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讀后感 推薦度:
- 論語讀后感800字 推薦度:
- 最新論語讀后感 推薦度:
- 論語譯注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論語》讀后感[常用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后感1
我《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ā队阂病罚┰诳鬃涌磥恚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独锶省罚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保ā都臼稀罚┏浞终f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模呛筇臁靶奚怼、“克己”的結(jié)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磩倧、果斷、質(zhì)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鬃诱f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論語》讀后感2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復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于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復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并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為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愿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了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yǎng)。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愛護眾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后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nèi)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yǎng)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jié)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為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后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zhì)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fā)展。古今社會的發(fā)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為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論語》讀后感3
這周繼續(xù)看《孔子》,我覺得相對于讀《論語譯注》那簡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響力,因為讀那些古文時,對于一些詞的釋義或解釋總不能恰到好處,當自己不懂時,就會忍不住看翻譯,之后暗示心理會告訴自己:原來這話是這意思,所以并不會有太多思考。
而當我們看的時候,首先,視覺上會形成一個識記過程,印象更深刻。且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一個社會背景,看到孔子在什么境況下說的話,而非籠統(tǒng)地去背,這種學習方式更是寓學于樂!
我看到孔子對禮的追求,對道德的'堅守,劇中他在去季孫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著同樣的動作,似乎是一種禮節(jié),但路上的人卻總是對他的行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到門口后,陽虎并未讓他進去,此時孔子說:“季孫此舉是違背了禮的,因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笨申柣⒉⑽丛谝猓殴芬Э鬃印K丶液,對他哥哥說:“人不能只為了口飯活著,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笨梢娝麑ΧY的崇尚,重視,孟孫恰巧拜訪他,他頓時慌亂說要以禮相見,整理裝束,并自將草席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們可能會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圣人,他對禮節(jié)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食糧,我們?yōu)槭裁床灰恢崩^承禮,而要去簡化禮節(jié)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對現(xiàn)代的我們來說有些封建,是舊俗,但我們不能否認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他是的的確確的教育家。他對于學習六藝的堅持是我們所需要的品質(zhì)。
又回到君子謀道不謀食上,以我們今天來看,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許有時還沒有明星一部電視劇收入高。但他們?yōu)槭裁磿x擇這種高難度職業(yè)呢?這時,孔子這句話便很好的得到論證了,學者是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祿和食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都說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可若此時讓我們?nèi)叽蠼至,我想我?nèi)心也會極其抗拒。若只謀食,只要靠勤勞的一雙總會活自己,但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肯定不是為了糊口。所以我想告訴自己,讓自己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不要,不要貪圖物質(zhì)享受,而要從學習找生命真正的意義。(李如男)
《論語》讀后感4
中華民族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創(chuàng)造了無限光輝,留下了無數(shù)的瑰寶!墩撜Z》就是其中一顆閃閃發(fā)亮的鉆石,《論語》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都是一部經(jīng)典。它是儒家的文學作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影響了從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可學習的內(nèi)容頗豐。
如何做人。在孔子看來,“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將“仁德”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認為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仁德的外在標準是:“剛、毅、木、訥”;而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是:“恭、寬、信、敏、惠”。按照仁德的標準,做到“修身”、“克己”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了。
如何學習?鬃犹岢膶W習方法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在學習內(nèi)容方面,孔子主張要廣博,不能單一,不能偏頗。他還強調(diào)學習要先確立明確的目的,表明學習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
如何施教。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孔子看來,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xié)調(diào)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仁義之心的“士”和“君子”,這也就是其著名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育思想。
如何為政?鬃诱J為一切正直懂禮、并且具備一定為政能力的人都可以從政。但是要求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言行一致,有處理事情的遠見卓識。
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儒家所謂的“君子”重在強調(diào)對人格的追求,要求君子處處嚴于律己,重視自我修養(yǎng),重義避利,追求道義。認為君子應當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作貢獻。
如何治國安邦。孔子認為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治國的前提在于君主要重視仁德、以身作則;治國的基本方法就是“選才、富國、育人、立法”。
《論語》讓后人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后感5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變成了一個不敢夢想,害怕失敗的人。面對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卻了,漸漸的學會用“無所謂”三個字來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失落與難過。有時候,當我無法不面對污濁的空氣,擁擠的空間,我發(fā)現(xiàn)我再也找不回當年那個呼著“小時不識日”的我了。
而這種心態(tài),在遇到孔子的時候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我開始相信有那么一種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卻還在用自己的`心為這個日漸不堪的社會做著奉獻,還在為類似“挾泰山以超北!钡膲粝雸猿种N彝蝗幌肫鹆宋易约,從來沒有一個人像荷蓧丈人那樣用犀利的語言抨擊我的夢想,因為我沒有夢想,準確地說,是沒有擁有靈魂的夢想。
曾幾何時,我也“傻傻”地去給老人讓座,在地上撿了錢去交給警察叔叔,看見同學抄作業(yè)會嚴厲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車會裝睡覺,看到同學抄作業(yè)會走過去笑著對他說:“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隊的我也不會管,對著不喜歡的事我會笑,對著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當我以一個“完美無缺”的姿態(tài)重新站起的時候,我以為我不會再受傷了。可是,我錯了,我躲不了。我終歸不能像孔子一樣喊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在一個戰(zhàn)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公平難覓的年代,說出這樣的話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讓我敬佩。因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愛人”。我無數(shù)次地希望這個世界充滿仁,可是太難了,現(xiàn)在尚且做不到,更何況孔子所處的時代?于是我想起一個面色枯槁卻神情依然煥發(fā)光彩的人,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說著:“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當他面對外界“今之從政者殆爾”,悵然若失地說“鳥獸不與同群”時,誰又能夠像他一樣輕撫琴弦,淺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輕撫著這冷漠的紙張,讀著那些漸漸消逝在時空中的文字,我徹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為真正的君子是絕不會為殘酷的現(xiàn)實所擊敗,絕不會懷疑自己所選擇的路,也絕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環(huán)境的惡劣。他們會自己動手,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環(huán)境。
孔先生教會我的,讓我終生受用。他在夢里告訴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毕壬,我會努力做到的,因為夢想已經(jīng)回來了。
《論語》讀后感6
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jīng)典絕學《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后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讀后感)陳述舉例
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nèi)绾握_對待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chǎn)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guān)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zhì)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前后照應
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后感7
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句話深刻地概括了人生七十載各個階段應達到的境界,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年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要達到這一境界我們該如何做呢?
年輕時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要做到“我注六經(jīng)”當我們年輕時一定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因為這個年齡階段沒什么牽掛和負擔,最主要的是學習,所以就盡量多學點有用的資源,當我們過了這個年齡階段時,我們要顧及和承擔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家庭,孩子,父母等等,這些幾乎要占去我們打部分的精力,就算想去學習更多的知識,也會感覺力不從心,會很累效果也不佳,所以趁年輕時刻苦學習,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如果勇敢的走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你有無限大的力量去面對社會及以后的生活,很多人為了年輕時的享受,不愿去學習,那他的未來永遠在痛苦與勞累中度過。
要做到六經(jīng)注我,就是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要懂得學以致用,因為現(xiàn)在信息時代,要學的東西有很多,很多年輕媽媽吧自己的孩子送去學校培訓各種各樣的技能,認為孩子學的越多就越好,卻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的在運用,學到的知識能夠成為自己的知識而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能夠運用于自身工作和生活,這才是學習的目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做不到這點,像我們平時的各類培訓,這些知識對我們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用途,而我卻很少運用甚至忽略所學的.知識,如果一味的靠自己的思維定式去管理,導致的結(jié)果是原地踏步,不會有進展,所以我們要更加用心把所學的真正成為自己的能源要不斷的去運用。
通過學習,自身的修養(yǎng)不斷提高,內(nèi)心會變得很強大,自己面對事情會更加有自信,對于社會上的一些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堅定自己的內(nèi)心,并且懂得如何取舍,從而能做到內(nèi)心的坦然與淡定。
《論語》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論語》,使我懂得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馑季褪钦f,“對于學習,懂得它不如喜歡它,喜歡不如能以學習作為快樂的事情!蔽矣X得孔子說的很有道理,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期,剛剛在學習的起步階段,對于學習不能嘴上說說喜歡,沒有實際行動,不然就不會有好的成績,今年暑假媽媽給我報的興趣班就說明了道理,兩門興趣班,一門是寫作,一門是奧數(shù),兩門當中,我比較喜歡奧數(shù),所以經(jīng)常做奧數(shù)課外練習,把做奧數(shù)題目當成了一種樂趣,寫作就是完成了老師平時布置的作業(yè),所以在考試時,奧數(shù)成績比寫作好,這說明我們?nèi)绻褜W習當成是一種樂趣,會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學習時,不能偏向?qū)W科,要全面喜歡,這樣才會全面進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币馑季褪钦f“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兩個人當中,一定會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那好的跟著學,對不好的地方則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向別人學習,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記得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班有一位同學,好多同學都不跟她說話,甚至有的同學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們在操場上玩,突然一個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繩梯的時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來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險,只能在大喊大叫,這時老師卻不在,好多同學著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師,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傳達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讓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才脫離危險,這時操場上響起了一陣掌聲,送給她一個大拇指,雖然她學習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優(yōu)點。所以,我們應該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他人的短處。
老師和家長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這次暑假古詩詞學習,使我更加懂得了學習的樂趣。
《論語》讀后感9
我聽到過一首歌中這樣唱到:“人字的結(jié)構(gòu)就是相互支撐”。在七年級學過論語以后,我用我簡單而幼稚的大腦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體會生活,發(fā)現(xiàn)這句歌詞很有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不能見利忘義。
曾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沒錯,的確是。論語的奧妙博大精深。區(qū)區(qū)幾句,就讓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級,我學會了兩句論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見,善于“擇其善者”、去“其不善者”,從別人身上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們就應該這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自身有很多不足,我們卻注意不到?吹絼e人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別人,再來改正自己的不足?吹絼e人做的不好,再來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還要讓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讓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謙虛。因為只有謙虛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驕傲了,就只會被別人遠遠地拉在后面。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思為:到一年中最冷的季節(jié)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經(jīng)受住考驗,不隨流俗,保持節(jié)操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同于一些見利忘義的小人。
有一些人見利忘義,從來不認為與別人的情誼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誼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朋友利益的事。像墻頭草一樣,風往哪里吹就往哪里倒,不但沒有主見,而且沒有道德。這樣的人只會搖尾乞憐,等人施舍,不會自食其力。這種人經(jīng)不住任何考驗,其他人不值得與他交朋友。同時,我們在憎恨這種人的時候,我們不要做這種人,他們只是過街老鼠而已。
有這樣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無止境。通過學習這兩則論語,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而且不能見利忘義,人字的結(jié)構(gòu)就是:虛心和忠義的相互支撐。讓我們一起爭取做“完人”!
《論語》讀后感10
《論語》的真諦是告訴大家如何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教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墩撜Z》最終傳達了一種簡單而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眾所周知,孔子弟子3000,其中有72位賢人?鬃右赃@種簡單溫和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弟子。他的弟子是種子,廣泛傳播生活態(tài)度和智慧。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忽而不學則危的理解和感悟。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作是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盲目閱讀而不思考,只能被書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累,從而被書的表象所迷惑。所謂信書不如無書。只是盲目地努力思考而不積累必要的書本知識,然后研究知識,只能是幻想,問題仍然不會解決,會產(chǎn)生更多的懷疑和更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jié)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識。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結(jié)合學習和思考,成為一名學習型教師和反思型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說:我一整天都不吃東西,一整夜都不睡覺,思考,沒用,不如學。
子夏說:博學而堅定,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
這些都強調(diào)了學習與思維相結(jié)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家康德曾說過,情感無知是盲目的.,情感無知是空的?鬃拥倪@句話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性,而不是思考,而不是學習?梢钥闯,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方面,無論地區(qū)和種族如何不同,其基本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學習聽別人解釋,但也想自己思考,不要盲目地聽別人。
如果你只學習而不思考,你會感到困惑;如果你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你會感到困惑。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為了學習而學習,缺乏必要的思考,只是盲目地學習,大腦是空白的,學習只是為了追求數(shù)量,而不是關(guān)心質(zhì)量,結(jié)果是可以想象的。學習在于思考,但也在于吸收。
也有很多人為了思考而思考,缺乏必要的學習。只是盲目思考,沒有必要的學習指導,結(jié)果思考進入死胡同,不可避免地是非。
因為學習而思考,并感到充實。因為思考而學習,并感到明智?梢钥闯,學習和思考是緊密結(jié)合的。這些都強調(diào)了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的重要性。
《論語》讀后感11
《八佾》是論語的第三篇。主要內(nèi)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jié)上的種種規(guī)定,表達了孔子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對于典型的破壞周記的事件,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tài)度。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鬃釉谶@里還說到“君子無所爭”即便要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diào)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但也要發(fā)揚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精神。
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強做人道理的教育,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巧言亂德”等等?鬃影呀逃淖饔酶爬椤案裎、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在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鬃咏逃枷氲木枘毥處熑烁窳α浚刹诺聻槭,樹德先樹人?鬃犹岢龅耐耆藰藴屎桶l(fā)展模式,即使對今天的教育無疑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格的力量是無言的召喚?鬃拥慕逃枷腚m然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朝代變遷,卻始終根植于中華民族土壤,生生不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思考和實踐的典范。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素質(zhì)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鑒。例如,對教育對象,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強調(diào)的是人人都應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而“因材施教”的理論,體現(xiàn)了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鬃又鲝埲、義、禮、智、信,作為一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好學敏求”,不恥下問,學思結(jié)合,啟發(fā)誘導,舉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先進的教學理念。
當然孔夫子還提到與人交往應當有氣度。當一個人能夠自立于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么人不能容許我成為她的朋友?雖然時代早已不同,但是我們在交友上要”切切、偲偲“這一點上還是想同的。
《論語》讀后感12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nèi)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资ト藥Ыo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墩撜Z》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nèi)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一種力量,我們?nèi)绻麑W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nèi)心卻一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力量——信念的力量?追蜃邮且粋特別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jīng)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姟墩撜Z》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zhuǎn),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印4蠹抑,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jīng)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讀后感13
《論語》是記錄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書,由他的弟子編撰而成?鬃与m然生活在諸侯分爭的春秋戰(zhàn)國,但是,他卻一直堅持授業(yè)解惑,做一個默默耕耘的守樹人。
被后人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學堂,有弟子三千,其賢七十二。初讀古文的我,在新華書店看書時,無意中看到了《論語》。也許是我的文學素養(yǎng)不夠高,《論語》中有很多詞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偏偏是三個人呢?直到我看到了后面的注釋后才明白,這里的三不是單純的三個,而是多個的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說,多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一個人是值得效仿的,要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別人的缺點時,要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恍然大悟,拍案叫絕。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虛心向他人學習的態(tài)度。更可貴的是,他不僅教導我們以善者為師,還要以不善者為師。
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閱讀《論語》,不禁為孔子的智慧所感嘆。他在《論語》一書中向我們講述了“仁”者的學習態(tài)度?鬃訌牟话炎约寒斪鞲吒咴谏系睦蠋,他更像是以一個好朋友的身份,來教導自己的弟子,同時,也虛心向自己的弟子請教問題。他們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學習,正是向世人展示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淖罴丫辰。以前,我是一個不愛舉手發(fā)言的學生,有什么題目不懂,通常都只憋在心里,害怕向老師請教。我的同桌就是我心目中的太陽,積極又陽光。無論什么樣的問題都會請教老師,她的求知欲卻被其他的同學嘲笑。我卻覺得她是晶瑩剔透的璞玉,雖然不會發(fā)光發(fā)亮,但也很耀眼。因為,她有勇敢好問的求學精神。她就是我應該學習的老師,慢慢的,我也學會了大膽請教老師問題了。同時,反省自己有沒有嘲笑過他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C咳找粏枺航裉,你也向別人學習了嗎?
《論語》讀后感14
《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yǎng)和人的的全面發(fā)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為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yǎng),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為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于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在學習方面,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guān)鍵,這對于我國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義。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次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在學習目的上,孔子明確指出要學以致用,為國家和人民做實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導思想是:有教無類,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凈化人們的靈魂,協(xié)調(diào)人們的社會行為,為當時的社會服務。
對于治國之道,孔子的`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屬于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對于當今社會發(fā)展無多大借鑒意義?鬃舆指出治國的前提在于君子要嚴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來帶動下級,使之產(chǎn)生上行下效的效果?鬃诱J為處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yōu)秀人才,同時要重視富國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物。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xiàn),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鑒,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繼承和發(fā)展。
《論語》讀后感15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大師的著作。
南懷瑾先生,海內(nèi)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他畢生講學無數(shù),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別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經(jīng)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nèi)外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shù)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們共讀的書目是《論語別裁》,當我讀了這本書后,我對做學問、做人有了新的認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這句話,“君子不重則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現(xiàn)在講來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那現(xiàn)代化來講,也可說是自己沒有信心。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著來找南懷瑾先生,這青年說,他覺得自己不存在。南懷瑾先生說,你怎么不存在?這位青年說,他覺得沒有他。南懷瑾先生說,現(xiàn)在他講話你能聽到了吧?既然聽到了怎么會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沒有?南懷瑾先生覺得這個青年喪失了自信心,要恢復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個人“見危授命”,若喪失了自信心,就會非?仗,在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wěn)固的,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么“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么?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不要怕改過,要勇于改過,這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讀了《論語別裁》,感覺《論語》不再是那么生澀難懂了,南懷瑾先生通過講故事、講來源等方式讓我進一步走進了歷史,對《論語》有了更親切的了解。
《論語別裁》有助于大家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只是我讀得還不深入,以后的日子,我還要繼續(xù)捧讀它,因為每讀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收獲。
【《論語》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論語的句子11-08
論語經(jīng)典句子03-03
論語的語錄11-25
經(jīng)典論語的語錄11-16
論語讀后感09-30
《論語》讀后感06-28
《論語》的讀后感01-19
論語讀后感[精選]07-18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7-21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