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夕染指甲的習俗介紹
說到七夕染指甲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奇怪,而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就是染指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夕染指甲的習俗介紹句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為什么要染指甲?
七夕染指甲的這個習俗,是在我國西南一帶流傳的,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這個風俗。許多地區(qū)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jié)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fā),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傳說蛇見了鳳仙花害怕,以之染指甲可辟邪。
用花草染指甲的這個傳統(tǒng)風俗,是這些地方大多數(shù)女子與兒童們在節(jié)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當然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民間傳聞在七夕這天染紅指甲,干活時就會更利落,于是女人們就將鳳仙花搗成汁,染紅指甲。
七夕當日,未出嫁的女孩用鳳仙花、月季花染紅指甲,互相比美,并十分珍惜染好的指甲。有老人認為,用鳳仙花染紅指甲,可使手指不縮筋。當然,這也是為了能在做女紅時,雙手更美觀、更健康。
鳳仙花是女人花。有詩贊道:“此花已有神仙福,愿在佳人指上香!薄敖瘌P花開最鮮艷,佳人染得指頭丹!兵P仙花是一種極易種植的花卉,有紅、白兩色。初夏至深秋,次第開放。這種不怎么起眼的草本小花,卻受到歷朝歷代年輕女子的喜愛。因為用它來染指甲,可以使自己顯得更加嫵媚靚麗。
“七月七日為乞巧節(jié),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美好民俗至今延傳:取鳳仙花瓣和明礬放入碗中搗碎成糊狀,取少量覆于指甲蓋,先用透氣的樹葉包裹,再以棉線包扎。翌日拆開,指甲便是紅色。
鳳仙花是一種中草藥,對手足指甲有著治療和保健的奇效;ㄖ袣⒚咕、癬菌的功能,可治療頑固的甲癬、灰指甲等病癥。
鳳仙花染指甲的方法
材料準備:鳳仙花瓣(大紅色、紫紅的最好;粉紅、白色的顏色淺,不建議使用),茼麻葉子(也可用其它葉子,如心形的豆角葉等,寬大柔軟堅韌即可;塑料袋也行,不過不太透氣),線繩,明礬或鹽(不建議用明礬,對身體有害)。
做法:
1、在鳳仙花瓣中加入適量的食鹽,可以根據(jù)需要放入少量的明礬,過多明礬會讓染出來的顏色過深,不好看,把上述材料搗爛然后放置半天,蒸發(fā)掉一部分的水分。
2、使用刷子或者其他輔助工具蘸取適量步驟1的材料,把它均勻地涂抹在指甲上,把指甲蓋住就好。
3、覆蓋好“指甲油”后,用葉子把指尖包裹起來,像包粽子那樣用繩子纏好,等待五個小時就可以基本上色了。當然如果你想效果更好可以包久一點。
指甲花染指甲小TIPS:覺得一次效果不好的話可以重復染指甲一邊,另外搗好的花瓣是可以放到冰箱中保存的。在染指甲的過程中,難免會讓指甲的周圍也染上顏色,大家也不需要擔心,只要多系幾次手,過幾天就能夠恢復正常的顏色了。
對于女孩子,可以動手用天然的方式染指甲。鳳仙花染出的丹蔻不僅環(huán)保,也要比有機化合物的指甲油有趣味多了。
七夕習俗之拜織女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lián)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習俗之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jié)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tài)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shù)千錢。
七夕節(jié)習俗之曬書曬衣
據(jù)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quán)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還有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而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習俗之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qū)⒕G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夕習俗之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xiāng)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蛏⑷缁ǎ瑒尤缭,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節(jié)習俗之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nèi),次日看之,若網(wǎng)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nèi),以候結(jié)網(wǎng)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jié)網(wǎng)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wǎng)之有無、唐視網(wǎng)之稀密,宋視網(wǎng)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染指甲的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七夕拜魁星的習俗介紹08-25
七夕習俗之拜魁星介紹08-05
七夕投針驗巧習俗詳細介紹07-29
立冬習俗介紹11-09
大寒的習俗介紹01-24
中秋習俗介紹08-08
七夕乞巧節(jié)的習俗07-27
七夕的來歷和習俗08-05
溫州中秋習俗介紹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