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文人因其對山水景致的吟詠而招引來世俗的擁擠,從而失去了此山此水,于是“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但中國文人真的有敘述的這么高尚超拔嗎?“苦旅”之“苦”會因為“世俗的.擁擠”而消失飄散?其實,恰恰是世俗的打破山水原貌才能使精神貴族們感到苦澀,而文人在面對山水世俗化后反覺其“不苦了”,欲別尋苦境,這說明無論“苦”或是“樂”實際都未進入文人的精神深處,皆非精神加工品味后沉積轉變成的苦與樂,而停留在感官層面;倘若不是這樣,進入了精神層面而猶言世俗化的“不苦”與原貌之“苦”,則說明中國文人的精神較之我等俗輩凡夫實也無特異超絕之處,可以不必揚起文化優(yōu)越感的架子,要獨占這山那景觀的,而且非得和“大官人”“大商賈”站成一線湊這很抬身價也很勢利很虛榮的熱鬧。
《文化苦旅》讀后感2
看此書時,一直感覺像有塊磚壓在心頭,直叫人喘不過氣來。先生筆下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總是與歷史社會和人生意義等因素交融在一起,在感慨先生深厚文筆功底的同時,更為先生訴諸筆端的文化感悟所折服,無端的感動,心甘情愿地將自己淹沒在文化的海洋里窒息,卻又不能自拔。
試問,這種文化是什么?
是陽關古道上的大漠荒蕪,是江南小鎮(zhèn)的秀麗凄美,是多年廢墟的默無聲息,是病房外臘梅的.幽香撲鼻……天一閣在歷史的風雨中飄搖時,濃厚的文化便化為云煙升騰。
《文化苦旅》讀后感3
《藏書憂》則是文集中一篇獨特文章。沒寫人,也沒寫物,寫的是書,是作者自己的一種心情。我認為,雖是"文化苦旅”,雖是一路走來,寫人寫物。終究,還是不能缺少這一篇的。書,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傳承在某程度上絕大部分是由書籍來完成的。跟隨余先生這一路走下來,回首再看這段旅程時,卻是有些苦澀;蛟S,只有當我們明白了苦澀,才能更好的體會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在充滿了歡樂的寒假中,我被推薦讀到了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它是一本凝聚了中華文化的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是以山水風物尋求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的密諦。其中“陽山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涼的黃河文明的盛興與衰敗和歷史的深邃蒼涼,而“白發(fā)蘇州”以及“江南小鎮(zhèn)”描繪了形神俱佳的世態(tài)人情和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其它許多地方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到了我從未知道的地方,了解到了我從未想過的歷史,了解到了我從未觸及的'知識……
《文化苦旅》這本書十分深奧,僅管我有許多不太懂的地方,但還是深深地喜歡上了一句話:“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弊x了它,我開始深思:是呀,藝術是無處不在的,絕不會局限于某個方面。
歷史遺留的文化遍布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朋友們,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慧眼,便可和余秋雨一起踏上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后感5
當卸去一天的疲憊,在萬家燈火的夜晚,讀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隱泉”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美。在余先生唯美的文里,讓我深深感到了鳴沙山的壯美,月牙泉的靜美。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象爬鳴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腳,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過程中,也都有過困難,有過挫折,也曾努力到達過峰巔。但當你長久駐足峰巔,你又感到無比的孤獨與恐恐。向往高度,向往峰巔,向往在高度俯視一切的'快樂,是人生的一種壯美,然而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著大地,潛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當你身處高處時,心似大樹直立擔當。當你身處低處時,心似小草平和謙讓。
《文化苦旅》讀后感6
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栋装l(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讀后感7
我癡迷于哥特式尖頂建筑,清晰記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來源與發(fā)展,能大段背誦莎士比亞的名句,一度覺得西方的月亮真的挺圓。直到品讀了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才幡然醒悟,最厚重的人文、最恒久的歷史、最深厚的底蘊,就在我們的身邊。
秦磚漢瓦,唐詩宋詞,紫禁城的森嚴,水鄉(xiāng)園林的婉約,塞外風光的豪放,名山大川的'壯觀,兩河文明的發(fā)展,書畫佳作的精彩,無一不值得我們細細琢磨、久久回味。歷史讓人銘記,催人思索,使人奮進。余先生追尋先人的足跡,借景寫人,博古敘今,文化苦旅,雖苦也甘。
《文化苦旅》讀后感8
余秋雨寫的文化苦旅有風景描寫,有人物描寫,還有講道理的片段,可謂無奇不有,應有盡有,十分精彩。
本文說了余秋雨從莫高窟道士塔到新加坡的旅行記錄,從中還插入了一些道理和想法。從陸地到海上,從國內到國外,讀了這本書,就感到全世界都有自己的足跡。
他旅行沒有找旅行社,出行全靠雙腳,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雇不了。他一路講課,在講課的`過程中旅行,行行止止。他走的地方大多都是文人墨客,古代文化氣息比較重的地方,他寫文章要青春活力,寫出來卻無比蒼老,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他的少年精力。
他有一段我認為十分好的句子: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這段話講了他認為希望只是一種奢望,不值得去花費太多的精力去希望。
其實, 人們認為他游歷世界,只是單純的去異鄉(xiāng)旅行,可我認為所有的故鄉(xiāng)原本不都是異鄉(xiāng)嗎?所謂故鄉(xiāng),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后一站。
《文化苦旅》讀后感9
一個人,踏上旅程,苦苦尋覓著。
只是一個人,沒有結伴而行,走在空蕩蕩的空間里,內心卻無比豐盈。多彩的文化將這里的空洞填補得十分充實!翱唷笔且驗榧拍瘑?又或者是為消失的'文化而憤憤不平?琢磨不透。他毅然上路,只為文化而變得無所畏懼。余秋雨選擇了寂寞,但卻成就了輝煌,就在《文化苦旅》出版的那一刻。
不得不說,《文化苦旅》的“苦”是能夠從書中滲透出來的。余秋雨探尋著文化,注定孤身一人,獨自承擔迎面而來的一切。寂寞與輝煌在書中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也許,變得孤身一人不一定能夠獲得輝煌的成就,但輝煌卻一定是與寂寞同在的。在新版小敘中,余秋雨把《文化苦旅》比作傷痕累累而身心尤健的回家浪子,離開家中的寂寞與回家后被眾人的披星戴月,應該就能看出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桃花源”千百年來竟成中國人時時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之所在,“桃源”所樂者何?無戰(zhàn)亂與征賦,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并無精神之超越,無對人性本具之罪惡與生命本有之苦難的復雜性之認識,“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遠,也逃不開罪的鉗制。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要么向王權低頭,要么就隱遁超脫,并無為愛為公義為超越性之真理而獨立奮爭的精神。不是遮與蓋,就是逃與避,在苦與樂之間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時,也走向了精神價值的`虛無,難道這竟是陶淵明和千百士人所向往的樂土?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jié)。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jié)。
——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jié)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
我仰望人生。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被壓得喘不過氣之時,我在目錄中尋找看起來輕松些的題目,于是選擇了《臘梅》。
愛極了梁辰魚的這首詩:
“幽花開處月微茫,秋水凝神黯淡妝。
曉徹露濃空見影,隔簾風細但聞香!
花總給人以一種溫馨的感覺。私自以為,每一朵花都是一首詩,“孤芳自賞時,世界便小了”。我幻想,《夜雨詩意》中的那段話能得以映現:
“狼狽的苦旅不見了,荒寂恐怖不見了,只是在緊張生活的`空閑,讀一首詩,親撫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樣的輕松和瀟灑!
可是,我發(fā)現我錯了。當花的生機勃勃與絕癥病人那無法挽回的生命形成鮮明落差時,輕松和瀟灑成了大笑話。雖然先生極力凸現昏暗中的光明,絕望中的希望,但我想更多的是平凡人,至少我無法那樣豁達,無法忽略那光明周圍是昏暗,希望被絕望包圍,相比起人的生命,一切都太渺小。
但僅是那一點燦爛,就使人心感動。為生命而動容,更為人對美,對生命的生機表現出來的執(zhí)著而震撼。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首次接觸《文化苦旅》,并不是整本書,而是選入中學教材的那篇《道士塔》。還記得那堂課,全班空前的寂靜。
曾久久地盯著這首詩: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陽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
決勝負于城下。“
看一遍,淚水朦朧;再看一遍,伏案痛哭;細讀全文,欲哭無淚。剩下的是內心久久的傷痛,然后就是一片空白,是慘白!那不是文化掠奪,根本就是拱手讓人啊。
我好恨,跟著先生一起恨,跟著那么多學者一起恨。
但是,恨什么呢?恨無情的歷史無法重寫?
只有嘆息……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迷信”這個詞本身充浸著一種粗暴的判斷情緒,也交織著從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現代理性文化過度的激烈掙扎和矛盾心理。尊重一種哪怕是荒蠻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談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于其外的人,而為此荒蠻文化所深深影響的族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也許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問題。價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誠如文中所言,今日鄉(xiāng)民的重演儺戲究竟還保留幾分誠意?或許內里都懷著現代商業(yè)功利的`心思罷。而這種“誠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嗎?傳統文化在現代性中的融解是一個大智慧的疑難問題,我個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無論如何,“迷信”的文化不該是用強制暴力去推倒砸爛的,因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談尊重人的權利與尊嚴。何況人類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廣闊的胸襟,透過一個儺戲,可以窺視當下整個中華民族轉捩期的文化困境。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廣闊的陸上,孕育著大群大群的生靈。靈長的猿慢慢進化成兩腿站立、會用火,最終會思考的人類,他們渴望更多。
文化究竟是什么?我們走在千年的路上,頻頻回首,只為尋找最初設下的答案!}記
《文化苦旅》,確如書名和綠色的包裝一般,甘苦的味道彌漫在方正的漢字間。說是杯中的熱茶還不夠,應是山頂的草藥,可以用水熬出褐色的湯汁。
厚厚的一本,從東海之濱到白雪皚皚的陽關、再到風吹浪打的`北歐,余秋雨先生對于“文化”的追尋,從來不屈服于腳下凹凸不平的土地。書中幾處的記述同我的印象重合在一起,既有自豪自己能跟上偉人的足跡,又是遺憾物是人非。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閱讀心得11-07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27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11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4-0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25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1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2-11
關于《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 《文化苦旅》讀書感悟01-16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6-14
關于《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