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在人們素養(yǎng)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與我們愈發(fā)關系密切,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家庭住址
家訪人:
家訪經過:我吃完早飯后,九點鐘左右,我騎著自行車來到東關,經過打聽找到了楊x家。當時,他家剛吃完早飯不久,楊x的奶奶正在收拾碗筷,楊x奶奶明白我的來意后,非常高興,趕緊把我讓進屋,極其熱情。
通過一陣交流,更加了解了楊x家的基本情況。楊x奶奶也比較健談。她首先向我說明了楊x在家的表現,總體來講,不是找?guī)讉朋友玩,就是看電視,很少看書學習,平時,比較懼怕他父親,而我說他,總是私似聽非聽。楊x在旁邊聽著,沒有吱聲。然后,我向其奶奶介紹了楊x在學校的幾點表現:從思想上來講,心里非常想學好,很想取得更加優(yōu)異的成績。從學習態(tài)度上講,學習比較認真,上課基本上能比較認真聽取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fā)言,但是自己不能主動表現自己,作業(yè)潦草。從學習習慣上來講,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而是被動地在老師地的強迫下去學習、看書、做作業(yè)。
從學習方法上來說,沒有找到更加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偟膩碇v,需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明確目標,堅定理想,改善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努力提高自己。從與其奶奶的交談中,也知道了楊x的爸爸對其要求甚嚴,期望楊x能出人頭地,長大后有一番作為。希望老師對楊x的要求更嚴格一些,更嚴厲一些,從而使之成績能夠有所突破。
然后,我又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是對孩子不要太嚴厲,主要是引導,循循善誘。二是老師今后盡量給予楊x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和學習態(tài)度的教育。三是希望家長和班主任及老師多加交流和溝通,也希望楊x能懂得老師、父母的用意和真心,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學習中去。最后,我看已經十點多了,提出回去,楊x奶奶把我送出家門。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一、調查背景
大學生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為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開啟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有益于高教體系建立針對性和切合實際的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策略和途徑。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及成因
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yè),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便是其中一個。留守兒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閉、叛逆、壓抑、孤僻等心理問題,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成長背景復雜。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對偏遠的農村的孩子。由于他們的父母大多或離異,或離世,或因經濟困難常年在外打工,他們一般由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撫養(yǎng),導致他們缺少父愛母愛,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們更懂得世態(tài)炎涼,這類孩子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
2.文化背景差異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們便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上學,但這類孩子是介于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群體之間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受到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讓他們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學習熱情,缺乏成就感,情緒不穩(wěn)定,如忍受性低、孤獨感強等;二是缺乏團體歸屬感,易產生不良情緒如反抗傾向、被壓迫感等。同時,農民工子女還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自卑、自閉、壓抑等心理特征。這些原因導致流動兒童產生厭學態(tài)度。
3.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不到位。由于父母本身文化素質低,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臨時監(jiān)護人又大多年老體弱,文化素質也不行,“天高皇帝遠”,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仿佛脫了韁的野馬,沒人管,不會管,或者管不了。對于后來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來說,父母工作大多不穩(wěn)定,他們的.居住場所也不固定,而且出于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huán)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為了改變現狀,父母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里就顯得非常的疲憊,對于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問題,他們根本就沒了心情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不是責罵就是打,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一種家的歸屬感,言行上就會出現叛逆的表現。
4.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jié)。留守兒童的父母因為常年在外打工,居無定所,學校和家長很難建立固定的聯(lián)系方式。導致學校無法及時將孩子表現出的一些問題反饋給父母,父母也不能夠及時的給予糾正。對于孩子的一些錯誤言行,臨時監(jiān)護人憑著“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對其說兩句便聽之任之,是為“管不了”。
5.缺少存在感。留守兒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遺忘”的一類群體,除了物質的缺失,他們還普遍感覺缺少愛,缺少被關心關注,沒有存在感。因此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一幅無所謂、不可一世的態(tài)度,或者采取一些乖張或過激行為來引人注意,證明自己的存在,獲取心里的存在感、充實感。而且,他們的那些乖張過激行為往往是威脅社會穩(wěn)定的隱患,一些行為甚至已經造成了不良后果。
三、調查問題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乎對留守兒童負責,更是對國家、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和長遠發(fā)展負責,因此全社會應該一起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讓所有的留守兒童都能夠在共同的藍天下一起成長。
1.繼續(xù)關注“三農”,發(fā)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農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兒童,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爭取改善家庭經濟拮據的狀況。留守兒童也常常因為家境貧寒和缺少父母的愛而遭到恥笑,感到自卑。所以,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使父母盡量在家打工,給出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
2.關心貧困農民工子女,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切實保障其完成義務教育。很多留守兒童或因為經濟原因,或因為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義務教育還未進行完就已經輟學,過早踏入社會。幫助留守兒童完成義務教育,不但能增加他們的知識量,而且學校還能在心理上給予他們更多正確的引導和關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減少他們步入歧途的機會。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取“減、免、捐”等措施,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義務教育。
二,對進城務工人員中貧困家庭子女入學,在接受政府、學校及個人資助時與本地學生同等對待。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學校要采取多種措施,籌措經費。
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等渠道,資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學業(yè)。
四,學校定期進行家訪,加強學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聯(lián)系,了解更多學生情況,并給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做思想工作,減少孩子輟學失學率。
3.父母應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思想溝通,盡量抽空回家見見孩子。父母打工再辛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的幸福,而幸福與否與物質的增加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了豐富的物質但缺乏精神的滿足,那算不得幸福。所以,孩子的父母,除了給予孩子物質的同時還要給予他們精神的慰藉。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給予他們他們心靈的安慰,F代社會不是古代,天遠地遠的距離都可以通過電話拉得很近,父母在遠處若能常常打電話了解他們的煩惱,聽他們的故事,從中及時發(fā)現并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和言行,讓他們感覺到父母雖然再遠方,卻仿若在身邊一樣的關注著自己。再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不要舍不得那幾個路費,衡量一下究竟是錢重要還是孩子重要,;丶铱纯春⒆,增加親子關系。
4.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關注。沒有誰愿意被人遺忘,如果愿望“被遺忘”,只能說明他是害怕人家記不得自己,所以告訴自己要遺忘。留守兒童大多有這樣的心理,他們缺愛,沒有存在感,或者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所以渴望他人(尤其是親人、朋友記得自己)關心、關注自己,但他們害怕,害怕被忽視,被當成自己隱形人!如果感覺到被親人、朋友忽視了,他們會很受傷,如果他們確實是這樣,社會各界的你們請一定要看見他們!不要忽視他們!給予他們除了物質更有精神上的關照顧。
5.組織留守兒童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不論是競賽性質的還是游戲性質的,只要給他們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他們便會跳出最美的舞蹈。很多留守兒童都有自閉的心理問題,除了通過與他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可以打開他們的心扉外,我想豐富的集體活動是另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在活動過程中,對他們心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觸動,并逐漸形成集體歸屬感,讓他們在這個窗口獲得心里的滿足。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近年來,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即“留守兒童”。今年上半年,寶雞市金臺區(qū)婦聯(lián)對我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現狀開展了專項調查。通過采取走訪農村留守兒童學校、留守兒童代表,聽取區(qū)教體局及鎮(zhèn)街中、小學負責同志匯報,開展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研,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因為多種原因,他們的子女多數被留在家里,成為留守兒童,而且留守兒童的人數在不斷增加。從調查的情況看,全區(qū)農村長年在外務工人員有7.5萬人,父親在外務工人員有11268人,母親在外務工人員有6872人,占全區(qū)在外務工人員的25%。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11561人,占留守兒童的64.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5298人,占留守兒童的29.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1069人,占留守兒童的6%,獨立生活的有 22人,占留守兒童的0.1%。我區(qū)農村在校生7318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留守兒童人數是1056人,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14.4%,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如硤石中學留守學生比例占學生總數的74%。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狀況,為留守兒童教育成長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利于留守兒童自立自強性的鍛煉。但同時,也使留守兒童教育生活面臨以下不容忽視的問題。
1、教育情況令人堪憂。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亦不容忽視: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祖輩等生活在一起。監(jiān)護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大多數監(jiān)護人錯誤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缺乏與學校必要的溝通;調查中發(fā)現,85%以上的監(jiān)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2%的監(jiān)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3%的監(jiān)護人和老師聯(lián)系。二是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農村中、小學除了文化課教師之外的其他專業(yè)教師非常缺乏。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跨多個專業(yè)帶課較為普遍,所以只能實行大眾化應試教育,不能給學生更悉心的關懷。而“留守兒童”學習上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三是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不科學。部分外出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經常給家里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身上零花錢較多,這很不利于學校對孩子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品德教育。
2、雙親關愛缺位導致留守兒童孤獨感增強。
“一個母親,能勝過100個教師;一個父親,能勝過100個校長!眱和乔楦、品德、心理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聯(lián)系,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而隔代監(jiān)護型和親友代管的孩子,爺爺奶奶或親友通常是只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教育管理方法比較簡單,孩子思想波動且出現心理障礙時,不懂得及時溝通,常常使留守兒童因缺少心理慰籍而產生較強的孤單感。在調查中顯示,65%的留守兒童表示缺乏安全感,希望父母留在身邊,35%的兒童表示理解父母,但希望父母能經;丶铱纯。有些家長在認識上產生偏差,錯誤認為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打工是條不錯的致富道路,產生“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可以掙很多錢”的觀念,導致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降低。農村中將會出現“富了一代人,而垮了幾代人”的現象。
3、性格行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環(huán)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huán)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自卑、郁悶、失望、敏感、孤獨、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執(zhí)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fā)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于留守兒童處于身心發(fā)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yǎng)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占20%,一般的占60%,差的占20%。如:一留守兒童王某13歲,其父外出打工,家庭條件較好,其母對他溺愛有加,要什么給什么,使孩子養(yǎng)成了不良的習慣,經常出入網吧、游戲廳,錢花完便出去偷盜,多次被派出所叫去進行批評教育。
4、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臨拐騙、打架、斗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于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jiān)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fā)生。如:蟠龍鎮(zhèn)一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由上年紀的爺爺奶奶照看。8歲上一年級時,放學回家無人接送,遭遇車禍。后又因調皮爬樹摔斷了胳膊,此后一直賦閑在家,到11歲才上一年級。
5、政府、社會關注不夠。
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fā)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lián)等部門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安全等問題的產生,除了留守兒童自身的因素,還有來自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的原因。
1、社會原因。城鄉(xiāng)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xiāng)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yè),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fā)展不相適應,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fā)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fā)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不僅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外出打工人員的家庭和諧,但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針對目前留守兒童中存在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好子女,肩負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責任
父母迫于生計離開家鄉(xiāng)外出打工,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城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都起到了推進作用。但不能以耽誤孩子的教育為代價,富裕了經濟,影響了孩子,是得不償失的。一個家庭中夫妻不要同時外出,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就近打工兼照料孩子。有條件的父母要把孩子帶在身邊。把孩子留在家的父母,要經常探視孩子,多與孩子聯(lián)系,勤于與孩子溝通,把教育內容融入其中,隨時解決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問題,多鼓勵、多賞識。讓孩子心情舒暢,快樂成長。家長應主動與孩子的任課老師、班主任加強聯(lián)系和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孩子的情緒和學習情況以及發(fā)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qū)。家長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
(二)學校要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作為一項主要工作內容,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進行統(tǒng)一部署管理。檔案資料應全面反映留守兒童的各方面情況,包括留守兒童道德品質、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代管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監(jiān)護人的基本情況,監(jiān)護人對孩子和管教方式;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lián)系溝通情況等。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教師應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他們。在安全上,學校要開設安全教育課;在生活上,要無微不至,盡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給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班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對于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jiān)護人座談會,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開展"體諒父母"等活動、將心理咨詢室引入農村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等。
(三)加大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力度
1、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jiān)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致富與教育子女的關系。
2、強化社會關愛。充分發(fā)揮各部門、各單位的作用,組織機關干部、社會熱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幫助引導他們成長。建立社區(qū)幫扶中心,農村幫扶隊,集中在課外教育管理。共青團、少先隊要挖掘組織優(yōu)勢,多開展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題活動,更好地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3、加快經濟發(fā)展,增加農民本地就業(yè)機會。大多數農民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因此,加快發(fā)展農村二、三產業(yè),鼓勵務工返鄉(xiāng)農民工在本鄉(xiāng)本土創(chuàng)業(yè),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加速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進程,讓農民就近務工,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
4、大力發(fā)展寄宿制學校。寄宿制學校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辦法。就目前的情況看,寄宿制學校條件還不是很好,留守兒童多數是跑校,有的借住在親戚家,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增加了難度。建議加大力度盡快建立、完善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兒童生活在老師和同學的關愛中,在溫暖的集體中健康成長。
5、積極構建社會監(jiān)護網。建立以基層黨政組織為主體的行政村管護網絡,完善工作機制;建立以學校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建立完善與監(jiān)護人的溝通聯(lián)系制度;建立以群團組織和志愿者為主體的社會關懷網絡;從思想、情感、學習、生活等方面關心、關愛、資助家庭貧困的留守兒童;建立以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切實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共同體,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三者必須相互配合,通力協(xié)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監(jiān)護體系。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監(jiān)護或無人監(jiān)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zhèn)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fā)展,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jiān)護和關愛而發(fā)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背景介紹
此次調查對象為我校在校生,年齡分布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占留守兒童總數53.6%,女性留守兒童107人,占留守兒童總數46.4%。
二、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析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jiān)護型(占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jiān)護型(占 9.96%),即把孩子托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jiān)護型(占5.19%),即由于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jiān)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占全校兒童總數的17.96%(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為35.5%,父親外出打工的為52.3%,母親外出打工的為12.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數據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占30.4%,在縣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分析。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為32.03%,隔代撫養(yǎng)為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為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為“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fā)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tǒng)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fā)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fā)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yè)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一、調查目標: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農業(y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傳統(tǒng)農業(yè)中解脫出來,紛紛到沿海城市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打工掙錢,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熱潮。由此帶來了大量農村青少年脫離父母的監(jiān)管,成為“留守孩”,引發(fā)了農村“留守孩”問題。為促使這一特殊群體的健康成長,我們專門就農村“留守孩”問題開展了專項調查。
二、調查的目:
以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及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區(qū)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
三、調查方法:
1、調查時間:
2、調查地點:紅河鎮(zhèn)紅河村
3、調查方式:通過查閱文獻,進一步系統(tǒng)地掌握理論知識;通過實地調查研究了解有關情況,掌握事實材料;問卷調查;
4、調查對象:紅河村全體留守兒童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農村留守孩在監(jiān)護、受教育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孩”年齡均不滿18周歲,正處于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yǎng)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僅需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需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需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撫育撫養(yǎng)之中。而實際上,由于遠離父母、遠離親情,給農村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被委托監(jiān)護人年齡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難勝任監(jiān)護職責。據調查,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權絕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還有2的留守兒童沒有監(jiān)護人。這些兒童的委托監(jiān)護人普遍年紀大、文化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監(jiān)護人有的無能力監(jiān)護孩子,有的無時間監(jiān)護孩子,有的無辦法監(jiān)護孩子。這些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學習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強;有的厭學逃學,明顯地不如父母監(jiān)護下成長的兒童。
2、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關愛,心理健康堪憂。據調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聯(lián)系一次,相當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單純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有書讀就萬事大吉了,忽視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系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往往以物質彌補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親情關愛,內心空虛,有的對家長有埋怨情緒,還有的留守兒童為了宣泄煩惱,走上極端。
3、家庭和學校溝通不夠,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品德和學習發(fā)展。留守孩理應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愛。但由于——些學校偏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對留守孩這個特殊群體缺乏特別的關愛,不能主動和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同時被委托監(jiān)護人又缺乏與學校溝通的意識和能力,不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在農村留守孩中,有的行為紀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現象,有近4.8的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
4、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不能有效對接,留守兒童安全受到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年齡小,社會閱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為被侵害的對象。據縣公安部門的調查,在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員中,留守兒童占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五、調查結論及建議:
新時期,農村留守孩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一大社會“痼疾”,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關愛農村留守孩子,關系到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是保障農村穩(wěn)定,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和諧發(fā)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的高度,明確責任,強化舉措,切實加強對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長。
。ㄒ唬、健全機制,充分發(fā)揮學校在關愛農村留守孩子中的積極作用
關愛農村留守孩子,學校要起積極作用,努力幫助外出務工的農民解決后顧之憂,真正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孩子檔案和聯(lián)系卡制度。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學生的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學生的檔案和聯(lián)系卡片。其基本內容包括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留守原因,家長務工詳細地址、聯(lián)系電話,留守孩子臨時監(jiān)護人的詳細地址、聯(lián)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建立相互協(xié)作機制,在建檔過程中,低一年級要向高一年級負責,小學要向初中負責,并及時補充、變更檔案,以學生為中心組成關愛網絡,時刻關注著留守孩子的成長。
2、實施關愛留守孩子責任幫扶制度。簽訂承包責任書,建立教師關愛學生校務日記,讓有條件的教師成為“
代理家長”。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孩子,教師要與留守孩子經常交流,有條件的地方,教師可與學生同吃同住,隨時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生活情況;非寄宿的孩子,學校教師要定期家訪,與臨時監(jiān)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幫助監(jiān)護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實行留守孩子“談心日”制度。學校定期召開留守學生會議,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認真學習,遵規(guī)守紀,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打工掙錢來之不易,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班主任、老師平日要多關心留守孩子的學習、身心健康,讓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增強師生間的親切感和信任感,進而成為可信賴的朋友。
4、加強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學生打開“心結”。加強挫折教育和磨礪教育,培養(yǎng)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定期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學生生活,讓留守學生在歡樂、和睦、關愛、幸福、向上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成長。
5、盡快建立關愛留守孩子的`應急機制。各中小學校要建立“留守孩子→學校→家長(監(jiān)護人)→政府”之間完備的聯(lián)系方式和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機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間遇到突發(fā)事件,要30分鐘內告知委托監(jiān)護人,1小時內告知在外務工家長,2小時內報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任何情況下,以保證學生的安全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諉。要層層簽訂學校安全工作責任狀,明確包保責任制,對重點留守孩子實行師生“一帶一”包教幫扶,使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成長。
(二)、加強協(xié)作與溝通,形成關愛留守孩子的合力
對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須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覆蓋到留守孩子學習、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1、加強與留守孩子父母或監(jiān)護人交流與溝通。學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長公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聯(lián)系電話、詳細通訊地址;有條件的學校要開設親情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借助其它形式的親情聯(lián)絡方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lián)系,家長也可以隨時通過電話,讓知道孩子在校的情況;要通過書信與家長定期聯(lián)系,通過下發(fā)《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并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jiān)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了解留守學生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
2、重視家庭教育。關心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社會上有用人才,不僅是父母應盡的義務,也是法律賦予的責任。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尤其是母親不應該離開孩子,外出務工要盡量帶孩子隨身就讀或把孩子寄養(yǎng)在有一定條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時,做到在外地多聯(lián)系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務工淡季盡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在孩子生日期間或傳統(tǒng)節(jié)日之時捎寄些衣物、食品,讓孩子體會到父愛母愛。
3、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監(jiān)護人的相關培訓。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團委、婦聯(lián)、居委會、村委會和學校要充分利用鄉(xiāng)鎮(zhèn)成校、村小學、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等途徑,加強對孩子家長或其監(jiān)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jiān)護孩子的水平。
4、加強同社區(qū)、村組和家庭的合作。為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長,由各級宣傳部、教育局、團委、婦聯(lián)組織牽頭,整合社區(qū)、村組和家庭的力量,啟動“留守孩關愛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chuàng)辦留守孩子托管中心。各級學校要積極同社區(qū)、村組和家庭聯(lián)系,通過印發(fā)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關心留守孩子,形成政府、社區(qū)(村)、學校、家庭四級聯(lián)動的教育網絡。
。ㄈ、明確職責,努力營造農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
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是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齊抓共管,營造良好氛圍。
1、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布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籌建幼兒園和寄宿制中小學,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同時,要結合農村留守孩子日益增多的現狀,將學校如何轉變辦學理念,教師如何提高綜合素質當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長期抓下去。
2、各級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小學編制管理,嚴格按照省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抓緊落實編制核定工作。在核定編制時,應充分考慮農村中小學區(qū)域廣、生源分散、教學點較多等特點,保證這些地區(qū)教師編制的基本需求;建立教師補充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村小教師隊伍老化問題,為寄宿制學校配備保育人員。要為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經費保障,把留守孩子中的貧困生納入重點資助對象。
3、各級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huán)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xiāng)活動,積極幫助扶持農村文化中心戶、鄉(xiāng)村書社、鄉(xiāng)村報吧、鄉(xiāng)村書吧的建立,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陣地,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4、加強農村青少年活動場所的建設。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在重視全體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關注農村留守孩子,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活動場所缺乏等一些緊迫問題。充分利用閑置的村級小學,通過“民辦公助”等方式,籌建“農村少兒活動中心”,為農民子女,特別是留守孩子提供看護、興趣學習等服務,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杜絕留守孩子進入網吧及參與、迷信等有害活動?傊,農村“留守孩”問題是當前我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定會為農村“留守孩”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1、家訪對象:謝xx
2、年齡:8歲
3、性別:男
4、家長姓名:陳xx
5、與家訪對象的關系:祖孫
6、是否留守:留守(爸媽都外出打工)
7、聯(lián)系電話:000000000
8、家訪內容:
我們是中午的時候到學生家的,當然他的奶奶正在門口坐著,我們向她表明了我們的來意后,她很高興的接待了我們。
xx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平時在教室里不愛說話,但是學習很努力,成績也很好(考了3次第一名)。聽他奶奶說,他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回家后從來不說,只是自己一個人憋著哭,這也許與他是留守兒童有關吧。
xx的奶奶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老人,她對她的孫子孫女期望都非常高,而且很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她一直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后有出息,別在在家種地了。
我們聊到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長對學生的期望;
2、家長對學習的'要求;
3、學生生活方面的情況;
4、學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導;
5、家長希望通過哪種方式和老師交流(家長會或家訪等);
6、如果學生犯錯誤了,家長會以什么方式處理;
7、家長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外,還比較關心學生的哪方面等。
8、家訪總結:
通過家訪,我發(fā)現老人家對孫子的期望真的很高。她非常關注他的學習情況,但對他的其他方面如性格、交友等關注的很少。
xx的內向、不愛說話、受委屈不說,我覺得與他的家教有很大的關系。也許是家人只關注他學習的原因,也許是爸媽不在身邊的原因……但聽他奶奶說,xx不是很聽他媽媽的話,但很聽她的話,原因也許就是和媽媽接觸太少吧。
我覺得家長不應該只關注學生的學習,他們應該多了解一下學生的交友、性格等其他方面的情況,讓學生能全面發(fā)展。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
(一)留守兒童對親情需求較強
根據我們對坳頭村20多名的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不難發(fā)現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大都不容樂觀,也許由于經濟原因,留守兒童父母回家次數也普遍較少,其中僅在春節(jié)回來的占33.2%。還有11.1%每隔三年回來一次,這部分樣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員,在對留守兒童采訪中甚至還發(fā)現極少數七八年未回來的例子。
從留守兒童對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希望“與親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個出去,一個在家”占36.9%。這表明孩子當前嚴重的“親情饑渴”,盡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卻表示與在外打工的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據調查,留守子女渲泄煩惱的途徑,“憋在心里不說,寫日記”的占51.2%,“和同學或朋友說”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與人交流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過半的孩子積壓憂郁,必然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部分主要從同齡人中獲取安慰,這樣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現“拉幫結伙”的現象。
(二)學習狀況不容樂觀
留守兒童和監(jiān)護人對待讀書和教育的認識上也不容樂觀。由于監(jiān)護人素質不夠高引起許多監(jiān)護人對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從對留守兒童的調查問卷結果中不難看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容樂觀,這背后主要是心理問題干擾及學習自控力較差造成的,農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學居多,很難輔導子女功課,80%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自律性較差,以及79%的留守兒童無人督促學習。
。ㄈ┍O(jiān)護狀況堪憂
距護既是權利,又是義務。這里結合坳頭村留守兒童實際情況,重點討論以下兩項內容:基本監(jiān)護(照顧被監(jiān)護人的生活)以及深層監(jiān)護(對被監(jiān)護人進行家庭教育)。
1、監(jiān)護人情況分析:據調查、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15.4%由親戚代管,盡管82.4%的隔代親人很高興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體力、知識等原因,57.1%的隔代監(jiān)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親戚表示“不樂意但沒辦法”或“無所謂只要父母給錢”,可見他們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相當冷漠,大多礙于情面而照顧,我們所接觸的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這種情況。
2、溝通是實現家庭教育的前提。而64.4%的監(jiān)護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與孩子談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煩惱的時候和照顧我的人說”,同時54.3%的孩子還透露監(jiān)護人有過罰跪、罰站等家庭暴力行為,可見雙方在溝通態(tài)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問題。在教育態(tài)度方面,58.8%的隔代親人及親戚表示“只照顧生活,別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這說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親戚,對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飽穿暖的淺層關懷,難以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二、留守兒童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以上的調查結果及結果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留守兒童在成長,發(fā)展中所呈現出的主要問題如下:
1、監(jiān)護人素質普遍偏低,對孩子的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問題。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爺爺奶奶等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的問題一般都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擔的家務很多,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
2、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和沖突,這里,他們需要有傾訴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家人在這方面應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親屬及他們情緒情感的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這種情況長期積累,對于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三、留守兒童形成原因分析
1、從社會整體發(fā)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guī)模流動與城鄉(xiāng)壁壘存在矛盾,2019年我國農村流動人口已達到1.139億,比2019年增加38.8%,即增長了1000萬農村流動人口,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xiāng)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中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開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特殊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了兩地教學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yè)部2019年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占6.7%。這其中即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兒——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3、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空白狀態(tài),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fā)展不相適應,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fā)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乏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形成的消極影響,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發(fā)展變化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二、三產業(yè)的高速發(fā)展,我區(q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也隨之加快,特別是xx后、xx后人員外出務工或經商的達xx%以上,農村中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上升,現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狀況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為進一步了解我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狀況,查找問題,提出建議,指導工作,課題組在全區(qū)范圍內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我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絕大多數分布在xx個鎮(zhèn),極少數分布在雙龍湖、雙鳳橋、悅來、回興、兩路、王家x個街道。據統(tǒng)計,截至今年x月底,全區(qū)共有xx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年齡上看,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人,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入學情況看,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xxx人已入幼兒園(學前班),x—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只有x人輟學。
xx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調查匯總表見附件
二、主要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力度比較薄弱
從調查統(tǒng)計情況看,我區(qū)留守兒童的臨時監(jiān)護類型主要是隔代監(jiān)護型和親朋監(jiān)護型兩種。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jiān)護的約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監(jiān)護的約占xx%左右,由其他親友監(jiān)護的約占x%左右。監(jiān)護人的年齡為xx歲以上的約占xx%,xx-xx歲之間的約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農村留守兒童內心世界比較封閉
調查反映,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相對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們往往更內向、孤僻、憂郁,親情觀念比較淡薄,以自我為中心,難得關心他人、朋友或親戚。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愿意讓他人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害怕遭到別人輕視和歧視。只有十分之一的農村留守兒童會把心里話對父母以外的監(jiān)護人說,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會把心事藏在心里,誰也不告訴。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好中差比例約各占xx%、xx%、xx%。
(三)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比較嚴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務工或經商,缺乏“父親教育”或“母親教育”。二是親情觀念缺失,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時間感受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觀念淡漠。調查顯示,xx%的留守兒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齡人一樣享有父母的關愛。在問到“什么時候最想念父母”時,大都選擇了“生病或過生日的時候”;在問到“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想和你們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點回家”。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不好
在調查中發(fā)現,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學習精力不易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普遍偏差。學習習慣和成績較好的約占xx%,中、差約各xx%。主要課余生活:多數為在家看電視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電子游戲。
(五)農村留守兒童行為能力相對較差
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及行為能力比較差。據學校老師反映,留守兒童衛(wèi)生習慣不好,衣服經常很臟,不愛洗澡洗頭。只有半數留守兒童能自己做飯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簡單家務,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堅持洗臉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尤其堪憂
留守兒童相比其他兒童,更容易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xx%以上的留守兒童被同學或兄弟姐妹或鄰居或社會青年欺負過。同時,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發(fā)展和生長發(fā)育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沾染社會不良風氣,出現打架、說謊、罵人等不良行為。節(jié)假日更是成為監(jiān)管盲區(qū),安全存在隱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長多為生活所迫不得已犧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多為生活所迫,絕大多數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謀求經濟收入和改變現行生活狀況,從而不得不以犧牲子女家庭教育為代價。絕大多數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把子女放在老人身邊,實屬在生活壓力面前不得已而為之。在調查座談中,很多外出務工或經商的家長說,他們也很想將孩子帶在身邊由自己來照顧,但由于自身素質不強,經濟收入不高(年收入x.x萬元左右的占xx%以上),絕大多數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幾家人合租,臨時居住的環(huán)境較差,如果將孩子帶在身邊,由于自己務工或經商,也無法照顧孩子,上城鎮(zhèn)的幼兒園或學校,費用相對農村也比較高,自己的收入無力承受,因此,無力將子女帶在身邊,只好將孩子長期留在老人身邊,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這就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二)臨時監(jiān)護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夠
作為隔代監(jiān)護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較溺愛孩子,在監(jiān)護和施教時,通常是但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另外,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xx歲左右,且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當部分祖輩在文化知識層次上屬于文盲。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jiān)護和養(yǎng)育的重任,特別是當有幾個孫輩一并交由他們監(jiān)護時,就更顯力不從心。另外,作為親朋監(jiān)護型的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們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yè)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因為,親戚朋友擔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嚴,萬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長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訴父母,也影響親戚朋友之間的良好關系。所以,只要孩子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學業(yè)成績也不差,那更是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率極低,多數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才與孩子通過電話聯(lián)系,聯(lián)系的內容也僅限于生活方面或囑咐好好學習,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孩子對父母很陌生,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親情關系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對孩子往往精神損失經濟補償,子女缺少父母的關心,有的對家長有抱怨情緒。從調查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維系松散,且xx%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不融洽,表現出對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滿意。而留守兒童大多在x-xx周歲,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
(四)城市現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條件限制了打工人員將子女帶在身邊
受我國城市管理、物質生活條件等制約,打工人員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無力解決子女所面臨諸多實際問題。一是戶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學須在當地,不然就要繳較高的擇校費。二是社會接納問題。在我們開展的進城務工農民工調研座談會上,社區(qū)代表和家長代表反映:指定農民工子女讀書的學校,雖然比農村好,但指定學校與生活地點較遠,在城市里算是條件較差的學校。雖然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農民工子女到指定學校讀書辦齊必要的證件后,可以與當地學生執(zhí)行同等收費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調查對象有的在指定學校就學仍然交了借讀費,因辦齊各種證件太難,或本人嫌麻煩不去辦),特別是家長代表反映:其中的條件之一“簽定勞動合同”他們就無法辦到,因為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讀費讓孩子就近上學。說明在社會接納上,外來打工人員處于被排斥狀態(tài)。
(五)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
現在有的鎮(zhèn)不是每個村都有小學校,原因是兒童逐年少了,辦不起班,也沒有哪位教師愿意到村校去教學,村上的學校都向鎮(zhèn)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遠村上一部分兒童上學路程較遠,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兒童來上學坐的是兩輪、三輪摩托車,安全隱患特別突出。同時,受學校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兒童心理輔導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jiān)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 留守兒童,成為一衷煺遍的社會現象。而這一現象的產生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從此缺失親情的撫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 1.2億農民工常年于城市工作,由此產生近xx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而據中華全國總工會最新統(tǒng)計,我國現有農民工已增至1.5億,隨著國家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更多的農村盈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的數據也將與日俱增。
調查時間:
20xx年7月16日—20xx年8月16日
調查對象:
廣東省××縣中小學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lián)對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訪談以及當地參考數據
社會實踐調查經過
一、“留守兒童”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該縣在中小學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占全縣中小學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占全縣中小學學生數(人)的12.96%,共有2663人;在小學就讀的占全縣小學學生數(人)的15.95%,共有6176人。其中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的留守兒童占絕大部分,占90%;而由親朋好友照顧的占10%。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這是由于留守兒童缺少正常家庭教育,這一現象有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1、在讀未成年人中,留守兒童占很大部分。隨著經濟的快速收展,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難以滿足村民生活需求,越來越多的村民將目光瞄向城市,涌向城市,希望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該縣讀書的同學中隨機抽取了50名同學進行調查,其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占42%。這說明留守兒童占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此外,“隔代監(jiān)護”,也就是由(外)祖父母監(jiān)護的留守兒童占13人,占61.90%。
2、留守兒童普遍學習環(huán)境差,學習成績偏低。
由于學校教育設施簡陋,師資力量不足,以及師生缺乏溝通,教師教育方式不當,留守兒童中有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根據xx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成績在中等以下的同學當中,留守兒童占了54.14%,在0~60分之間占28.95%,60~75分之間占 21.19%。
3、留守兒童心理現狀
普遍欠良好。當問及是否“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嗎?”這類問題時,據統(tǒng)計回答是“否”的留守兒童占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緩慢,在問到“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被問及到為什么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將會一事無成,沒有擁有值得別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么辦?”時回答“忍氣吞聲”,另外還有65.23%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4、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較弱。
由于缺乏監(jiān)護,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和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有效的.糾正,導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tài)上都存在著偏差,通過對其監(jiān)護人以及鄰居的訪談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兒童都不喜歡聽監(jiān)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guī),經常發(fā)生打架斗毆現象,甚至還出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偏低。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作業(yè)未能按時完成,或者應付了事,造成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因為缺少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兒童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huán)節(jié)跟不上,往往越學越糟,厭倦學習、不求上進。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些留守兒童上課紀律性差,出現逃學現象。
2、調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差別,并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3、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幫助,政府應合理分擔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謂的借讀費和擇校費。
結束語
迫切希望社會更多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發(fā)展所產生的必然現象,是加快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迫在眉睫。他們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愛,得不到父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識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母親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個長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視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人生觀是慘淡的。他們希望社會關注他們,重視他們,他們需要我們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們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行為的認同,在社會上被更好的對待。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07春漢語言(本)071030522
孟正剛
一、調查目的
留守兒童是當前的一項政治工程,因城鄉(xiāng)差別,為追求城鎮(zhèn)一體化,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
占極大的比例,留守兒童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明天就是祖國的明天,因此,對提高全民素質,
維護社會穩(wěn)定,推動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及心理健
康成長勢在必行,留守兒童的一些情況和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使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形成“四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使之學業(yè)有教,
親情有護,安全有保。能擔當社會的責任。
二、調查時間
20xx年9月1日——20日
三、調查地點
隆興鎮(zhèn)街上和大聯(lián)村
四、調查對象
隆興中學
七、八、九年級學生中的.留守兒童及其監(jiān)護人
五、調查內容
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和教育等問題
六、調查方式
此次調查通過查閱隆興中學留守兒童檔案資料及數據,了解留守兒童的分布情況和在校生中的比例,同時主要通過對留守兒童及其監(jiān)護人的訪問和座談形式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保障措施、學業(yè)的監(jiān)護管理和心理健康等問題,使其有一顆健康成長的心理素質。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近年來,隨著我縣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催生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為了解他們受教育的狀況,5月22日,縣政協(xié)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鄒任清、屈鑒平的帶領下前往城山鎮(zhèn)進行專題調研。委員們采取走訪留守兒童代表,聽取縣教育局及城山鎮(zhèn)中、小學負責同志匯報,開展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研。縣政協(xié)主席楊劍出席座談會并作了重要講話,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留守兒童”基本狀況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164所,在校學生43199人!傲羰貎和笨倲颠_26783人,占全縣在校學生總數62%;其中單親外出的學生有20735人,占48%;雙親外出的學生6048人,占14%。在“留守兒童”中,由祖輩監(jiān)護的3393人,占12.7%;由親友監(jiān)護的2041人,占7.6%;無固定監(jiān)護人的613人,占2.3%。從學習成績上看,優(yōu)秀的占21.4%,較好的占30%,中等及以下的占49.6%;從行為習慣上看,優(yōu)秀的占18.7%,較好的占22.3%,一般的占30.1%,差的占28.9%。以上數據顯示,我縣 “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且他們在學習成績、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弱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傲羰貎和痹谧孑叺倪^度寵愛、溺愛下,性格表現為任性、孤僻、內向,不易與人交往,孩子與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存在嚴重的代溝,依賴心理,懶惰心理較為嚴重。
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亦不容忽視:
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祖輩等生活在一起。監(jiān)護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自我鑒定。大多數監(jiān)護人錯誤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較少;
二是“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偏差。他們身心都處在成長階段,自律能力不強,而又不聽監(jiān)護人的勸教,多數“留守兒童”紀律散漫,是非善惡標準認識不清,有的道德品質較差,還有的染上不良習氣,如抽煙、喝酒、小偷小摸、上網吧玩游戲等,他們原本純潔的心靈受到污染。他們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保護能力,近年來我縣“留守兒童”溺水、觸電、燒傷、傷人和被人傷害及交通事故等現象明顯增多;
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難度較大。由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辦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孩子抓住時間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蒙騙監(jiān)護人。由于監(jiān)護人文化素質等問題,老師進行有效的家訪渠道難以暢通;
四是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的教學任務也較繁重,跨專業(yè)帶課較為普遍,所以只能在時間上和精力上應對大眾化應試教育,特別是目前學校都沒有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和專職的生活教師,不能給學生更悉心的關懷;
五是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在農村學校寄宿制工程剛剛啟動,許多中小學住宿條件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如東莊中學,一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二十個學生,人均不到一平方米。且缺乏衛(wèi)生間、自來水等一些生活設施。
這樣既不便于學生生活,也不利于管理;六是社會環(huán)境不利于“留守兒童”教育。部分游戲廳、網吧業(yè)主只考慮經濟利益,接納未成年兒童,導致部分學生在上課期間進網吧玩游戲;七是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不科學。部分外出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經常給家里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身上零花錢較多,這很不利于學校對孩子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些家長在認識上產生偏差,錯誤認為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打工是條不錯的致富道路,產生“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可以掙很多錢”的觀念,導致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降低。農村中將會出現“富了一代人,而垮了下代人”的現象。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意見及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催生的社會問題,而且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使其健康成長,社會、學校、家庭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調研組建議:
㈠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各盡其責,通力協(xié)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監(jiān)護體系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社會問題,需要統(tǒng)一認識,通力協(xié)作,形成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政府應將加強未成年人義務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制定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標本兼治,妥善解決。一是加快發(fā)展本地經濟,讓農民就近務工,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二是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有計劃地籌建寄宿制學校,以便于對“留守兒童”集中管理;三是加快改革,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經濟體制”,使農民在教育、醫(yī)療等方面能夠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為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就近入學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四是探索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發(fā)動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擔任代理家長,組織“一加一”結對幫扶活動,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給予救助,保證其健康成長;五是有關職能部門應狠抓校園周邊環(huán)境的整治,從源頭上切斷部分學生進網吧、游戲廳的途徑;六是充分發(fā)揮媒體宣傳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㈡學校要發(fā)揮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作用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學校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關注他們成長動態(tài),及時向家庭反饋孩子各方面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豐富“留守兒童”第二課堂。把他們組織在一起,有問題一起解決,有快樂一起分享,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沖淡孩子的孤獨感,培養(yǎng)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三是強化“留守兒童”的行為規(guī)范。加強對他們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學校定期開展一些生活、衛(wèi)生、飲食等方面教育,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四是開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的活動。學?蛇x一些責任心強、工作細致的教師與“留守兒童”接對幫扶,經常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態(tài);五是加強學校寄宿制管理。學生由于自制力較差,有空余時間精力容易轉向其它渠道,因此加強寄宿管理,對于那些得不到有效監(jiān)護的“留守兒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減少他們教育的“真空”。
㈢家庭要承擔起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監(jiān)護引導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應盡量留一人與孩子生活在一起,雙方外出務工的家長要選擇好監(jiān)護人。平時要借助電話等途徑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及親情的溫暖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要充分利用各種返鄉(xiāng)機會,多向教師、監(jiān)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庭的學習、生活情況,經常性保持與班主任、任課老師的聯(lián)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不要錯誤地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教師的責任,盡可能發(fā)揮家庭、學校的監(jiān)督教育作用。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共同體,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三者必須相互配合,通力協(xié)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監(jiān)護體系。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時間:20xx年1月16日住址:北門溝59號家訪對象:xx家訪人:xx
家訪目的:為全面了解留守兒童寒假生活狀況,送去春節(jié)祝福,與監(jiān)護人聊學校發(fā)展與學校管理,聊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互通有關留守兒童思想信息。
家訪內容:
學生情況基礎比較差,膽小,課堂上很少舉手發(fā)言,不懂也不敢問,但是本學期拖拉現象明顯減少,進步還是可觀的。
家訪心得孩子的父母春節(jié)都回家過年了,和家長溝通:上學期,該生學習上十分吃力,本學期好轉了很多。由于自己十分努力,爺爺對孩子也很上心,孩子才會有這樣的成績。在家校聯(lián)系本上,鄭磊的'爺爺對于孩子每一項作業(yè)都檢查十分認真,而對于默寫之類的題目,在孩子默寫后還讓孩子認真逐個訂正……正是這種態(tài)度才造就了孩子的進步。希望家長多和家里聯(lián)系,和老師聯(lián)系,促進學生盡快趕上來。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學生姓名:權xx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96.11.21
家庭住址:xxxxxx
代理家長姓名:張艷
聯(lián)系電話:xxxxxxxx
學生基本情況:老實文靜,不善言辭,學習認真卻沒有實效,偏科現象嚴重。書法很漂亮,備受老師贊賞。
今年我所帶的班級是二年級(1)班,班里有個叫權xx的小女孩,她個子不高,長得很漂亮,斯斯文文的樣子,從她的穿著上可以看出,她的家庭條件一般。有一次,學校排練節(jié)目,教孩子們舞,她剛開始的時候不會跳,于是我慢慢地手把手地教她,可是她的上下肢好像還是不怎么協(xié)調,于是下課之前我就告訴她要她回家后好好練練。一個星期后的雙休日,我找到了她的家,她家住張樓村東頭,來到她家后,她奶奶很客氣地招待我坐下,我把孩子在學校學習跳舞的情況大概講給她奶奶聽了,她奶奶告訴我,上個星期回來后,一回到家孩子就開始跳,而且孩子還說其他同學都會跳,她一定要學會,不能讓同學們看扁她。我內心暗暗在想:這個小女孩自尊心好強哦!接著她奶奶又告訴我,現在孩子每天回家做完作業(yè)都會練習半個小時的舞。正說著,孩子的爺爺從外面回家了,知道我是孩子的老師后,他很高興,他說現在的孩子一點吃苦精神都沒有,其他課程都無法磨練孩子的意志力,應讓孩子多參與多鍛煉孩子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聽完孩子爺爺一席話,我認識到孩子餓爺爺奶奶很知書達理,孩子也是很認真很刻苦的學生。和他們交談了一會兒后,我提出讓孩子跳一下讓我看看有沒有進步,孩子在沒有音樂的伴奏下非常嫻熟地跳了起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是上次那個小女孩嗎?我不會看錯吧?看來,真是“只要功夫深,鐵杵能磨繡花針”。』丶业穆飞衔乙恢痹谙胍粋問題,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雖然權xx的父母不在家,但她的爺爺奶奶卻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溫馨和諧的好氛圍,而且通過電話得知她的父母也不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分數,她的父母是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我認為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愛孩子,關心孩子成長的人。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xiāng)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jiān)護或寄養(yǎng)他人,于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fā)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找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有效解決辦法,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大問題。今年5月,根據縣關工委轉發(fā)的文件要求,我鄉(xiāng)婦聯(lián)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也積極參與此次行動,對龍慶鄉(xiāng)0-18歲的留守兒童現狀進行了走訪和調查。通過到學校,去家庭,接觸了留守兒童的心,了解了他們的現狀,F就存在的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鄉(xiāng)總面積481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3.3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6.3%。全鄉(xiāng)有耕地面積3378.7公頃,其中水田178.7公頃,旱地3200公頃,人均耕地1.5畝,且大多數耕地是高山田交通不便,經濟作物以烤煙、油菜、生姜為主。由于百年大旱,農村人均純收入僅為2410元,廣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貧困邊緣。因此,極大部分群眾迫于生計也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jiān)護或寄養(yǎng)他人。據調查,全鄉(xiāng)0-18歲的學生人數有6314人,留守兒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學生中就有1154人,占學生總數的18%,老人監(jiān)護的有439人,占38%,寄養(yǎng)他人的有140人,占12%。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 由于農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于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yǎng)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學習普遍較差。 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農活、家務活增多,尤其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體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較低,根本無法顧及到留守兒童的學習教育。大部分留守兒童還要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導致一些兒童體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對待學習只是應付了事,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于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 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周歲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無法顧及到兒女的成長情況,監(jiān)護人或代養(yǎng)人只管留守兒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養(yǎng)成了留守兒童放任自流的習慣,缺乏道德約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了不講衛(wèi)生、不拘小節(jié)、亂花錢、頂撞祖輩、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等行為偏差,尤其是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五是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jiān)管,加之部分監(jiān)護人和代養(yǎng)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jiān)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jiān)護人和代養(yǎng)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
三、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意識淡薄。父母是兒童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心理健康、道德觀念與智力發(fā)展將起著決定的因素。但在調查中發(fā)現,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尤為淡薄。一是監(jiān)護人和代養(yǎng)人大多數是老年人,文化不高,有的還是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識模糊,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難以承擔對孩子的道德培養(yǎng)和學習輔導的任務;二是父母與留守子女溝通少,缺乏親情上的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順其自然發(fā)展;三是父母對留守兒童只是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對留守兒童精神上的鼓勵、鞭策與開導;四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不對,父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取決于學校和老師,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fā)展的旁觀者。
2、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適應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調查中發(fā)現,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員對孩子的教育過于依賴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二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難度真大,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難見留守兒童父母一面,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難以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難在學習上、生活上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并針對性給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
3、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注不夠。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現象嚴重,對缺乏父母關愛,并在成長中留守兒童的思想上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聯(lián)網、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對缺乏父母關愛、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四、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1、加大投入,改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環(huán)境。近年來,隨著外出打工人員不斷增多,勞務經濟在社會進步、社會發(fā)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級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投入也要下大力氣,出臺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員子女受教育的優(yōu)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響和限制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兒童的管理措施。各級政府和學校都要積極探索對留守兒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對留守兒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確因特殊情況不能寄宿的,學校實行跟蹤管理。加強留守兒童在雙休和寒暑假期間的安全教育,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后顧之憂。
3、創(chuàng)新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有機統(tǒng)一。對于留守兒童,以家庭為主體,加強學校、社會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聯(lián)動的運作機制。家庭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給予必要的家庭關愛和親情關懷,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lián)系,隨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生長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學校要肩負起教育好留守兒童的責任,并有針對性的開展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動,大力開發(fā)他們的潛力,激活他們的斗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保證他們與健全家庭一樣健康成長。
總之,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勞務經濟成為實現我國現代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必然產物,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我們必須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從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高度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從而促進科學發(fā)展、共建和諧新農村。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群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zhèn)轉移就業(yè),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jiān)護。隨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群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現臨時監(jiān)護人學習 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xiāng)的子女疏于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jiān)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fā)生。由于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fā)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fā)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yè)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yè)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lián)系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jiān)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xié)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fā)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yè)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fā)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jiān)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fā)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fā)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jiān)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tài)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fā)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jiān)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qū)兒童少年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充分發(fā)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qū)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由于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發(fā)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wěn)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jiān)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xiāng)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yè)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jiān)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jiān)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lián)系。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于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lián)系,并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lián)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qū)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系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光和國家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為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于長期被托養(yǎng)或寄養(yǎng),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20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3-10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7-19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12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選20篇)02-06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選15篇12-31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篇)12-09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篇02-26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