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合集】《目送》讀后感15篇
當(dāng)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目送》讀后感1
沙上有印,風(fēng)中有音,光中有影。
——題記
外婆走的時候,我才5歲。那天早晨,媽媽突然接到電話,便急匆匆地帶著我去醫(yī)院。在醫(yī)院里,所有人都在哭,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慈绱藗,只是不知不覺中自己也跟著哭了起來。當(dāng)人們要將外婆的棺材抬上車去火化場時,我清楚的記得,媽媽和阿姨哭著喊著趴在棺材上,好像有千萬分的不舍。那時,我站在門邊,默默的看著。
現(xiàn)在我才知道,那時媽媽的淚水是多么沉重,在外婆那慈祥的微笑下,她從出生到牙牙學(xué)語,從蹣跚地學(xué)會走路到吟誦詩歌,從一個天真的孩子到成家立業(yè),外婆在她的心中早已是一個溫暖的懷抱,一個永遠(yuǎn)的依靠。
而《目送》中龍應(yīng)臺的父親也曾經(jīng)是在貧窮和戰(zhàn)亂的狂風(fēng)暴雨中撐起一把巨大的傘的人。孩子們記得他的暴躁,也記得他的固執(zhí),但更記得他的溫暖,他的仁厚。他用眼睛毫不遲疑地告訴孩子:父親的愛,沒有條件,沒有盡頭。
但終于有一天,到了最后的時刻,是分手的時刻了。她無法接受要與父親久別的事實,讀到這里,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悲傷的一幕:父親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滿身插著管子,機器在撐著他的心臟跳動,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但眼神一片空茫”,她跪在父親的身旁,緊握著他的手,含著淚注視著他,她想要記住父親此身此世最后的容貌。
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原來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是那么珍貴,那么短暫。父母犧牲大半生的`精力來養(yǎng)育子女,看著孩子們一點一滴地成長,他們一直希望孩子們能夠懂事,理解父母。但孩子們卻終究未能夠明白。父母繼續(xù)任勞任怨,因為他們相信總有那么一天。等到子女們?nèi)鐗舫跣褧r,卻再也挽留不住什么。太遲了,時光不會等人。歲月已將他們的青春燃燒,他們都變得蒼老無力。子女們便再也不能擁有孝敬父母的機會了。而父母呢?嘔心瀝血地付出,卻來不及享受子女成功后的贍養(yǎng)與回報,就成了子女人生的匆匆過客。而留下的只是無數(shù)美好的回憶和遺憾。
正如龍應(yīng)臺所寫:“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
“爸爸,大家都在這里了,你放下吧,放下吧。不就是塵埃野馬嗎?不就是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嗎?在河的對岸等你的,不就是你朝思暮想的‘愛己嗎?你不是說,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你不是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去吧,帶著我們所有的愛,帶著我們最深的感恩上路吧,爸爸上路吧!彼罱K還是放手了,她釋懷了,她決定讓父親安心地走。
這一刻,我真的很敬佩作者龍應(yīng)臺,面對生死離別,即使是對自己最親的人,她居然能夠看開,看透。我想,她心中定有千萬分不舍,但也許是她經(jīng)歷了太多,看了太多,才會······
人固有一死,沒有人能夠掌握生死,這是世間的規(guī)律,也是生命的奧秘。
所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人生如夢亦如風(fēng),誰都猜不到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現(xiàn)在的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對于身邊的親人,朋友,甚至任何一個人,都要好好珍惜,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多為他們送去溫暖。
當(dāng)一個生命即將從這世界消失時,誰都無法阻止。只能在最后一刻向那個生命揮手道別。
她環(huán)著母親的腰,說:“媽,你看,他穿得暖暖地走!
《目送》讀后感2
讀龍應(yīng)臺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闭沁@段話,觸動了我心,讀起這本書。
作者說她不喜歡離別,總覺得萬分難過,遠(yuǎn)行也不想讓人送,害怕一個轉(zhuǎn)身看到落淚的雙眸,也不喜歡去送人,更恐懼無奈的不舍。是否真實的文字最能打動人,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想起成長的很多階段,看著親友的背影離去,像一幕幕電影投射在字里行間,與作者感同身受。小的時候父母工作忙,市里剛辦起一所寄宿小學(xué),我就被送進(jìn)去讀書,周末才能回家團(tuán)圓,周一一早再被送回去。老師的管教很嚴(yán),微笑的面孔下沒有一顆慈母的心,犯些不睡午覺的錯誤就等同于挑戰(zhàn)教育權(quán)威了。我不是很乖巧的孩子,卻在那個階段變得格外安靜聽話,每周回家成了最期盼、最快樂的事,可周一還要被送回學(xué)校,望著母親匆忙離去的背景,我幼小的心里竟然升騰起一種怨恨,像是被無情的遺棄在孤島中央,與自由世界冰冷的隔絕了。那時沒有考慮過母親的感受,想象不到她背過臉時的表情,直到多年后我考上大學(xué),坐在開往異鄉(xiāng)的火車上,隔著玻璃窗,看到站臺上的母親,努力克制的表情在車啟動的那一刻,眼里泛出淚光,而那時的我渴望掙脫父母的管束,像剛學(xué)會飛翔的鳥兒迫不及待的離開巢穴一樣,歡快的搖著手臂和家鄉(xiāng)、和父母親人揮別,在好奇心和新鮮感的驅(qū)使下興奮浮躁,
也就讀不懂母親的淚,讀不懂她的傷心難過了。那一刻,像極了書中的兒子,我們的成長如急速奔馳的火車,用遠(yuǎn)離的背影告訴站臺上的母親:不必追。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jīng)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dān)憂起孩子越走越遠(yuǎn)的腳步。”當(dāng)我經(jīng)歷了找工作的艱辛,體會到成年人的責(zé)任與勞累,當(dāng)初以夢為馬意氣風(fēng)發(fā)的斗志被生活修剪得支離破碎,在巨大的理想與現(xiàn)實落差之下,在最抗拒成長的日子里,我卻悲傷的發(fā)現(xiàn),父母老了,挫折還在。像書里寫的“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永遠(yuǎn)也無法忘記那是怎樣的一條路,我站在鄉(xiāng)間的土道邊,等著母親來看我。那是上班后第一次被分配到北方一個小縣城的工地工作,母親不放心,非要來看我,背了好多的行李,顛簸了兩天才到達(dá)項目部。看到母親的那一霎,我仿佛又回到小時候,站在校門邊翹首期盼,等待她來接我回家。我們在鄉(xiāng)下溜達(dá)了一天,短暫的相聚很快迎來了別離,母親要回去了,執(zhí)意獨自去趕火車,只讓我送到路邊公交站就好,我故意拖延著踱步,挽著她的手,心里盼著車子晚一點、再晚一點到,可偏偏話沒說完,車就來了,隨著母親的一聲“回去吧”,車門猛地一關(guān),突突突的開走了。我悵然若失的站在原地,望著絕塵而去的汽車消失在眼簾,母親叮囑的話似乎還縈繞在耳邊,她用全部的愛和心血引領(lǐng)我通往未來的人生之路,卻留給我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告訴我“不必追”。
感謝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讓我感激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目送,都是愛的凝望,雖然摻雜著難舍與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我們還有機會彌補虧欠的愛。希冀如作者所言“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目送》讀后感3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yīng)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jīng)深深感動。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yīng)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xué)起到中學(xué)、直至出國上大學(xué)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yīng)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yuǎn)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庇纱,我想到自己。當(dāng)我第一次踏進(jìn)小學(xué)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dāng)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qū)的拐角。當(dāng)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yuǎn)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dāng)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xué)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于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yīng)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jīng)歷。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yīng)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拔乙恢痹诘群颍群蛩暗幕仡^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dāng)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而是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因為,他已經(jīng)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行進(jìn)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記得在作者回來那天,父親騎了很破的車子送她,將她送到離學(xué)校很遠(yuǎn)的地方,原因就是車子太破,怕影響女兒的形象。而當(dāng)時的作者呢?她是這樣寫的“直到車子轉(zhuǎn)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雖然她知道父親出于好心,不想讓她蒙受陰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親能把她送進(jìn)校園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親的苦衷,沒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親,望著他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沒有追。這應(yīng)該就是親人之間的理解吧,這樣的背影,凄涼且難忘。“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潮,這句話是那樣的簡單明了,但卻是給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為了照顧父親,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跡;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這一切,是不是應(yīng)該讓我們學(xué)習(xí)呢?我們總說自己已經(jīng)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么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想要珍惜這些關(guān)愛,就要從點滴之事做起,從理解做起!
《目送》讀后感4
龍應(yīng)臺的《目送》一共由74篇散文組成,取第一篇散文題作為書名。書里,作者用真摯、細(xì)膩而又優(yōu)美的文字,捕捉生活里常被我們忽視或者極易消失的情景片段,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細(xì)細(xì)品嘗,你會發(fā)現(xiàn),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也許是龍應(yīng)臺的《目送》為何受廣大讀者喜愛的原因吧。
我在讀《目送》時心里總有一種酸楚,不免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因為在書里,我隨時隨刻,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找到自己的曾經(jīng),找到我們沒人幾乎都有過的那一剎那,那一瞬間,這就是作者龍應(yīng)臺帶給我們精神上的靈動、震撼和共鳴。生活里,幾乎每天都會真實的演繹著書中那樣平凡而動人的情景鏡頭---目送、父女、母子、兄弟、姐妹、朋友。
“今天我們吃鮪魚”“媽,我不吃魚”“吃魚有益于健康”“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讀這本書不僅有這樣場景對話里真實的感觸,深深的感動,更有對人生以及對生活的思考:我們應(yīng)當(dāng)為生命留白。
我們都知道,國畫中的“留白”,為審美思維提供了想象、品味、鑒賞的空間,也讓作品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而生活中的留白,則是把自己交換給自己,停下匆匆的腳步,放置久已勞累的心靈,如閑云野鶴一樣地逍遙,如山澗小溪一樣地自如流淌,讓疲憊的心得以舒心地休憩和修復(fù),從而增加生命的質(zhì)量。
然而生活里,很多時候,房子、工資、成績……填滿了我們,使我們整日疲于奔波勞累,忙于應(yīng)付。忙著事業(yè),忙著生活,卻不知究竟為何而忙?浮躁的社會,忙碌的生活,蒙蔽了我們的心靈,扭曲了我們的生命。我們是否留下時間想過,能與父母、親人相望的日子在一天天減少?難道要經(jīng)歷最后的目送才能頓悟嗎?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我們已然喪失了生命中的真諦,這時候,我們是否應(yīng)該在奔波勞累之余,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片空白,靜靜的享受生活呢。
正如書的扉頁所寫:“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备改附o了我們生命,我們成長時,父母已然老去。我們唯有停下腳步,多陪陪他們,多陪陪親人,時常送上一句寒暄,一杯熱茶,一個擁抱……
也許,現(xiàn)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懂得珍惜,學(xué)會讓自己沉靜下來,純粹起來,為生命留白,讓父母有更多的目光落在我們的臉上,莫讓我們徒然地目送父母逐漸消失在那人生小路的拐角處。別等到“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便是人生最快樂、最幸福的事情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多么閑適的生活狀態(tài)!,當(dāng)我們覺得生活太擁擠、太喧囂、太華麗的時候,我們就應(yīng)該要放棄和舍予,這就是為生命留白。留一點空白,去看看草葉花瓣的精致美麗,聽聽蟲鳴鳥語的浸人心肺,去體會陽光、炊煙的輕柔舒緩,去領(lǐng)受雨水雪花的慈祥滋潤,還有音樂繪畫的出神入化、賞心悅目,友情愛情的銷魂蕩魄、感天動地。
為生命留白,在我們自己的世界里種花育草,且用心灌溉,相信收獲的一定是世間最美好的心靈花園。
《目送》讀后感5
《目送》這本書,我閱讀了很久,因為書中的很多片段總是能讓我回味很久。在第一部分中,龍應(yīng)臺寫出了她與父母孩子之間不一樣的親情。而其中他與兒子華安、華飛還有母親之間的感情最讓人最捉摸不透。
書本的第一篇《目送》的開頭就寫到了龍應(yīng)臺和兒子華安之間發(fā)生的小故事: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臨別前沒有回頭看母親一眼;上學(xué)不愿與母親一起,即使同車也要戴著耳機……在后面文章中,龍應(yīng)臺又談到與兒子華飛的故事,讀起來,著實讓人有些奇怪。
在《十七歲》一章中,華飛種種“嫌棄”母親的行為看似確實有些不妥。但是仔細(xì)想想為什么,就會發(fā)現(xiàn)這已經(jīng)是當(dāng)代年輕人的常態(tài)。在《愛情》一篇中,華飛把他所謂的“愛情”說得頭頭是道,讓母親十分詫異,這應(yīng)該就是所謂的有“代溝”吧。
這使我想起之前在電視節(jié)目里看到的一個片段:一個母親苦口婆心的對眼前一身打扮時尚,話里還帶著幾句英文的`留學(xué)回國的女兒說了這樣一段話:“我省吃儉用供你上大學(xué),可不是為了讓你有一天可以在我面前表現(xiàn)得高高在上!”
這句話又讓我聯(lián)想到華安和華飛。十七八歲,青春最好時,這時的人總會和父母有些別扭,包括我們這些剛上初一的孩子,都覺得自己長大了,感覺父母的很多東西都太“老派”。想擺脫父母的約束,不認(rèn)同父母的想法,或像華飛一樣“嫌棄”他們和自己不在一個時代。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無論我們怎樣任性,他們都會一如既往的愛著我們。
看看龍應(yīng)臺與母親之間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這位老母親很多事情都已經(jīng)不記得了,甚至連她的“雨兒”都會忘掉。她的一生是有意義的,培養(yǎng)出了三個博士和一個優(yōu)秀的商人。記得在《散步》一篇中有一句這樣的話:“她從夢魘中醒來,乖順地點頭,任我牽著她的手,慢慢的走。”從“乖順”、“任”這些詞中都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依賴。她現(xiàn)在像個小孩一樣,聽“雨兒”的話,就像孩子們小時候總是很聽她的話。我覺得孩子有父母之間的交往是很有趣的,像是一個循環(huán)。想象一下,很多年以后,你的父母也會像孩子一樣跟著你,因為,愛是相互的,誰都一樣。
而更令母親念念不完的還有她的“家”。讀到《回家》一篇,我十分感動,是母親對家最真實的渴望打動了我。她要的“家”,是一段永遠(yuǎn)回不去的時光——過著最平凡的生活,和所有的家人一起,就足夠了。她深愛著家里的每一個人,龍應(yīng)臺也一樣,誰都一樣。
很多人會想,同樣是孩子和母親,龍應(yīng)臺和孩子的關(guān)系為什么那么不一樣,難道華飛和華安不愛母親嗎?我想不是的,只不過在這個年紀(jì),他們不能接受這樣的表達(dá)方式,有不一樣的表達(dá)方法罷了。
其實龍應(yīng)臺也在《十七歲》一篇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頓時失神;自己十七歲時,曾經(jīng)多么強烈憎惡媽媽堅持遞過來的雨傘!蔽易x完后發(fā)現(xiàn),每個家庭都很相似,孩子和父母的關(guān)系往往是從小時候的依賴到青春期的疏遠(yuǎn),最后到父母老年時期又回到小時候的那樣關(guān)系密切,只不過換成了父母依賴著你……
這是不同的感情,卻是同一種愛。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又讀起這句話,又想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華安、華飛與母親龍應(yīng)臺,還是龍應(yīng)臺與母親,這是不同的感情,卻是同一種愛。
《目送》讀后感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生命的注目禮——《目送》讀后感。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薄@是龍應(yīng)臺散文集《目送》的開篇要義,也就是因為讀到了這句話,讓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書。
《目送》分為三個大篇章:“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講述了龍應(yīng)臺與父母、兒子以及朋友在生活中的小故事;“沙上有印,風(fēng)中有音,光中有影”是以小見大,對生活中很隨意的事物所激起的思考和感悟;而最后一篇“滿山遍野茶樹開花”則是通過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父親最后日子里的身心變化。如果說是時間雕刻了我們的生命,那么龍應(yīng)臺用文字為我們拭去了雕塑上的灰塵,讓我們更清晰的看到生死之門間的點點滴滴,而正是這份清晰讓我們明白很多事情只能目送,不必追,這是一種無奈,然而目送之間也充滿著喜悅的存在,生命就是這樣令人悲欣交集著。龍應(yīng)臺寫此書時,50多歲,所面對的是病危的父親,有些癡呆的母親和獨立而叛逆的兒子,書中用了很多對話的形式反映了家庭的交流,而這些對話讀來也讓人感慨萬千:“爸爸,是我,讀后感《生命的注目禮——《目送》讀后感》。今天怎么樣?做了什么?”“在寫字。禮拜天你回不回來吃飯?”“不行呢,我要開會!薄笆俏,爸爸,今天好嗎?什么痛?”“腳痛,忍不住吃雞,痛風(fēng)又發(fā)了!薄安皇侵啦荒艹噪u嗎?媽媽不是不準(zhǔn)你吃嗎?你偷吃的是吧?”……“媽媽,是我,爸爸能說話嗎?”“一天都沒說一句話。”“把聽筒給他,我還是試試看吧!薄澳闶悄囊晃唬俊薄拔沂悄愕呐畠!薄澳阍趺炊疾粊砜次,你什么時候來看我?”“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剛離開你!薄拔野l(fā)現(xiàn)一只長尾山雉,興奮得指給華飛(兒子)看——他卻轉(zhuǎn)過身去,一個快步離我五步之遙,站定,說:‘拜托,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我們從這些對話中一定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人生雖各不相同,但都大致如此,我也常因工作不回家吃飯;我母親也曾責(zé)備外公偷吃油條;我外婆也愛不停的講述幾十年前的往事;我爺爺彌留時也一天都沒說一句話;我也曾覺得我母親沒見過世面,一起出行很尷尬……這些都是我們眼中生命歷程的一部分阿,只是我們一目十行,甚至根本不入法眼,沒有向這些過程行注目禮,有時候想起來了往往已經(jīng)來不及。
所以我非常慶幸自己在26歲的時候就讀到這本書,提前懂得了一些到時候才明白的`事,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對于親人、朋友以及生命的態(tài)度,免得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至少在大家尚能互相清醒感知,目光尚炯炯有神的時候,讓對方明白這一段路上有我們的深情厚誼。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親人、朋友也能讀一讀這本書,加深理解,因為生命的目送是相互的,你目送著我,我也目送著你,若是能夠目光交處,會心一笑,一切皆了然于胸,我們的生命必將多一些寧靜安詳之美,少一些遺憾和追悔。
《目送》是一本深邃美麗的生命筆記,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龍應(yīng)臺用筆尖在夜空中為我們點上星星,發(fā)幽微之光,引人仰望沉思。讓我們記得打開這本書,記得生命的注目禮。
《目送》讀后感7
有情懷,有生活,有領(lǐng)悟。父母、子女、兄弟、朋友,生活形形色色大多離不了如此幾樣。我們有時候不懂,得到又失去,相遇又離別,這生活她變幻莫測,到底為了什么?
讀《目送》,有感動,有驚異,又不時地在學(xué)習(xí),我們的人生太短,于是在書里初次體味那些朦朧的意境。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蔽覀兊挠洃浝镉啦豢上麉s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里站臺送別,父親笨拙地背影,那份父子之愛在我們心里平添暖意。然而,龍應(yīng)臺寫下的卻是一道道背影里的無奈與悲涼。不斷的送別中送別者的寥落與離開者的沉默,大概都凝聚在那句“不必追”里了吧。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夜開合……”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獨生子女,沒有一個親生的兄弟和姐妹,甚至從未體會過與同齡人日日夜夜共同成長的生活。我們不知道,人到中年的兄弟姊妹聚在一起究竟是怎樣的心境;我們或許看過自家父母與兄弟姐妹的相親相愛,亦或是陌生疏離;又或許看過新聞里刀槍相向的兄弟;我們或許疑惑不已,于是翻開手中書籍——終于得知,兄弟與姐妹是“同樹同根,日夜開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的歲月靜好。
“車子騎到海灘,風(fēng)輕輕地吹,像夢一樣溫柔,但是你看見,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灘!蔽覀兘瞪跊]有動亂的二十一世紀(jì)的中國大陸,和平是我們所知道的,國家的發(fā)展與日益強大是我們所知道的;我們僅僅知道和平鴿銜來了橄欖枝,大地一片祥和,沒有硝煙與戰(zhàn)火,喧囂里滿是幸福的歌。我們卻不知年幼的我們竟如此無知。 叭蛴袃扇f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里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著被‘誤觸’。”就像如今的東北仍有未被發(fā)掘的毒氣彈,這其中的悲哀,究竟是這大地的無聲哀嘆,還是人類自己默默承受的凄涼?
“老天,你為什么沒教過我這生死的一課?你什么都教了我,卻竟然略過這最基本、最重大的第一課?”我看著作者詢問蒼天,我試著揣度,那一刻,看著即將逝世的父親,她的心中是悲傷還是放下呢?我未曾親眼注視死亡,我僅僅一次一次的聽說,曾經(jīng)與我說過話的人,曾經(jīng)與我一起玩耍的人,她已不在人世……而我所體會到的,是周圍人強加給我的極度悲傷。我不知道要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我也一直難以理解為何一個人會在這世界上憑空消失,留下的僅僅是人們對他的思念,或是早已泛黃的照片。讀著龍應(yīng)臺的`文字,我才慢慢了解,面對死亡,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唯有放下與釋然,才是最好的表達(dá)。
母親的老,父親的逝,兒子的成長,兄弟的共行;或是自然的變換,生活的變化,鮮花的盛開,遠(yuǎn)古動物的滅亡;又或是國民軍的流亡輾轉(zhuǎn),戰(zhàn)火留下的死亡的痕跡,時間的飛奔流逝……我們也曾經(jīng)歷過的,未曾經(jīng)歷過的,或者永不能經(jīng)歷的那些世事無常,大概就是所謂的人生。
書的封底寫道“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亦或是一本人生之書,有親情,有友情,有生與死,有毀滅,有纏綿的生活。
《目送》讀后感8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fēng)景用那最細(xì)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弦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dāng)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huán),毅然離開,重歸學(xué)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這樣優(yōu)秀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責(zé)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yè)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yuǎn)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象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對孩子時,優(yōu)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yuǎn)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yīng)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銳氣,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赌赣H節(jié)》,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溫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說起的寂寞。
在面對的父母時,仿若在呵護(hù)柔弱的嬰兒,那般的溫柔耐心,細(xì)細(xì)私語。她知道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卻再也找不到歸程的旅人,她知道媽媽想要一個家,不是一個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從身后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快遞拿印章來她年邁衰老甚至開始神志不清的媽媽想要的,只是那樣平淡而幸福的時光,在那段時光里,凝聚著她一生豐盛的記憶,她的愛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戀
她也在書中寫戰(zhàn)爭的殘酷,貧窮的無奈,寫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漸漸黯淡下來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經(jīng)相信和不相信的東西,在陌生的小巷見到的年幼的童工,父親離世后巨大的傷痛,一點一滴細(xì)微的觸動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
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fā)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jìn)心房。
從她的文字中,總能讀到一個矛盾的雙面的她,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jīng)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 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dān)憂起孩子越走越遠(yuǎn)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lǐng)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關(guān)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dāng)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讀后感9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消逝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yīng)臺《目送》
時隔多日,當(dāng)我再次捧起這本書,有些事,某些景,一些人,在我本已斑駁的記憶里漸次清晰。有些話,本該早些說出口,卻被我無聲吞咽。此刻,又皆躍然紙上,流淌不息。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有著別人所不具備的一種特異功能——總能在萬千穿梭紛亂的人群里,無比準(zhǔn)確清楚地捕捉到他要找尋的那個身影。
他們的名字叫父母。
始終記得,大一那年,父親在老家火車站送我時的場景。
彼時,我們每人手中都拖著一個皮箱,只是父親手中的那個,像一個嚴(yán)重積水的矮熊,笨重且又腫大。從數(shù)百米外的公交車站,一直拖到狹窄擁擠的車廂小道,最后再用他堅實的臂膀,托舉到我頭頂?shù)男欣畲娣排_上。
然后,他轉(zhuǎn)身,用極其嚴(yán)肅的口吻第無數(shù)次告誡我:“今后你一個人出門在外,事事都要謹(jǐn)慎小心,切不可……要注意安全,出門一定要和別人一起……”
終于,我懷著無奈又無語的心情目送他一步一回頭地走出車廂,而后,開始為這來之不易的解放與自由在心下暗暗慶幸不已。
火車如期開動,我拉開遮擋視線的.車簾放飛我彼時輕松的心情。一轉(zhuǎn)頭,卻看到父親依舊站在我們登車時的那個站臺,正朝著我車窗這邊笨拙地?fù)]手告別。
這是多年來我第一次看他揮手,竟與電視里播放了無數(shù)次的那些老套又滑稽的橋段有幾分的雷同。
我是否該取笑父親那笨拙的揮手姿勢呢?
火車的轟鳴聲繼續(xù)不止,載著我奔向他視線的盡頭,只余他執(zhí)拗地站在車尾的那頭,目光觸不到火車移動方向的另一個盡頭。
彼時,正值初春,而我卻看到父親早生的華發(fā)與這萬物勃發(fā)的時代大潮流極其地不相適應(yīng),滄桑地在風(fēng)中隨他一同朝我笨拙地?fù)]手告別。
或許,是火車的漸漸駛離給我造成的視覺錯覺。忽然發(fā)現(xiàn),父親曾經(jīng)在我眼中的高大形象瞬間土崩瓦解。彼時,他像一棵氣息奄奄的佝僂老樹,無聲地佇立在原地,目送曾經(jīng)長在他枝頭的葉,翩翩飄向他根莖所觸及不到的另一方天地,再無力去挽回些什么。
最終,他在我視野中慢慢縮減成一個圓點,直至,消失不見。
火車前,是我心飛往的方向,火車后,是他心沒落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天父親究竟在原地站了多久,又目送了我遠(yuǎn)去的背影有多久。只知道,次日,我打電話回家向他們報平安時,電話那頭,傳來母親的那句抱怨:“你爸真傻,昨天去送你時,明知道風(fēng)大,還穿那么少,回來就感冒了……”
彼時,我并不懂,父母目送子女漸漸遠(yuǎn)去背影的眼底里,究竟深藏著什么。只知道,那天,我從父親佇立在站臺上略顯傴僂的身影與久久凝望的目光中,隱隱感到絲絲的落寞、無力與凄涼。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消逝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10
提起《目送》,最有名的莫過于這段:“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可我卻不喜歡這樣的心酸:為什么不能一起走呢?一定要留下一個在原地,所以一定是我不是你?
直到后來。
原來是因為怕自己會想念,所以寧愿離開。多無奈。
但有時候牽掛是忍不住的啊,你在不知不覺間心就飄了我身邊。
牽掛牽掛,牽腸掛肚。
可我現(xiàn)在漸漸長大,膩煩于你的牽掛,認(rèn)為你大可不必如此擔(dān)心,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
想著想著,思緒便無邊際無目的地蔓延開去……
于是再后來,我看見你老了也累了倦了,再也不會像從前一樣囑咐我這些那些。
而我居然不習(xí)慣。少了你的牽掛,似乎缺了什么很重要的東西。曾經(jīng)沒感覺,那是因為擁有,所以不珍惜、不在意;失去以后,才發(fā)現(xiàn)你融入愛的牽掛,已經(jīng)一點一滴滲透了我的日子,沒了它,叫我如何安心。
作者的母親,則患了老年癡呆。她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認(rèn)識了,卻一直念叨著女兒的乳名。她居然還能記得。那是病之前殘存的記憶啊,如同被蟲啃過的葉子,盡管不完整,卻依舊有清晰的脈絡(luò)……
散漫的思緒被驚了回來。
我明白,牽掛在母親的生命里,已經(jīng)潛移默化成一種習(xí)慣甚至于一種本能,她沒有辦法不去想我念我。
幸好我還是在現(xiàn)在,沒有再后來。
可依然覺得心驚肉跳。
因為知道她一直在那里,知道她會在家里等我,知道她不舍得罵我打我對我嚴(yán)厲,就有恃無恐著,肆無忌憚地任性撒嬌發(fā)脾氣,索取著她的容忍、寵溺以及耐心。所以我從沒想過,如果有一天,她不認(rèn)識我了,或是不在了,我該怎么辦?
記憶里的母親是一個很戀家的人,在有了我之后,戀自己家,也戀父母家。
“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qū)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嗞嗞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后捂住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掛號拿印章來’……”
這樣溫馨的場景,一輩子只有一次,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能重來。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萬一有一天,她回不去了,我是不是也要開始牽掛,害怕她找不到了?
于是我才醒悟,平日里讓我厭煩的母親的叮囑和關(guān)心,其實就是她的牽掛?晌覅s毫不留情推開她關(guān)切的手,這樣的我實在是不夠成熟不夠懂事,居然沒意識到母親的牽掛是這樣珍貴。因為時間有限生命有限,她終究會走,終究會不能再牽掛。
所以我,是不是也該學(xué)會去關(guān)心她,不辜負(fù)了那份真摯的牽掛?
答案是肯定的啊。
成熟懂事后的你離她那么遠(yuǎn),母親能給你她不忘的想念——牽掛已很好,其余的,也只有你回報的感情,才同樣重要。
不論身在何方,母愛就是不顧一切、跨越千山萬水也要來到你面前的溫?zé)釥繏欤哉埬,千萬別辜負(fù)了它。
《目送》讀后感1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yīng)臺。
有人是這樣評價龍應(yīng)臺的文字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睍r,卻溫柔婉轉(zhuǎn)仿佛微風(fēng)吹過麥田。百煉鋼化作繞指柔,想來也只有“愛”能有這般巨大的威力。
文中寫道,從兒子華安上小學(xué)開始,母親的目光如那緊緊附著其他枝干的菟絲花一般,也緊緊地跟隨著他!扳徛曇豁懀D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zhǔn)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蹦呐率侵刂厝撕#赣H仍有若”火眼金睛”的能力找到孩子,直到孩子消失在那一邊,再也,再也不見。母親的愛,就藏在這戀戀不舍的目光中。
青春期的我們,也如同那個在機場被母親目送走的十六歲少年華安——母親的深情在我們眼中,宛若“洪水猛獸”。我們不能理解母親突如其來的一個擁抱,那太肉麻;我們不愿聆聽母親輕聲細(xì)語的一頓教誨,那是嘮叨?晌覀儾辉脒^,體會過母親心里的難過。“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nèi)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jìn)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蹦侨帧斑M(jìn)不去”,蘊含著多少無奈與心酸,渴望親近卻只能遠(yuǎn)望的心酸呢?龍應(yīng)臺眼里的青年,終究是不見了。他走在他的路上,可路上沒有他的母親。此時龍應(yīng)臺心里大概只剩落寞和惆悵罷了。
這在背后的靜靜目送,讓我也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边@一幕不禁讓朱自清先生潸然淚下。父親的偉岸,就是在堅持為兒子做簡簡單單之事時所現(xiàn)。
當(dāng)我閱讀《目送》,當(dāng)我想起《背影》,我也總?cè)滩蛔∠肫疖囌纠镆淮文克,一個背影。
數(shù)日前,我需坐動車前往學(xué)校。父親將我送到車站門口,將行李遞給我。別時,也只是叮囑我?guī)拙,諸如安全學(xué)習(xí)一類。當(dāng)我忍不住回首時,發(fā)現(xiàn)父親還在等候,還在看著我。也許是等我的背影消失,目送我的又一次遠(yuǎn)行;也許是等我的一次回首,盼望我的再一個眼神。古人常云:父愛如山。父親的愛,大概也就藏在一次又一次駐足中吧。
讀了《目送》,讓我更容易體會到一個個細(xì)節(jié)隱藏之下的情感,是父母擔(dān)心自己的多次問候,是父母在車站駐足不前,是父母準(zhǔn)備的一桌飯菜。
感謝《目送》,給我以情感上的啟迪,感謝龍應(yīng)臺,告知我世間純純的愛,感謝書籍,給我?guī)Я藴厍榈奈淖。讀書,不僅可以沉浸于作家優(yōu)美的文字,而且可以豐富自己的內(nèi)心。讓讀書,讓溫情,伴我們遠(yuǎn)行……
《目送》讀后感12
初見《目送》這本書,就被封面那深淺不一的綠色吸引,給人以一種舒心、愉悅的感覺。
翻開書,第一篇小短文就是同名——《目送》。不管是作者的兒子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給不舍得母親,獨自闖天下,還是父親落寞的背影,進(jìn)入火爐的背影,都印證了文末的一段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比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兩者都是目送著親人的背影,但也許作者更加入了一種為人父母的無奈和不舍,和父親去世的痛苦。
每個人都會被他人目送著,也許是你的親人、朋友、戀人,甚至是陌生人。在小學(xué)時候,媽媽要我學(xué)習(xí)獨立,因?qū)W校較近,便讓我獨自一人去上學(xué)。媽媽總會把我送到路口,目送著我消失在拐角處。我也經(jīng)常會回頭,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給媽媽。
如今,長大了,也像文中作者的兒子一般,出門總會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不會像兒時那般,再回頭,看一眼父母。但仍然堅信著,父母的關(guān)愛、不舍,總會在那雙目送的眸子間閃爍。
《跌倒》一文,“我們拼命地學(xué)習(xí)如何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樣跌得有尊嚴(yán);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nèi)心淌血的創(chuàng)痛,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我們沒有學(xué)過”這一段,反映了我們的人生。
將我們?nèi)松械?目標(biāo)視為“沖刺一百米”,將所遇到的挫折視為“跌倒”。雖然,沒有人教過我們?nèi)绾螌W(xué)會去面對“跌倒”,但是,“跌倒”總是會出現(xiàn),所以我們要在一次次地跌倒中,努力學(xué)習(xí)如何去面對,也許會有淚水,但是淚水過后總會有笑容!在我的人生中,已經(jīng)跌倒過無數(shù)次,或輕或重地摔傷。有多次我都想放棄,但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這一句話被我深深地刻在腦海中,時時刻刻激勵著我,特別是在要放棄的時刻。
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過去的歲月,有歡笑,也有苦澀,淚水向我們訴說一個個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們在歲月里多了一份沉重,幾多成熟。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誰也無法選擇,無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斗,在風(fēng)雨中百折不饒勇往直前,才能開拓出屬于自己的路。流淚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惘,成功屬于那些戰(zhàn)勝失敗,卻堅持不懈,勇于追求夢想的人。
“一只沙漏里細(xì)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jīng)觯且欢螘r間。鐘表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這是《時間》中的一句。
時間總是會消逝,人總是會隨著時間慢慢老去,就如四季總是會隨著花開花落更替,無論你如何留戀春光的嫵媚,你也必須接受夏日的妖嬈,哪怕秋結(jié)出了多么豐碩的果實,你也必須妥協(xié)冬的凋零。時間的沙依舊在靜靜地流淌,一點一點,緩慢的沙,亙古的沙。
在《目送》中,有龍應(yīng)臺奶奶對人生深刻地理解,也有對生命的喜愛。我的理解力還不能更深刻理解她的感受。
所以,我們的修行才剛剛開始。
《目送》讀后感13
耳邊拂過清風(fēng),微透涼意,輕輕翻開書頁,書香迎面,指尖摩挲著頁面,在龍應(yīng)臺細(xì)膩的文筆中,沉沉地醉去……
這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是對生命的目送。
當(dāng)一位母親在家門口目送孩子離去時,必是面帶不舍。離去的孩子是否能回頭望一眼,看一看那個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的人?也許某一刻,當(dāng)你回首,她依舊佇立門口,用充滿不舍的目光望著你,目送你離去;也許某一天,當(dāng)你厭倦了漂泊的生活歸來時,她已不在。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她)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
我愛這本書,也愛這句話,這句話一次又一次地撞擊我的心房。當(dāng)我們追求一個又一個人生夢想時,幾時會注意身后飽含深情的目光?幾時會發(fā)現(xiàn)那目光中的不舍與依戀?也許多年后的一天,在你家門口也會上演一場“目送”。等你的孩子走遠(yuǎn)驀然回首,依然可以看見你佇立門口,看著你的目光追尋他(她)遠(yuǎn)去的背影。那一刻,你是否渴望你的孩子跑過來,告訴你他(她)會記得;貋砜纯?伤(她)沒有,因為他(她)不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有多遠(yuǎn),你的牽掛又有多長。
“我遞過一把為他預(yù)備的傘,被他拒絕!@么小的雨’,他說。‘會感冒的’,我說!灰,他說。細(xì)細(xì)的飄雨濡濕了他的頭發(fā)!边@是龍應(yīng)臺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我卻失神了,自己不也是這樣嗎?多少次,父母遞過傘,我總是固執(zhí)地不接,哪怕細(xì)雨淋濕頭發(fā),也弄不明白是出于一個怎么樣的心理,只記得當(dāng)時父母眼中閃過一絲的失望。其實那傘就是父母的愛——充滿著暖意與親情,卻被我們無意之間的冷漠,丟棄于角落而不知何時在風(fēng)中飄散了。想到這里,心像是被揪住。
這時,心中竟莫名地有些驚慌。
龍應(yīng)臺的父親去世三年了,她仍無法釋懷,因為她覺得自己父親在世時,她一直沒盡到為人兒女的責(zé)任。我也有些怔神:就在前些日子,我又發(fā)現(xiàn)媽媽的頭發(fā)有一根白發(fā),雖只有一根,卻讓我心驚不已。多少次,我將它剪了,可它又固執(zhí)地長出來,在黑發(fā)間白得那樣顯眼,像一根錐子,深深刺痛著我的心。在我父母老時,會不會像龍應(yīng)臺父親一樣,孤身一人,返回故鄉(xiāng),寂寞茫然地度過晚年?想到這,心又一次被狠狠攥住,抽疼抽疼。
每次我們外出學(xué)習(xí),有哪個父母沒有站在家門口看著自己兒女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有哪個父母不在期待兒女可以回過頭看自己一眼?但我們沒有回頭!任父母頭上白發(fā)漸多,皺紋漸深。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想起回頭,也許當(dāng)我們想回頭時,父母已不在。
不!我不要這樣!我不要等父母老去才懂得后悔!我才初中,父母還沒有老去,我可以每天給他們一個擁抱,我可以……剎那間,我又找回了心的方向,F(xiàn)在明白還不遲,對吧!我可以對父母說聲“我愛您”,我還可以幫父母洗洗腳、做做家務(wù)。
龍應(yīng)臺說:“不必追!笨晌艺f我們就得追,大步追,努力追,趁父母尚未老去。
放下書,又一陣清風(fēng)拂過,是那樣的輕柔。媽媽走來,端了一杯牛奶,奶香消散了我心中的寒意。我開顏一笑:現(xiàn)在明白還不遲。不是嗎?
最后,我只能誠懇而尊敬地對父母道一聲:爸、媽,感謝你們給我無私的愛,讓我在你們的愛中綻放精彩!此生,能做你們的女兒真幸福!
花落花開,云卷云舒,但愿時光停駐,讓我永遠(yuǎn)做你們的女兒。
《目送》讀后感1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薄垜(yīng)臺《目送》
無數(shù)次在朋友圈讀到這個句子,每一次都是如鯁在喉,難以言表,“龍應(yīng)臺”三個字充滿了神秘。終于有機會拜讀《目送》,幾乎是逐字去讀,不想丟掉任何一個細(xì)節(jié)。讀出了什么呢?讀出了父母的憐惜和體恤、朋友的牽掛、兒子的離別;讀出了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癡呆;讀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還讀出了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她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整本書娓娓道來,滿滿的不舍與無奈。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在兒女長大之后,父母還未老去,在兒女有能力回報父母的時候,父母仍然在身邊。我期盼著這件美好的事情能夠發(fā)生在我和父母身上,給予我一個報答父母的機會,讓我和父母一起慢慢地變老,一起靜靜地幸福。想到自己每次回家,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這是你爹做的你最喜歡吃的麻辣魚;不用你收拾,快去休息會;這是給你留的火雞蛋;晚上不要睡那么晚……年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感受到有爹娘在,自己永遠(yuǎn)是孩子,有爹娘在的地方,才是家。我們像一根漂泊的風(fēng)箏,線,永遠(yuǎn)在父母手中,那是一種生命的支撐。他們的世界很簡單,只有我們;我們的世界太復(fù)雜,裝得太多。在時光無聲的腳步中,父母越來越老了。衰老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每年,都在一點點地累積,或者在母親的脊背,或者在父親的頭發(fā),注視著,端詳著,不僅淚水漣漣,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恐懼!拔覀兌贾懒,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qū)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本拘牡耐础
目送,有的送別一時,有的則是送別一世。
“他的嘴不能言語,他的眼睛不能傳神,他的手不能動彈,他的心跳愈來愈微弱,他已經(jīng)失去了所有能夠和你們感應(yīng)的'密碼,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戀,他想觸摸、想擁抱、想流淚、相愛……你告訴自己:注視他,注視他,注視他的離去,因為你要記得他此生此世最后的容貌!
“他躺在你面前,黃巾蓋著他的臉。是的,這是一具尸體,但是,你感覺他是那么的親愛,你想伸手去握他的手,給他一點溫暖;你想站起來再去親親他的臉頰、摸一下他的額頭測測體溫;你希望他翻個身、咳嗽一下;你想再度擁抱他瘦弱的肩膀,給他一點力量……”生命的支撐沒了,內(nèi)心深處會有一處被抽空的感覺,存在的根據(jù)也會變得恍惚可疑。我佩服龍應(yīng)臺的勇氣,能直面這個殘酷的畫面,只為永遠(yuǎn)記住這個瞬間。字里字外的柔情,是滿滿的不舍與無奈。
父母那些被時光添加的東西:蹣跚、遲緩、軟弱,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無限的脆弱,認(rèn)識到人生這個悲劇。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大限,只好等待著,那必將到來的日子,別無選擇。只愿當(dāng)這天到來的時候,我們不會懊悔,不會內(nèi)疚。作為兒女,在他們老邁衰弱時,我們曾經(jīng)盡力照料呵護(hù)過,盡到了自己的一份責(zé)任。面對著一個鐵一樣的定局,我們做出過最好的抵抗。
《目送》讀后感15
薄霧散盡,眼前的迷茫也將盡;夢醒時分,更多份坦然和珍惜。淡墨暮色,一條小路通向微光稀疏,轉(zhuǎn)角,一個背影佇立片刻,在微光朦朧中離去,不及片刻告別。柔光和眼前的淚交融,景像就像顏料盤里混合的顏料般暈開,那是淡黃而灰蒙的。剩一個背影,佇立原地,卻無法追上前,身旁的指示牌,示意你向反方向去。他說,寂寞可能是美學(xué)的必要。
在上帝的神奇畫板中,人的一生不過出生、活著、死亡這幾個場景。但是光有這么幾個歷程還稱不上是人生,可愛的上帝喜歡用不同的手法和色彩為每個人添彩,為其塑造擁有美感的人生。他想說,生離死別其實都是一抹獨特的風(fēng)景。
在龍應(yīng)臺的生命畫板中,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構(gòu)成了她生命的幾大寂寞又感人的色調(diào)。在殯儀館的時候,她望著黑色的'棺材希望那是她最后一次的目送,在熊熊爐火的暗色調(diào)中她肯定不會忘記她畢業(yè)后就職時父親的小心翼翼和關(guān)心陪伴。在明暗交雜的色調(diào)中,寂寞而溫暖,卻不忘告訴她,一個人也要堅強。在每次打起電話遇見一個忘記了自己的母親時,她腦海中的那個母親還是可愛微笑著看著她的吧。這幅畫里,電風(fēng)扇還在吹,一張鋪著涼席的雙人床還有面向大海的陽臺,就像她書中所寫,“夕陽正在下沉,海水如萬片碎金動蕩閃爍!币慌蓺q月靜長、人間美好的氣氛。為這幅畫上色,那是淡綠色的風(fēng)扇、咖啡色的涼席、金燦的海面、暖橙色的陽光,對了,照在床頭的湘繡上,溫暖而閃耀。
雨天,她給自己的小兒子遞過一把預(yù)備準(zhǔn)備好的雨傘,被果斷拒絕,她頓時失神回想十七歲的她也曾是多么憎惡媽媽堅持遞過的傘,這景是淡藍(lán)色的。在機場送別兒子,“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勉強在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面對長大的兒子,他們已不再是上學(xué)前依賴自己的那個樣子,那個背著書包在人群中不斷回頭的孩子已經(jīng)長大,做到了離開時頭也不回。這幅畫是灰藍(lán)的冷色調(diào)吧,但母親的牽掛和愛卻為其加了一層淡淡的暖濾鏡。而在最后父親的葬禮上,“滿山遍野的茶樹,盛開著花,滿山遍野一片白花!毙值軅兎鲋赣H走下山,風(fēng)吹亂她的頭發(fā),她折一枝茶花,用手帕包起,泥土路上一只蜥蜴爬過,背上的藍(lán)色火焰是畫里的小點綴。漫山的白,純潔而清雅,泥土的褐黃,是質(zhì)樸的歸宿。母親望向遠(yuǎn)處祝融山峰的眼光,不僅有憂傷,我能看到淡然還有珍惜,畫面大片的白,寂寞而不乏美感
“在平凡和現(xiàn)實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
每個人都會在成長中收獲感動和幸福,也逃不過生離死別的憂傷和痛苦。在深夜里神色匆匆的趕往機場,在關(guān)心的人面前得不到回應(yīng),在曾經(jīng)最愛你的人說不記得你是誰,最親的人不免永遠(yuǎn)離去,只留你一人時,一切看起來糟糕透頂,巨大的孤獨和寂寞包圍著你。然而,你難道就此停滯不前了嗎?我們都要經(jīng)歷從安德烈、菲利普到龍應(yīng)臺,再從龍應(yīng)臺到她母親的時候,從不理解到甘愿付出,從牽掛不舍到坦然向前。此時陰雨綿綿,一張倔強的臉浮現(xiàn)眼前,他身后空無一人,前方如何更是茫然。
“但雨傘終究已備好在背包里,見過幾番決堤和眼角的淅瀝,仍要孤勇徒行,等放晴的消息,最后,晴空萬里!
從接受別人給的傘到給予別人傘,最后在自己的背包里備好傘,寂寞可能是美學(xué)的必要。
【《目送》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目送》讀后感05-23
目送讀后感05-18
《目送》的讀后感01-25
目送的讀后感02-06
目送讀書筆記11-16
《目送》讀書筆記06-14
目送的讀書筆記02-17
【精】目送讀后感10-04
【熱】目送讀后感10-01
目送讀后感【薦】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