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屆畢業(yè)五十周年紀念會發(fā)言稿范文
今天,站在這里,感慨萬千。
0年前的我們,曾經(jīng)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因為我們進附中是百里挑一。曾經(jīng)以為理想自然會實現(xiàn),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不積極向上、好好讀書。
那個時候,根本沒想過,青春會衰弱、生命也會枯竭。
人生是一個圓,起點和終點最后會匯合。如今的我們已能隱約看到生命起點了,這時我們才明白,原人生短暫,青春也只是一瞬間,還沒得及體會是怎么回事,它已經(jīng)不在。如今的我們也不必再展望將了,一生的路明明白白。回頭看,命運不過是自己踏過的一個個平凡的腳印,于是命運沒有了那份神秘感。
坐在下面的老師和同學都已白發(fā)蒼蒼,臉上有了歲月的痕跡。但是,我的腦子本能地拒絕這種影像。
我們的老師在我記憶中依然年輕,她們端莊美麗,他們富有激情,他們的上得無可挑剔,他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同樣,我的同學也被定格在那個青澀年代,自此,再也沒有改變。他們從這兒走出后,不管是當了官,事業(yè)有成,還是默默無聞地只專注于一份平凡的工作。在我印象中,他們無一不是我的發(fā)小,有著簡單而劃一的理想,掛著著浪漫和率真的笑容。
想真是難得。
或許,現(xiàn)在,在家人眼中,我們是家庭的頂梁柱,成熟老練,或許,對孫輩說,我們一開始就是個老人,和藹可親,卻不免落伍和嘮叨。
我們也有過的青春年華,如今唯有我們能相互作證。它漸漸遠去了。遠得連我們自己也快夠不著了。這曾是一個如今的年輕人不能想象的激情歲月,蕩漾著一切人世間最美、最理想的東西。它不會輸給附中任何一屆畢業(yè)生,也不會輸給我們的后輩。
歲月成為記憶,沉淀在老同學腦中。象一盒不褪色的錄像帶,只要我們相遇,只要我們提起,一切就會再一次重現(xiàn),這是我們友情的可貴之處,也是我們見了格外親的理由。
0年過去,我們?nèi)?班的幾十位同學怎樣度過這半個世紀?要說的太多,說兩個同學的故事。
魏孟勛是同我一天下到崇明農(nóng)場的,那里生活艱辛又枯燥。一天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下,筋疲力盡,而且,居住條也差,住在草棚里的學生一開始是用煤油燈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還能干什么?
但我就聽說魏孟勛在勞動之余自學英語。俄語班的學生沒有英語基礎,在沒有教材、沒有老師,更沒有如今鋪天蓋地的語音設備,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是怎樣自學的?說實在,我至今難以設想。
然而,下鄉(xiāng)三年后,他成了中學的英語老師。
若干年后,我又知道以自學為主的他成為上海的名師、英語特級教師、上海英語教育系統(tǒng)學術委員會成員。參加高考的命題、評審工作,出了不少著作。
這是個聽起簡單,又略帶有一點不可思議的故事。至今令我唏噓不已,因為我清楚,這里包含怎樣超強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
我在出版社當過十年美術編輯,1986年,一個偶然機會,我看到了由香港出版的《徐云叔篆刻集》內(nèi)容豐富,裝幀印刷非常講究。當代不少篆刻、書法大師為他作序、署簽。打開細細看,才知道徐云叔,就是我附中的同桌徐德云。
他從革期間開始研究篆刻,如今在書法纂刻界已赫赫有名。香港、大陸連續(xù)出了名家徐云叔的篆刻集,他被聘為香港中大學教授,蘇富比的藝術顧問。美國和香港的電視臺將他的藝術拍成專題片。在篆刻界有個被譽為“空前絕后”的大師級人物——陳巨,最得意的弟子便是徐德云。
陳巨先生晚年,篆刻常由徐代而為之。80年,巨先生要徐德云治印兩方,并囑不落邊款。后才知道,這是張大千向陳巨先生索要的兩枚印。之后,張大千在洛杉磯寓所所畫的畫作上,多留有這印跡。
出版的張大千印譜已將此兩印列在徐云叔名下,從中既可見陳巨對這位高足的推崇和徐云叔的功力。
以上就是我們班級的兩位同學。0年以前,他們喪失了深造的機會,但他們迅速涉足另一個領域,做學問。
我們說,做一點學問并不難,難的是,做學問能做到極致,做到領域的頂端,成為行業(yè)的翹楚。
環(huán)顧我們?nèi)?)班的學生,0年,他們不管在哪里,不管從事什么行業(yè),都是個極其認真,將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用常人的眼光看,我們?nèi)?班的同學過于書生氣,有點“木納”,有點“憨厚”。我們普遍不很活躍,我們甚至不善于表達自己,但是我們刻苦、專一、執(zhí)著。
高調(diào)做事,低調(diào)做人。我們滿足于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堅韌執(zhí)著。
在美國,整個教育界近幾年被一種所謂的全新教育理念所席卷,他們稱其為《GRIT》。
它可以直接翻譯成“砂礫”,即沙堆中堅硬耐磨的顆粒。中也同時翻譯成“堅毅”,但其含義比毅力,勤奮、堅強要豐富。
在美國,那種認為孩子的成功取決于智商和情商的觀念,已經(jīng)UT了。
GRIT,被認為是學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美國,這個理論200年之后,才被重視,。很多學校都受這種理念開始修改自己的程。這時美國的教育工作者才認識到:教育的核心是塑造一個人的性格和習慣。
這些為日后成功打下基礎的'性格和習慣是什么?
是對長期目標有著持續(xù)的激情及耐久力,是不忘初衷,堅持不懈,執(zhí)著頑強。
這不就是兩位同學的寫照嗎?這不就是附中無數(shù)同學成功道路的總結嗎?這不就是附中習以為常并始終堅持貫徹在每一個細節(jié)的教育方法嗎?
有幸,早于美國幾十年,我們便在附中受到了這種教育方法的熏陶。
我們被訓練得:有著非常明確的既定目標、有著極強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和自我調(diào)整能力。
為此我感恩這所不凡的學校。感恩我們的老校長和所有的老師。
一個人的命運也許不能選擇,但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是可以選擇的,我們在命運面前選擇了主動、積極與堅毅。
教育的高明之處在于:
對學生不是教他們跑得多快,而是能讓他們在摔倒之后站起繼續(xù)跑,哪怕是最后一名。附中的教育和熏陶形成了我們的共同的個性---不輕易言敗。它讓我們在感覺最糟糕的時刻不允許自己停止前進。
如果我們在最糟糕的一刻放棄并結束努力,那么,我們這一生就會錯過最精彩的時刻。就會錯過人生精彩的演出結束后,能聽到的雷鳴般的掌聲。
人生70古稀。終于我們肩上的對社會的責任可以放下。我們問心無愧。
輕松之余,是否有點遺憾?
我們自幼就被教育,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幾十年我們是以群體形象面世,諸如:老三屆、知青、工農(nóng)兵學員。我們這輩人只知道共性而忽視個性。我們有意將自己的個性隱去,并引以為榮。
今天我要發(fā)問,這是否也同時隱去了屬于自己的閃光點?
我們往往不善于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不習慣傾聽自己靈魂的聲音,不會作個性思考,羞于凸顯自己的特性,更不敢大聲發(fā)問: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不同凡響的生命?
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鮮活的,都應有它個性的光輝。我們的后輩們和兒女們在這點上遠遠強于我們。
將近70,似乎也并不晚。
今天一切紛擾遠去,我們可以享受孤獨,安靜地、完全徹底地面對自己了。
再為自己的生命活一次吧,或許,古稀,是另一種活法剛剛開始。
那就是活出自我,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我們依然充滿好奇,依然富有熱情,依然不言放棄。
或許,會有離校60年的紀念,到那時再敘敘屬于我們自己的別樣的精彩!
【六六屆畢業(yè)五十周年紀念會發(fā)言稿范文】相關文章:
畢業(yè)家長代表發(fā)言稿05-10
畢業(yè)班發(fā)言稿04-18
畢業(yè)典禮發(fā)言稿12-26
大班畢業(yè)教師發(fā)言稿11-17
幼兒畢業(yè)老師發(fā)言稿10-16
小學畢業(yè)教師發(fā)言稿15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