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chǎn)魅力征文
第1篇:關(guān)于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chǎn)魅力征文
濃愁緒。
讓我們慢慢走進詩歌深處……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離開了渾濁的官場,在南山自食其力,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是他的志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情趣;“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他的氣節(jié)。他將生活的靈感融入了詩歌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舟,在歷史的長河上且行且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為友,美酒為伴,孤影相隨。李白雖是寂寞,卻也活得灑脫。國家內(nèi)憂外患,皇上卻沉迷美色,聽信讒言。也罷,“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剩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然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不如游遍神州,“且放白鹿青崖間”。然而失望中又不乏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仰天長嘯東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做夢都期待有一天有明君識才,“忽復(fù)乘舟夢日邊”在學而優(yōu)則士的封建社會里,他也有著“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狼閴阎。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南唐后主李煜,出生在錯誤的時代,那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注定使他承受亡國之痛。政治上的失敗,并不能掩蓋他詩歌上的天賦!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笨梢舱沁@天賦,造就了他的悲劇。一個弱小沒落的國家容不得風花雪月的才情。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蓖鈹巢粩鄟矸,岳飛用自己的滿腔熱血抒發(fā)了人民的不滿。“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滨r血都不能洗刷的仇恨,用詩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2篇:關(guān)于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chǎn)魅力征文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作文就是說話。其中有兩層意思:其一,要有話說;其二,話要好好說。這兒只談?wù)労笳。如何說話才算好呢?能激活讀者大腦的話便是好話。如何激活讀者的大腦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想想讀者的大腦究竟喜歡什么、需要什么。即是說,我們首先要研究讀者語言解讀背后的生命狀態(tài)。
筆者以為讀者的生命狀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四方面,簡述如下:
其一,大腦機能自主化。心理學中信息加工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及感官的運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進行加工、傳導(dǎo)興奮。因此,大腦工作的狀態(tài)是積極的、自主化的。如果輸入大腦的信息簡單或陳舊,大腦便很難獲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憊?匆槐椤短禊Z湖》,大腦獲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腦便只能進入消極的抑制狀態(tài)。因此,好的語言總是留給大腦自主加工的空間!都t樓夢》(48回)中香菱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王維詩),“白”“青”兩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可見這兩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間!“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漂亮”自然就不如“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因為后者需要大腦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進行加工才能獲得“不漂亮”這一信息。而這一加工過程給了大腦快感,因為滿足了大腦“機能自主化原則”!岸脶疑皆掳胼喦铩陛^“峨嵋山秋月半輪”有詩意,也正在于語序的倒錯而使大腦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這是“大腦機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進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戰(zhàn)性,自然也就更易獲得快感。因此,我們的文字應(yīng)給讀者大腦輸入新鮮信息,第一個以花喻女兒的,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只是蠢才;詩詞中同是說“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巒”“黛岫”……諸語,說“夕陽”,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陽”“余暉”“殘照”“殘陽”……諸語,這并非騷人墨客游戲文字,而是自發(fā)地運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這一原則。
其三,思維模式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長于流線型的邏輯思維,而中國人更喜歡立體化的形象思維。《周易.系辭上》中有這樣一句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立象以盡意”正是我國浩瀚詩文基本的“立體化”思維模式的最好概括。詩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馬致遠想說羈旅之苦,便列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象助其言之;讀者借助“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載道,而道不直說,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諸子百家文,無不如此。一部《莊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詩經(jīng)》,漢賦,唐宋華章……《圍城》……亦無不如此。又如“鷹鼻”的表現(xiàn)力自然強于“勾鼻”,“鵝卵石”也強過“壘石”!按猴L又綠江南岸”中,一個“綠”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腦,使?jié)M腦里皆是光鮮春色,又恍若眼前,盡得風流;而將“到”“滿”……易“綠”字,大腦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無余韻,正如囫圇吞棗,知棗而無棗味,因為思維沒有獲得“立體化”的滿足。
其四,認知選擇情感化。個人在物質(zhì)的及社會的環(huán)境里,選擇對象形成認知。在認知過程中,個人重視的首先是符合其欲望、情緒的對象。因此,讀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觀性語言。“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的表現(xiàn)力自然強于“綠色的郵筒立在街的對面”!霸破圃聛砘ㄅ啊敝,“弄”較“搖”好,原因在著一“弄”字,花不復(fù)花,影不復(fù)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當然,這四方面并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們是渾沌的、整體的、綜合的,相互包容而化為一種生命狀態(tài)。
我們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讀者的這一生命狀態(tài)。如何“迎合”呢?作者應(yīng)具有同讀者一樣的生命狀態(tài)!寫作與閱讀不就是兩種生命狀態(tài)的交流、碰撞、溝通嗎?而作品不就是這兩種生命狀態(tài)相遇的“場”嗎?也就是說,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并在這種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作品,這作品才能去激活讀者的生命狀態(tài)。
為此,筆者提出這樣的語言傳達總則:有話不直說,換個說法說。
“話不直說”,讀者的大腦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機會;“變個說法”,讀者的大腦便獲得了“陌生化”“立體化”“情感化”的信息。這樣,讀者的生命狀態(tài)便被激活了,從而獲得語言的閱讀快感。從前文所舉例,不難理解這一傳達總則。這一總則下,筆者又演繹出六項技術(shù):
其一,聯(lián)比。聯(lián)比便是“立象盡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話要說,但不單調(diào)直說,而是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以相似、相類或相關(guān)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有趣、易懂、形象。具體而言,包括比喻、對比、類比、映襯等手法。欲說女兒腰如何纖細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圍幾何,天才則聯(lián)比為“楊柳腰”“水蛇腰”之類。再看下面兩個句子:
1.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于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2.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并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兩組句子,我們會喜歡第二句。因為第二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直說,以聯(lián)比之法說出的精妙處。
其二,泛靈。有一種哲學學說――物活論,它認為一切物質(zhì)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覺和知覺的能力。物活論正確與否并非本文所要論證的,但一個作者作文時,卻應(yīng)該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萬物有靈”。惟其如此,作者的靈魂才可能與筆下萬物交流情感,心與物相知,達到不知莊周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靈動可感。古代詩人觀飛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見傷,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這種“物我合一”的認知方式造就了一些優(yōu)秀詩篇。請看下面兩個句子:
1.夏季的豆莢長滿門的四周。
2.夏季的豆莢擠在門的四周。
第二句生動些。表面看,只是換了一個詞,而實際,卻是反映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莢死掉了,因為它與作者沒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莢則有靈魂了,作者將其當作“人”來交流,所以,作者用一個“擠”字表現(xiàn)出豆莢的可愛,豆莢也不辜負“知遇之恩”,助作者傳達了愉悅的心情,這“擠”字,做是做不出來的,但有了“泛靈”意識,卻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筆端。我們的文章枯干生澀,多由于極度缺乏“泛靈”意識。
其三,換元。數(shù)學中常用換元法將問題簡捷化,其實換元思想并不單是運用在數(shù)學領(lǐng)域,神經(jīng)學家為研究人的神經(jīng)而用白鼠做試驗,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頭做桌子……自然,我們的文字也可借助換元思想而增色。因為換元可以給讀者大腦輸入新信息,激起大腦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兩組句子:
1.我的生活還是老樣子。
2.我的生活“濤聲依舊”。
兩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見達觀,形象感強,讀者大腦獲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詞、成語典故、詩文詞曲等來換元,語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錯。漢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時僅僅是倒錯一下詞句的語序,盡管表意并無多大差異,但情趣、意味則完全變了!按嗳醢。愕拿质桥!”倘若將莎士比亞這句名言倒錯回正常語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則高下自分。前文所舉的李白詩句“峨嵋山月半輪秋”之所以詩意盎然,也正是倒錯的作用。其實,詩歌中常借助倒錯獲得新奇妙語!包S葉蟬吟晚”是詩,而“黃葉晚蟬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兒孩兒的門/于是我便來敲你的夜晚……”是詩,而“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孩兒的門/于是夜晚我便來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強化。強化其實是通過增加修飾成分或換取稱謂將事物細化、形象化。舉例便知,“一只狗”自然不如“一只卷毛狗”形象,而“一只黃色的卷毛狗”自然又具體些!耙皇ā辈蝗纭耙皇倒濉保耙粋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專心致志地讀著書。”這一句不能為我們提供除現(xiàn)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將書的名字寫出,我們就可以對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讀《圍城》和讀《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線,兩支竹簽,可以織出各樣的毛衣;幾粒石子,幾條經(jīng)緯,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樣復(fù)雜的棋,更何況我們擁有幾千上萬的漢字呢?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術(shù),寫作便不再“談虎色變”。但是,若以為技術(shù)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為寫作背后生命狀態(tài)的獲得才是寫作的根柢。而養(yǎng)根之法在于三種對話:
一是通過閱讀與大師們對話;
一是通過參與與生活對話;
一是通過靈魂讓原我與超我對話。
【關(guān)于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chǎn)魅力征文】相關(guān)文章:
【精華】感受春節(jié)魅力作文三篇05-08
感受春節(jié)魅力作文合集六篇05-06
【精華】感受春節(jié)魅力作文4篇04-28
關(guān)于感恩的征文12-02
關(guān)于宿舍文化征文11-19
關(guān)于讀書征文范文02-21
關(guān)于師德的征文12-29
關(guān)于軍訓感受的作文12-13
關(guān)于走進書籍作文六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