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成_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丝袜专区_一区二区三区韩国电影_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我們仨讀后感

時間:2021-10-13 10:29:0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我們仨讀后感(合集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們仨讀后感(合集15篇)

我們仨讀后感1

  夏日午后,閑來無事,隨后抽出書架上被遺忘許久的書籍,百無聊賴的翻看。這是一本由楊絳先生寫的散文隨筆《我們仨》,此書曾經(jīng)風靡海內(nèi)外,當時僅是因為對楊絳先生92歲的高齡還能寫出如此暢銷的書籍,表示佩服至極,所以決定購買此書。如今,我靜下心來,再次閱讀,便又有一翻不同的感受。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通過對日常瑣事的描述,回憶一家三口在一起的那些溫馨、快樂、艱難、沉痛的日子,大部分讀者認為楊絳先生通過此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而我,通過此書,卻看到了楊絳先生作為女性,這一生是多么的勇敢、堅韌、明亮,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楊絳先生是勇敢的。第一次和錢鐘書先生見面,錢鐘書先生就說:“我沒有訂婚。”楊絳先生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先生在錢鐘書先生面前勇于表達自己,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輕而易舉的俘獲了錢鐘書先生的心,以至于錢鐘書先生曾在詩歌里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楊絳先生是堅韌的。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曾寫到:“……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贰

  初到牛津,楊絳先生夫妻也曾面臨過如今許多留學生都會遭際的問題——飲食的不適、交流的障礙、學業(yè)的挑戰(zhàn)、異鄉(xiāng)立足的艱難……從兩個人到三個人,楊絳先生在他鄉(xiāng)懷孕、生女,沒有父母的幫助,和鐘書先生一起撫養(yǎng)女兒;從國外留學回國后,在那段特殊歷史時期,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歷史時期,楊絳先生也能安然地面對,將家里大小事處理得井井有條;甚至,在女兒、丈夫先后離她而去后,她仍然像屹立在風雨中不折腰的玫瑰般,從未倒下,無不體現(xiàn)了楊絳先生堅韌的品質(zhì)。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諸多磨難,楊絳先生是堅韌的。但是對于丈夫和女兒,楊絳先生又是柔軟的,對丈夫噓寒問暖,體貼入微,對丈夫的事業(yè)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對女兒精心撫養(yǎng),讓她快樂、健康地長大,將女兒培養(yǎng)成為了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楊絳先生作為一位偉大的女性,深深得值得我們佩服和學習。

  楊絳先生是明亮的。人們常說,一個人的品質(zhì)是什么樣的,就會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才會有相由心生、字如其人等諸多形容詞。楊絳先生的散文平淡、真實而又從容,文中的故事仿佛就是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用一種淡然的心態(tài)來講述生活中的煙火氣,在平淡中,蘊含著楊絳先生內(nèi)心的卓越的人生追求,淡泊名利,平凡自然,這是現(xiàn)今社會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一種內(nèi)心明亮的信仰和追求,純精神境界的享受。正如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觀天外云卷云舒!贝笠馐牵簩τ谝磺袠s耀和屈辱都泰然處之,用平靜的心情欣賞庭院中花開花落;對于所有升沉和得失都不在意,安然的觀看天上浮云隨風聚散。這是一種境界,對名利應有的態(tài)度,得不喜,失不憂。

  感謝楊絳先生這位偉大的女性,給我們做了表率,我將永遠懷念她!

我們仨讀后感2

  今天重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感覺和第一次讀的時候感覺相似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樣,第一次讀更加感動,現(xiàn)在讀反而太過理性,怎么都讀不出那種動容的感覺,第一次讀更加傾向于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膜拜的心理,第二次看更加傾向于捕捉一些第一次看的時候忽略的細節(jié),也要把忘掉的情節(jié)找回,我發(fā)現(xiàn)其實這次的感覺和第一次讀其實保持了一致,但是又有些新的見解。今天記錄一下重讀的感受。第一次讀的是電子版本,字一個個從眼前溜走,只留下感覺,那種復雜的感覺并不是閱歷多了一些就能有更加敏銳的感悟力,我現(xiàn)在反而覺得單純的時候感悟力更強。這次讀的是紙質(zhì)書,字還是那些字,可能讓我覺得精彩的地方還是那些地方,但我再也找不回當初讀的那種動容的感覺了,可能后半部分還沒有讀完吧,有一句我記得很清楚:此生我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錢鐘書和楊絳還有女兒在這個世界上形成了一個溫暖的家庭,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好很好,錢鐘書希望有一個女兒,像楊絳那樣,這是他的原話,書里是這樣寫的鐘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于"像我"并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鐘書的女兒。

  今天看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讀起很心酸也很凄涼、壓抑,更有一種虛實之間的痛苦,為錢鐘書后遭受的打擊心酸,還有錢媛的去世,第一次讀的時候很恍惚,并不太明白其實這是作者運用的一種寫作手法:以虛寫實,她一直說自己在做夢,其實是實情,她受不了失去女兒的打擊和痛苦。

  第三部寫的是她和錢鐘書一起去英國讀書,后去巴黎大學讀書,并且生下女兒圓圓的經(jīng)歷,這的節(jié)奏明快,讀起很幸福,他們在英國和法國過的比較自由快樂,錢鐘書對妻子很好,每天早晨都會給她做早餐,楊絳也給他做飯,在國外做飯?zhí)铒柖亲右彩呛苡袠啡さ囊皇隆?/p>

  第三部寫了他們回國后,錢鐘書一直在到處謀事,回國后就顯得比較壓抑和不順利,一方面受戰(zhàn)爭的影響,一方面受鐘書父親的影響,他的工作一直不順利,鐘書太聽父親的話,在西南聯(lián)大還沒做夠一年就去藍田謀職了,楊絳勸他別去藍田,應該等著回清華,但是受不住父親給的壓力,他還是去了藍田。

  楊絳和錢鐘書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伴侶,其實他們之間更多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過的生活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們年輕的時候也不會做飯,不會用爐子,在生活的磨礪中學會了做飯,而且做飯成了他們的一種樂趣,所以我想神仙眷侶的生活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我更加喜歡楊絳對錢鐘書的照顧和在乎,他們之間更像是朋友,他們在牛津時,楊絳一直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因為只有特別關心一個人才愿意為對方做飯(講真寫到這里我都覺得寫不下去了)。

  但是楊絳的角色又不是簡單的做飯,她在關鍵時候還能幫錢鐘書規(guī)劃自己的道路,她不愿意讓他離開清華的教職,但是鐘書愿意去,她就不吭聲了,因為他們約定尊重對方的決定,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對方,做到這點更難。

  我覺得那些羨慕他們兩人生活的人可以讀一下《我們仨》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在平凡處才動人,兩個人相互尊重,相互體諒,能夠容忍對方的笨拙更難。

我們仨讀后感3

  這本書我看過好多遍了,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覺。那種感覺的不同,大抵是同我的心情有關。

  我以前不愛讀書,愛“讀人”,所以很孤陋寡聞,直到博一那年的生日才第一次知道這書,因為一一給我準備生日禮物,給我兩本書讓我二選一,我選了另一本(我已不記得書名,但根據(jù)零碎記憶搜索一通,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知道了這一本。但是心想一一選的書,一定是好的。那本書我看完后,轉(zhuǎn)送給花苑老板,一是以為我在花店兼職可以與書相伴,二是覺得好書放在公共的地方,如果能安慰到更多讀者,那么這是極好的發(fā)揮了它的價值。當然我在花店只待了一周,這是我未曾料到的。

  而這本《我們仨》則一直停留在腦海中,想著我什么時候一定要讀一讀。但是我現(xiàn)在也想不起來,第一次讀是什么機緣了,只是讀完后感覺很戳心窩子,不是戳哭的那種,而是扎扎實實在心里的感覺。第二次讀完,就可以面露喜色了,感覺真是神仙眷侶。第三次讀完就處于憧憬狀態(tài)了,想著是不是有朝一日,我也可以找到一個能和我如此合拍的伙伴。憧憬完也就忘了,直到昨晚又拿起來。

  因小產(chǎn)住院至今,我一直想寫我的老公?墒怯峙挛疫@種感情的傾瀉引起他的傾瀉,如果兩人都由此轉(zhuǎn)入悲傷的氣氛,那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我骨子里的悲傷雖然總是被無窮的快樂掩蓋,但是從縫里溜達出來的時候,還總是讓人大吃一驚。所以我一直糾結(jié)。寫吧,擔心記錄下不妥當?shù)臇|西,不寫吧,擔心自己忘記。我的記性,本來就不夠好,現(xiàn)在還更差了。

  昨天老公拿出這本書給這幾天沉迷于《南渡北歸》的婆婆,說,“媽這本書也很好看,要不你看這個吧,你看的那本太厚了,看到何年何月了得(dei,三聲)”,婆婆依舊沉浸不搭理他的好意,我則拿過來,一瞬間想要重溫書中的那種“感覺”。

  這次讀來,感覺卻是不一樣了,因為隱約竊喜,我也遇到了我的意中人,他沒有腳踩什么神器,卻瞬間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他沒有什么傲人的才華,卻單純靠譜能干,是比我厲害的人。不能寫了,我開始描述我老公的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說好幾天幾夜了。

  說到竊喜,這種感覺自遇到老公以來常有。我雖對他的許多三觀也好、行為也罷經(jīng)常嗤之以鼻,但我每次想來想去,都覺得自己是極稀罕他的。讀后感·我覺得他有趣極了。但是他自己并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是極為普通的一個人,只是在我面前被我的濾鏡一過濾,怎么都是我愛的形狀。他對這一點也極為開心,覺得我也是那個他一直在尋覓的愛他的人。

  我們也像書里一樣,做些尋常夫妻一起做的事,但也有不同。比如我看到楊絳和錢鐘書兩人互為學術(shù)伴侶時,想起我倆每次都將“學術(shù)交流”變成“以學術(shù)為引的吵架”,不由撲哧一笑。也想起如同所有夫妻一樣期待新生命的降臨,并各種暢想我們?nèi)纳,最后卻突然迎來孩子的離去,我們倆還是我們倆。

  比起生命的完美,總是多那么一點點遺憾。但是又很慶幸的是,在不幸降臨的時候,老公陪在我的身邊,無微不至的照顧我,讓我感覺這種不幸?guī)淼母袆,又成了一種無法言說也不敢承認的幸福。

  包含這種幸福在內(nèi)的各種由我老公賦予的幸福,常常給我寫作的靈感,這種感覺不同于情緒波動刺激出的表達欲,而是一種電充滿后的放電。是我喜歡的那種尋常夫妻的快樂和甜蜜。但我又覺得少點什么東西,因為現(xiàn)在寫的話,只能寫《我們倆》,而絕對寫不出《我們仨》、《我們四》、《我們五》,所以我想再等等。

我們仨讀后感4

  剛開始看前面的時候,幾次忍不住落淚。因為能深深的感覺到這個老人內(nèi)心的孤寂之感。是那種蒼茫天地間,值得自己在乎的人都已經(jīng)不在了,自己卻還一人茍活的孤單。其實楊先生怕死嗎?她不怕,她怕的,不過是至愛之人的離去吧。有時候想到自己也不過是這片天地間的過客而已,值得自己留戀的東西實在少得可憐。是的,死亡是可怕的,而孤單和無助是更為可怕的事情,人生路漫長,便是漫長一世的孤獨。在這茫茫的道路上,若只有自己,便覺得荒涼;若能一路同行,就算沒有繁花盛開,也可算是寂寞人生里的一點溫暖慰藉吧。這些微弱的星星之火,不用相惜怎能燎原?楊先生此生能得錢鐘書老先生相伴一生,也是莫大的慰藉了。

  可惜聚散總有時,楊先生于耄耋之年無望的看著自己一生最愛的兩個人的離去,心該有多痛。每每想到這里,眼前就不禁浮現(xiàn)出楊絳先生步履蹣跚,老態(tài)龍鐘的樣子,她一個老人家,就那么一步一步緩慢地走著,身邊沒有一個可以依托之人。因為老眼昏花,體力不支,自己不得不隨時停下來歇歇,但是,她還得繼續(xù)走,因為自己最愛的人還在等著自己,她得走著去看看他們,送他們一程。

  在女兒走后,他們反到覺得是一種解脫了。因為女兒行在了他們的前面,他們百年之后,就再也不用因為記掛人世間的這個女兒而牽腸掛肚了。而女兒走得不安穩(wěn),何嘗不是因為惦念著自己年邁的父母。而錢鐘書的慢慢走,又何嘗不是因為惦念著自己的老妻呢?

  “他(錢鐘書)故意兒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笨吹竭@句話心里感覺特別難過,一種荒蕪的情緒突然淹沒了我。明知是要去赴死的,卻為了讓活著的人不那么難過,努力的眷戀了這個世界。即使這樣的結(jié)果徒勞無功,但其中深刻而真摯的感情,真的是讓人無法不動容。

  可能是因為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還不夠豐富,境界太低,目前還體會不到更深層的感受。面對至親的離去,楊絳先生雖然悲痛欲絕,但更多的,還是一種超脫和看得開吧。她在《我們仨》里面所說,我要留下來清掃現(xiàn)場。人世無常,而人在這個世界上成長,便是一個不斷讓自己的心靈染上塵垢的過程。禪宗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墓适聫V為人知。但我想,我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吧。我知道對于人生,我也會時時困頓,時時迷茫,根本做不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只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和洗衣服,吃飯,打掃垃圾是一樣的道理。楊絳先生學冠中西,且對于中國釋道也頗有研究,才會說留下來清掃現(xiàn)場吧。因為如果真的是本來無一物的話,那又何需清掃呢?其實,我們都只是凡人,而凡人,如果想當一個好人,當一個心靈干凈的人,真的是需要不斷修行,不斷的反省,不斷的干些給自己的心靈灑水除塵的活的,甚至是像對待洗干凈的衣服,被套一樣,需要把它及時的拿出去曬一曬的。心干凈了,你的世界才會干凈。心陽光了,周圍俱是暖暖的春意。

  這本書不僅僅增加了我對楊絳先生的崇敬之情,同時讓我覺得自己應該好好孝敬父母。真的,他們對孩子的惦念是一生一世的。那么無私,那么偉大。而老年人的困境,又何曾是我們能體會的呢?身體素質(zhì)已經(jīng)是江河日下,也不能夠再給予子女一絲助益。其實這時候,正是我們年輕一代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時候啊。

我們仨讀后感5

  終于慢慢地安定下來。

  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終于也無聊起來,我是最怕閑下來的,也最怕被別人甩下。于是不斷的找可以豐富自己的方式,好好撿起書來。

  曾經(jīng)看過一句偉人說過的話,只看經(jīng)過至少幾百年沉淀依舊流傳,受人吹捧的書籍。這句話讓我對很多現(xiàn)當代的作家以及作品嗤之以鼻。殊不知自己錯過了很多經(jīng)典。

  知道楊絳是在錢鐘書之后,大學時代她的《我們仨》總總擺在最顯眼的地方,我卻從來沒有為它駐足。近幾年陸陸續(xù)續(xù)從報刊雜志網(wǎng)絡得知她的名氣。這個滿頭銀發(fā)的世紀老人安詳?shù)淖跁琅,讓人頓生佩服。

  況且人一長大,總會更傾向于家庭,處理家庭的藝術(shù)。特別想了解這樣一位偉人是怎么在最親的兩個人(丈夫和女兒)死后寫的回憶錄,怎么安定的過余生。

  這本書楊絳以一個妻子,一個媽媽道來家庭的瑣碎,三個人平淡中的小幸福。完全沒有你想象中的遙不可及,有的只是小日子,夫妻之間的相互扶持,共同前進,女兒與父母的成長與陪伴。

  我從外界知道的錢鐘書是一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作家。然而在妻子筆下的他僅是一個與世無爭,不太諳世故,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妻子幫忙的普通的丈夫,只是默默的學習,默默的教導學生,傳授知識的文人。

  楊絳是一位偉大的女人,本也是出生書香門第,大家閨秀,想來很多事情都無法料理卻還是跟著鐘書從英國到法國,再回到國內(nèi)不停的奔波,作為一個妻子,還要漸漸的熟悉柴米醬醋油鹽之事。一定是相互的愛情才讓這繁雜的家務變成生活的樂趣吧。

  錢媛,知道她也是由于他們的父母,總覺得她沒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優(yōu)秀,應該過得很自卑,錢氏夫婦也可能會不太認可這位孩子。我是多么的膚淺,一個人的美好豈能用所謂的外界的功名來概括呢。她這個乖巧的,有天分的孩子,在楊的筆下就是她的丈夫錢的化身,很多時候像極了她的爸爸。這想必是愛的一重高境界吧,因為我也會經(jīng)常從我媽媽的耳邊幸福的說我和爸爸的很多相像之處。

  我原本以為如此有名的一對作家應該過著殷實的生活,可是并沒有,我也以為他們不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就可以隨隨便便的成功或者更加的知名。他們在國外省吃儉用,還不斷地想盡辦法努力豐富自己;氐絿鴥(nèi)也是經(jīng)常性的兩地分居,為生計奔波。生活的苦并沒有壓倒這樣一個美好的家庭,他們有的只是樂觀的面對與迎接,三個人共同的扶持,這是個多么偉大與和諧的家庭。圓圓這個美好的女兒曾經(jīng)還為了要照顧父母要終身不嫁,最終還是父母勸服了她,你就完完全全沉浸在這個美好的幸福的家庭中。

  晚年的錢氏夫婦過得并不好,看著讓人非常的辛酸。由于時代的關系,兩位老人體弱多病還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這也只能怪時代給予那時人民的苦。

  曾經(jīng)以為轟轟烈烈才是生活的本色,也聽過看過太多的曬幸福,過分歪膩與爭吵,于是植根于腦底的就是這個婚姻與家庭的模板。殊不知平平淡才是真的真。

  走過這些,楊絳是多么辛苦,看著女兒和丈夫在兩年內(nèi)相繼離世,這世界上自己最最親近的兩個人永遠的離開了自己。即使現(xiàn)在有了固定的房子也只是一個旅舍般,心卻沒有了歸宿。她心里是經(jīng)過了怎樣的翻江倒海,才達到如今的心如止水。

  愿這位百歲老人,安安穩(wěn)穩(wěn),靜靜地享受最后的時光。

我們仨讀后感6

  很早就買了這本書,擱置了很久。最近分兩個晚上讀完了它。深深纏繞在腦海里的,是楊絳先生在錢鐘書與女兒錢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夢中,卻能在現(xiàn)實里遇見;不是在夢中,卻又如此真切。

  對于牽掛的人,無論在夢中還是在現(xiàn)實中,都能相見。

  楊先生說雖然不在女兒身邊,卻能在夢中見到女兒日日的病況及生活情景,這種有些奇妙靈異的遇見,我是相信且親身經(jīng)歷過的。很小的時候,爺爺就離開了我。爺爺出殯的那天深夜,我起床上廁所,剛一下床,就聽到了爺爺在叫我,我遲遲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訴姥姥我聽到了爺爺在喊我。記憶里姥姥只是說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別這樣嚇孩子!睜敔?shù)穆曇艟拖Я恕?/p>

  爺爺是癱瘓,卻很疼我,小時候的我很活潑,每當在幼兒園學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會站在爺爺面前表演一番,記憶中的爺爺總是笑瞇瞇的。等我表演完,爺爺就從他座椅背后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給我(其實那是姑姑伯伯們拿給爺爺吃的,爺爺總舍不得,都留給了我)。爺爺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爺爺?shù)拇蹭,把被褥掀開,床板上還有爺爺為我藏著的幾本作業(yè)本、些許鉛筆和一把多的三個或四個長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兩個連在一起的,小時候特別喜歡那種三個或四個長的奇形怪狀的,我老家叫這種花生“老等”),奶奶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的眼眶里充盈著晶瑩的淚珠,不敢掉下來,那時候的自己,總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卻總是忍不住。長大后,感動和煽情的時候很少了,有時候卻還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淚來。

  所以,我自從小就特別相信靈魂的存在。對于深深掛念放不下的愛人,靈魂是永生的。

  楊先生用含蓄的表達,寫出了楊先生、錢鐘書先生與女兒錢媛的濃厚親情。楊先生寫因為當時革命形勢動蕩不安,他們幾番搬家,生活簡陋,卻總是其樂融融,相親相愛。家存在的形式,不在于陳設位置,不在于房屋大小,真正聯(lián)系一個家的,是心系彼此,用愛串聯(lián),組成一個家的心臟。現(xiàn)在漂泊在外的自己,對租住的房屋總是很難說出“這是我的`家”這幾個字,下班回去的時候,總是冷冰冰,有時早上上班忘記關掉的飲水機,下班回去依舊在不辭辛勞的加熱,保溫,加熱,保溫,生生不息。當看到楊先生的這本書,我只想到了一個字:家。我也終于懂得為什么我始終難以說出“這是我的家”的緣由。楊先生,錢鐘書先生和他們的女兒錢媛叫做我們仨,楊先生書中第一部分是我們倆老了,從書的結(jié)構(gòu)來說,楊先生和錢鐘書先生并不能構(gòu)成一個家,只是攜手一生,相濡以沫的愛人。第二部分才叫做我們仨失散了,有了女兒錢媛后才是我們仨,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才能稱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而無論他們?nèi)绾伪疾ㄕ垓v,只要他們仨在,他們的家,就一直在。

  文的最后,楊先生的點睛之筆又讓我眼前一亮。楊先生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比说囊簧傆薪Y(jié)束的時候。再熱烈跳動的心臟,也總會有停止的那一刻。生活本就不易,真愛的人和事物不會隨時間隨波逐流,他們仨失散了,彼此離開了,也只不過是去向了另一個世界,心的連接卻無法中斷。如文的末尾楊先生所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后感7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遇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边@是楊絳先生在作品《我們仨》中寫到的一句話,它好似午間的一束暖陽,直射到我的心底,讓我理解了蘇東坡“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內(nèi)涵。

  可是這種簡單平凡的日子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種奢望,楊絳先生在文中引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這句話來表達對淡然美好生活轉(zhuǎn)瞬即逝的悲傷心情?墒且彩窃(jīng)的恬淡安閑的生活支撐著楊絳走完最后十七年的孤獨歲月,完成了《我們仨》這部著作,給更多精神迷茫的人照了個亮兒。

  這部書的褐黃色的封面像極了小時候包點心的牛皮紙,使人感到無比的安心。像是楊絳先生的氣質(zhì)從書頁中飄散出來,籠罩在我的周身,帶著印刷時油墨的香氣。它牽引著我,走進書中去,走進楊絳先生那個萬里長夢。全書由三部分構(gòu)成,主體部分是第三部分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它描述到家人團聚時的歡樂,女兒錢媛出生時的欣喜,女兒和爸爸打鬧時的頑皮。這些都使得他們簡單的生活多了幾分趣味?扇碎g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在文革期間,楊絳和錢鐘書被群眾揪出來,成了“牛蛇鬼神”,楊絳還被剃成了陰陽頭;錢媛必須走過眾目睽睽的大院,貼上大字報,和父母劃清界限。但這就像史鐵生所說的“你要知道地獄和天堂都在人間”,錢媛在貼了大字報后立即轉(zhuǎn)身上樓,依偎在媽媽身邊。他們依舊是那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拔覀冐怼本退憬(jīng)歷風雨,也是共同面對。他們彼此相愛,有著熾熱的心,所以它們不會輕易被困難所拆散。他們?nèi)讼嗍叵嘀嚯x相失,共同踏過布滿尖利荊棘的地獄,也一起歡樂在溫暖的天堂。這些人間至暖至真的情,如同和煦的陽光,洋洋灑灑地落在楊絳那顆長滿了“飽含熱淚的眼睛”的心上,伴她熬過獨自一人前行的路。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則是以“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夢境開頭,寫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在夢中的驛站、柳旁,跟自己的女兒丈夫“死別”,字里行間流露著“無可奈何花落去”悲憫;流露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渺小感、飄泊意。失散后曾經(jīng)的熱鬧歡樂通通煙消云散,就只剩下一位耄耋老人——“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了。

  我在一本書上讀到,錢鐘書先生離世后,有人去看望楊絳先生,一進門還沒說話,只見楊先生孤身一人,她就抑制不住抽泣,后來干脆放聲大哭起來。楊先生拉著她的手,讓她坐到沙發(fā)上說:“你比錢瑗小四歲吧?傻孩子,我都挺過來了,你還這樣哀傷?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兒和鐘書前面,你想想,錢瑗、鐘書受得了嗎?所以,這并不是壞事,你往深處想想,讓痛苦的擔子由我來挑,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這該是一種多么堅強的精神,又是一種多么偉大的愛啊!老人說到做到,在心力憔悴之時,又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幫著提前“逃走”的錢鐘書整理他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完成錢媛沒能完成的心愿——《我們仨》,為自己的靈魂清點行囊,完成這一切屬于她或不屬于她的工作后,才帶著自己平靜的靈魂,從容不迫的走向自己的下一個旅程。

  92歲的楊絳伏案寫作時,佝僂的背影在昏黃的臺燈下顯得更加瘦小,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在一程又一程地目送自己最愛的人漸行漸遠后,又將這輩子破碎的美麗琉璃全部拼起放入口袋,放入《我們仨》中。讓讀這本書的人,在身處困境時,看到懸掛于前方的光亮;在陷入迷潭時,找到內(nèi)心最堅定的方向。

我們仨讀后感8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很有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jié),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jié)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yè),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jīng)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憋@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熬瓦@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弊x到這里,還能有人不為之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作文

我們仨讀后感9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我們仨》小記

  或許應該感謝老師布置了這么一份暑假作業(yè),否則,也許真的會與這么一本好書失之交臂。

  說實話,這本早就躺在了當當?shù)馁徫镘嚴,卻到今天才到手,才翻開第一頁,才真正定下心去讀,是因為我對楊絳先生的了解絕大部分仍止于錢鐘書先生,而對于錢老先生的了解絕大部分僅限于《圍城》,出于一種對大家的敬畏,我遲疑不已?删驮诜侥夸浀囊凰查g,我知道這次它給我的感觸將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先后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單前行,并終于將這個溫馨又歷經(jīng)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里,“我”夢見鐘書自顧撇我而去。于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鐘書只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于是鐘書似乎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

  這第二個“夢”里,便是“我” 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拔以鲞^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

  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比斯皇且环N矛盾體,短暫相聚卻又意味著長久分離,到底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抽絲剝繭般依依不舍,對于每一個作此抉擇的人怕是都是一樣的萬般痛苦,書中滿含割舍不斷的親情、愛情讓每一位讀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看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筆觸漸漸集中到這個小家庭“我們仨”的幸福時光。艱難困苦也罷,穩(wěn)定安逸也好,生活中總是不乏快樂與滿足,從英國到法國,從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志趣相投的夫妻倆,乖巧可愛的女兒,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看到這些精彩的生活細節(jié),我總是忍俊不禁。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shù)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 多溫暖的小家庭,多溫馨的“我們仨”。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在學術(shù)上苦心鉆研,享受生活中樂趣,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六十多年。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失去了“家”,屋子也僅僅是客棧,是暫時的棲身之地。

  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作者穿梭在夢境、回憶與現(xiàn)實之中,讓人不忍打斷,我想,楊絳先生“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也許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能夠領悟。

  楊絳先生在文末說,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diào)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zhí)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為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但“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我們仨讀后感10

  “我觀過萬千山河,踏過大江南北,經(jīng)歷過人生坎坷,聽說過魑魅魍魎,有過刮目相看,冷眼相對,孤獨一擲,孤身奮斗……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你們,我的家人,你們是我愛的源泉,是我深深的依靠!薄}記

  初識楊絳,是和父母聊起錢鐘書時了解的,當時只覺得這樣厲害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個優(yōu)秀的女人,于是便到書店去尋找她的蹤跡,楊絳寫的書并不多,可為她寫的傳記卻一大堆,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經(jīng)得住作家筆下的評論。在讀完《我們仨》后,我對楊絳有了新的認識,在優(yōu)秀勵志的背影之下包裹的是一顆平淡與安然的心。她對丈夫?qū)ε畠憾际亲钫鎿醋钇椒驳膼,如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一樣,相守相聚,相聚相失。

  翻開《我們仨》,我沒有看到多么嚴肅的說辭,多么華麗的辭藻,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部回憶錄,回憶家人,回憶家庭。楊絳在寫到與丈夫與女兒生活場景時,我感受到的是她歡喜留戀的心情,在她寫到與家人分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她的痛苦與無奈。由她的故事中我想到了我的家庭。

  我們家也不過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中普通的一個,有堅硬如山的父,也有溫柔如水的母,還有一個充滿成長困惑的我。人們對家的感受不同,也就賦予了家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含義,譬如家是人生的驛站,是心靈的春雨,是溫柔的故鄉(xiāng),是身心的港灣……我家在我心里占有特殊的位置,因為在被時間瘋卷的成長歲月里,細細回憶,唯有那段有家人陪伴的日子最刻骨銘心。

  人總有一段時光,充滿恐懼,不想面對也得面對,因為路還漫長。我也有過那種經(jīng)歷,就像掉進了沼澤地里,越反抗反而陷得越深,那是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成天與自己做著心理斗爭,成天痛苦,懷疑,恐懼。幾乎黑暗的日子里,當我覺得要一蹶不振,永遠放棄的時候,我的世界里第一縷光就是我的父母。轉(zhuǎn)變自己是痛苦的,但是令人心里感到溫暖的是背后還有家。在母親與父親的鼓勵下,我開始轉(zhuǎn)變心態(tài)。在成長的道路上進進退退是痛苦的。在這過程中,變化最大的是我的父親,父親是一個嚴厲,刻板的人,從小便是嚴厲管教孩子?山(jīng)歷了這么多事后,父親像變了一樣,退去了年輕時令人懼怕的氣息,不再成天板著臉,不再動不動就說教。父親開始關注女兒,關注家庭。像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小心翼翼,笨拙認真。還記一天晚上,我與父親散步,通常走著走著我就走到他后面了,那是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見了此景的熟人,都叫我是“父親的小尾巴”。借著路旁的路燈,無意間瞥見了父親的背影,父親的頭發(fā)里早已爬滿了白發(fā),背也開始微駝。大不如當年,原來父親老了,真老了。

  母親是個活潑的人,也是家里最堅強的人,母親受了委屈總是自己憋著。家里大大小小的雜事母親干的最多,也操心的最多。母親只有一米六的個子,但小小的身子里卻蘊藏著大力量。在連我自己對自己都失去信心時,母親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給我打氣。平時母親大大咧咧,經(jīng)常和我賭氣,到了困難前頭,又總是母親勇敢的站在我身邊。她說:“女兒是娘的寶,是娘的心頭肉,女兒的變化娘心里最明白!

  縱使是登天難的事情,也變的微不足道。

  我們仨縱使是最普通的家庭,但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家。與家人在一起總是恬淡的,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

  人一生要經(jīng)歷太多太多,看破了人情冷暖事態(tài)變遷,為一所求變是一個家。有母親,有父親,有我,有歲月,再無他求。

我們仨讀后感11

  前幾日,讀完了楊絳的《我們仨》,一直想提筆寫一寫心中泛起的漣漪,不得靜。放假八日,終得空兒,細記幾筆。

  看到這個藍色小硬皮的《我們仨》,就浮起我和敏敏到浙師大第一日,滿大街的亂竄找書店的情景,我們想在浙學習的日子各讀一本書。最后駐足在一個售學生考級考學資料小書店,閑書極少,小書架只不足兩排,在角落里翻出這個小藍本,楊絳先生的,小巧的樣子,喜歡,細細讀來了。

  有什么樣的人生經(jīng)歷,悟出怎樣的人生哲理。百歲老人楊絳的名句:“我曾經(jīng)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妙曼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和從容!比巳讼矚g,人人叫絕。其實,你讀了她的《我們仨》,你會明白她為什么會有此妙言哲語。

  整個小藍本讀下來,沒有任何華麗辭藻,一句也找不到,從頭至尾全是用最簡單、最樸實的文字講述一家三口平淡又單純的日常生活。錢鐘書、楊絳、錢瑗一家三口都不是尋常人,但他們卻過著最尋常樸素的生活。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起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一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書中文字波瀾無驚,平淡無奇,但從這些淡如水的一字一句中,我卻嗅到了濃濃的書香之氣,感受到那一份相守相伴、單純快樂、溫暖幸福的家的氛圍。一家三口都愛書如癡,最喜的事就是啃書。三人各自工作,各不打擾,各據(jù)一個書桌,埋頭研讀。

  在牛津大學學習時,兩人不喜社交,覺得浪費時間,喜歡泡在圖書館。錢老連考牛津大學的學位都覺得不值。他覺得為了一個學位賠掉許多時間,白費功夫讀不必要的功課,想讀的許多書都只好放棄,很不值當。

  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不喜歡參加各種報告、會議,喜歡呆書房研究學問。每每稱病告假,由其妻子楊絳出面推辭,楊老每每都尊重錢老意愿,遇到實在推不了的,她還自愿代之,決不讓錢老有一點勉強。所以錢鐘書才驕傲的對世人說:“他擁有世上‘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女兒阿瑗自小在父母的前、書柜間穿梭長大,自然也喜歡讀書。阿瑗自小體弱多病,上學不太照常,初中甚至休學一年,回家養(yǎng)病,自學各門功課,父母有時間指點一二,她也考上市區(qū)最好的高中,繼而考上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溫和上進,兢兢業(yè)業(yè),一直都是教師隊伍里的尖兵。

  阿瑗與錢父兩人自稱“哥們兒”,是楊老的兩個頑童,楊老呢,就心平氣和地縱容他們‘胡鬧’,為他們的搗亂善后。他們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相守一起過清凈平淡的幸福生活。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早春,阿瑗因病去世,98年歲末,鐘書去世,三人就此失散。楊老只想三人再聚聚,寫此書,一人來思念仨兒,三人又可相守幸福。

  腹有詩書氣自華,三人自身上散發(fā)出的高貴淡雅的文化氣息,不與其人相遇,只讀文字,已經(jīng)撲面而來,點點潤我心肺。

  他們仨就如山間璞玉,藏于自然,樸實純潔,暖陽下,自生煙!也許這就是滿腹學識之人最喜歡的原生態(tài)生活。

我們仨讀后感12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于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后,對于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jīng)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钡撬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一個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我們仨讀后感13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么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范,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jié)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xù)。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tài),在他們心里只有自己鐘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jīng)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詞,想起里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夸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xiàn)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著。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么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么眾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憑什么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沖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夸贊。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聪矚g讀書,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欲望在驅(qū)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后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fā)現(xiàn)我要看的書越多,發(fā)覺自己看的書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jié)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于那種狀態(tài),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么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jié)果,順其自然的結(jié)果,不必去強求的結(jié)果。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說爸爸又嘰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fā)了條短信,其實內(nèi)容不過于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fā)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么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里,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

  說是讀后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么事,只是借題發(fā)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么多,不知道還要寫什么,所以就不寫了,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

我們仨讀后感14

  一直不會也不太敢寫書評,一是自己水平不夠?qū)懖怀鼍,同時也怕因自己的無知破壞了書在自己心里的形象。

  此前參加的考試今天公布了成績,被白紙黑字告知再一次榜上無名。那一刻的自己,論悲傷還不至于,我經(jīng)歷過遠比這悲傷的多的事;論難過,有那么一些,畢竟這是親人家人對我有所期望的事,而我有負眾望沒有做好;論慚愧也有若許,自己沒有做到像別人眼中的重視程度,很多時候拋開了“金科玉律”轉(zhuǎn)身捧起了閑書雜書,有這樣的結(jié)果也是我咎由自取,簡單而言:活該…

  其實,我也無法定義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只是合上了電腦,關掉了電視。走回臥室時經(jīng)過了冰箱,于是打開,把老家一位哥哥送的大櫻桃洗了坐在沙發(fā)上吃,嘴在動,心里卻在放空。吃完便倒頭睡了。醒來時已日落西山。窗外路上行走的腳步聲清晰、頻繁,遠處水草中集聚的蛙聲片片。風吹過窗穿入耳朵,時而稀疏時而驟急。閉上眼睛,靜靜的聽著各種聲音也總是風聲最盛。由于一位遠房的奶奶去世,家人都去忙事情了,只剩我一人在家,還有兩只不知憂愁疲倦的小狗。它們倆肆無忌憚的在我跟前打滾翻騰撕咬逗趣,毫不理會這即將到來的風雨及黑夜。

  滿腹愁腸并不是因為自己與家人眼中穩(wěn)定體面的工作失之交臂,而是有愧于曾經(jīng)的青春熱情與當下這種狀態(tài)生活下的自己。每個人不可能只擁有一種面貌來面對生活,可是面對復雜多變的生活能不能活成一種面貌卻是人生極致的一種修行。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稱心如意的事情,哪有世界傾頹唯我一人豪情萬丈。你所經(jīng)歷的事情放在大千世界里不過就是九茹一毛不足掛齒,充其量是生活中的調(diào)料,何以談為讓你翻不過去的大山。再說,人生高遠哪有那么矮的山。即使是真正讓人難以逾越的山在攀登者眼里都是必經(jīng)的路而已。美景或常情,都是你要經(jīng)歷的,沒有人告訴過你,你所走的路就一定有絕佳的風景。

  《我們仨》是觀望好久一直不想翻開的一本書,直到今天把它讀完。不想翻并不是不想讀,而是有一種敬畏不敢去讀。自己也經(jīng)歷過親人離去的痛苦,深諳其中傷痛何止是切膚一般。一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事情依然無法從容自如淡定的向別人訴說哪怕至親摯友。因為太傷心,過于傷心無法出口的往事靜靜的在心底某個角落陪伴著自己也很好。不會因為時光逝去而暗淡,不會因為行走得過遠而忘記。

  驚嘆于楊絳先生對待往事的那份看似淡然的莊重,將悲傷悄悄的掩藏著,心平氣和的訴說著一場離散。走散了的人不會再度重逢,已到盡頭的人生不會折返。自己拙于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來形容自己的讀后感,只是合上書的時候抬頭望見夕陽余暉穿過門前的這棵槐樹。葉子濃密,穿透下來的光線似了若無。這棵樹是爸爸當年從老家移過來的。剛栽時才是一棵幼苗,現(xiàn)在儼然是高大粗壯了。耳邊還清晰的想起他的那句玩笑話“門前一棵槐,有財往家來”。再轉(zhuǎn)眼一想他都走了那么多年了,會不會牽掛這棵樹和這棵樹下的我們。我們和爸爸也走散了,不知來世還能不能遇見。縱然這一世無法再尋回,也仍感激曾在這世界的某個小小角落,我們一起走過。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和未來同行。或低頭,或高昂,或淺斟,或低吟。不管命運如何波瀾,始終靜待心寬如海。

我們仨讀后感15

  拜讀了楊絳先生大作《我們仨》后,一直很想寫篇讀后感抒發(fā)自己感慨萬千心情,但奇怪的是每每提筆,卻又無從落筆。因為這本回憶錄有些與眾不同,既沒突出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又沒強調(diào)傳奇的人生故事,楊絳先生用溫婉平實的語言,記錄了她與已逝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瑗生前一起快樂生活的點滴。雖然書內(nèi)充滿對生活瑣事細致的描寫,卻不會讓人感到流水帳般的無趣和冗長,反而不時透出楊絳先生的人生智慧,并能出其不意的激起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直奔鼻頭,潤澤雙眼后,又緩緩的從全身暖暖的四溢開來。

  書中這種直擊人心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例如,當楊絳先生在描寫和她丈夫之間的相處時,她寫到她很喜歡和她丈夫一起背詩,還喜歡背同一首,如果同時把詩內(nèi)某一個字忘了,兩人會不約而同覺得那字一定是全詩最欠妥帖的字。寥寥幾筆,立刻勾畫出讓人無比羨慕的靈魂伴侶的美滿愛情來。再如在描寫女兒時,寫到她丈夫有一次問他們的女兒誰先認識媽媽,她女兒回答:“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弊屓巳炭〔唤耐瑫r也不禁贊嘆小朋友的聰慧可愛。又如在敘述三人相伴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時,寫到每次三人在飯店吃飯,喜歡一起觀察其他桌客人的言行,然后你一言我一語的為陌生人杜撰他們的人生故事。再如,楊絳先生待丈夫過世后,才驚覺之前因戰(zhàn)亂而未能給母親盡孝送終雖然痛苦,但當時能在她丈夫的百般勸慰下任意為悲苦的事情發(fā)泄卻又是多么的幸福,自然而然的帶出了她的人生智慧:人終究是要“失散”的,無論好壞悲喜,都應該要學會珍惜感恩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傊瑫鴥(nèi)所有這些零碎的家務事都能在楊絳先生筆下變得妙趣橫生,感人肺腑,充滿哲理。

  回想起與家人故事

  難道這就是我內(nèi)心深處那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被激起的原因嗎?我的直覺告訴我并不全然,但已經(jīng)很接近。直到有一天,接到我媽電話,一切都清晰起來。記得那天我媽跟我家長里短后,突然問起我最近讀什么書,我回答《我們仨》,沒想到我媽一聽竟在電話另一端咯咯笑出聲來,原來她也剛讀完。正如《我們仨》里描述的那樣,家人間總是存在?一種天生的默契和不需刻意營造的快樂?删驮谶@一瞬間,我突然醒悟原來這本書深深撼動我的不僅在于它動人的文字及感人的情節(jié),更在于這本書描寫的故事不單是楊絳先生和她家人的故事,也是我與我家人的故事。我內(nèi)心深處被激發(fā)的那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正是一種我不愿接受但卻無法否認的共鳴。楊絳先生用她平實詼諧的筆風,向我們透露了一個殘忍痛心的事實,當面對生老病死,再契合的另一半、再可愛的孩子、再美滿的家庭終究是要“失散”的,這是我們每個人終將面對的人生結(jié)局。但她又以她的親身經(jīng)歷,向我們展示了一種面對生死的豁達態(tài)度。只因“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沒和家人“失散”前,應該要學會享受過程,尤其學會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無論悲喜;在不幸與家人“失散”后,也要帶?美好的回憶,坦然堅強的尋覓自己的歸途。我頓時覺得生活中所有的煩惱都可愛起來。楊絳先生說的對,也許數(shù)年后的某一天,當我回想往事,我將會無比羨慕當初那個還能為當時困難而煩惱的我呢!珍惜當下,感恩生活,因為《我們仨》就這么“失散”了,因為人終究是要“失散”的。

【我們仨讀后感(合集15篇)】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后感500字03-23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01-18

楊絳回憶錄《我們仨》08-21

根鳥讀后感(合集15篇)03-15

《愛心樹》讀后感(合集15篇)03-13

《愛心樹》讀后感合集15篇03-12

《小海蒂》讀后感(合集15篇)03-28

《快樂王子》讀后感合集15篇03-26

青銅葵花讀后感(合集14篇)03-25

《向命運挑戰(zhàn)》讀后感(合集15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