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淡影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遠山淡影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遠山淡影讀后感1
人生中第一次體驗綠皮火車,經(jīng)歷長達24小時的臥鋪的時候,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像白開水那么清澈卻讓人細思極恐的書。
這是諾貝爾得獎者石黑一雄的處女作,看完之后我大為驚訝,第一本書就寫得如此巧妙用心,從文學的角度上來講,故事編織得看似無意其實是在估計出錯的細節(jié)中告訴我們內心泛起的漣漪。
全書分兩條線索不停插敘,用第一人稱描述了女主角悅子的回憶,由于悅子在現(xiàn)實里做了令人遺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瞞自己,在她的回憶中,有一位叫佐知子的女性,佐知子的行為乖張,和女兒矛盾不斷深化。剛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甚是混亂,像是粗心的作者把回憶與現(xiàn)實混淆,慢慢覺得假象橫生,讀到一半,竟覺像懸疑小說、恐怖小說。
作者描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二戰(zhàn)后的日本,丈夫參軍犧牲留下的遺孀悅子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去了美國,初心是為了女兒有更好的未來,但是女兒偏偏不適應,悅子在母女的矛盾中發(fā)現(xiàn),其實移民最深處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自私,所以對女兒的不適應視而不見,甚至自我麻木,最后女兒自殺吊死在樹上。悅子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傷痛和愧疚,女兒(景子)自殺只成為了她不斷重復的一個噩夢,甚至連自己都相信這種事情不曾發(fā)生。
在從日本移民到美國前的一段時間,她的女兒曾經(jīng)反抗過,但是她沉淪在自我篤定中,而在書中也并非以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回憶來呈現(xiàn),而是說“在十年前,曾經(jīng)有個叫佐知子的女士讓我走進了她的心里……”然后以第三人稱去對佐知子(其實就是悅子本人)和女兒萬里子(其實就是死去的景子)的矛盾,移民前和伯父家人的爭執(zhí)等等。
對于一個母親,女兒上吊自殺恐怕是最難接受的,何況女兒的悲劇與自己有很大干系。在悅子的回憶里,有很多意象與此相關:萬里子看到一個女人溺死嬰兒,佐知子當著女兒的面溺死女兒心愛的小貓,一個小女孩被發(fā)現(xiàn)吊死在樹上……令人細思極恐的是佐知子(悅子)有沒有想過像溺貓、那個女人溺嬰一樣溺死萬里子(景子)?
作者在編織著兩條其實為一條線之前并沒有告訴我們,但是看到一半,任何人都會隱隱約約感受得到悅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個人,于是帶著偵探一般的探索和疑問不斷得在書中尋找蛛絲馬跡,所以后半本書我相信任何讀者都會讀得極快,而且神經(jīng)緊繃,就像看懸疑小說一樣,希望看到結局,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可是偏偏直到故事的最后一個字,悅子都沒有坦白一切,依然用佐知子這個身份給自己做掩飾。直到后記,作者才坦然公開真相,佐知子就是悅子本人。心理學上,我們出于內疚和懺悔,出于痛苦至極而不愿面對,就會用一個故事和虛幻來掩飾真相。在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尤其在采訪一些受難者或作惡者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用第三人稱來道出別人的故事,一方面來掩蓋自己的羞恥,另外一方面我相信這是他們內心真真正正因為羞愧想要懺悔的體現(xiàn),于是觸發(fā)了弗洛伊德所說的“轉移”和“象征”的心理防護機制!拔揖陀X得用這種方法寫小說很有意思:某個人覺得自己的經(jīng)歷太過痛苦或不堪,無法啟口,于是借用別人的故事來講自己的故事!
遠山淡影讀后感2
在附近的小圖書館看到石黑一雄的書,抽出《遠山淡影》,每天去看一會兒,惦記著書中的女人和女孩。
伴隨著“我”——日本女人悅子,在英國鄉(xiāng)下與混血小女兒短暫相處時的對話,以及悅子對過去在故鄉(xiāng)長崎生活時的回憶,疑問不斷被引出:
悅子是怎么來到英國的?
回憶中的鄰居佐知子能否如愿離開日本?
悅子與看似和諧卻彌漫著緊張氣氛的前任家庭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
佐知子和女兒萬里子的關系又是否能夠趨近緩和?
悅子的大女兒為什么后來會自殺?
常常獨處的萬里子會不會陷入什么危險?
兩個女人,或者說兩對母女,似乎在不同時空走上了相通的道路。最后,輕描淡寫地合二為一。
看石黑一雄的書,一部分原因是此前剛剛看完了奈保爾的《魔種》。(無意中的巧合,《遠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處女作,《魔種》是奈保爾的封筆作。)兩人是在英國、在英語文學中均享盛譽的移民作家,一個日裔,一個印度裔。翻開《遠山淡影》時,看到“我”身處英國徐徐講起遭受原子彈轟炸的長崎在廢墟上開始重建,與在看《魔種》時,看到主人公從歐洲回到印度叢林參加意圖推翻階級的革命,會找到相同點:果然都是向西方讀者展示本民族的特殊事件,還有今天生活在歐洲的移民與其故鄉(xiāng)有著怎樣的牽絆(以及如何割裂)。
作者借年輕女人悅子描述長崎的人們經(jīng)過戰(zhàn)爭所失去的:開面館的老夫人失去了丈夫、兒子們以及原本優(yōu)渥的生活,退休的教書先生失去了年輕學生對本國傳統(tǒng)教育和傳統(tǒng)精神的認同,新建公寓住宅區(qū)的青年夫婦們正在改變過去的日本家庭秩序?吹剿齻冊凇斑h山”俯瞰港口,想象中的畫面是不久前看的電影《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也是在原子彈爆炸后的.長崎,男人們死了,帶著傷痛的女人們如何生活下去。
她們登山郊游時,悅子給萬里子買了一個玩具望遠鏡,“雖然是玩具,還能看到挺多東西的”?吹竭@個望遠鏡,忍不住聯(lián)想到前兩天看的電影《路邊野餐》,主人公拿起少年的望遠鏡看向童年的孩子,也是一個玩具,也讓孩子之間經(jīng)歷了爭奪,也在張望過往和未來。令人聯(lián)想的還不止于此。《路邊野餐》里,主人公借“我有個朋友”講述他與妻子的愛和生離死別;《遠山淡影》里,不堪回首的悲痛往事只能安身于“我的鄰居”才能回憶。
“回憶,可能是不可靠的東西;常常被你回憶的環(huán)境所大大地扭曲,毫無疑問,我現(xiàn)在在這里的某些回憶就是這樣!睈傋拥淖园滓呀(jīng)透露真相。記憶時常會修飾大腦中儲存的信息,為了人們可以有更好的感覺生活下去。
在看這本書時,不久前看過的這本那本書或電影會不請自來地進行聯(lián)系(看到混血小女兒出場時,還會浮現(xiàn)出水原希子的形象,可能也是因為今年剛看過她演的劇)。換一個時間看,下一次看,記憶所聯(lián)結的內容會不一樣,感受肯定就不一樣。
遠山淡影讀后感3
記憶是一場救贖,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
——題記
《遠山淡影》是在讀被歷史資料折磨后經(jīng)朋友推薦想要調劑下有些寡淡乏膩的神經(jīng)。
945年8月9日,廣島遭受到核攻擊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絕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國在長崎對日本的第二次核打擊,小說便是以戰(zhàn)后長崎作為背景。說是戰(zhàn)后背景卻沒有起伏的情節(jié)和激烈的沖突,哪怕有自殺這樣悲痛的事件發(fā)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間淡淡的感傷和在敘述者悅子的視角和縹緲回憶中的那種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書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寫并不像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樣細膩,一切都恍若是遠山霧靄間的夢境。
書讀了兩遍,第一遍是沒讀懂的,總有一種撥不開云霧,守不得青天的無奈感,印象深刻的也僅停留在泥濘中破敗的小屋和佐知子多變的性格,萬里子孤僻的舉動和語言。第二遍讀到最后,悅子的話“長崎港口的風景,我想起有一次我們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圍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興,我們坐了纜車”,我才明白悅子就是他所敘述的對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萬里子。我詫異于作者的巧妙,卻也理解了悅子自己說的那句“回憶模糊不清,就給我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也許悅子的經(jīng)歷太過痛苦讓她無法啟口,也許悅子太過愧疚需要用這種方式來減輕罪惡感,我試圖猜測出一個母親真正的想法。她拋棄丈夫,攜女兒景子從歐亞大陸的最東邊的日本長崎橫跨到西邊的英國,反復強調的話語是想偽裝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對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員。這就是美國,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這些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钡幕貞泤s將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記憶悠遠綿長,所能回憶起以往的生活寥寥無幾卻清晰的記著第一次看見那輛破舊的白色美國大車的時候,記得那時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幾縷陽光劃過金屬的車身。也許,她確是將女兒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認為離開凋敝的日本可以給自己的女兒一個一個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個母親對于女兒的愛,可是當“愛”強加于女兒景子身上時,卻令她的女兒陷入兩難的境地變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殺這種最為積極慘烈的方式進行逃避。大女兒景子的自殺,二女兒基妮的叛逆讓這個傳統(tǒng)日本女性對于自己的決定產(chǎn)生懷疑,立于一種游刃在無法說清與刻意回避之間的尷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憶當初的時光,敘述著一段關于愛和毀棄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霧重重,亦真亦幻的回憶。
石黑一雄寫道:“那種恐怖從未消失,但已經(jīng)不再是傲骨的傷痛。人是可能與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種親密關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個傷口那樣。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發(fā)生了什么。”譯者對此作出解讀,石黑一雄關心的不是外部的現(xiàn)實世界,而是人復雜的內心世界。通過扭曲的回憶所反映的微妙的東西可以幫助人們窺探這個世界。就像悅子的回憶平靜朦朧的外觀之下,掩藏的是尖銳而痛苦的過去,恰是這種模糊的療愈與曲折的和解讓一切顯得淡淡的,清淡如煙卻又巍峨不朽。
【遠山淡影讀后感】相關文章:
《遠山淡影》讀后感01-20
遠山淡影的讀后感作文01-07
幽夢影讀后感04-02
迷影追蹤讀后感11-27
影之翼讀后感11-03
《雪域豹影》讀后感05-01
雪域豹影讀后感04-21
《雪域豹影》讀后感10-09
2017關于影的告別讀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