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龍應臺目送》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1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jīng)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赐暾緯,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huán)境中,就會發(fā)現(xiàn),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2
人生三書之三“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讀完這本時,心中甚是感動,也有幾分悲傷。讀完別人年逾半百的感悟,不禁想起已是古稀之年的阿公。感嘆時間的老去,埋怨自己過慢的成功速度。至今都沒敢打一通電話,不孝子孫形容自己都不為過。并非不想念,只因為每天只關心他寶貝孫女工作,害怕他過多的期待會讓他更加失望。于是在承受無形的壓力的同時也只好選擇逃避。所以慢慢的'失去了交流,缺少了陪伴。
世界上只有父母才會對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對于阿爸爸阿媽媽也是同樣害怕自己無法完成他們的期待。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所以希望努力變成你余生的代名詞。
對于“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倒是沒有太多感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習慣了一個人做決定,一個人拿主意,所以,所以覺得自己的獨立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偶爾也會獨立到心疼自己,獨立到孤獨。
可是阿,社會在一步步逼你快速成長,所以就算是一個人也得學會茁壯成長呀!
人生三書,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從前往后。從前,無畏成長。往后,也希望帶著善良勇往直前。面包和愛情都會有!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3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在她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什么叫孝敬。
這世上總有一群人:當我們披著霞光呱呱墜地時,他們喜悅而泣;當我們學步不穩(wěn)摔倒在地上時,他們急切心疼;當我們背起書包憧憬未來時,他們?nèi)找共賱?當我們躊躇滿至打拼事業(yè)時,他們獨守空巢或孤老而終。目送了時間,語言和生命,讓我知道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長大后我們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盡絕時默默流下思鄉(xiāng)的眼淚,每一次回家,總覺得如此衰老,為何父母總是如此的漸漸離去,總是在告別式微笑的說一聲再見,在上車時獨自的在心中流淚
很多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只要給予長輩足夠的.物資,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實只是一種陪伴;又有多少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動作,只要今天孝敬了這份溫馨就能在長輩心里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還是一種延續(xù)的狀態(tài),長輩們需要的不只是只言片語的零碎的關懷,而是呢喃細語的嘮叨與問候。孝敬不是絕對的服從,它是一種心,一種情,一種內(nèi)心的思念。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業(yè)。時間,永恒得把一些東西帶走,帶不走的,隨著時間,也便成了永恒。然而,這種永恒到底是兩個人的不悔的歡笑,還是兩個人遺憾的淚水,完全取決于你對孝敬的態(tài)度!現(xiàn)在的我常?吹綘敔斈棠趟ダ系暮圹E,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們就不見了。任憑我怎么呼喊,他們都不會回來了。而有過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媽媽也將步入風殘燭年,也將從此消失,無處尋覓呢?
愛父母,孝敬他們,就是愛30年后的自己;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愛五十年后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4
對一本書的第一印象總是書封——那是一種鋪陳在亞麻布上暈不散化不開的綠,或深或淺。
很喜歡書中的文章,淡淡的,毫不經(jīng)意的一筆文字,就能掀起心中的一片漣漪。時間抹平了龍應臺母親最深的記憶:“媽媽,我是你的女兒,小晶。你看著我。”“我女兒不在這里,謝謝你!蔽羧召囍赣H的兒子長大,懂得為媽媽做飯,心疼她:“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做給自己吃。”溫暖人心。還有,還有她的父親,她寫到:“我慢慢的,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背ㄩ_心扉的龍應臺,滿紙溫情。
讀罷此書,我有一種領悟,對親情的領悟,當父母凝神注視你時,你當珍惜;當父母牽起你手,過馬路時,你當珍惜;當父母因為你的過時而訓斥你時,你當珍惜。因為,當懂得時,如龍應臺記起父親,為父親寫一篇《目送》時,父親已經(jīng)走了;因為當懂得時,如龍應臺寫起母親,陪伴母親時,母親已不認識她了;就連龍應臺那本依賴于她,親密于她的兒子,也涌長大,讓自己在母親全部的視線里,徒留背影。她說:“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
踏踏實實的紙張,不多不少的篇幅,配以龍應臺或剛毅或柔情的文字,一副映襯著書封的畫卷展開,在我心中印刻下或深或淺的足跡。重新翻開這本書罷,再從新,細細品讀。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5
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書是連續(xù)著看完的,所以書評就在一塊寫吧。
這三本書被稱為是龍應臺的“人生三書”,也確實是這樣。
《孩子……》中華飛、華安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母親眼里都透露著殷切的愛意,無限寵溺。就像龍自己說:“你們兩個本來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看完后覺得很溫暖,整本書中有著濃濃的“愛”,深深的“情”。
而《親愛的安德烈》全書是由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互通書信集結而成,曾經(jīng)蹣跚學步的孩童卻已成長為風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卻是母子之間思想上的碰撞,一邊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開放、自由不羈;另一邊是有名的作家母親,重視家庭親情、倫理觀念。雖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卻是很陌生。為了重新認識彼此,才有了這本書,只為了在母子之間的鴻溝上搭建一座橋梁。
至于《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認自己真沒大讀懂。文章很散,記錄了很多東西,但大多都是關乎親情。印象最深的是龍父的病故,那種悲痛和感悟都能透過文字摻滲出來!坝行┦,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边@句話在這里,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是如此的切合實景實情。
“人生三書”——這三本散文書籍,細膩而溫柔,看似淡淡的,實際上卻是深刻又真實。還是那句話,在別人的故事里,過好自己的生活。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6
《目送》里包羅萬象,龍應臺女士用她溫婉細膩的筆觸將每一篇文章刻畫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會面臨各種各樣這樣年齡段所要觸碰的事情。 《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龍應臺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十分的細膩的。其中《目送》這篇文章帶給我很深的觸感。
《目送》講述的是讀后感目送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目送父親的背影漸漸遠去。當我們長大后,對子女的關切可能會勝于對父母的,而當子女長大后,他們也依然會對自己的子女的關切勝于父母。這種愛會一代一代的延續(xù)。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不斷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時會體會到很多。
當我們的父母也漸漸變老的時候,變成一個雙目渾濁,滿頭銀絲,全身布滿老人斑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像父母對待年幼的我們一樣去細心照顧他們呢。
當我們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時候,那就去父母吧。因為孝順父母永遠不是壞事。
龍應臺說父母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但我認為應該拼命的追,用自己的愛使他們的心溫暖,像小時候那樣整天黏在他們身邊也許就是每個作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順并不一定是讓父母過上特別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顧父母,多與父母聊天。因為有你時候他們會覺得很開心。所以請不要說自己今生來不及孝順父母,想孝順父母什么時候都行。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無法言喻那種情感。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7
她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當初上學時學《背影》,一點都不感動,后來上了大學,我慢慢的體會漸深,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2008年奧運前夕,父親和母親來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時父親看起來還是那樣高大強健,下飛機時那么健步如飛。2010年端午,感覺兩年恍然間父親老了,滿頭白發(fā),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親來北京看病,看到父親我說不出太多的話,心酸徹夜難眠。喚起了我太多的回憶,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親是我們寬大的遮護傘,我想起來了讀初三時,下晚上自習時,父親在鄉(xiāng)政府宿舍里給我留的一塊西瓜。
長大的時候父母親卻漸漸成為我們極欲擺脫的枷鎖,那個十八九歲年紀的我們充滿了青春的`叛逆,想要盡快地離開父母的庇護,自認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我想起來98年我上大學時,關于送我去長沙,我和父親還辯過嘴,而那年我們家里讀書買房,經(jīng)濟上的很拮據(jù)?烧娴脑谕夤聠瘟骼耍脻M身是傷的時候,最懷念的還是父母親的鼓勵,因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來了這次父親來北京看病時仍然清晰地講到那些道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親人在的時候總是不夠珍惜,而在她們忽然離去之后,我們才明白,這個世界上也許再也沒有人像家人一樣無私無悔地愛著我們,那份入骨的血緣和溫暖的失去足于使整個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緣分要幾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后再也不會有這樣的緣分,生離死別之間,唯有親情的思念仍然是不變的。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龍應臺《目送》的經(jīng)典語錄05-29
龍應臺《目送》經(jīng)典語錄05-30
龍應臺散文《目送》節(jié)選01-12
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07-27
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02-04
龍應臺的《目送》讀書筆記02-04
龍應臺《目送》經(jīng)典臺詞摘抄01-27
有關目送龍應臺讀書筆記01-20
龍應臺散文《目送》讀書筆記01-02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