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后感【精】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讀后感1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仿佛把我?guī)У搅四莻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如張良拜師:張良常常出游外地,訪賢求師。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橋旁邊,看見橋頭上坐著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腳尖勾著鞋不停地晃動。張良覺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幾眼,老人見張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腳,把鞋甩到橋下面去了。老人對張良說:"喂!你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了,心里很不高興,可再一看,老人胡子、頭發(fā)都白了,又挺可憐他,就強忍住性子,把鞋撿了上來,送到老人跟前。誰知那老人又把腳往前一伸說:"你給我穿上。"張良還是忍住性子,便蹲下來,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來,什么也沒說,大搖大擺地走了。張良望著老人背影,覺得很奇怪。他剛轉身要走,老人又回來了,對他說:"你這個小家伙不錯,我愿意教你學點兒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這兒等我。"張良連忙答應了。第五天早晨,他剛上橋,就見老人已經站在橋上了。老人生氣地說:"你怎么讓我老頭子等你呀?這樣可不行。要想學,再等五天吧!"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起身往橋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認錯。老人瞪了他一眼說:"你要真想學,過五天再來。"說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張良連覺也沒睡,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過了一會兒,老人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張良迎上前去,見了禮。
老人高興地說:"年輕人要學本事,就得這樣!"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卷兵書,遞給張良說:"你好好讀這部書,將來準能成就大事業(yè)。"張良接過書,道了謝,還想再問些什么,老人轉過身,頭也不回地快步走遠了。從此,張良專心致志地鉆研這部兵書,最終成了一位有名的軍事家。
等等有趣的故事在這里全都有。
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fā)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讀后感2
近年來,我一直在宣傳一種觀點,中國搞市場經濟在技術上對資本主義的經驗有借鑒,但作為制度道路的選擇不能簡單理解為是學西方的,更不能認為是西化。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從古代傳統(tǒng)商品貨幣關系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而古代傳統(tǒng)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思想并不首先產生于西方,卻是在東方古國——中國。這兩天我又一次認真研讀《史記·貨殖列傳》,對上述觀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兩千多年前,西漢思想家、史學家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明確批判了“重農耕輕商賈”、“重本抑末”的落后經濟思想,主張“農工商虞”并重,提倡發(fā)展商品生產,鼓勵商品交換。單“貨殖”(而不是“物殖”)二字就再清楚不過地體現(xiàn)了他的這個思想。史太公說:我們國家資源雄厚,物產豐盛,這是人們的生活源泉!肮蚀r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fā)徵期會哉?”他說:人們利用市場規(guī)律低進高出,以求盈利謀生,各自努力經營本業(yè),發(fā)展社會經濟。他還引用《周書》的話,說明為繁榮經濟就要鼓勵分業(yè)經營。說:“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吃的、穿的、用的——老璽注)絕,虞不出則財匱少!彼偨Y介紹了越王勾踐用范蠡等人的計策,憑借物價、稅收等經濟杠桿調節(jié)社會經濟,取得了極大成功的經驗。史太公還精辟論述了經濟與政治、與道德、與民風的關系。說:“倉廩實而佑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說明“禮生于有而廢于無”。
他還說,富人也好,窮人也好,他們營商出于私利,但就是因為有了這個過程,使社會經濟發(fā)展了,這應當看作是貢獻。不是常說“發(fā)展是硬道理嘛!”所以,他主張政府對商品經濟的態(tài)度應當是:“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就是說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其次是因勢利導。再其次是加以教育。再其次是用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使其規(guī)范化。最壞的做法是與民爭利。
此外,《貨殖列傳》通過總結經濟事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和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發(fā)展經濟方面的業(yè)績與經驗,論述了大量關于商品經濟和市場運行法則的理論與實踐。其中包括諸如開發(fā)利用資源,提倡產業(yè)分工,以及商品經營、商業(yè)營銷方式與策略等有極高理論價值的思想和寶貴的實踐經驗。
還需要說明一點,這些思想比西方世界最早期的經濟啟蒙思想家們的理論還要早一千多年。二戰(zhàn)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助市場經濟體制獲得迅速發(fā)展,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局限性,又使他們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可克服的前進障礙與困難。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從三十多年前起實行改革開放,摒棄了計劃經濟模式,走上市場經濟軌道,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盡管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還不很完善,但已經成功地運用市場經濟機制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與發(fā)展,成為當今世界發(fā)展中國家成功的典范,F(xiàn)在,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在實行市場經濟制度體系建設上,都面臨著許多同樣的矛盾和問題,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建設,尤其是新的市場經濟制度、法規(guī)和市場運行秩序的建設。為人類和平發(fā)展事業(yè)做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
《史記》讀后感3
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說,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跡,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動蕩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歷程,所以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這部書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又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此書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并且對之后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并且有著鮮明的個性。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往往讓讀者讀起來愛不釋手,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讀者們的心境也會為之而改變。每個讀書的人都不禁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也因為這簡便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仿佛能夠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各個時代,感受著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的描述和記敘,都能在在《史記》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yōu)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丑惡現(xiàn)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xiàn)了一個為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能夠看出他的心地十分的善良,肯為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我的一切利益。他帶領著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篇文章也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最大程度的寫出了人的力量的偉大。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斗志斗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于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經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和紂王的殘暴構成了一個鮮明的比較,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陳勝吳廣》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著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僅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wèi)國土,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還有,我深深地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對與寫這本史書的歷史,能夠追溯到由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fā)生濃厚興趣。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yè)。也所以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之后,雖然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xù)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X年的不懈努力,才最終完成
《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后人贊嘆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難得的經典,既使我簡便愉快地了解中國古代歷史,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也讓我由古人古事引發(fā)了對此刻社會的思考,從而得出人生的經驗和教訓,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讀了《史記》使我受益匪淺,讀書真好。
《史記》讀后感4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笆酚洝北緛硎枪糯窌耐ǚQ,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作品,為后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妒酚洝匪鶎懙碾m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征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jié)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xiàn)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xiàn)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tǒng)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jié),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淵源于《史記》的。
至于直接取材于《史記》的歷史小說,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戲劇方面,由于《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后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jù)統(tǒng)計,僅現(xiàn)存的元雜劇中,就有十六種是取材于《史記》的,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后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于《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于《史記》的紀傳體為后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雖然,后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shù)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yōu)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志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chuàng)的傳記文學傳統(tǒng)有淵源關系。
在史傳以外的散文方面,由于魏晉南北朝及初唐時期駢文盛行,《史記》的影響尚不是很明顯;中唐以后,由于韓愈等人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北宋歐陽修等人所倡導的文體革新運動,以及明代前后七子所倡導的文學復古運動等等的不斷推動,《史記》的影響日益增長,被推崇為與駢文相對的“古文”的崇高典范。唐宋八大家,明代的歸有光,乃至清代的桐城派、陽湖派散文家,無不規(guī)模《史記》的文章。
《史記》讀后感5
《史記》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說,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跡,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動蕩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歷程,因此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這部書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又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此書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而且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并且有著鮮明的個性。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往往讓讀者讀起來愛不釋手,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讀者們的心情也會為之而改變。每個讀書的人都不禁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也因為這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仿佛能夠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各個時代,感受著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的描寫和記敘,都能在在《史記》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yōu)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丑惡現(xiàn)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xiàn)了一個為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為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帶領著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篇文章也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最大程度的寫出了人的力量的偉大。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斗志斗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于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
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蛾悇賲菑V》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著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wèi)國土,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還有,我深深地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對與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fā)生濃厚興趣。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yè)。也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后來,雖然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xù)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終于完成。
《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后人贊嘆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難得的經典,既使我輕松愉快地了解中國古代歷史,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也讓我由古人古事引發(fā)了對現(xiàn)在社會的思考,從而得出人生的經驗和教訓,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讀了《史記》使我受益匪淺,讀書真好。
《史記》讀后感6
昨晚讀完了《史記》中最大的篇幅列傳篇,掩卷后久久不能入眠,為沉寂于歷史長河中的那些曾經喧囂于狼煙峰火中的諸侯將相、為那些曾經紛擾于后宮恩怨的絕代佳人。思緒萬千,卻久不能語,內里情感的蘊積溯逆于唇齒之間卻無力開啟。想來,確實如此,情到深處若似無。
《史記》于五十余萬字中記錄了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所記錄的朝代更迭、人物命運許多亦輕輕帶過。所以此貼說是《史記》,其中有不少人物命運還是參見了我之前所看的《東周列國志》。
如同一百個人能看出一百個哈姆雷特,《史記》之于讀者的亦是感悟萬千,統(tǒng)領者從中學到駕馭臣民之法,臣子從中學到了為臣為官之道,而如我等俗人卻格外的關注起穿行于史書中的歷代女子。
《史記》之于我如同在一件浸滲著血腥之氣的錦帛中凄然的尋著了一兩朵曾經怒放的驚艷。
司馬遷所處的封建時代,女人只當是男人的一件附屬品,擁有著并可以隨意處置著。所以全書中多處可見對女性的血腥發(fā)配。申該用自已的兩個女兒為落魄帝王楚靈王殉葬,吳起為圖報國絕然斬發(fā)妻,趙公子平原君為買士心揮劍斬美姬等等等等在其中不勝枚舉,女人只是男人一件物品,生或死,只是男人揮手之間。
這些亦不能責難于司馬遷,他只是歷史的臨摹者,我所以怨恨他在于他對漢武的評價,那便是他真實的想法。漢武帝賜死了每一個為他生兒育女的嬪妃,有人不解問漢武帝,漢武說:古往今來,國家之所以出現(xiàn)混亂,多為皇帝年幼而母親年壯。
司馬遷對此殘暴行徑的評價尤讓我心寒,把他的古文用我的白話翻一下:這(漢武殺妃的行為)難道不是圣賢明主應該做的嗎?漢武昭著顯明的遠見卓識,為后代深謀遠慮,的確不是那些見識淺薄的愚儒們所能了解的,其謚號為武,的確不是浪得虛名。
《史記》中所能提及的女子多數(shù)命運多舛,紅顏薄命者更如同秋風落葉,不及細數(shù)。
但《史記》中也難得的存在著一兩個讓司馬遷另眼相看的女人,桃花夫人息媯以及當土壚賣酒的性情女子卓文君。
對于息媯雖然最終沒有逃脫得了香消的宿命,但也算是司馬遷難得用正面的筆調加以臨摹一個異類。
或許受了前輩的這種思維定式,王維才能寫出“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的癡情和絕決。
《史記》中真正得到了司馬遷歡心的女子只有卓文君,這種不加修鉓的喜歡,讓我不禁猜想,從年代來分析,或許司馬遷與卓文君曾于某年某月某日于的某個街頭里巷擦身而過,司馬遷無意識的再回首便注定了《史記》中的難得的驚艷,文君的率性才情或許也曾讓司馬遷魂牽夢縈,呵呵,胡亂猜測一番,才子佳人攜手泛舟的淡泊生活向來總能愉悅人心,留連不已。
文卓的結局是美好的,與司馬相如攜手終老,讓我不禁想起《詩經桃夭》中的幾句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家其家人”。
一個女子“灼灼其華”的初嫁,“有蕡其實”的成熟持家,“其葉蓁蓁”的多子多孫,雖然俗了,可也透了,這才是女人因循輪回的道路。
當所有的榮華富貴過眼煙云般散去,命運張開掌心公布最后的答案,也許所有的人都寧愿沒有顯赫嬌媚的容顏,只要能免去當世的苦楚,后世的嘲弄,大家都寧愿自已做個不起眼的普通人吧!
《史記》讀后感7
是誰剎破這黯黯的黑夜,吹響了江東的號角?是誰破釜沉舟的決心,砸碎了秦關的城門?又是誰在烏江末路的悲壯中,演繹了一場千年絕美的霸王別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更需要兒女情長,你彈劍做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別姬》,唱斷了多少人的柔腸?你就像一顆亮得刺眼的流星,劃過歷史的天空,在極度輝煌過后,是毀滅。異于尋常的流星,你的毀滅是驚天動地的,留給后人的,是一聲聲的嘆息。
項羽,一個貴族世家的后裔,一個英勇善戰(zhàn)的英雄,率軍攻秦,盡顯男兒本色。劉邦,一個平庸之輩,好酒色,無膽略,然而卻在楚漢戰(zhàn)爭中戰(zhàn)勝了你。結果是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讓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實劉邦和你各自有著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就好像一對瑕玉一樣。你有著英雄的氣魄,但你卻無法冷靜地面對挫折,亂殺無辜。劉邦有著過人的肚量,但他卻不能率兵打仗。一個兄弟情義,一個背信離義。
在歷史的舞臺上,不同的抉擇決定了不同的命運。誰能夠在確定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誰就能避免失敗,從而取得成功。一場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這暗世的哀鳴,是你揚起楚江東的旗幟,多少江東子弟為你出生入死,為了你謳歌傳頌,殺殷通太守,是你揮就的號角,定陶之戰(zhàn)是你悲痛的傷痕,但你又絕不言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龍盤虎戟,披上你烏金的鎧甲,沖向硝煙漫漫的戰(zhàn)場。在那個時代,你是神話般的英雄!你那異于常人的雙瞳,你那驚破敵膽的怒喝,你的烏騅,你的霸王槍當劉邦與你獲得了推翻王朝的勝利時,劉邦聽從大臣的建議,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搞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但與之相反的你卻不聽善言,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曹無傷被誅,讓人不禁為你嘆息,試問天下誰敢助項羽的楚國?可你也是一個有著矛盾并非完美的一個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殺人不眨眼,卻在鴻門宴上下不了殺手,即使范增暗示了無數(shù)遍。如果說你的濫殺無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鴻門宴放走了劉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敵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錯誤。還記得在你受圍攻時,你在面對正在追擊你的故人呂馬童時,竟最終自刎以給呂馬童一個人情。在我看來,你的這一刎,的確彰顯了你過人的豪氣,讓后人更是為之而敬仰,但我們也從中看到了你的無奈和不自信。當然做人應當講義氣,但義氣不能代替原則!作為一個君王,一個領袖,應當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的利益為重,不能失去應有的立場和堅定果斷的明辨能力。與之相比,劉邦雖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說劉邦卻正好好在你的通達和靈動的智慧上他雖然沒有過人的武藝,卻能充分利用別人的能力,以最終做到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你的敗,在于你不懂權謀,太重承諾,太重義氣,太崇尚暴力!
你也是幸運的,你有著一批忠心追隨的部下,為你死戰(zhàn)到底,與你共生死;你有著一個真正愛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戰(zhàn)中,她陪著你度過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里,她為你擔憂,然而最后卻在烏江江畔的暖帳紅燭之下與你一起演繹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烏江流水,留下了你的遺憾,也讓我有了復雜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動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動,總覺得他不該如此消亡。
歷史在交替中消逝長流,金戈鐵馬,一曲終了。掩卷而思,不覺悠然神往。
《史記》讀后感8
《史記·伯夷列傳》記敘了伯夷、叔齊二位孤竹國王子,相繼辭讓君位,逃離本國,投奔西伯;西伯死后,武王伐紂,他們認為是不義之舉,進行了諫阻;隨后,武王滅殷,四方歸順,他們感到恥辱,堅持不吃周朝的糧食,于是到首陽山隱居,采薇而食,悲歌明志,最終餓死的感人故事。
本篇位居“七十列傳”之首,且在形式上有別于其后諸篇。其后諸篇,多是先記敘史實,再發(fā)表簡要的議論,議論前冠以標志性的“太史公曰”。而本篇則先議后敘,夾議夾敘,甚至議多于敘,這算得上是《史記》列傳中的特例了。由此可見,司馬遷對伯夷叔齊二人的極力推崇。且不論伯夷叔齊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也不論歷來對他們的評價上存在的分歧。在司馬遷筆下,伯夷叔齊正是堅守道義、“積仁潔行”、寧折不彎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像伯夷叔齊這樣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餓死的下場!也許他們心里沒有怨恨,但他們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嗎?與之類似的還有好學的顏淵,他獨得孔子的青睞,何以糟糠為食,壽命不長?而與之相反,像盜跖那樣的暴戾之徒,卻能夠享盡天年。司馬遷又聯(lián)想到他自己所處的時代,那些行為不端的人卻能終身享樂;而循規(guī)蹈矩的人卻屢遭災禍。這使得司馬遷陷入了矛盾和困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他對所謂“天道”產生了質疑——不!不是質疑!是質問!不是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嗎?為什么那些善人卻得不到美好的結局?《史記》中這樣的悲劇人物可謂是俯拾即是。譬如《魏其武安侯列傳》中,記載了剛強直率、好打抱不平的灌夫,被驕奢淫逸、飛揚跋扈的武安侯田蚡陷害致死的事情。這不能不說是個明證了吧!武安侯之所以能權傾一時,既不是因為顯赫的軍功,也不是因為卓越的才能,而只是因為他的特殊身份。司馬遷不無暗示地寫道:“景帝后同母弟”、“王太后賢之”等。由此可見,沒有所謂“天道”,在封建社會,個人的生死榮辱,全在于統(tǒng)治者的喜怒好惡之中。司馬遷當然不能明白指出,但我們看他對兩種人物命運的展現(xiàn),不難體會到他對統(tǒng)治者任人唯親、埋沒賢才的憤懣和控訴。司馬遷當然也無力改變,當他像灌夫一樣仗義執(zhí)言,而為李陵挺身辯護,難道不是“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嗎?然而等待他的,只有的災禍,只有統(tǒng)治者的冷酷無情。
既然沒有“天道”可循,我們又該遵行何“道”呢?抑或有所謂“天道”,而不“常與善人”,那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是寧遭災禍而做善人呢,還是為求富貴而做惡人?司馬遷連續(xù)引用孔子的話做了回答,表現(xiàn)了他對先賢孔子的無比仰慕之情。他選擇了像孔子那樣活著,哪怕舉世混濁,哪怕終身貧困,哪怕災禍不斷,仍要保持品行的高潔,何其孤傲!伯夷叔齊不也是這樣選擇的嗎?別人為爭王位苦心積慮,而他們卻棄之敝屣,由此可見,富貴對他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天下宗周”,而他們卻寧可餓死而“不食周粟”,由此可見,生命對他們來說也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固然不贊同對生命的輕視,也不鄙薄對名利的渴求。正因為這樣,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能于追逐競爭中有所堅守,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
《史記》讀后感9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艷,帶著成熟穩(wěn)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
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沖擊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
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游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于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郁,發(fā)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于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么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fā)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
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著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個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fā)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么美好,那么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
《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凄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
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著一絲不羈,帶著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復咀嚼,齒留余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于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jié)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斗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
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史記》讀后感10
看完了王立群先生的新作《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項羽的影子投射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是他身上具有的素質斷定了項羽這一生成就不了統(tǒng)一中國的帝業(yè),辛苦打下的天下只能拱手讓給劉邦。姑且不論項羽霸業(yè)未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是讀完此書后,覺得項羽乃至楚漢爭霸對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有如下啟示:
1、單打獨斗永遠團隊作戰(zhàn):“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古語在項羽和劉邦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前者是失敗的淋漓盡致,后者是成功的淋漓盡致。君不見,劉邦身邊人才濟濟,文有張良、陳平、蕭何等,武有韓信、樊噲、彭越等,也正是這些文臣武將充分彌補了劉邦個人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型團隊,最終成就了帝業(yè)。而反觀項羽,絕對是當時的單打冠軍,名副其實的霸王,但身邊真正派得上用場的得力助手又有幾人。我們能記住的好像只有“亞父”范增和“堂叔”項伯,前者說實話也不是什么高水平的謀士,后者更是“吃里扒外”,不下三次救助了深陷危機的“親家”劉邦。
2、最高領導人永遠應當戒驕戒躁:項羽是霸業(yè)的創(chuàng)造者,同樣也是霸業(yè)的摧毀者。由于自身能力超強,所以在項羽的眼中和心中幾乎看不見能人,幾乎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項羽的“不容逆耳”、“剛愎自用”、“心胸狹隘”、“所封不當”早就婦孺皆知。這里只想特別指出他性格上的一個致命弱點:易發(fā)怒?v觀《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用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怒”和“大怒”。整個《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一生中只有一次笑,那就是烏江自刎前的仰天大笑。實際上,項羽身上的弱點同樣在很多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者和最高管理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體現(xiàn)。無論如何,即使昨日如何偉大,如何成功,都應當戒驕戒躁,永遠不要成為企業(yè)繼續(xù)創(chuàng)造輝煌的絆腳石。
3、戰(zhàn)略永遠>戰(zhàn)術:對照項羽和劉邦,項羽是一個缺乏戰(zhàn)略大局觀的人,而劉邦在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則步步為營,很好地實現(xiàn)了起初的戰(zhàn)略布局。滎陽會戰(zhàn)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這場耗時28個月的楚漢爭霸中最長的一場戰(zhàn)役中,項羽的疲于奔命就是“只重戰(zhàn)術、沒有戰(zhàn)略”和“注重一城一池,沒有大局觀念”的鮮明體現(xiàn),雖然滎陽大戰(zhàn)從表面上看是以項羽的勝利而告終,但是真正的勝利者卻是劉邦,除了雙方“中分鴻溝、楚河漢界”,韓信還控制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廣大區(qū)域,形成從北面、東面包圍項羽的態(tài)勢,為最終的十面埋伏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石。
4、虛心學習競爭對手的優(yōu)點:論個人天賦,項羽應當強于劉邦。但為什么二流的劉邦最終戰(zhàn)勝了一流的項羽,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劉邦的“三善”:善聽、善用、善賞罰。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劉邦是一個從諫如流、善于傾聽;能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崗位;獎賞分明的優(yōu)秀領導人。而反觀項羽,這三個要素沒有一項能得“及格分”。因此,最終的勝負可想而知了。這點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代企業(yè)和企業(yè)家,重視競爭者研究,無論是系統(tǒng)的“對標”、“競爭者分析”還是“競爭者情報收集”永遠都應當是企業(yè)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
《史記》讀后感11
我讀的《史記》,是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話本。這本書只節(jié)選了30篇史記中的故事。古人說過“一葉而知秋”,讀《史記》我完全可以領略《史記》的歷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蒼穹幽深而遙遠,繁星閃爍,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戀、憧憬,感慨萬千!妒酚洝藩q如這深邃的夜空一樣給人思考、哲理,前車之鑒的警醒。
走進《史記》一個個帝王將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談笑風生躍然紙上。跟隨他們的腳步,我目睹了他們在那個時代留下的串串印記。有的人圣德,有的殘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堯禪讓開啟圣德,商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無不揭露其有多殘暴,周厲王防民之口,讓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無道,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昏庸,項羽劉邦的楚漢相爭的風起云涌的治國策的較量,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美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成為古今文學典范。這也許就是母親說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我們的文化樹的根基。只有這如此豐厚的根基,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讀史使人明智”說的一點也不假!跋葜赖囟笊,置之亡地而后存”讓我們這些后輩明白:身處絕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我們要多思考、多實踐。每一個故事,讓我們讀過之后,都是一種啟迪;每一個故事我們領會之后,都將變成我們的一種智慧!
我讀了至少五遍《史記》才敢拿起筆寫這篇讀后感,因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許我褻瀆!
名著讀后感600字篇二_《史記故事》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史記故事》,它是從史書《史記》當中選出來的60個小故事,包括商鞅的故事、重耳流亡的故事、孫斌和龐涓斗智的故事,還有趙氏孤兒、勾踐滅吳、韓信胯下受辱、項羽垓下被圍等,這些故事既尊重歷史事實,又寫得非常生動。它的原著是司馬遷,改寫是王家毅。
據(jù)說司馬遷是很正直的史官,因不幸得罪了朝中的權貴,被處以宮刑。司馬遷受宮刑后曾經想到了死,但是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個史官,有必要讓后人了解歷史的真相,于是,他忍辱負重,閉門著書,終于在他的有生之年寫成了這部歷史巨著《史記》。在這部書里,作者不但如實記錄了歷史事件,而且對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都給出了自己的評價,對后人研讀歷史,以史為鑒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史記》作為歷史書籍帶給我們的思考無窮無盡,它的哲理讓看過他的人一生受益。當我讀到《臥薪嘗膽》時,越王勾踐的`毅力,改正錯誤的決絕,讓我心生佩服,他讓我明白:面對困境時,我們的心態(tài)決定了我們的未來!镀聘林邸贰ⅰ侗乘粦(zhàn)》讓我對軍事家項羽、韓信敬畏不已!都埳险劚汾w括慘敗秦軍,讓我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個語言的巨人,卻可能是一個行動的矮子。
《史記》這部書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和文學著作。以歷史事件為中心,按照時間的先后,記述了自皇帝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事件,并且做了客觀中肯的評價,被魯迅先生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讀后感12
昔“氣吞殘?zhí)敗啊逼聘林邸,終虞姬自刎烏江邊,霸王掩面,烏江江水浪滔天。今又品一場《鴻門宴》,憶壯士當年稱豪杰。
古往今來,成王敗寇,但對我而言,西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中,卻是王一般的“寇”。
《鴻門宴》的背景是項羽大破秦軍。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項羽惱火萬分,便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聞聽此訊,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暗中告知項羽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項羽得知后怒發(fā)沖冠,決定出兵攻打劉邦。面臨如此險境,劉邦采用張良計策,赴鴻門謙卑地面見項羽,以求化險為夷。
一開篇,文章就以曹無傷的告密點燃了導火索,然后以項羽亞父范增的一番分析揭露了劉邦的勃勃野心,同時力主進攻。爾后,輪到項伯出場。他本是項羽一方,卻不顧集體利益出賣項羽。也許項伯“素善留侯張良”,為報其救命之恩,可見他重情義。但他為了個人利益而缺乏遠見是否也為項羽的敗“營造”了一個重要因素呢?后來的篇目便是圍繞項羽與劉邦的矛盾不斷激化,表面卻又風平浪靜。其中最搶眼的鏡頭莫過于項莊舞劍和壓軸出場的樊噲了。這位勇士有膽有識、忠心耿耿,不僅是一介勇夫,更有著過人的機智。寥寥幾句,擲地有聲,斬釘截鐵,不愧被項羽贊為“壯士”。
當然,這出大戲的結尾還是以劉邦的狡猾出逃告終。
項羽也被亞父斥責:“豎子!”
如今的放虎歸山,也為項羽后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可是回首項羽的所有作為,難道不算一位俠義心腸的豪杰嗎?
他縱然剛愎自用、高高在上,把劉邦安排在次座;他縱然任人唯親,對報信的項伯置之不理;他縱然有婦人之仁,不愿殺出賣自己的項伯……可仔細品讀他的一生,卻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古人崇尚的一個字——“義”!
他不理范增暗示,不忍殺劉邦,或許他認為劉邦是來謝罪的,勝之不武。同樣是面對告密者,劉邦“力誅殺”,項羽卻置之不顧;面對樊噲的無理闖入,他禮賢下士地稱其為“壯士”,賜其“彘肩”。他的太多細節(jié),令人感動而又扼腕!他的“義”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倫理觀念,是一種骨氣。不同的社會時代背景,不同的階級身份,“義”的內涵本不相同。中庸有云:“義者,宜也!笨梢姽湃撕纹渲氐懒x!
許多人說,劉邦臉皮厚心腸黑,而項羽正好相反,最終能不敗給老謀深算的劉邦嗎?因為項羽重情義,不會像劉邦一樣,為了皇帝的寶座,不顧家人至親,此可謂冷血痛心!
許多字畫中,項羽被塑造成一個身材臃腫、大腹便便,身邊歌姬眾多,過著燈紅酒綠生活的一代昏君,而我心目中的項羽,他一襲白氅,瀟灑不羈。他常手執(zhí)一卷兵書,又或與絕色美人虞姬撫琴、賞月、品香茗,又或坐在中軍帳中,指揮百萬雄師英勇抗戰(zhàn),光線反射在他耀眼的鎧甲上,泛著不屬于凡人的光澤。廣袖一揮間指揮千軍萬馬,颯爽英姿間襯眉宇英氣。
易安居士贊你:“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眲钭鏊幕实郏惝斈愕挠⑿,我會永遠銘記你的光輝歲月。你,“項籍,下相人也”;你,“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你,“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你,“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此刻,楚歌四面震耳膜,壯士嘆息悲憤逝。懷著無限的不甘與悲憤,一代天驕西楚霸王,沉入滾滾烏江水,同時也湮沒在滔滔歷史長河中。那一個個無人能及的神話,氣壓萬夫的英雄項羽伴隨著金戈鐵馬的鏗鏘聲與孤傲不羈的悲憤嘆息聲,成就了中國史冊上雖褪色泛黃、卻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史記》讀后感13
翻閱《史記》,滿滿的都是對司馬遷的敬佩。他用真實的歷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他寫活了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也讓我們清楚地了解了歷史,認識了每一個時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項羽。
司馬遷為項羽寫了《項羽本紀》,而《項羽本紀》讓我在恍仿若穿越時空界限,隱隱約約看到了那個在亂世中血染戰(zhàn)衣卻依然揮戈兵器于千軍萬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個本該成為英雄卻無法成為真正英雄的項羽。項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楚、漢戰(zhàn)爭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前期,他順應歷史潮流,以無與倫比的勇氣和過人的才氣,一步步走向事業(yè)巔峰,滅秦稱霸;后期,則恃一己之勇,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走向滅亡。
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選取項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戰(zhàn)、鴻門宴等,運用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生動的展現(xiàn)了項羽的悲壯人生和復雜性格。司馬遷將項羽列入本紀,肯定了他的滅秦之功,確認了他在秦、楚之際的實際統(tǒng)治地位。
在巨鹿,面對秦軍他率領江東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場面之震懾,讓我在看書時有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巨鹿,是項羽的一個起點,自那時開始,他注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見得到應驗。
在《項羽本紀》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鴻門宴".說的是劉邦和張良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在這兒款待了他們。范增幾次向項羽使眼色,可項羽并沒有理睬。沒辦法,范增只好讓項莊進去舞劍,乘機吧劉邦給殺了。張良看后,知道情況有變,馬上叫馭手告訴項羽,( )劉邦假裝上廁所趁機逃走。正是這一次的放行,項羽注定與這江山失之交臂。項羽的桀驁不馴讓其孤注一擲,讓其呈匹夫之勇,讓其兵敗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鴻門宴中釋放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們,可是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聲巨吼扛起了天下蒼生凄楚目光的膽量。在這長城內外,他揮臂奮殺,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蕩蕩,敗為賊寇勝為王。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別樣的光華,只是這終點注定成為楚人的遺憾。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zhàn)神一般的人便永遠的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入烏江,流入這家鄉(xiāng)的水中,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是他宏圖開始的地方。他的鮮血讓著江水擁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沖去了夕陽下的最后的殘戈,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而這也使后世的我們就如李清照所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看了《項羽本紀》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的邊緣,無論歷史曾是有多么洶涌、多么燦爛,我都只是這茫茫千年歷史旁的看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軌跡。這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消逝,而烏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義是他離開那亂世的方法。自負毀了一切,這也是項羽給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沒有完美的結局,而這畢竟不是故事,無法有美好的結局讓人如愿。一切已過,歷史不將會再現(xiàn)。項羽也有這烏江水歸處,也許這也是一種屬于他的榮耀吧!
《史記》讀后感14
《史記》不僅是一部歷史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妒酚洝穼(yōu)秀古代任務的贊美,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也揭露了丑惡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惡的憎惡的精神品質。比如大禹治水,表現(xiàn)了一個造福人民的大英雄。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也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改變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遺孤中刻畫了忠臣、公孫杵與奸臣英勇搏斗的故事。讓我們被忠誠、善良和正義所感動;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以仁義利民,讓百姓安居樂業(yè),與紂王的殘暴形成了鮮明對比,讓后人永遠銘記!蛾悇賲菑V》的故事謳歌了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的光武帶領奴隸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從起義到陳勝犧牲只有六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卻越燒越旺!讹w將軍李廣》寫道,李廣這位飛天將軍,愛兵如子,抵抗匈奴入侵,保衛(wèi)國家,成就斐然,深受百姓愛戴。
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巨大恥辱,遭受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依然完成了《史記》,實現(xiàn)了人生的最高價值,激勵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為“離騷無韻,史家的絕唱”。
翻看《史記》,不知怎么的,心里有一種感覺,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把那些或多或少投射在歷史上的人物拋到了心里,依稀看到了那個時代的血色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位學者在遭受了巨大的屈辱之后,忍辱負重,用自己的靈魂和血肉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幾千年來,這部偉大的作品就像一顆閃亮的星星和一座巍峨的紀念碑,矗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中。這位學者是司馬遷,這位無與倫比的史書是《史記》。
司馬遷是個普通的歷史學家,不可能再普通了。和其他人一樣,他讀了幾千本書,走了幾千英里。然而命運的捉弄使他遭受身心的折磨和屈辱。但值得贊賞的是,在如此惡劣的形勢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負重,付出了數(shù)倍于常人的努力,最終完成了作為歷史學家的頂級杰作3354《史記》。就憑這一點,我由衷地佩服司馬遷先生。他的堅持、毅力、堅韌和他的作品一樣令人欽佩。
讀《史記》,就像穿越時空,看著中國古代的風雨。而能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主要是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豐富的情感,對英雄的謳歌,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之充滿了強烈的愛恨情仇。本來歷史學家在描述歷史的時候,只是要求客觀公正的敘述,而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當你讀到《史記》的時候,你會很容易跟著司馬遷的思路走,為那些淚流滿面的悲劇英雄感到惋惜;我對惡人感到憤慨和慚愧。
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里還有其他的歷史學家連想都不敢想,也不敢寫!衣杜虚_國皇帝劉邦和當時的漢武帝。記錄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歷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情,更別說揭露一些負面的事跡,很容易導致死亡。但是《史記》完全把他們納入書中,尖銳而深刻地剖析了他們內心的秘密,讓我看到了最真實的王朝,沒有任何阿諛奉承。這是前所未有的。這可能就是《史記》如此珍貴的原因。
《史記》讀后感15
在《史記》中記述了很多忠于祖國,不屈斗爭的英雄事跡。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因為牢記“我和我的祖國”,藺相如以非凡的膽略,出色的臨機應變的本事,出使秦國,最終完壁歸趙,讓秦國不敢小看趙國,正是“使不辱于諸侯”,而后當藺相如作上卿之后,廉頗不服,而藺相如不與其相爭,原因卻是“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耙韵葒抑倍笏匠稹,廉頗負荊請罪,兩人終化敵為友,為“刎頸之交”。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與賈誼,都忠心為國,本著:“我和我的祖國是不可分開整體”的宗旨,一片丹心,只可惜最終兩人都因小人進讒而貶謫流放。屈原經歷了楚由盛而衰的過程,楚王身邊盡是小人,最終楚懷王死于秦國,屈原也投江而死。一個人寫的文章,體現(xiàn)出他的性格,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評之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屈原雖然“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仍無法挽回楚國滅亡的命運,真是“可憐一片影”。屈原自評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司馬遷評之為“濯淖污泥之巾,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蔽艺f“錚錚不屈骨,一片赤誠心,千里長相敬,英名永不朽!倍Z誼的經歷與屈原的經歷
如此相似,因為打擊諸侯,而被進貶罷官,走過湘水邊時,為賦以吊屈原,寫下了“鳴呼哀哉,適時不祥!鸞風伏巢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語句,我覺得,這不單單是在寫屈原,分明體現(xiàn)了自我的一片忠魂,至死不渝。
《袁盎晁錯列傳》與《張釋之馮唐列傳》所寫的四個人都以敢做敢為,犯顏諫諍出名,袁盎當看到絳侯為丞相時,文帝禮恭,勸文帝不要這樣做,因為絳侯不是社稷臣而是功臣,不應行此大禮,之后當絳侯被人告為反叛之罪,滿朝文武,僅有袁盎上諫為其正名,好一個有膽有識的正直之人!晁錯之后因為了國家統(tǒng)一而削藩之事成為替罪羊而死,張釋之執(zhí)法無私,而馮唐則能選賢任能,又為魏尚申冤,這4個人,能夠說忠心為國,死而后已!独顚④娏袀鳌放c《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詳寫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三人為保為大漢邊域,橫戈戍邊,擊敗匈奴,真可謂:“我與我的祖國同在!被羧ゲ〉摹靶倥礈,無以為家也!备求w現(xiàn)他的永志不滅的忠魂。
而太史公司馬遷也是以史學家嚴謹治學著書,并且敢于在直接批評漢武帝,真是一位為國為民的史官,在《封禪書》中,為了祖國人民,為了大漢的江山,司馬遷毫不留情地指出漢武帝與秦始皇一樣,封禪天下名山,為了長生不死,又輕信方士,他在生老病死的問題上比常人還不如,司馬遷對此也氣憤不已,極寫武帝之迂呆惑溺,而在《平準書》中,司馬遷則尖銳地批評了漢武帝的“外攘夷狄,內興功業(yè)”,窮奢極欲,揮霍無度,也指責漢武帝使用興利之人,如桑弘羊,東郭咸陽等,專鹽鐵,摧酒酤,調均輸,置平準,壟斷有關國民生計的生產事業(yè)和流通領域,還賣官鬻爵,鑄皮幣、白金,算緡告緡,以致社會風氣大壞,吏治腐敗,工商破產,城郭空虛,人民流亡,在封建時代敢于如此評價當時皇上的,必定是大智大勇之人,在此,我再送一詩給司馬遷:滿腔熱血心,忠心為大漢,直批漢武帝,為國又為君,忠魂垂千古,《史記》永世傳。
《史記》中為自我祖國更完美而奮斗不息的人們,他們人已逝去,但他們的忠魂不會消失,它們將在我們身上點燃,我們將把“我和我的祖國”刻在心中!耙闫菤w來日,靈旗空際看”,加油,向前!
【《史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史記》讀后感01-09
《史記》讀后感12-24
史記讀后感06-20
《史記》讀后感想06-18
精選《史記》讀后感02-28
《史記》的讀后感08-16
《史記》讀后感06-08
史記讀后感06-10
關于史記讀后感06-20
讀史記讀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