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xiàn)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敝v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yǎng)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jīng)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論語》只是眾多經(jīng)典古文中較優(yōu)秀的一部,經(jīng)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論語》這本書。

  在書中子曾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飯,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呀!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破陋地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可是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的高尚呀!”是呀,在現(xiàn)在生活安逸,收入不斷增加的今天,人們不是住在高樓就是住在大廈里,還有誰愿意住在那破陋的小巷子里呢?就算是住在小巷子里的話,也不會像顏回那樣好學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多向顏回學習。

  子還曾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边@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樣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也不會說錯話!痹谖覀兊默F(xiàn)實生活中,也常常會有這樣的事發(fā)生,以前甲和乙是一對好朋友,有一次甲生病沒來上學,晚上放學時,老師讓乙把學校發(fā)的通知告訴甲,可是乙回家后卻只顧自己玩,沒有去告訴甲。甲知道后就再也不理乙了。以前有兩個人是鄰居,有一在,一人問另一人要不要一起去旅游,另一個想也沒想就同意,可是回家后他的媽媽不同意他去玩,于是他立即改變了主意,不愿意和鄰居去旅游了。

  從這兩句話中,我懂得了,做人應(yīng)該說話算話,不應(yīng)該出爾反爾!《論語》里面的知識真的值得我們學習。

讀《論語》有感6

  作為《論語》的第一句話,它實在是太重要了。對這句話理解的誤差,會直接影響我們對《論語》的整體看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第一章。

  這幾句話太過熟悉,特別是前兩句,熟的讓人從來不想其中的含義,習以為常自然地認為完全理解其含義。還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一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思想無關(guān),他們認為一個如此平常的現(xiàn)象,孔子有必要這樣大呼小叫“不亦悅乎”、“不亦樂乎”嗎。但是我們真的理解了嗎?

  讓我們試著解釋一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進而采用道紀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體驗加以印證。上小學時,老師將其解釋成:學習而經(jīng)常復習,不是很快樂嗎?不知道你快樂不快樂,反正我不快樂,每次為復習而復習,總會使我打瞌睡。后來我又得到了這樣的解釋:學習而后經(jīng)常實踐不是很快樂嗎?試想,如果你學得一門技藝,而后就不停的實踐,最后你不煩我都煩了,這快樂從何而來呢。起初我以為孔子所說的快樂也許不是我們能夠簡單體會到的,但是讀了幾遍《論語》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孔子在用最為簡單的語言闡述生活、社會中的種種道理,如此一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孔子對生活的體驗同我們有著這么大的差別呢?如果這是因為我們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別,那為什么在讀到后面類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觀點的時候又覺得孔子同我們的體驗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許我們將這個“學而時習之”給誤讀了!這句話位于《論語》的開篇,如此之簡單,簡單到了成為我們學習《論語》的障礙。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對“學而時習之”的解釋,看來主要的問題出在“時”字上面。中關(guān)村圖書大廈里有一面書架擺著眾多版本的《論語》注釋,從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國學的火熱程度,可這眼花繚亂出版物對于一個想挑一本來學習的讀者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挑戰(zhàn)。不過這樣的狀況對于我來說到是方便得很,因為可以很快地翻閱不同版本對同一句話的解釋,從而對關(guān)于這句話的認識情況有一個總體了解,而更好的是還不必買任何一本書。于是,我看到了對“學而時習之”總體認識情況。這些解釋通通將“時”解釋為時時、時常、經(jīng)常,只有一個版本將“時”解釋成時代。如果我們追根循源,最后會追蹤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論語集注》中是這樣寫的:“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心中喜悅!焙髞淼娜藗儾患铀妓鞯慕邮芰酥祆涞倪@個注解。但如果查《辭源》,“時”具有“時時”這個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說明“學習而后經(jīng)常實踐”的意思,他應(yīng)該用“!弊,而不是“時”字。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用《論語》來學習《論語》,我們可以找一找“時”字出現(xiàn)在《論語》中其他地方所具備的含義。就在同一章,三個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時”字:“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而那個時的解釋是時節(jié),時機!如此一來,問題就明了了,這個“學而時習之”的“時”也應(yīng)該也解釋成時機!由此,它的解釋就變成了:“學習到的東西,在適當?shù)臅r機,被用上了,不是很快樂嗎?”當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理解的時候,其震驚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紀的方法,回顧自己人生中的快樂之事時,都是學習,時機,實踐三者遇到一起時產(chǎn)生的,孔子的人生體驗一霎那間與我們接得如此之近。不僅如此,“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下就變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僅在描述學習,時機,實踐與快樂的關(guān)系,而且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孔子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快樂人生”這一個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題,“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實際上是人生觀。如此一來,它出現(xiàn)在《論語》的最開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來,《論語》給我們的感覺就完全改變了。

  孔子告訴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精彩紛呈的快樂人生?鬃硬粌H要闡述快樂人生的主題,而且一語中的,指出人生為何而樂,原來樂在學、時、習的交匯,這三者中的任何一項來得過于容易,都會使快樂大打折扣。學、時、習與快樂之間似乎有某種乘積關(guān)系。在這三者之中,學和習是人主觀可以把握的,而時機不僅要靠天時,還要靠我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即洞察力。但這三者之中“學”是基礎(chǔ),只有具備一定素質(zhì)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時機,付諸實踐。孔子承認在這個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學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強調(diào)“好學”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貫穿《論語》全篇關(guān)于學習的論述。

讀《論語》有感7

  這個暑假看完了《論語》這本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在略讀了論語后我似乎也有獲益匪淺的感覺。

  《論語》是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鬃邮侨寮覍W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墩撜Z》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我們的用處之大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yīng)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安粖Z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這是教給我們學習方法啊,很多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是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教會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我的“圣經(jīng)”,我更會牢記在心。

  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到《論語》,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點上,珍惜時間上、學習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論語》!墩撜Z》的用處可真不小。∵@么一讀,我就知道為什么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因為《論語》的用處真廣,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讀了一小部分的論語,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會使人一生都受用不盡。

  有時經(jīng)常聽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沒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怨自己運氣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順。其實這些人生活還是不錯的,只不過看到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沒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艱苦的人們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著,生活著,他們用他們的勤勞,他們的質(zhì)樸,過著普普通通而又充實幸福的生活,他們很滿足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去和別人比較什么,他們覺得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很滿足了,當一個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實實地生活工作著,他們就很快樂了,也就是知足者常樂,F(xiàn)實就是這樣,出生有貴賤,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樂不快樂,知不知足就要看每個人自己了,每個人應(yīng)該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無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們對生活是永遠不滿足的,所以他們活得很累,他們要攀比,他們虛榮心強,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他們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們永遠不會快樂。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松驮谟趯W習,不分貴賤貧富,讓我們學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體味快樂吧!

讀《論語》有感8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嘆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辦公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說時間無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么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著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并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jīng)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是何等重要。

  曾經(jīng)聽我老師說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彼自捳f: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墒郎喜粫泻蠡谒,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為未來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xiàn)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讀《論語》有感9

  《論語》是我國的“天縱之圣”——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之作,給華夏等地區(qū)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在《論語》中,我最喜歡孔夫子的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作為我國具有重大貢獻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認為“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是因為他覺得只有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yīng)性,在教育界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钡囊馑际窃跍亓暸f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我記得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溫故而知新,那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在能力范圍以內(nèi),只要廣泛閱讀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jīng)了解的知識,也要定期地進行鞏固復習,就能有與第一次閱讀時不同的心得、領(lǐng)悟。并且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學習舊知識中隱藏的新知識。從而,開拓自己的視野,開拓人類知識的領(lǐng)域,讓生活中充滿知識的存在。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才可以稱為真正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從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斷地溫習舊知識,才能從中領(lǐng)悟到新知識。只有把舊知識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隱藏的新知識。只要能做到以上兩點,那么,成為老師也不難了。

  只有多學習《論語》才能從中學習孔子交給世人的學習、道德、禮儀、做人之道!墩撜Z》給予了我一種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讓我明白了學習新知識固然重要,可鞏固舊知識也不能忘記,只要多多鞏固舊知識,才能從中得到新知識。

讀《論語》有感10

  我來到讀書會已經(jīng)一個月了,每次都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和大家學習《論語》,分享各自的經(jīng)歷與心得,這些就像純凈無雜質(zhì)的溫水,不斷注入我心中的杯子。

  最近讀到《學而篇第一》的第四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小學時就已經(jīng)知道這則了,但知道歸知道,根本談不上真正的了解和體會,但通過讀書會,便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自省可通過三個方面:忠,信,傳。通過讀書會,我對于「忠」和「信」有了新的理解。

  「忠」和「信」同屬于儒家強調(diào)的「八德」。盡己之謂忠,這是盡心的態(tài)度!钢摇棺,心上一個中,便是懷著一顆「中庸」的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偏離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一開始所堅持的始終不變;不倚,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便會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或許就是責任和擔當。做到這兩點,便離「忠」很近了;那何為「信」?以實之謂信。一是對己,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根細刺,那是難以暴露的私欲和雜念,不僅別人看不見,連我們自己也很難找到,這就需要我們抱著很大的勇氣去揭開自己的心并找到它;二是對他人,這也要分為兩個方面來談,首先是我們自身對于他人的信,懷著誠心、講誠信,便是「信」的第一步;其次,是看清他人的虛實,就如學長在讀書會上所說:「看人就像看浪花一樣,不僅要看見海面上不斷迭起的波浪,還要看見浪花下的那片海。」看清他人實質(zhì)的內(nèi)心,分清誠偽虛實,也是「信」的一部分。

  于這一則,另一個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自省」。就像前文所說,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根刺,反省便是那個揭開內(nèi)心尋找它,并將它連根拔起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確很痛,因為我們總是把眼睛放在別人的身上,看得見他人的是非對錯,卻覺察不出自己的問題。我有自省過,我知道那種需要將一切都放下、不斷揭開內(nèi)心不敢暴露的陰暗面,發(fā)現(xiàn)自身的缺點并承認它、正視它的感受。或許由于自己并沒有那么大的勇氣,我也很久沒有觀察自己的內(nèi)心去尋找那根刺了。學姐說:「自省是一個過程,是需要不斷努力與反復的過程,可能很快便發(fā)現(xiàn)自己改變了,但也有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與磨練,但是只要堅持下去,最終會變得更好!

  很感謝當時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來到讀書會的那個自己,《論語》讓我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身的渺小與脆弱。我知道自己現(xiàn)在心中的那杯水沒有很多,但通過不斷注入,總會有醍醐灌頂?shù)臅r刻。

讀《論語》有感11

  談到《論語》思想,首先當屬"仁"的思想,中國人的讀書人自古以來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義禮智信"方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則。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華人的血液當中并影響至今。要說《論語》就不得不先說說創(chuàng)造他的人---孔子?鬃由诠551年到479年,在這個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時候,從開國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為兩部分,西周跟東周?鬃拥臅r代是在東周,東周分為春秋跟戰(zhàn)國兩個時代,孔子是春秋時代末期,他生命結(jié)束的時候,春秋時代也隨之結(jié)束了。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就是天子失德、諸侯爭霸、禮壞樂崩、民不聊生。因為天下亂了,每一個人念念書都要問,怎么樣從古人的智慧找到一個方法幫助現(xiàn)在的人?人總是要設(shè)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嚴,所以才會有百家齊放的現(xiàn)象。

  孔子認為周朝的興盛就是靠禮樂的制作讓天下安定。禮跟樂的制作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必須有天子的位置,你還必須有圣人的德行。這兩個配合起來,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這樣的一種境界,但他并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他了解到自己這一生對人生要如何的看法,應(yīng)該往哪里發(fā)展,但是在魯國你要從政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魯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爭。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有機會,他在五十一歲的時候正式出來做官,魯定公讓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縣的縣長。古代當縣長就已經(jīng)成為大夫,不過是最基層的,你要當?shù)街醒爰壍脑,才慢慢進入權(quán)力核心。所以孔子開始是當中都縣的縣長,一年下來,這個縣變成模范縣,全國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訂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稅的方式全國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擔任小司空,司空是負責古代建設(shè)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門,他是副長官。結(jié)果幾個月下來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負責司法的。所以孔子沒有當過教育部長,卻當過司法部長,負責管法律如何執(zhí)行的,維持社會治安的。

  他當司寇的時候就發(fā)生很多事了,比如說他當司寇的時候,整個魯國就開始上軌道了,治得非常好。后來魯君跟齊國的國君相會的時候,孔子跟他去,表現(xiàn)極其卓越。他等于是幫助魯君跟齊君來談判,得到許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齊國侵占魯國的幾塊地全部還給魯國,這是孔子的貢獻。讓魯君在齊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國之后就攝行相事,代理總理了?鬃幼罡叩墓倬妥龅竭@個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魯國大治,他當代理總理三個月,魯國大治。司馬遷用八個字形容:"路不拾遺,男女分途。"東西掉地上沒有人去撿,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兩邊。這個社會實在是很安定。但是社會安定繁榮開始往上發(fā)展的時候,孔子很有企圖心,就任命他的學生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讓魯國統(tǒng)一,因為魯國分成四分,他要統(tǒng)一。當時都靠城墻,一個城墻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別人就對你無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墻,各有武器,所以孔子開始叫子路把這些城墻都給我拆低一點,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進來,不行。這兵器不能太多,結(jié)果三家大夫里面兩家就認了,一家還是起來反抗。到最后還是沒有成功。沒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對的力量就出現(xiàn)了?鬃幽菚r候也是一樣,所以孔子在魯國慢慢就發(fā)現(xiàn),批評他的人越來越多,齊國在魯國旁邊,兩國經(jīng)常在競爭。

  所以齊國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馬送到魯國來,那時候魯國的執(zhí)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魯定公每天觀賞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這些馬去賽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給他們,他們也不看,就拖著,就擱著。孔子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歲結(jié)束的時候開始周游列國,從此到六十八歲才回來。而《論語》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這段游歷期間產(chǎn)生的。

  我們常說,看文章不僅要看其詞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謂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語中透露的不單單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這些只字片語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來,古來圣賢,他們的行為、品德無一不被后人歌頌。但看看那些圣賢們后來的遭遇又有幾個能做到我們今天所說的"成功"呢?并沒有幾個,沒有幾個能有這樣的運氣。但為什么他們?nèi)匀恢档煤笕瞬粩鄬W習他們呢?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個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識分子該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將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將使得你有一股正氣,一股追求真理,剛正不阿的勇氣。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級也要把真理道出來的骨氣。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要有的氣節(jié),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國學熱,許多家長都會教自己的小孩學《弟子規(guī)》,而《弟子規(guī)》表面上看是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諸如做人要孝順,要團結(jié)、友愛等等。我們太容易將這一套東西變成馴化人們的一套工具,卻忘了這套東西背后支撐它的是什么。支撐它正是千百年來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氣。我相信,孔子當初的言論也并非想讓看《論語》的人,學習如何做一個順民,在遇事時如何趨吉避兇,而是教導人們?nèi)绾巫鲆粋剛健的人。當這股剛健之氣蔓延到每個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個社會將會被一股浩然正氣所充盈。這才是《論語》這類文學經(jīng)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們學習它的價值所在。

讀《論語》有感12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復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皩W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于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復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并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為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愿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了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yǎng)。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愛護眾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后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nèi)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yǎng)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jié)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為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后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zhì)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fā)展。古今社會的發(fā)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為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千百年前的經(jīng)典。流傳至今,有多少人曾今因論語而恍然頓悟。歷經(jīng)歲月淘洗,它匯聚了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創(chuàng)造和知識。每一句話都含著無窮韻味,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學而篇有這樣一句話: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這句話在書上的譯文是“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話就能兌現(xiàn)”。用比較專業(yè)的方面來理解“義”,“義”便是一種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伞岸Y”又是什么?這樣疑問是延伸出了更多的問題。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所謂儒家口中的“義”。

  我認為,這句話中的“義”是自己的能力范圍,是自己承擔的事。摘星攬月,時光倒流,有那么多事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有那么多事情是我們只能幻想的。太過不現(xiàn)實的諾言最后也只能是化成虛無的泡沫。不管那個當年許下諾言的舊人是為這個諾言多么努力過或者是只當做一場一笑而過的游戲都只能無力地看著現(xiàn)實把曾經(jīng)的海誓山盟慢慢吞噬。現(xiàn)實不是童話,諾言更不是一場游戲,“義”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在能力范圍之內(nèi)的,許下這樣的約言才能做到“言可復也”吧!在綠野仙蹤里,多蘿西向奧茨大王請求送她回家,奧茨大王同意了,但最后卻發(fā)現(xiàn),奧茨大王僅是一個普通的魔術(shù)師,根本沒有能力送她回家。這不就是能力之外的事嗎?奧茨大王最后的下場是原形畢露,沒有人再相信他。沒有做到“信近于義”的奧茨大王最后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誠信的根本是信近于義,誠信是一種美德,“信近于義”更是如此。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態(tài)度容貌莊矜合于禮,就不遭受侮辱。

  恭維和恭敬,僅有一字之差,相差卻是甚遠。一個是古老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另一個卻是世俗中的不良行為。對待別人恭恭敬敬,別人也會如此待。反之,費盡心機去恭維別人,換來的只會是別人的鄙視與唾棄。恭敬對待別人是一種情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的體現(xiàn)。恭維卻是極不自然的,處心積慮的。

  因不知其親,亦不可宗也。依靠關(guān)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隨隨便便相信別人,自然是不可取的,自己熟悉的人,已經(jīng)熟悉他的品質(zhì),依靠起來便踏實了。世說新語里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魏朝的時候,一個叫許允的吏部郎,管人事的,他用人多喜歡用自己鄉(xiāng)里的人。有人就為此向皇6f56帝告狀,說他任人唯親。于是魏明帝把他抓了起來。他怎么辦呢?他對魏明帝說,我所推薦的人,都是自己素日熟知的人,皇帝可以考核一下他們是否稱職,如果不稱職,自己甘愿領(lǐng)罪;实垡豢己耍@些人個個官聲都非常好,十分稱職,于是把許允釋放了。

  同樣故事還有一個:晉朝的時候,朝廷積貧積弱,謝安想組建一支新式軍隊捍衛(wèi)國家,在選將上一直頗費躊躇,因為他知道最合適的人選只有他的侄兒謝玄,最后他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用了他。淝水之戰(zhàn)中,謝安又擅自做主,任命弟弟謝石擔任前線大都督,侄兒謝玄任前鋒,兒子謝琰任前鋒中前鋒,后來以少勝多的大勝利充分證明,這一任命是完全正確的。

  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在某些時候,舉薦自己熟知的人反而更能發(fā)揮出人才的優(yōu)勢。

  “信近于義”、“恭近于禮”、“因不失其親”這三句話,第一個講的是對言語的要求,第二個講的是對行動的要求,第三個講的是內(nèi)心的依靠。它們同樣是做一個君子應(yīng)該注意的三個方面。

  亂世春秋,因為有了偉大的孔子,這段歲月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鬃用鎸σ粋個王朝的興盛衰敗,發(fā)出種種睿智的感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鬃觾H是如此一句簡單又復雜的話語,就可以讓我們后人無限感慨,無限領(lǐng)悟。不得不說,孔子,真君子也。

讀《論語》有感14

  最近在讀《論語》。前幾天讀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guān)于孝道,在論語里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么“父母在,不遠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你發(fā)現(xiàn)沒有: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么在論語里,只看到關(guān)于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guān)于父愛、母愛的內(nèi)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絕對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jīng)二十多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yīng)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shù)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今年還未過完寒假,由于學校有事,需要提前趕回去,臨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別不好,媽媽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為耳朵后邊長了一個血管瘤,還沒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來,她就幫我收拾著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裝進包里的東西又都拿出來。好不容易能出發(fā)了,她又非要到車站送我,唉,我當時有種暈了的感覺,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經(jīng)光榮的成為人民教師好幾年了啊,這要讓我的學生知道了,還不笑死我啊。擰不過她,只好讓她一起跟著,在路上我也沒怎么理她,到了車站,一看排了那么長的隊,心里的火相當?shù)拇蟀,就在我冒火的時候,媽媽拿著一張票來了,原來她朋友在那賣票啊,走了個小后門。這時我才有點高興她跟了來。上了車,她扒在車門口囑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態(tài),注意生活,注意身體……全車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趕著讓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車還沒開,過了一會兒,我聽見有人叫我,抬頭一看,她又回來了,手里拿著一個袋子,遞給我說:“這個時間回去就別做午飯了,給你買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點,就睡午覺吧。注意身體,保持快樂,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笨粗従忞x去的背影,我的淚掉下來了,媽媽曾經(jīng)對我說過,不管長多大,我都是她疼愛的女兒。

  記得大學剛?cè)雽W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學校,辦完了所有的手續(xù),然后去宿舍給我把被褥全都曬好、鋪好,就已經(jīng)是下午四點多了,我雖然也舍不得他們走,但還是假裝堅強的勸他們快走,出門送他們上車的時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紅了,他匆匆的拉開車門,也沒敢看我就上車了。我當時以為爸爸怕我留他,不讓他走,所以才沒敢看我,后來司機小劉叔叔告訴我,爸爸一上車就掉淚了,跟媽媽說:“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真是放心不下啊!蔽乙恢币詾榘职质莻冷血動物的,可就從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對我的愛有多么深,只不過父愛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覺父母對子女的愛幾乎是一種天性,尤其在中國,不怕父母對子女沒有愛,只怕愛得太濃。但是中國的父母不象外國人那樣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況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guān)于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須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么呢?因為“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么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guān)心多少的問題。

  檢討一下吧,尤其是現(xiàn)在的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們,父母那樣的關(guān)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guān)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么嗎?知道他們愛看什么樣的節(jié)目嗎?知道父母內(nèi)心中的希望嗎?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guān)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讀《論語》有感15

  有句俗語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也曾經(jīng)看過一個有關(guān)大學生找工作問題的專題節(jié)目,上面也提到了《論語》,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為什么人們對《論語》都這么重視呢?以前上課也學過一些《論語》里斷斷續(xù)續(xù)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聽人們說起《論語》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讓人們?nèi)绱朔Q贊!于是,這次,我認真地看了一遍《論語》。

  由于論語是用文言文寫的,因此,有一些我還是看不懂的,這里僅對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內(nèi)容闡發(fā)我的觀點。我覺得論語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可以說給我?guī)椭畲,以前學習時,總是抱怨自己的記憶力實在是很差,每次記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記,這樣反反復復真的是很煩人!心里有這種壓力,總感覺學的東西反正都是會忘的,還學什么呢?每次這樣渾渾噩噩的學習,學習就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論語里這句話還是給了我一點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復一次,那么我每次都會加深一點理解,這樣日積月累,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無用功!但是這句話也帶給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復已學的東西,然而我每天會學到一些新的東西,也就是說我每天要復習的東西也就越多,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我將不堪重負,到時候該怎么辦呢?我也想每天都復習,然后能夠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和感悟,但這樣下來似乎已經(jīng)變成不可能了!困惑!溫故和學習新的知識,怎樣才能平衡呢?

  論語中比較著名的論斷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較欣賞的處事方法,這其實就是講了一種換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為別人考慮,換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該怎么做。仁者愛人,這大概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覺得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實現(xiàn),因為大家都知道,現(xiàn)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車將被撞的老人送到醫(yī)院,結(jié)果居然被老人的兒女誣陷成肇事者,這樣好人反被誣陷成壞人的情況數(shù)不勝數(shù)啊,孔子所主張的仁義在現(xiàn)實社會中可能還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過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個仁義的人,不管現(xiàn)實世界是怎樣的,好人總會有好報的,只是做好事的時候要看清楚情況,即使被人誣陷了也要有能力為自己辯護。我們不可以因噎廢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世界才會有希望。

  論語中還有一種關(guān)于艱苦學習的語句,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種崇高的學習精神實在讓我感到欽佩,孔子能這樣艱苦學習,想必他學的一定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記得,自己也曾經(jīng)為一道數(shù)學題整整思考了兩三個小時卻并不感到疲憊,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就算是讓我看一秒鐘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現(xiàn)在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我就忍不住想說:拿點兒我感興趣的事情來讓我學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都讓我感到萬分痛苦,就像體育一樣,我寧愿打兩節(jié)課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鐘的步,這大概就是興趣的原因吧!

  雖然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能有一點夸張,但其中的一些治學及做人的道理卻對我們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可能不是個政治家,論語中執(zhí)政的道理可能對我們沒有吸引力,但是我們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簡單的治學和做人的道理還是可以借鑒的。薄薄的一本論語,卻道盡了如何做人與如何學習的道理,用最簡單的言語概括了世間最復雜的事情。也許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貫徹實施還要再等很多年,或許他的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可能不太現(xiàn)實,但是對于個人的修養(yǎng)卻有很大的幫助,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每個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這個世界才會有希望!

【讀《論語》有感【精】】相關(guān)文章:

讀《詩經(jīng)》有感【精】03-27

【精】讀《詩經(jīng)》有感03-20

【精】讀《神筆馬良》有感03-29

讀《神筆馬良》有感【精】03-29

【精】讀《感恩父母》有感03-22

【精】讀森林報有感03-20

讀《哈佛家訓》有感【精】04-03

讀《藤野先生》有感【精】03-30

讀《七天》有感【精】03-29

【精】讀《去年的樹》有感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