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念?
這個“@”符號大家已經見過,但是知道它的念法和歷史嗎?下面CN人才網來為大家介紹下。
多虧“Email之父”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我們開始使用“@”這個符號,不僅在電子郵件中,其他地方也會用到。如今,湯姆林森業(yè)已辭世(享年74歲),本文作者湯姆·查特菲爾德(Tom Chatfield)發(fā)現,我們仍在使用這個鍵盤圖標,而且用法越來越出人意料,卻又充滿詩意……
如果你的母語不是英語,“@”的說法就好玩多了。
維基百科的“@”詞條中列舉出了“@”在50多種語言中的名稱,很多都是從這個符號的形狀入手,而且會把它比作動物,十分有趣。
亞美尼亞人把它叫成“ishnik”,意思是“小狗狗”(我猜,是蜷縮在地板上的小狗吧)。在中國,臺灣人叫它“小老鼠”,大陸則有人叫它“圈a”(意思是圈起來的a)。而丹麥人則喜歡把它叫做“snabela”,意為“大象鼻子里有個a”。
匈牙利人的叫法比較少見——“savorykukac”(“蠕蟲”或“蛆蟲”),意大利人的稱呼稍常見一些——“palatablechiocciola”(“蝸牛”)。而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下面這兩種:面對“@”,哈薩克族人看到的是“айқұлақ”(“月亮之耳”),一些德國人則看到了“klammeraffe”(“蜘蛛猴”)。假如你是希臘人,你會叫它“papaki”,是“小鴨子”的意思。
除了用動物表示,“@”還有許多其他的趣味含義。波斯尼亞人把它稱作“ludo A”(“瘋狂的字母a”);在斯洛伐克人的眼中,它是個“zavinac”(“腌魚卷”);荷蘭人把它叫作“guzel A”(“美麗的a”)。甚至在摩爾斯電碼中,也有一個專門的符號來表示“@”:由點和橫杠構成的(·--·-·),這是一戰(zhàn)以來唯一添加的新符號,由字母A(·-)和字母C(-·-·)組成。
我在《網絡語源學》(Netymology)中對符號@的歷史作了簡要的介紹。不過,想要獲得權威性的解釋,基斯·休斯頓(Keith Houston)的博客《蔭郁的符號》(Shady Characters)會是你的不二之選。休斯頓在其中極為詳盡地講述了1971年,年僅21歲的電腦工程師雷·湯姆林森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這個全球通用的符號的——他決定用這個奇特的“@”,作為新生的電子郵件系統(tǒng)的支點。
從湯姆林森的角度來說,“@”是個絕佳的選擇,它在其他的電腦編程領域幾乎不會被使用,它的出現也即刻表達了“給某個域名下的某人”發(fā)郵件的意思(在湯姆林森發(fā)明@之前,電子郵件已經存在了,但僅作為不同用戶登錄同一電腦系統(tǒng)所用的媒介工具)。
曾經,@在英語中僅作為計量標記存在,用來表示商品的售價。例如,以每塊10美分的價錢買20塊面包,就可記作“20塊@10美分”。
從湯姆林森發(fā)布@符號至今,它早已發(fā)展出了更加珍貴的意義。正如休斯頓所提到的,早在1536年5月,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拉比(Francesco Lapi)的佛羅倫薩商人就在信件中用“@”來表示“按……比例”,用以描述葡萄酒的價格。
這其中有著明顯的關聯(lián),F代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中的單詞“arroba”既能表示符號@,也能表示一個重量單位。而這個重量單位的量具,雙耳瓶(amphora),則正是古希臘、古羅馬人用來盛酒的器具(特別是葡萄酒)。
追溯歷史,我們忘記了電子郵件,忘記了腌魚卷和蝸牛。當我匆忙在鍵盤上按下一個@鍵時,它背后隱藏的歷史能給我增添不少“深度的”愉悅:地中海古文明的一小塊碎片竟然融入了現代社會,并且成為了信息溝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怎么念?】相關文章:
ZARA怎么念?07-16
貔貅怎么念?07-16
癸巳怎么念?07-17
《念故鄉(xiāng)》教學設計02-08
會澤念湖旅游攻略02-06
念你們的名字的閱讀答案12-18
《念奴嬌》教學設計02-22
清明上墳吊念親人的句子02-06
華少念廣告詞02-22