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
關于兒童與自然的疏離,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下面是CN人才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歡迎參考~
篇一:《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
我慶幸,我來自北方的農(nóng)村,可以帶孩子經(jīng)歷我小時候的事情;我慶幸,我嫁了一位來自南方農(nóng)村的老公,可以帶孩子經(jīng)歷不同于北方的孩童玩耍的那些事情。
正因為如此,我的孩子佑佑不會像馬修那樣,對著爸爸講:“老爸,為什么你小時候比我們現(xiàn)在要有趣得多?”(P1)而是像那個五年級的小女孩,感嘆“在樹林中,我覺得我好像在媽媽的鞋子里。”(P12)
當然,佑佑也不是一直在經(jīng)歷爸爸媽媽小時候的事情。畢竟,在大城市生活,身不由己。每當節(jié)假日或者寒暑假,我們都會回農(nóng)村老家,或河南,或天臺。
每年梧桐樹開花的時候,不知你是否仔細觀察過梧桐花?是否看到過梧桐蜜?是否嘗過梧桐蜜?在佑佑上學的路上,有幾棵梧桐樹。今年,梧桐樹開花時,我?guī)в佑右黄鹩^察過,我們還一起吃過梧桐蜜,甜甜的。小時候,我吃過,再讓佑佑和我一起吃,感覺很美好。
你和孩子一起踩過泥坑嗎?當鞋子上沾滿了泥土,怎么辦?找個稍微大點兒的水坑,再一起進去踩水唄!既有踩水的樂趣,也能把鞋子上的泥土洗掉!這也是我和佑佑一起做過的事情,很好玩吧!
去年夏天,我們一家三口回了天臺。農(nóng)村里,沒有游泳館,那怎么游泳呢?有干凈的水塘就行啦!那個水塘大概1米多深,那也是佑佑爸小時候經(jīng)常去洗澡游泳的地方哦!每天上午,佑佑爸帶著我和佑佑去那個水塘釣魚。我們沒有買魚餌,佑佑爸用面粉做成魚餌,竟然也能釣上來(石斑)魚!作為北方的妹子,我從來不知道。我想,我和佑佑都開了眼界。每天下午,佑佑爸帶佑佑去那個水塘游泳,因為下午水已經(jīng)被曬得熱了,游泳不會冷。
清明節(jié)前后,采摘茶葉正正好。在天臺老家,婆婆種的有龍井茶,有白茶,有土茶。去年和佑佑一起去摘了茶葉,體驗了一把。只是去年還不知道《春茶》這本書,沒來得及和孩子講。不過,在老家,看佑佑的爺爺奶奶采茶葉,講述茶葉的成長過程也不錯。在農(nóng)村,現(xiàn)在很少有手工炒茶的,家里人都是用機器來炒茶。據(jù)婆婆講,采摘4斤茶葉才能炒出來一斤干茶葉。對我和佑佑來講,又長了見識。
每年十一,我和佑佑都會回天臺老家。因為家里柿子熟了,佑佑可以爬樹摘柿子了。要知道,在大城市里,很多自然玩耍的游戲是被禁止的!读珠g最后的小孩》里也提到過:一些是文化或者制度性的,比如越來越多的司法糾紛、在教育過程中將自然體驗邊緣化的趨勢(P102);讀后感i1766.com害怕負責也是阻礙自然玩耍的一種強大力量(P210)。記得有一次,佑佑在廣場上爬樹,被保安叔叔訓了,心情很低落,還有點害怕。所以,在老家能爬樹對佑佑來講也是一大樂事。不過,由于天臺老家是山區(qū),大多是梯田。地塊比較窄,要上山爬樹摘柿子,是有一定隱患的。因此,在爬樹摘柿子這個活動是要在大人的看護下進行,并且要提前講好規(guī)則。這就是所謂的“給孩子們機會去體驗‘控制中的冒險’(P157)”吧。畢竟,隱患是難以預測的。正如書中提到的:必須承認,我們無法控制未來要發(fā)生的事情。(P164)
今年的清明節(jié),我?guī)в佑踊亓撕幽侠霞。那時,田里有綠油油的麥苗,菜地里有青青的蒜苗還有大蔥。這些都是青色的,我像佑佑那么大時,都能辯的清?墒,對現(xiàn)在的佑佑來講卻是傻傻分不清。為此,我特意將幾樣放在一起,教他識別。這也算是在大自然中培養(yǎng)學習力、做中學吧。
有些事情,還沒來得及和佑佑一起分享。比如以下的事情:
我的家鄉(xiāng),每年會種小麥。每當小麥快熟的'時候,大概小滿節(jié)氣前后,我會和小伙伴一起采摘一些,然后拿回家在火上烤著吃。等小麥熟了,我們拿著干凈的麥粒放嘴巴里嚼,最后嚼成口香糖的感覺。(可能是家里窮,買不起口香糖。也可能是享受這種樂趣吧。)
小時候,我愛吃糖?赡菚r候身邊棒棒糖不多見,那想吃了怎么辦?自己做呀!家里燒火用的是煤,每次媽媽做完飯,都會把火封住,中間留一個小孔通火。周末,我邀請小伙伴來我家做棒棒糖。找個玻璃瓶的蓋子,要鋁制的或者鐵制的蓋子,用個軟鐵絲把蓋子捆牢,并留一段用來拿著。蓋子里放上白糖,然后就拿著蓋子放在小火孔上。在鐵刀上放個干凈的小棍子,等糖溶化了就直接倒在棍子上,棒棒糖就做好了。如果家里有芝麻,還可以放點芝麻在蓋子里。
有機會,一定和孩子共同經(jīng)歷自己的童年!不僅是回憶自己的童年,更是讓孩子與自然重歸于好的途徑!
篇二:《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
關于兒童與自然的疏離,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伴隨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社會現(xiàn)代化的進程,人類漸漸遠離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為穴居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動物。這種令人擔憂的異化,今天正在加速。
一直以為,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城市生活與自然的聯(lián)系更密切一些,理查德·洛夫的《林間最后的小孩》打破了我的想象。事實上,“去自然化”的生活、兒童的“自然缺失癥”,已經(jīng)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的現(xiàn)代病。正如許多人的評價,這本書很具開創(chuàng)性,振聾發(fā)聵。作者透徹地揭示了人類與自然關系異化的歷程,揭示了正變得日益強大的導致兒童與自然疏離的新因素:空調(diào)、電視、動畫片、電子產(chǎn)品、治安狀況……以及網(wǎng)絡。一個孩子坦率地說:“我更喜歡在屋里玩,因為只有屋里才有電源插座。”
早在盧梭的《愛彌爾》、梭羅的《瓦爾登湖》中,就揭示了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變質(zhì)。這本被譽為可以與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相媲美的書,并未止于一味地擔憂和警示;沿著盧梭和梭羅向自然學習的方向,作者為救治兒童的“自然缺失癥”,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主張。拉近生活與自然的距離,重新建立孩子們與自然的聯(lián)結(jié),讓孩子在真實的世界里學習,成為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這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包括種植園藝之類讓孩子親近自然的傳統(tǒng)方式,更多地帶孩子走進自然——散步和露營、野外垂釣和野外動物觀賞等等。這一變革的主題得到教育學理論的新支持。
恢復兒童與自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更具根本性的,是改變城市與自然的隔絕狀況,改變將城市與自然對立、所謂“自然在遠方”的空間規(guī)劃。《林間最后的小孩》打開了一個新的疆域,它關于建設“野生化城市”的主張,是此書超越了對家長和教師的指導,成為規(guī)劃師和建筑師的綠色指南。與一般意義的“生態(tài)城市”有所不同,它更強調(diào)對本真的自然環(huán)境、自然形態(tài)的保留和兼容。
《林間最后的小孩》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的危機已經(jīng)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而新文明的曙光和坐標也已清晰可見。
作為一個21世界的'自然之友、自然之子,他理想的狀態(tài)是生存在大自然和互聯(lián)網(wǎng)之中,成為一個保持自然屬性的地球村村民。也就是說,網(wǎng)絡應當是我們更密切地走進社會、走進自然的橋梁和紐帶,而不是封鎖和屏蔽。我們需要重建與自然的聯(lián)系,歸真返樸,正本清源;需要不斷地走進自然,熱愛生命,熱愛動物和植物;需要使城市更加自然和野性盎然;需要重溫這樣的至理名言:
培養(yǎng)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貫穿一生。”
——蕾切爾·卡遜
—— 以下內(nèi)容摘自《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
在中國,只有5%的母親說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這是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的中文版序言中提到的數(shù)據(jù)。該書指出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的生活被“去自然化”的事實和可怕后果,并以多項研究成果和多人的親身體驗告訴人們,與自然的聯(lián)系對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所發(fā)生的積極作用。實際上,這也在提醒中國讀者,5%這個數(shù)字對于孩子們乃至整個中國的未來,可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去自然化”的童年
一個女孩講她在樹林里的秘密花園:“我有一個秘密花園,那兒有一個大瀑布,旁邊還有一條小溪。我在那里挖了個大坑,有時我就帶個帳篷過去,然后我就躺在坑里,看著上面的樹和天,有時我就這么睡著了。那兒好像就是我的地盤,我干什么都可以,也沒人會來煩我,我以前幾乎每天都去那兒。”說到這兒,她的臉漲紅了,聲音也變得低沉起來,“后來他們把樹砍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好像也被他們砍掉了。”
在社會越來越現(xiàn)代化的同時,孩子在自然中度過童年的機會也像這個小女孩的樹一樣被“砍”掉了。最近的一則電視廣告中,一輛SUV(城市越野車)沿著一條美得令人窒息的山溪疾駛,而在后座上,兩個孩子正盯著車載顯示器看電影,全然不覺窗外的美景。
孩子在學校中學習雨林,但常常不了解自己所在地區(qū)的森林,甚至不了解教室門外的草地。安提亞克新英格蘭研究生院“基于地方的教育中心”主任索貝爾說:“花栗鼠和野草這些身邊的生命就是我們學習的素材,理解它們的生命周期對孩子來說已經(jīng)夠難了,有了這些理解,他們才能最終弄清楚豹貓和蘭花。”
21世紀的西方文化觀點是,無處不在的科技將人類帶入了信息時代。殊不知,在這個信息時代,生命的信息卻缺失了。自然是需要去聞、去聽、去品嘗、去透過那層大衛(wèi)·赫伯特·勞倫斯口中“把世界像棒棒糖一樣密密實實包裹起來的透明紙”,看到真實的世界。這個比喻相對含糊,卻異常準確地描述了人的自然感官能力覺醒時的體驗。
兒童的靈性需要自然的滋養(yǎng)
對于孩子來說,自然的面貌是多種多樣的:一頭初生的牛犢,一只寵物的出生與死亡,一條年代久遠的林中小路,荒地邊上的一塊神秘濕地。雖然面貌各異,自然總是能給孩子一個更為廣闊遼遠的世界,這既不同于父母給予的親情世界,也不像電視那樣會“偷走”孩子的時光。相反,它能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醫(yī)治生活在不幸家庭里的孩子的創(chuàng)傷。自然也需要充分地觀察和全身心地感知,從而能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有時,自然也會讓孩子感到恐懼,但敬畏其實自有深意。
在教育方面,一個全國性機構(gòu)“州教育和環(huán)境圓桌會議”(SEER)也通過研究得出結(jié)論:基于環(huán)境的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語言藝術和數(shù)學方面的學習成績;提高標準化測驗成績和平均分(GPA);幫助學生發(fā)展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
我們現(xiàn)在這樣看:在自然中的時間實際上不是休閑時間,而是對我們孩子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投資,順便說一句,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健康的必要投資。
讓教育回到真實的世界之中
作為更有效的教育改革,老師應該把孩子從教室里解放出來。
我想象中的教室,是外向的,土地就是教室,從屋里能看到外面,校園里有綠地。數(shù)學和科學成為一種工具,幫助我們了解自然奧妙,了解人類需求的潛能和世間萬物的聯(lián)系。
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蝴蝶專家羅伯特·邁克爾·派爾,在給孩子們講授昆蟲的知識時,會先將一只活的蝴蝶放在他們的鼻子上,讓蝴蝶成為老師。
“鼻子對它們來說,好像是十分理想的可供休息的樹枝或曬太陽的地方,昆蟲們往往會停上一陣才會飛走。幾乎所有人都會覺得這是件有趣的事:輕微的瘙癢、近在咫尺的各種顏色,蟲子們還伸出舌頭來到處探尋汗珠。但除了有趣以外,這里還包含了一種啟蒙。當一個孩子或許是第一次與自然有了親密的接觸以后,他或她眼里閃現(xiàn)出的那些小小的頓悟,對成人來說這也是一樣可以發(fā)生的,讓他們想起某些他們甚至從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遺忘了的事情。”
在科羅拉多州的格倫伍德泉,高中生們設計并監(jiān)督建造了一座袖珍城市公園,城市規(guī)劃人員還讓學生們幫忙,沿著科羅拉多河修了一條步行商業(yè)街和一座公園。
在賓夕法尼亞州,亨廷頓地區(qū)中學的學生在學校附近的小溪采集數(shù)據(jù)。教師邁克·辛普森用那些數(shù)據(jù)教授分數(shù)、百分數(shù)、統(tǒng)計學,以及解釋圖表。他說:“我再也不擔心想不出實際應用的問題來了,學生自己就能做到。”
把走近自然的體驗從休閑一欄中剔出,放到健康和教育一欄時,我們就更加可能帶孩子去遠足,也更有可能更加開心。這個投入很大,不過等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就能看到好處了。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相關文章:
描寫林間小道優(yōu)美句子03-17
小孩的說說05-27
小孩高興的句子 形容小孩開心的句子02-03
《最后》讀后感11-28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03-16
最后讀后感04-28
最后的燈塔讀后感12-19
《最后的夏天》讀后感12-21
最后的時刻讀后感12-22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