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集錦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后感1
我很喜歡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單,卻散發(fā)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粗,突然會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書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Mom.Pop.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我們仨》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可以說是一本充滿著人世間一幕幕悲歡離合的劇本。角色都是如此鮮活,即使化作了文字還是如此活靈活現(xiàn),仿佛就發(fā)生在身邊似的。我們便好比從窗戶紙的孔隙中,悄悄窺視著一戶書香門第內,一天天發(fā)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歸道山,盡管這故事并不驚心動魄。
當讀到傷心處時,我會落淚;當讀到開心處時,我會歡笑;當讀到離別處時,我會心酸;當讀到家常處時,我則會認同?傊,它能牽動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經,能將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觸。
這本書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蒙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楊絳先生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彼麄兿嗵,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游戲,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chuàng)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最后的附錄里,有很多張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他們夫妻倆相互理發(fā)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真希望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我們仨》讀后感2
初識楊絳先生,是第一次為學生們上八年級的一篇課文《老王》,這篇文章最后一句“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讓我想起的是楊絳先生的真誠、善良與樂觀。這次讀《我們仨》這本書,是第一次這么深入地走近楊先生、走近她擁有的這個學者家庭,感受他們三口在人生苦難面前相互理解、關愛的親情,好多時候讀著讀著就熱淚盈眶。
首先感動于這個家庭的學術氛圍。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們對學術,對學生,對教學共有的那份癡心讓我唏噓不已。早年的知識分子身上的單純與執(zhí)著真是可貴。楊絳先生在文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們仨在家時,各自在自己的書桌前工作,互不相擾,碰到困難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有仨人之間的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這樣的文字,我連讀幾遍,總會為這個家的這份安靜、寧和向上的氛圍感嘆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情懷”,什么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動于這個家庭三人之間的那種心心相牽的溫柔。從楊絳先生的一段段描寫中,我讀到了錢鐘書先生疼愛妻女的一個個小細節(jié),如在產院做產婦的日子里,笨拙的鈡書為她做雞湯,在巴黎出租屋的時候,錢鐘書早早起床,將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床前,那個體貼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以至于合上書的時候,還時不時想起錢鐘書為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紅茶,還有她為鈡書做的紅燒肉?偰苡浀盟滟澟畠烘骆隆肮,管得住自己,過目不忘”這些特點時的自豪,常能想起他們一家三口讀書時媛媛看了開頭就傷心痛哭,鈡書看到書上可笑處就癡笑個不了,楊先生看書則很鎮(zhèn)定的樣子來。反復回想就能感覺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詩。
《我們仨》,楊絳先生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兩位親人都與她遠去,她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在充滿真情的回憶?此破綄嵉奈淖掷,能感受到她的甜蜜,更能覺察到她思念親人的苦痛,書中敘寫的每一個生活瞬間都是她每天勉勵自己珍愛生活的動力。想到這兒,猛然覺得我們當下的生活也變得可貴起來,今日我們經歷的很多個細節(jié),未來都會成為美好甜蜜的回憶。想到越是單純的生活里,越有很多能夠品讀的滋味,我在勉勵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溫柔對待這不斷流失的歲月呢?
《我們仨》讀后感3
我曾做了一個夢,夢里有我,有鍾書,還有我們的圓圓。夢里似真似幻,想要脫離這夢境,卻又不知從何而醒。
夢里鍾書一聲不響地和人走了,說是開會,然而他已上了年紀,又有什么會要開。興得阿圓最靠得住,三兩下就領著我找到了鍾書暫居之地。這里驛站密布,家家卻開得相似。阿圓牽著我走著驛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狹長,看不見盡頭,兩旁栽的有柳樹,花絮紛吹,自開自賞。我們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見一處殘損道路,斷口前有湖,一片幽藍延伸至遠處黑點。湖很廣,稀稀落落置著些小船,有幾只沒有拴繩,飄得老遠。阿圓左右尋了一陣,指著艘有“311”墜飾的木船叫喊,說就是那只。我同她踏了進去,果真是鍾書的船。船上空得嚇人,不見衣柜也沒有簾窗。再去俯身瞧鍾書,瘦了,不過幾天未見,就薄得像一片枯葉,套在肥大的中衣里。眼鏡沒了,手提包該是也不見了,看著像個落難的災民。我低聲喚他,他動了動,仿佛睜不開眼睛似的,臉上纏著扭曲的淚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圓也跪坐下來去理他的發(fā)。然而不過短暫相遇,阿圓要回家里備課,我也必須在天黑前回客棧,這是這兒的規(guī)矩。
柳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新枝未盡,枯枝已襲。我在客棧與木船之間穿梭,阿圓也在周末來看望,倒也樂得悠閑,混過了幾個春冬。只一天周末,女婿忽然駕車來了,是來接阿圓的,阿圓說是久病再犯,不過有專家說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為圓圓高興,過往這病折騰了她不少。送他們遠走,孤寂了些,我想也無可厚非。唯有一點,自從圓圓住院后,我夜夜泛起了夢魘,夢到阿圓躺在病床上,與護工聊著天。女婿為她添了冰箱,放著許多吃食,不過阿圓胃口小,總分一半給護工大媽吃了。應當的確是不嚴重了,阿圓也是這么認為的,還想要起來批作業(yè)。然而沒有幾周,病情越來越嚴重,翻身也成了難事,我焦急地發(fā)慌,講給鍾書聽,鍾書聽的專注,叫我別亂想,老人就愛做這種夢。直至一日又是夢魘,夢中女婿與專家交談,方得知早已無藥可救,能拖一陣是一陣了。阿圓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鍾書講,他這次沒有懷疑我這夢是假的,只是凄然,心中流著淚,他應當也是夢到了。阿圓沒過多久就死了,在睡夢中,走得很安詳。我從未想過我會有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之窘境,其實也說不上,阿圓也早已成了白發(fā)。不過說著也奇怪,阿圓逝后,我再沒犯過夢魘。
于是兩個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記”阿圓的死。
大約過了幾個月,鍾書發(fā)了高熱。
留我一人活在夢里,“忘記”他們的死。
不知道兩個癡子,會不會忘了吃早飯。我早教訓過他們早飯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記了沒有。
《我們仨》讀后感4
看完楊絳女士的《我們仨》后,心情頗為激動。
楊女士(請原諒我姑且裝作很成熟的喚楊絳女士為楊女士)及其夫錢鐘書老先生還有其女錢媛女士的生活是如此的平凡而又不平凡。說它平凡是因為這是一個只有一家三口的世界,沒有名利紛爭,雖然楊女士、錢先生、錢媛女士都是我國數一數二的名人。說它不平凡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境界已經達到了一個我只能仰望的高度。
有人說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此刻我終于明白,某些人的思想及品行真是是值得我們用一輩子來膜拜的。
1997年楊女士的愛女錢媛女士因病去世,1998年,僅隔一年,其夫錢先生也離開了人世。楊女士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悲慟渡過晚年呢?先后經歷喪女、喪夫之痛的楊女士又該是懷著多大的傷痛來寫這篇回憶錄的呢?回憶里越是美好,對楊女士來說無疑越是一種殘忍。
在國家局勢動蕩的時候,楊女士說:“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薄拔覀兪俏幕耍瑦圩鎳奈幕,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边@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當一種愛已經滲透到骨子里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去計較形式上的愛的。而楊女士一家對祖國的愛,我想已經滲透到他們骨子里了吧。楊女士及其家人我想應該是不諳世故的,可是他們卻深受身邊人的愛戴。在這63年間,他們不停輾轉,然后分離,再又相聚?墒遣还芩麄兊侥睦,總會有那么一群人照顧和關心著他們。因為不論何時何地,他們都是以一種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身邊的每個人。他們把工作當做樂趣,寫字永遠是他們熱衷的事。剛開始,他們不會做飯,不會用電爐燒水,錢先生甚至連火柴都不會劃,可是他們的生活卻處處充滿樂趣。就像伉儷二人把每次的散步當做探險一樣,這是一個圣潔的世界。
還有家庭的溫馨也是本書最震撼的地方之一。從楊女士給這本書取名為《我們仨》這點便可推知一二!拔覀冐怼笔遣⒘嘘P系,無論在誰心中,地位都是等同的。這就讓人想起了“朋友”這個詞。與其說他們是夫妻、是父女、是母女關系倒不如說他們是朋友關系。不論驟風暴雨他們相濡以沫。天上人間,時空阻隔不斷的是摯情。楊女士的文字含蓄節(jié)制,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自力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
可是逝者永逝,在這里我只能祝愿楊女士能夠安詳渡過她的晚年。
《我們仨》讀后感5
我用了十多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這是一本很感人的書,敘述的是關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故事。這本書有三個部分主要寫的是我們倆老了到我們到我們仨失散了到最后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當時讀這本書的時候哭了好幾次,仨人楊絳先生一人,到九十二歲高齡時還在孤獨、寂寞中度過,那時還強忍著自己內心的傷心、孤單寫下了這本書,當時楊絳先生的心情應該很復雜吧,寫這本書之前也應該鼓起了很大的勇氣,楊絳先生是有學識的,勇敢、堅強嗯。
我們仨,就是一個家,無論在哪,只要在一起,就是家。楊絳先生他們仨是血脈相連,相親相愛的,他們一起經歷了許多事情,最終卻沒有換來想要的幸福。換來的卻是生離死別,但卻抵擋不住楊絳先生對他們的思念。
《我們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的是楊絳先生的夢境,雖然是夢境,但可以讀出真切的感情,往后讀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部門是看似夢境卻又好像不是夢境,因為夢境里的東西都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楊絳先生總是夢到錢老。夢到他們倆人一起散步,散著散著,錢老就走了,最后只剩下她一個人在那里。醒后錢老總是安慰她說“我怎么會丟下你一個人走呢”。
第二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阿媛,丈夫錢老先后離去的過程。在夢境中她夢到阿媛得病了,一個人躺在病床上,后來病情加重,但還是那么樂觀。一九九七年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錢老去世。我們仨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命運待她真是不公,在她年邁的時候,理應享受天倫之樂了,但她女兒卻離去了,楊絳先生本想享受天倫之樂,卻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更痛苦的是接連錢老也離去,只留下她一人。但她又是多么的堅強,她堅強地活了下去,又振作鼓起勇氣寫下了《我們仨》。
第三部分,楊絳先生回憶了他們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楊絳先生在書中提到,她總說“我最笨,什么都不會,是最沒用的人”。但我覺得她是勇敢的,堅韌的,明亮的。也是唯一一個作為女性卻讓我們稱為先生的人。
人世間不是小說不是童話故事,結局也不可能會是“從此,他們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人世間是沒有永遠的,因為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只有到暮年時才會有一個安頓的居處,才會覺得幸福、舒適。
但楊絳先生卻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阿媛走了,錢老也走了,獨留楊絳先生一人,做著一個很長很長的能。在夢里有家,有他們仨,他們還像平常一樣生活在一起,但那只是夢。最終,楊絳先生也走了,他們仨又団聚了。留下的《我們仨》讀完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楊絳先生,我們永遠會記著你,記著你的勇敢,記著你的堅韌,記著你的明亮。
《我們仨》讀后感6
梅花按語:日本的大地震無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聞,它使人類開始認真地審慎自己的所作所為,面對未來重新認識地球。如果說這場地震屬于自然現(xiàn)象的話,那么從去年年底到現(xiàn)在,我局一次次的顛覆性的干部變動,用“地震”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從局長“雙軌”引發(fā)的地震,以及隨后波及的一次次余震,全局乃至全系統(tǒng)20多個直屬單位,上上下下沒有一天消停過。說句實話,我很心痛,現(xiàn)在誰還在專心工作?明年是奧運會,后年就是全運會了,這么折騰下去還有什么事業(yè)可言?我是不是太憂國憂民了?
央視10套開播了《讀書》欄目,我太喜歡了。現(xiàn)在,幾乎每天早上都要準時收看這個節(jié)目,同時還邊做筆記,主要記錄每期介紹的書目,對其中感興趣的書打算買回家來。
許是眼花的緣故,已經極少看紙質的書了,另外,似乎也沒有耐心再去讀大部頭的書,雖然內心覺得如果讀書還是要讀紙質的,但的確很少讀了。突然央視有了這么個頻道,眼前為之一亮,邊做我的手工編織,邊聽《讀書》,與我真是一種享受,我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今早,《讀書》欄目介紹的是楊絳的《我們仨》,我很感動。尤其當介紹楊絳先生將自己所有的稿費全部捐出,而自己卻過著一種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的時候,眼睛為之濕潤,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呀。老公一邊發(fā)話: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開了。
事情是這樣的,自認為對什么事都看的很開,對于此次的干部調整,我本身也沒抱希望,因為我現(xiàn)在所在的單位雖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穩(wěn)定,工作氛圍我很滿意,所以自己也沒當回事,還以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卻還是被人納入到了調整的范圍,因為個別單位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應該是不二人選,于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風說我有可能去哪個單位,為此事,我還受到同事責問,問我為什么調走了沒有告訴她,我一頭的霧水,這都是怎么被人編排出來的?然而最終結果卻出乎許多人的預料。我覺得自己挺冤的,無端的被人這么編排了一把,覺得臉上好沒面子,我這是招誰惹誰了?真是好氣又好笑。
《我們仨》一下子讓我輕松了許多,敬佩楊絳先生所擁有的高尚境界,與老人家相比,我們還有什么放不下的?身外的東西生帶不走,死帶不去,又何必為此自尋煩惱呢?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自己還要繼續(xù)修煉,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愿楊絳先生百歲生日快樂!
《我們仨》讀后感7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語文老師推薦高中讀物中,有楊絳寫的《我們仨》。為了豐富我貧乏的文學知識,便硬著頭皮買了這本封皮很搞笑、附錄很多的書。一開始讀,并不是很愿意,而且還沒讀懂,我只是跟隨著楊絳——一個關心孩子的母親,一個關愛丈夫的妻子,跟隨著她那朦朧而又不失真實的夢,讀完了在古驛道上發(fā)生的事,我沒有接著往下讀,因為沒有讀懂使我失去了興趣。可是,不知不覺中,我眼前總是浮現(xiàn)古驛道充滿大霧的場景,有光禿禿的客棧,還有鐘書所在的孤獨的小船,更有阿圓向媽媽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開始回憶,開始思考。為什么鐘書會在小船上遲遲不下來?為什么鐘書有時候感覺很累?為什么他們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為什么夢和真的一樣?為什么阿圓的病情會在楊絳的夢里出現(xiàn)?
我吃飯想,睡覺想,和同學說話的時候也走神去想。好奇的我翻開末尾的片段,寫著:“鐘書于1998年去世,阿圓于1997年去世……我是一個聯(lián)絡員,傳遞消息的!边有“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迸,我頓時明白了,心中已有答案,興奮過了頭的我追著我知識淵博的同桌問個不停。果然,她的答案和我想的一樣,這個偉大的母親,用古驛道客棧和自己編織的夢,營造了一個朦朧迷茫的場景,填充家中后半期悲慘的故事,讓整個場景不顯得蒼白而又荒涼。
于是,我繼續(xù)往下讀。我喜歡鐘書與楊絳在國外甜蜜的小夫妻生活。房子雖簡陋,可有愛相伴。我喜歡圓圓頭,被稱作“磁娃娃”、“星海小姐”,我喜歡中國人成為國外的焦點。在阿圓漸漸長大的這段日子里 ,“他們仨”真的很幸福,夾雜著鐘書的才華,圓圓的熱淚,和楊絳的“穩(wěn)”,這三個人像三個不同的音符,單個敲擊出來不好聽,只有組合在一起,才會編織美好的交響樂。不知不覺,從來不愛讀書的我變了,作業(yè)也不寫了,覺也不睡了,總是啃著這小小的書。想到三人在古驛道邊的小船上相聚,阿圓在船尾抱著爸爸的腳,楊絳抱著鐘書的頭,我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和父母睡一個被窩,冬天的大雪呼呼的下著,可我們一點也不寒冷,因為“我們仨”的心也是緊緊靠在一起的,就像“他們仨”。
我知道,這本書是悲傷的,是楊絳自己一人回憶的,書中有句“當時沒問,以后也沒想到問,現(xiàn)在已無人可問”更是讓我流了大把的眼淚。我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沒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要把握好現(xiàn)在,過好每一分鐘,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也要微笑著面對明天,讓“好物”多一些,這樣,才不會撈得個“后悔”二字。
《我們仨》讀后感8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摘自楊絳《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一人的追憶。追憶里,是一家人的離合,一家人沉沉浮浮的半個多世紀。
1935年夏,楊絳有了與她執(zhí)手偕老的丈夫錢鐘書。1937年,有了女兒錢媛。至此,長夢初始。
以后的六十載,他們相依相擁。他們熟悉彼此的習慣:楊絳熟知阿媛和鐘書翻書的動作一致。他們有心照不宣的配合:錢鐘書回信,楊絳負責接電話。他們也有細節(jié)處的包容:阿媛和鐘書的手帕隨手擺放時,楊絳總默默重新角對角折疊,放好。
一家人,在一起,溫暖中度過了八年抗戰(zhàn),三年饑荒,十年__。
我想,若人生是夢,這當是個美夢。
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散了。現(xiàn)在,只剩下我一人。”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傷痛未過,摯愛又去。這個耄耋老人的心已裂得支離破碎,但她沒有垮。
她靜靜地坐在這個以前稱為“家”的寓所中,恍恍惚惚,“鐘書、阿媛,我好像做了個作文萬里長夢!睉菈舭桑瑝艟硽v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徹頭徹尾全是夢。
她站起來,看看這個被稱為“家”的屋子,“或許稱客棧更妥當”,她兀自想,“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
“但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她嘴角揚了一下,向書房走去,很慢也很穩(wěn),從容而淡然。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想把三人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于是楊絳先生落筆,用回憶成就了《我們仨》。
里面是撲面而來的溫情和沉淀許久的回憶,用的是老人最平實和真誠的文字。
我讀了三遍,三遍皆是一氣讀完,讀完皆淚水盈眶。
淚水,為團聚,為分別,也為親情。
20xx年,楊絳先生辭世,引用法國詩人的文字,詮釋了自己的平靜,從容和淡然。“我不跟誰爭,也不屑跟誰爭,我的雙手烤著生命之火,現(xiàn)在火萎了,我也該走了。”
我將這首詩摘錄在《我們仨》的扉頁,為楊絳先生從容的告別,也為他們仨的故事畫上最后的句號。
三個人,攜手走過彼此的生命,有笑,有淚。
《我們仨》讀后感9
竟然像小學生一樣開始寫讀后感了,零零散散的花了兩天的時間,將楊絳的《我們仨》看完了。
以前也聽過這本書,看見書名叫我們仨,總能想到些別的,比如大學時候的我們東北仨妞,電視劇中的很多以三姐妹為題材的電視劇。在圖書館看見這本書,就立馬借來了,看了才知道,原來講的是楊絳,錢鐘書以及他們的女兒錢瑗他們一家三口的一生的經過。
書分為三部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這一部就一頁紙,作者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和鐘書一同散步,鐘書不見了,她很焦急的找,就醒來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講真,看完了第二部仍沒懂講的是什么。楊絳說她做了一個夢,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一部中,鐘書和女兒都已經離世,只剩下自己,寫三個人一生的事跡;
剛開始的一部分里說:”我活的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拔覀冐怼逼鋵嵤亲钇椒膊贿^的。
說到這里我覺得上邊這幾句是能總結全文的,但是最能總結全文的還是下面這一段: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的非?鞓贰K晕覀冐硎遣粚こ5挠龊。
楊絳才二十四歲的時候,和鐘書結了婚就一起去英國牛津大學求學,開始講他們在牛津的點滴,吃住的細節(jié),學習讀書上的事情;后來去了法國巴黎大學求學;當時我就感慨,那些很厲害的人物,哪個不是年輕的時候去這學習,去那留學的,學成歸來,多牛。
后來他們回國后,他們的女兒也一歲多了,當時是1938年,戰(zhàn)亂時期,和家人一起生活,輾轉于蘇州、上海、無錫這些地方,講述了在戰(zhàn)爭下他們的生活,后來,他們也有了些成就,但是也趕上了當時的各種運動,三反運動,五四運動,在那個背景下,他們的生活貧苦,日子過的也很艱難,后來又趕上“下鄉(xiāng)”;他們在那樣的背景下生活,日子過的確實艱難;然后后來文章就側重的講錢瑗的事情,他們一家學問都很深,三個人都很厲害;但是一生卻也坎坷、艱難。
我現(xiàn)在的讀書速度很快,有一些地方完全可以跳著讀,這本書嚴格的算起來一天的時間不到,所以領悟的也不是很深刻,但總的來說,我認為很多厲害的人物都是喜歡讀書的,嗜書如命,但是他們的一生也很波折坎坷,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同時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就是好的壞的`并存著。
《我們仨》讀后感10
泛黃的封面、瀟灑寫下的書名,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中國文人別樣的雅致風韻?旃(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抽出一些時間,欣賞娓娓道來的故事,好好咀嚼,在我看來,是有必要的。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思念帶來無邊無際的傷痛,痛定之后剩下洞徹生死世事的達觀。書中沒有心碎的詞句,絲毫不顯露悲痛的內心,然而紙張滿溢著對丈夫、對女兒的無盡思念,雖然只剩下楊絳先生孤身一人,但她活在甜美的回憶之中也滿臉幸福。所有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看來都是淡定超脫,但內心只有冷暖自知了。
一個長達萬年的夢開始出現(xiàn),楊絳先生與家人一起在一條古驛道上離離合合、聚聚散散,看到后面才知道這些事一家人在最后一段人生路的真實寫照。作者筆法細膩,十分注重細節(jié),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被串成一條樸實卻散發(fā)著獨特魅力的古風項鏈。沒有直抒胸臆,沒有直接議論人事,只是細致從容地敘述,將思考的空間留給了看文字的我們,她所想表達的想法和主題也就這樣慢慢、慢慢浮現(xiàn)!拔仪逍训乜吹揭郧爱斪鳌拔覀兗摇钡脑⑺皇锹猛旧系目蜅6。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比珪赃@樣簡單的三句話結尾,一陣心酸涌來,愿那份溫馨的回憶能陪伴者楊絳先生尋覓到回家的路,與日夜牽掛的親人相聚。
我們倆老了只有短短一頁,但是卻包含著對故人的滿滿懷念;我們失散了文字里描繪出的夢境虛虛實實、亦幻亦真,走上古驛道,相聚再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最著墨描寫的一個章節(jié),幾十年來普通平凡家庭里的一個個日子,對于專注于做學問的夫妻倆,生活更是簡單,盡管風雨兼程,依舊相互攙扶前行。傷心處,我會心酸,受到撼動;開心處,我會不自覺跟著書里的人物一起歡笑;親人離散時,我跟著一起悲痛。跟著作者喜怒哀樂,也贊同著一些價值觀。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回憶錄,更像是人世間的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哀的劇本,靈動細致的筆下角色鮮活。
從窗戶紙的孔隙中,看到了一戶書香門第的故事,即便有主角已駕鶴西去,但依舊動人心弦。再多的贊美評價在不真真翻看這本書前都顯得蒼白無力,現(xiàn)今作者還站在這座書橋上尋找著知音。
《我們仨》讀后感11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F(xiàn)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xiàn)代科技環(huán)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lián)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lián)網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時,我們是少了“云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后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xiàn)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yè),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與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我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xiàn)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fā)”的道理。但在現(xiàn)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為對于我自己的提示:1、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實現(xiàn)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2、修身養(yǎng)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yǎng)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溫和內斂的性格。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fā)。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5、在現(xiàn)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溫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學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們仨》讀后感12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后所著。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里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里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鐘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鐘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鐘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說:“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庇浀卯敃r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于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著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發(fā)現(xiàn)父親和母親正手拉著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著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著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鐘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鐘書,鐘書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以后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毕壬蟾乓埠臀乙粯痈惺艿綔嘏税。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著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yè)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對著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著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著被甜到憨。所謂的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鐘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睏钕壬屛铱吹搅艘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我們仨》讀后感13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于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惫湃嗽疲骸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
《我們仨》讀后感14
他們兩老了,愛做夢了,做了一個萬里長夢。
父女兩人鬧的可愛,都在向楊絳先生告狀,一家人的溫馨躍然紙上。
這是一條古驛道,寫不盡道不完的離愁別緒在此堆疊。沒有折柳惜別,就這樣三個人走著走著就成了一個人了。
阿圓是忙碌的,一邊是學校的事務,一邊是父母。為人子女,而她還有自己的婆家,那個她和大偉組成的甜蜜的家。我們都會如此,抽不開身去理會公務,分不開心來關心家人。而她匆忙的身影下,是一副舊病復發(fā)的軀體。
楊絳先生和阿圓每天都走盡古驛道,尋找那條小船看望她的丈夫,她的父親。順著驛道走下去,每天都在變換客棧。尋到311,踏上長堤,踏上斜坡,踏過跳板,他們三個人重逢了,團聚了,這就足夠了。沒有過長的陪伴,又該分別了,只好匆忙告別,明日再見。
阿圓去忙學校的事了,只能每周日一見。她放心不下楊絳先生那剛緩過來的身體,也放心不下船艙里那躺著的父親。沒有辦法,面對生活,我們不得不學會妥協(xié),再有不舍,也得邁出步子,抽身離開,任憑心兒在這里掛念。
柳樹一年四季的變化最勤。秋風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著一陣陣風,葉子一批批落了下來。春風還沒有吹,柳條已經發(fā)芽,遠看著已經有了綠意,柳樹在春風里,飄蕩著長條。然后飛絮蒙蒙,飛上一兩個月。沒過多久,葉已成陰,然后又一片片的黃落。
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了。
阿圓也病了,得一年多才能緩過來,短暫告別,便進了醫(yī)院。
驛道上,長堤上,跳板上,只有楊絳先生的身影。
一場場夢,將楊絳先生帶到了阿圓的病房,看到了那里的兩床一人,聽到了大偉與醫(yī)生的對話。阿圓是有人緣的,花朵越來越多,與病友也相處頗好。
錢老開始發(fā)燒了,楊絳先生不得不將阿圓的情況告訴他,哪怕是夢里的情形。他兩的夢很相似,都是關于阿圓的。
阿圓回來了,來看錢老了,可他讓她回去,回家去。阿圓的臉上滿是笑容。千叮嚀萬囑咐后,阿圓走了。帶著祝福走了。她可以休息了,好好放松放松了。
楊絳先生的胸口仿佛有什么東西掉了出來,慌忙捧起,又送入胸口。
楊柳又綠了,又黃落了。
長堤不見了,斜坡不見了,跳板不見了,連同那艘小船里的錢老也不見了。
楊絳先生再也找不到那艘船了,找不到錢老了。記憶模糊了。隱隱約約記得錢老曾在下船前囑咐她“絳,好好里(好生過)”
一場場夢都會醒來,噩夢也是。
楊絳先生醒來了,以為那是個夢,醒來后和夢里又沒有了區(qū)別,阿圓走了,錢老走了,無論是夢里還是現(xiàn)實,三個人成了一個人。三里河的家已經不是家,而是一個客棧了。
他們兩的萬里長夢是屬于三個人的,夢終會醒來,人終會離開。而那切身的愛,切身的痛讓我感同身受。
《我們仨》讀后感15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為了紀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寫的,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生活。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第一部分講述一個關于夢的故事,平淡樸素的文字中透露著無言的感動,我們仨失散了。踏上古驛道,夢就開始了。鐘書被一輛大黑汽車接走了,幸好還有女兒阿圓。“阿圓一再對我說:‘娘,不要愁,有我呢。咱們明天就能見爸爸了!弊x到這里,我想,這就是親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親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確,我也聽過一句“有我在呢”,那時,心里暖暖的。終于,他們在古驛道上相聚了,只要三個人在一起,只是幾個動作,即使相互無言,仍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平淡的親情最好的詮釋吧。先生的夢在繼續(xù),慢慢地變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之間不停奔走,后來,阿圓也病重了,她很累,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點地在她眼前消散?催@部分時,淚早已濕潤了雙眼,好像自己也在經歷親人的離別。
第二部分寫先生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先生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倍嗝春唵蔚南敕,多么簡單的要求。在這部分里,我看到書中附帶的幾張照片,有夫妻倆年輕時在巴黎和倫敦留學時的合影;有夫妻倆爭著看女兒自英國寄來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認真工作的畫面;最后兩張照片,兩位老人互相理發(fā),“我能用電推子,他會用剪刀”。簡單的幾張照片記錄了一家三口簡單而真實的生活。寫求學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著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女兒后,錢鐘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么驚奇”,字里行間里又充滿了為人妻的驕傲。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楊絳先生夫婦以讀書為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沒有刻意的去教育孩子,但是錢瑗不僅書讀得好,工作能力強,還能時刻關心照顧父母,這樣的孩子不正是我們現(xiàn)在父母教育孩子想要的結果嗎?
【《我們仨》讀后感(集錦15篇)】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后感500字03-23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01-18
楊絳回憶錄《我們仨》08-21
《活著》讀后感集錦15篇03-28
神筆馬良讀后感(集錦15篇)03-17
青銅葵花讀后感集錦14篇03-25
《金色的魚鉤》讀后感(集錦15篇)03-19
彩色的翅膀讀后感集錦15篇03-18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集錦3篇)09-22
阿q正傳讀后感(集錦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