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jīng)典常談》讀后感優(yōu)秀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jīng)典常談》讀后感優(yōu)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先生撰寫的《經(jīng)典常談》一書,朱先生離開我們已有62年了,他作為我國現(xiàn)代作家以及他的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戳诉@本書,就覺得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xiàn)出他那種嚼飯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對其追懷不已,并為其只有50歲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jīng)典,經(jīng)典就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jīng)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jīng)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jīng)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導。當游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說一番,讓游者心里有個數(shù),不至于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說,絕不會說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獵奇的游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向導。
相傳中國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造的。見地上印有獸蹄和鳥爪的痕跡有了靈感,開始造字。倉頡泄露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比擞辛宋淖,會變機靈,會爭著去做那些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人變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害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制他們,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術作用的。但此傳說是在戰(zhàn)國末期才有的,那時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辭》里就只說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來的。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文字不斷地在演變,說是一人獨創(chuàng),是萬不可能的。識字是教育的初步!吨芏Y》《保氏》說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先生教他們識字。秦以前字體非常龐雜,貴族子弟所學的,大約只是官書罷了。秦始皇統(tǒng)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國書,別體漸漸淘汰,識字便簡易多了。
始皇為了統(tǒng)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愛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但字體以當時通用的小篆為準,便于原來的籀文略有不同。漢初,教書先生將這三篇合為一書,單稱《倉頡篇》秦代的三種字書都不傳了。
東漢和帝時,有個許慎,做了一部《說文解字》。這是劃時代的字書,囊括了歷代的各種書體,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義的,以前叫小學,現(xiàn)在叫文字學。從前的學問限于經(jīng)典,所以說研究學問必須從小學入手,即從文字學入手。
漢字從秦代就開始演變成各種書體,真(正、楷),行,草,隸,篆書體的來歷及發(fā)展。
就從這第一課的內容來看,應該說很豐富的了。從文字的產生,發(fā)展。文字的構成,各種字體的演變。介紹得一清二楚,有關的傳說故事講得生動活潑,好像就在眼前。從這本七萬七千字的書中看出作家的知識之淵博,文筆之圓熟,真令人嘆服。讀了這本書之后,那句開卷有益的成語應驗了。我感到受益匪淺:對于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謂經(jīng)典及這些經(jīng)典的來源發(fā)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朱先生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古為今用一詞,但他寫這本書的初衷還是為了倡導國民繼承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因此朱先生把這本書命名為《經(jīng)典常談》,既然是常談,就是說我們不能忘記這些經(jīng)典,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時候學習這些經(jīng)典都是有用途的。
【《常談》讀后感優(yōu)秀】相關文章:
經(jīng)典常談的讀書筆記02-08
經(jīng)典常談讀后感11-09
《經(jīng)典常談》讀后感08-25
關于經(jīng)典常談的讀后感11-09
經(jīng)典常談讀書心得02-01
應屆大學生面試中常談的問題07-22
讀后感優(yōu)秀03-24
優(yōu)秀讀后感11-05
優(yōu)秀的讀后感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