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歇后語 推薦度:
- 歇后語笑話 推薦度:
- 祝福下一年更好的句子 推薦度:
- 很甜的短句 推薦度:
- 春風(fēng)的詩句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歇后語三個臭皮匠的下一句
歇后語是群眾在生活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fēng)趣、形象的語句。,下面小編將給大家?guī)硇笳Z三個臭皮匠的下一句,希望大家喜歡。
三個臭皮匠的下一句:頂個諸葛亮;賽過諸葛亮
直譯:三個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協(xié)力集思廣益,也能提出比諸葛亮還周到的計策。
釋義: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經(jīng)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英譯: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解釋】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jīng)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另一種說法:“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能頂一個諸葛亮,民間流傳中被說成了“皮匠”。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典故出處
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應(yīng)周瑜造十萬支箭用于破曹,出了“草船借箭”之計。但不知,當(dāng)日諸葛孔明算準(zhǔn)時機(jī),便命隨從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兩邊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蓋。其隨從完成后,回報軍師,并提出這樣布置恐讓曹軍看出破綻。三人心有一計,但只不說,明日安排好領(lǐng)軍師看。只見每艘小船的船頭都立著兩三個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來就像真人一樣。后曹軍果然中計。真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難敵三人之智。
“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边@是民間俗語,已經(jīng)熟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可是你有時偶爾一想,“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是講干活嗎?顯然不是;是講力量嗎?三個人的力量顯然比一個人大,顯然這并非題中之義;是講智謀嗎?顯然這才是這句俗語的要義,可是三個臭皮匠,他們可能連行軍打仗都沒有見過,怎么比得上諸葛亮呢?要知道諸葛亮是打仗的,講軍事的,這是哪門對哪門。咳绻f群體的智慧,可也得和戰(zhàn)爭沾邊啊,和戰(zhàn)爭沒怎么沾邊的三個臭皮匠,怎么能夠比得上諸葛亮呢?顯然,這比喻實在是有點問題。 皮匠,也就是城里街上或者村上做皮毛生意的,像做皮衣啦,皮棉啦,皮貨啦,等等,今天也可能是做皮革生意的,他們當(dāng)然有來自實踐中的經(jīng)驗和智慧,只是這經(jīng)驗和智慧實在跟戰(zhàn)爭不沾邊。對于諸葛亮和皮匠而言,顯然是各有各的智慧,皮匠有皮匠的智慧,諸葛亮有諸葛亮的智慧;他們的智慧是不同的。拿皮匠的智慧去比作行軍打仗的智慧,這是哪門跟哪門?他怎么能同習(xí)慣于行軍打仗、天天講謀略的諸葛亮比智慧呢?顯然,這里面有個錯位的問題。
錯位在哪里呢?——錯位就錯在聲音的訛用上。
近日翻讀朱正的隨筆集《思想的風(fēng)景》,見其中有一短文《皮匠辨》,文中說:“三個臭皮匠,賽個諸葛亮。大約是說明群眾的智慧吧,一個不如二人計嘛。人多,各有各的經(jīng)驗,各有各的知識領(lǐng)域,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大家湊起來,互相補(bǔ)充,糾正,結(jié)果總會比較好。一個再高明的人,總不免有他的局限性,他獨自作出的決定往往也不見得就是最好的、最準(zhǔn)確的。就說諸葛亮吧,盡管正史上說他‘將略非其所長’,可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怎么民間諺語說:三個臭皮匠,賽過他呢?
“為什么是三個皮匠,而不是別的鐵匠、砌匠、花匠,或別的裁縫、老農(nóng)之類呢?依我看,‘皮匠’應(yīng)該寫作‘裨將’才對,裨將也就是副將(在戰(zhàn)爭中多沖在第一線上的),所謂偏裨,指的是中下級軍官,這才和戰(zhàn)爭有關(guān),也才能同軍事家諸葛亮比一比高低了!薄@一段話,分明是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也就是說,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三個下層的、在第一線上行軍打仗的裨將,有時候他們的經(jīng)驗和智慧集中起來,就比遠(yuǎn)在大寨里指揮、足智多謀的、穩(wěn)位軍中帳的諸葛亮來得正確,來得實在和有效!叭齻臭裨將,賽過諸葛亮(或:頂個諸葛亮)!边@才是這句諺語的原義和原字。也就是說,后人以訛傳訛,將“裨將”訛成了“皮匠”——這畢竟是同音字,而且容易寫,容易記,容易為文化不高的民間百姓口頭上使用和口口流傳。就像中國老百姓許多同音訛用一樣,比如將杜拾遺(杜甫)寫成杜十姨(見《聊齋志異》)、梁武帝訛成梁五弟(見《彷徨·長明燈》),又像辛亥革命期間的.鄉(xiāng)下偏僻的農(nóng)民,像阿Q一樣,將自由訛成“柿油”,所以“裨將”訛成“皮匠”也就毫不奇怪了。只是不知何時,它由“裨將”訛成了“皮匠”?——那實在不是我們所能知道了。
故事簡介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quán)設(shè)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分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非常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兩千多公斤重。孫權(quán)被難住了,急得面紅耳赤。后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丑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里不服氣,便聚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于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后,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qū)O權(quán)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叭齻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沒有絲毫聯(lián)系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另一種說法,來自于小學(xué)語文課本一篇名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文章。文章中寫到諸葛亮帶兵過江,江水湍急,而且里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普通竹筏和船只很難過去,打頭陣的船只都被水沖走觸礁沉沒,諸葛亮一籌莫展,也想不出好辦法,入夜來了3個做牛皮活的皮匠獻(xiàn)策。告訴諸葛亮買牛,然后把牛從肚皮下整張剝下來,封好切口后讓士兵往里吹氣,做成牛皮筏子,這樣的筏子不怕撞,,諸葛亮按此方法嘗試并順利過江。之后“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民間諺語廣為流傳。
【歇后語三個臭皮匠的下一句】相關(guān)文章:
話歇后語的語錄45句02-12
話歇后語的語錄49句02-09
話歇后語的語錄39句02-09
話歇后語的語錄46句02-09
話歇后語的語錄48句02-09
話歇后語的語錄47句02-09
話歇后語的語錄30句02-09
話歇后語的語錄29句02-09
話歇后語的語錄38句02-09
話歇后語的語錄40句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